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合”视阈下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三一一”建构模式研究

2020-03-10但华阳

高等建筑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视阈实践基地三全育人

但华阳

摘要: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文章拟聚焦新时期新要求破解学校第二课堂实践课碎片化、随机化难题,消除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合力不足、资源浪费的困境,在“和合”视阈下探索建构“三一一”模式,通过创新平台建设,重构师资队伍,启动数据库建设,提升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实效,增强实践基地体系的科学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第二课堂;德育教育; 实践基地; “和合”视阈; 三全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20)06-0159-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肩负着重要使命。“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 作为高校第一课堂的有力补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育的延伸,以更生动、更丰富、更接地气的教育方式,引导大学生领悟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化实践教育,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挖掘和编制“资源图谱”,加强劳动教育。因此,在新时代如何构建更科学更有效的德育实践基地生态显得尤为重要。

“和合文化”重秩序、重和谐却又“和而不同”的理论精髓对于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极大的借鉴功用,将“和合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科学引入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实践研究中,进一步落实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的育人作用,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进程。

一、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困境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19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实践育人,着力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促进高校、企业、社区等领域实践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建好社会大课堂,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更多岗位,创造更多机会。但从目前的建设情况来看,高校第二课堂实践基地的构建存在结构和功能失调、系统性和科学性不足、与新形势新要求“不对等”等一系列困境。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存在认识偏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缺少完善的设计体系与管理机制,有关教育理念与系统建设的研究也相对薄弱,致使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缺乏实效性,以“碎片化”建设为主,甚至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大多数高校

在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上缺乏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甚至有部分高校没有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计划之中。因此,在实践基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的设计与规划,缺乏实际操作性。部分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出现重视活动开展而忽略基地建设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经费与校内活动场所缺乏稳定性,部分活动无法实际开展或开展规模受到极大限制,出现操作困难的“随机化”境况。事实上,德育教育实践基地不应局限于大学校园,还应充分发挥社会的参与度,丰富第二课堂的形式与内容。此外,师资保障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许多教师对第二课堂的指导完全出于第一课堂课余后的“奉献”,而没有足够精力与技能开展指导工作。财力物力人力多重因素的限制,导致高校第二课堂实践基地的建构与新形势新要求出现“不对等”现象。

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重视度不够,缺乏规划与系统性,实踐育人不能形成合力。人力物力不足等问题的本质在于没有将社会、校园、校际资源整合再利用[2]。高校德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前德育体系构建呈学科化偏向,运行机制不畅,资源整合不够,阻碍了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步伐,进而影响德育实践育人的效果。

二、“和合文化”及其蕴含的德育教育资源

中华和合文化源远流长,始见于甲骨文。从1997年至2019年,对“和合文化”的研究持续不断,被CSSCI收录的期刊有近百篇,众多专家学者都非常重视“和合”理念并对其深有研究。文化共性促进人们间的合作和凝聚力,反之则是促进冲突[3]。钱穆强调中国文化的融和精神,并不否定文化冲突和文化变异。季羡林认为“天人合一”的命题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东方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张岱年指出:“合有符合、结合之义。古代所谓合一,与现代语言中所谓统一可以说是同义语。合一并不否认区别,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彼此又有密切相联不可分离的关系。”[4]

“和合文化”一词由现代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教授首次提出。其研究专著《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在1996年的出版标志着和合学理论体系的确立[5]。和合学所提出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的“五和”原理,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人与他人以及泛爱众之爱[6],可以说,将“和合文化”运用至各行各业进行思想指导已屡见不鲜。和合文化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具有促进作用,又为当代人提供了一个解决社会各种危机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升德育教育在实践中的共享程度和有效性。

通过解构“五和”原理中每一种原理相对应的育人元素,不难发现,强调人与自然之爱的“和生”原则,道法自然,重视自然的力量,发挥已有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育人功能,有助于全面释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资源的活力;“和处”强调人与社会之爱,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基地资源的潜力;“和达”强调人与心灵之爱,秉持此项原则开展的柔性管理,能充分激发大中型企业管理者的合作动力,启发大中型企业主动分享实践基地资源,打通校企之间的合作壁垒,全面广泛结出育人之花。

