APP下载

从《姜子牙》看国产动画电影传统文化题材重构

2020-03-11柳海笑殷俊

艺术科技 2020年24期
关键词:国产动画姜子牙

柳海笑 殷俊

摘要:国产动画主要以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已成为常态。本文以动画电影《姜子牙》为例,针对部分动画创作者对传统文化题材重构出现的盲目性等问题作出思考,探讨国产动画电影在传统文化题材重构中的弊端,比较国产动画电影之间的共性与异性。国产动画的文化使命,不是对传统文化题材中的角色性格重构、故事情节浅尝辄止停留在表面的重构,重构的核心是民族精神与时代思想。

关键词:国产动画;文化重构;动画角色;文化使命

自2007年2月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以来,各大动画公司、艺术院校与独立创作者在动画创作中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似乎成了一种潮流。例如,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九歌》等;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传说等;神话故事中的盘古开天辟地、精卫填海、八仙过海、夸父逐日等。在取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等问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国产动画电影《姜子牙》于2020年10月1日在影院上映,口碑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影片在视觉效果上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好评。动画电影《姜子牙》题材选自古典文学作品《封神演义》,其故事叙述、剧情节奏、角色塑造上存在明显的瑕疵。一部影片的造诣不在于如何取悦观众获得高票房,但作为在影院上映的商业电影,更应找到自己的定位。

1 历史语境下传统文化题材重构的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同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1]早期国产动画的创作主旨具有“寓教于乐”的属性,把艺术看作是道德教育的工具,彼时的动画作品更注重善与美的宣传,在于教化人们构建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德。例如,以中国童话故事《神笔马良》为题材的定格动画《神笔》,影片讲述的是放牛娃马良热爱画画,但没有笔,所以马良用树枝等工具代替笔练画。后来,有位仙人赠送了一只神笔给他,马良深知穷苦的农民生活艰难,为他们画一些需要的东西,这一消息被一个贪婪的官员知道后,把马良抓进官府为他画元宝,不畏强权的马良与官员斗智斗勇,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故事深刻表达了善与恶、美与丑的尖锐对立,影片推崇善的秉性与美的追求,教育当时的人们要向往美好的事物。以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为题材的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这部影片希望人们能够诚实守信,懂得谦让,及时承认错误并加以改正。这一时期的作品在题材上比较忠于原作,通过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引导人们。近几十年间欧洲与北美的工业化与文化潮流进入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产生了融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人们还处于构建完善的人格与高尚的品德的阶段,难以消化吸收外来文化,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斷加快,部分人迷失了自我,出现了“文化失语”现象。以中国古典文学《西游记》为题材的三维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于2015年在影院上映,赢得了业内外一致好评,扭转了当时国内动漫市场逐渐低迷的局面,不管对动画业界,还是学界,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影片中的孙悟空在救与不救女娃之间徘徊,在水中第一次顿悟,到江流儿为了救孙悟空被巨虫打死,在愤怒中第二次自我觉醒。《哪吒之魔童降世》于2019年在影院上映,最终票房近50亿元,一举拿下了中国电影史第二名、中国动画史第一名的好成绩。影片中的哪吒因被申公豹偷换身份,得“魔丸”身份,从小被关在家中的哪吒渴望像个普通小孩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却饱受身边人的质疑、歧视与偏见。天劫降临那天,在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下,与家人、朋友们一起打破了被命运束缚的枷锁。动画电影《姜子牙》中的姜尚(为了与片名区分开,以下称姜子牙为姜尚)期望天下无不公,人与人之间应平等。这几部重构古典文学与神话故事的影片更注重对“人”的反思。

2 传统文化题材重构下的角色塑造

2.1 动画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性

人们在影院观影时,就像是透过一扇窗,偷窥窗外的另一个世界,而影片中的角色与自己似乎形成了某种联系,随着剧情的发展,不自觉地代入情感。儒家教导“为而无所求”[2]。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姜尚的“为而无所求”与元始天尊的“为而有所求”形成了对立。姜尚与天尊都以守护苍生为出发点,后者认为苍生需要神的庇护,其目的是巩固神族在三界中的地位,姜尚竭尽全力拯救素不相识的小九,放弃“众神之长”的至高荣誉,只为追求内心深处的“善”,是非利己行为。《姜子牙》这部影片把姜尚设定得过于“神化”,在整部影片中,姜尚全程在机械地围绕一个深刻且沉重的主题,基本是一个“无瑕”的形象。而在《封神演义》原著中,我们会发现姜子牙离我们很近,他会学着做生意,会吵架,甚至与妻子“离婚”,在我们身边似乎就有这么一个人。迪士尼动画电影中常会设置一个搞笑的角色形象。“幽默”是一种审美范畴,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动画片相比文字最显要的特点是可以将“幽默”进行“可视化”处理。1906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画片《滑稽脸的幽默相》在美国首映。自此以后,“幽默”成为动画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受众群体问题,使动画片能够做到全民皆宜;二是形象符号问题,通过性格的夸张与影片其余角色作鲜明的对比,避免角色塑造过于单薄;三是情感性问题,观众去影院看电影不是为了听动画导演“说教”,观众渴望的是既可以与影片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精神上的充实,又可以在观影中放松身心。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式”幽默与“西方式”幽默是有区别的。

2.2 动画艺术独特的表演性

动画艺术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艺术,当影像、声音与剪辑这三个艺术元素呈现完美的统一时,动画作品的艺术内涵及效果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3]在动画语境中,经常出现“美式”或“日式”等字眼,事实上,意指的不仅仅有视觉影像中的文化符号。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三维动画,还是二维动画,与真人电影最大的区别是角色动作表情的夸张性。当下,三维动画已然成为动画电影主流的表现形式之一,独特的接近纪实性并加以适度夸张的肢体动作与表情动作是其一大特点。动作设计是符合角色性格和心理的。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动作也是不同的。迪士尼出品的《功夫熊猫》中阿宝耸肩摊手的招牌动作,《姜子牙》中小九与姜尚寻找黑幽山路途中肢体上的一系列夸张动作,似乎能在迪士尼动画中找到相应角色的“影子”,动画角色在激动或者生气时的动作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