三、探索构建“三一一”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模型

(一)优化“三个”基地平台建设

优化实践基地平台建设,是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教育有机整合,丰富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充分挖掘、调度和发挥实践基地平台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这对激发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活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探索优化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大中型企业实践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三个”平台建设,配齐建强“一个”第二课堂德育实践活动师资队伍,开发建设“一个”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数据库,充分挖掘校内外社会资源,编制“资源图谱”,探索构建“三一一”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模型,有助于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提升德育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1.“和生”——全面释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活力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到河北阜平西柏坡、山东临沂、福建古田、陕西延安铜川、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考察。他强调,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一定不要追求高大全,不能失去红色旅游的底色,只有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才能使人们真正受到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一直以来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高校如何发挥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全面释放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活力,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作用至关重要。与地市相关部门建立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把革命旧址作为第二课堂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扫墓、献花,到红军烈士墓前进行入党宣誓或重温入党誓词,开设相关的革命传统教育讲座,开展系列主题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当地革命史研究,收集、整理与革命先烈有关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使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的同时,受到革命精神的鼓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第二课堂教育的实效性,充实和丰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的内涵。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发扬光大,既可体现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又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2.“和达”——积极汲取大中型企业实践基地的资源优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立高等学校、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机制,推进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不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高校应积极对接地方企业,与一些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借鉴企业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校内建立仿真实训室,引入企业生产项目。企业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还应在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发挥其作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引领力,提升学生实战技能;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家长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家庭资源,与学生家长灵活沟通调整教学计划,优化学生在企业短期交流培训内容。推广一批“优秀企业导师”,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开放企业优势资源,充实德育实践活动形式与内容,与学校、家庭、学生共同制定实践开展计划,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高校、企业、社区等领域实践育人资源共建共享,实现产教融合。

3.“和处”——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基地的潜力

社会实践是宽广多样的,对思想政治教学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充分挖掘社会实践基地资源的潜力可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成效。学生将第一课堂中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并内化为行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深入了解国情、社情、市情和民情,强化政治认同。学校各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三下乡”、边远山区支教等)、社区服务活动(送温暖、调查社情民意等)、公益活动(救灾、法律宣传与咨询活动等)、社会调查活动(寻访传统革命老区、跟踪调查优秀校友)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基地资源,为学生搭建个人与社会对接的实践平台,为社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实现个人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水平。

(二)配齐建强“一个”第二课堂德育实践活动师资队伍

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需要宽广的平台,还需要专业队伍。多数高校的实践基地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同时,大部分高校教师缺少实践锻炼,专业实践能力有限,教师队伍整体实践教学水平不高,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应从建设管理团队和培养师资人才入手来加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方面,地方高校可聘请优秀的管理人才组建一支团队对德育教育实践基地统一建设和管理。大多数高校实践基地因学校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没有统一建设,也就无法充分调动各个学院的积极性。同时,地方高校应建立健全适应不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制度,必要时学校可与相应企业共同开发。高校和校外实践基地要明确双方权责,通过校企互动、资源共享,谋求互惠双赢的局面,还要落实具体措施,加强产教融合的规范管理,在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争取为企业创造更大的利润价值。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可以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师资队伍。校外引进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企业优秀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从行业和基地分期引进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应职业资格的优秀人才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组织基地专家来校开办讲座,吸引企业优秀技术、商务人才参与基地的实践教学、管理建设;校内完善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或培训师管理制度,集中校内可利用资源发展培养一批优秀的实践教师,打造高素质的企业指导教师和培训师队伍。此外,学校也要做好青年骨干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的后续培养工作,安排一批骨干教师参加企业实习培训、学习实践,还可选派教师利用寒暑假带学生深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交流学习,既指导管理学生实习,也提升自身对行业发展的把握能力。

(三)开发运营“一个”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数据库

实践基地作为发挥德育示范作用的主要场所,不仅要提高其建设速度、规模、投入,还要对其进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践基地比较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因此,除引进一批校外优秀的管理人才进行团队建设外,还需要专任人才统一管理校内外的实践基地数据库。地方高校可以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下对实践基地建设流程和信息化应用需求进行调研分析,选派专门的调查人员不定期前往各个基地实地调查勘测,统计基地数量、种类、地点、范围等基本信息,并及时反馈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线上可聘请数据库信息专职人员,选择适宜的软硬件开发和运行环境,设计并實现基地的数据库架构,运行数据库信息系统,还可建立线上基地参观利用的申报入口,不同的子基地匹配相应主题的实践活动,便于各个学院协调时间以免冲突。此外,将第二课堂基地的现状、建设管理费用明细等统一入库,便于开展理论研究,记录追踪数据变化,发现第二课堂建设中的问题及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完善数据库模型,推动第二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模式,将校内外的各基地资源整合管理,做到资源不浪费,将可利用资源、正在开发资源与不可利用资源区分管理,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构建长效机制。

四、作用与意义

(一)社会资源再利用,提升德育资源的协同性

以“和合”为视角,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从不同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德育教育的系统性。其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有助于转变旧的文化保护理念,有助于打通社交障碍,盘活社会资源,帮助德育元素活态传承,并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共享程度。其二,“和谐相处”是加深学校与社会联系、促进知行合一的有效润滑剂,高校通过组织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踏踏实实生产和劳动,培养他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校內校际资源共享,深化基地建设的科学性

校内校际资源不仅能反映师生的思想动态,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基地建设具有指导作用。校内资源体现在校内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发展及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及时把反映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和传达时代要求的内容落实到实践基地活动中,采取体现新时期发展需要的方式方法,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

始终坚持动态、发展的理念[7]。

学校之间的沟通互动与资源共享也是深化基地建设的有效途径。不同高校之间,因为专业建设重点不同,特色专业不同,所提供的实践资源涉及不同的方向。通过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实现跨校园交流,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实践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巩固专业知识,同时也能加强德育教育,完善基地建设体系。

(三)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何与时俱进做好“三全育人”是全体高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学校、家庭、社会需要组成教育闭环,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共同施策。当下,学校与家庭在育人过程中的联系不紧密。虽然学校与社会团体之间的联系相对紧密,但更多是出于服务学生专业教育与后续就业的目标,对德育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

构建“三一一”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模型,能有效将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整合过程中尽量做到全覆盖,最大可能地调动一切资源。根据学生需要进行实践分配,加强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联系,强化“三全育人”的教育闭环建设,实现多主体配合、多元化活动开展,为“三全育人”提供有效保障。

五、结语

不论是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道路,还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都需要主动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色”。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因此,深化高校第二课堂德育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突破德育教育的课堂壁垒,对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育体系、充实大学生德育实践内容、丰富大学生德育实践形式大有裨益。“和合”理念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追求,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和合”为视角,加强校际之间及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秉承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求出发,探索构建“三一一”高校第二课堂德育实践基地模式,实现资源最大限度的整合,是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实效,助力高校培养本领过硬、能担当时代重任的新时代青年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黄维静.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8,34(3):40-42.

[3]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4]张岱年.漫谈和合[J].社会科学研究,1997(5):55.

[5]张立文.和合学 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6]张立文.儒家和合文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J].学习与探索,1998(2):72-77.

[7]韦地.新形势下有效推进我国高校德育建设的若干思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6):67-68.

Abstract: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llege moral education, shoulders an important mission in the process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focus on the new requirements in the new era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fragmentation and randomiza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ractice class in schools, eliminate the dilemma of lack of synergy and waste of resour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and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3-1-1”mode under the harmonious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on platform, restructuring the teaching staff, starting database construction,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nhancing the scientific and long-term effectiveness of the practice base system.

Key words: the second classroom;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base; harmonious perspective; “three-whole” education

(责任编辑 周 沫)

猜你喜欢

视阈实践基地三全育人
女性视阈下宿命论的悲剧性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核心素养视阈下中小学课堂评价的公平性研究
核心素养视阈下县域初中学科联盟建设的实践探索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与体会
科学利用实践基地 搭建体验平台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