3 国产动画的文化使命

3.1 国产动画电影叙事学视域下的“成长”与“拯救”

近些年,国产动画电影改变了低幼思维,开始注重成年人这一受众群体。儿童与成年人在思维逻辑上有显而易见的区别,在理解影片深度上与关注问题的角度上也有所不同。在故事的叙述方面,采用的多是“成长与拯救”模式,而动画电影《姜子牙》中的姜尚只是一味地“拯救”,“成长”部分的缺失使角色塑造得略过单薄,导致故事叙述过于生硬。有人说:“电影艺术像是金字塔,首先是电影,其次是艺术,最高的境界是哲学。”动画电影《姜子牙》中天尊的理念是苍生需要神的庇护,而姜尚追求的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全片围绕“舍一人救天下,还是拯救天下而舍弃一人”作为哲学思辨。影片把立意推向了哲学高度,但影片不是喊口号凸显内核或哲学,而是靠故事来推动情节的发展,讲好“中国精神”的故事,传播中国特有的思想,才是这个时代急需的。将文化沉浸于故事本身,探究文化的精神底蕴才是国产动画电影的核心价值。

3.2 重构传统题材的必要性

艺术的命运和群众的鉴赏是辩证地互为作用的,这是艺术和文化历史上的一条定则[4]。动画作为新兴的媒介,担任起了文化传播的重任,动画作为艺术形式,拥有文字无法表现的魅力。近些年,有学者提出中国动画在21世纪初出现了“伪原创、唯技术、乏使命、泛经济、滥说教”[5]这几点致命弊端,从而出现国产动画的“文化失语”现象。顾名思义,“伪原创”就是看似具有原创性,实则毫无创新。早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动画片不用考虑市场回报,后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出现了一系列代加工动画公司(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提供前期策划,中国提供劳动力),由于代加工动画公司提供的报酬十分丰厚,吸引了大量的动画人才,出现了原创动画公司越来越少的局面。为数不多的原创动画公司在动画叙事风格、审美趣味、角色设计甚至故事内核上都深受美、日、韩、欧等国家的影响。例如,《巴特拉尔传说》的美术设计具有典型的欧式风格,《快乐东西——真功夫》对日本动画的高度仿制,参考美国动画的影片更是数不胜数。“唯技术”则是一味地追求在技术上的高度,忽略了动画本体的问题。“乏使命”是指创作者与观赏者对动画认识的匮乏导致对文化的漠视。人们似乎至今还认为动画是低幼儿童的专属娱乐方式,创作者们的浅尝辄止使影片质量与内核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泛经济”指的是动画产业结构的不完善,而中国动画又迫切地想在商业领域取得成功,面对发达国家动画产业的日益完善所产生的“结构性焦虑症”。“滥说教”是历史遗留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了完善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得不利用动画这一载体,在很多动画片中都有把故事的叙事扭曲成主题的说教。以上5点是学者们对国产动画曾出现的弊端的客观分析。随着动画产业的发展,笔者以为,还需加上“缺情感”,这6个词目前基本涵盖了国产动画的发展误区。上文中“动画角色与观众之间的情感性”的内容就能较好地诠释这一观点。而近些年也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国产动画电影,国产动画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就是为了立足于文化母体,向未来找寻新的民族思想、时代精神。传统题材与传统元素等不是“华丽的衣服”,国产动画电影创作时似乎将其当作素材,把现有的IP经典形象、故事框架略加改动便直接套用,省去了大量的时间,把本应是角色、故事的“创造”,停留在了“制造”上。以《姜子牙》为例,元始天尊把“电车难题”交给姜尚,在一人与众人之间作出取舍,目的在于“斩其善”,因为两者的理念不同,姜尚打断天梯最终实现了天下太平。“四不像”与申公豹的死、小九的父亲、姻缘神纣王等也引起了争议。影片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最终没有把故事讲好。这不是在寻找新的民族思想、时代精神,这是在消费传统文化,把古典文学、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改得面目全非。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审美情趣不断提高。这对动画创作者也是极大的挑战,其不仅要考虑影片的整体质量与立意高度,还要给观众带来身心愉悦的观影体验。传统文化题材重构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思想,不是停留在表面的传统元素重构、文本重构。国产动画电影在重构传统文化题材前,创作者首先应该清楚创作目的,通过传统题材向观众表达的是什么内容;其次是在重构传统题材中应该注意的事项,避免出现上文所述的6个致命弊端;最后要反思影片题材是否一定要取材于传统文化,是否可以聚焦当代题材,从而完成國产动画的文化使命。《姜子牙》在影片立意格局上的突破,也是一种强有力的艺术批判行为。中国国产动画任重而道远,但总体来看是积极的、向前发展的,期待下一部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2]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长沙:岳麓书社,2018:43.

[3] 殷俊.视听语言[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前言.

[4][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M].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5.

[5] 邵阳.国产动画的文化传统重构[D].浙江大学,2012.

作者简介:柳海笑(1997—),男,江苏淮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及理论。

殷俊(1973—),男,江苏武进人,艺术学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动画、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交互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国产动画姜子牙
《姜子牙》中的历史
姜子牙(动漫电影《姜子牙》主题曲)
DEITY DEFYING
走下神坛的姜子牙
浅论国产动画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姜子牙与筷子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