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破“类型”概念束缚,讲好中国故事》

2020-03-09黄燕燕

人物画报 2020年13期

黄燕燕

摘 要:立足于我国国内当下的影视市场,“类型片”的概念在人们口中传播。类型,成为人们了解一部影视作品的第一步,类型也成为一部影视作品的标签。但每个人口中的“类型”是否相同,是“类型片”还是“题材类型”?本篇立足于分清“类型”概念,在此基础上,实现编剧和观众的良性沟通,不被“类型”概念束缚,实现好中国故事创作。

关键词:类型片;题材类型;编剧

当今,人们在欣赏一部影片之前,首先会先用“它是什么类型?”的问题进行初步判定,进而决定是否要去欣赏它。类型,是我们对一部影视作品的第一印象,也会以此来给自己“贴标签”,比如自己的影视爱好是“恐怖片”还是“爱情片”、“悬疑片”等等。类型,不管是对于影视的相关从业者还是观众来说,都至关重要。

一、影视作品“题材类型”和“类型片”的区分

“类型片”的定义是指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形态。它的特征有:以叙事为主导的规范化审美形式;是在大制片厂标准化生产下的产物并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和原则。它的分类标准也有所不同。按照故事发生环境和社会背景,可分为西部片、战争片、歌舞片;按照主题分为:科幻片、犯罪片、色情片;按照情感分为:爱情片、惊悚片、喜剧片等。类型片有不同的叙事风格、创作公式,甚至在拍摄和剪辑上,也会因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方式和风格。类型表现出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类型片对于流行或爆款片的复制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也有效抵制了对不可控类型的失败尝试。

影视文化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的生产,用更加类似于工业生产流程的方式进行。人们把“类型”的概念逐渐运用到电视剧、小说、游戏甚至互动剧的领域。比如,当下中国网络小说IP市场同样有悬疑、爱情、魔幻等区分,这些区分方式同样用于电影、电视。这些类型片或者类型剧的概念已不再完全等同于二十世纪初美国好莱坞体制下的类型片,而是更倾向于指一部影视作品的“题材类型”,题材类型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分类方式,指内容有相似元素的一类影视作品。当下影视市场的部分影片,有的会把类型和题材加以区分,比如电影《亲爱的》,讲述一对失去孩子的父母寻子的故事。影片题材上是“打拐”题材,而影片类型上归类于“剧情片”。但也有一些影视作品会不区分其题材和类型,比如电影《心迷宫》,它是一部悬疑类型片,也是悬疑题材。在题材和类型日趋同质化的今天,编剧是按照题材类型来对一部影视作品进行把控,还是以类型片的共识、模板进行创作?“类型”的概念,值得深思。

二、当下“类型”影视作品的现状

鉴于“类型片”和“类型题材”的同质化,人们极易混淆二者,会以“类型片”的标准来要求相同类型题材的作品,也会混合多种类型元素。爱情、悬疑等是当下观众最易于接受的题材类型,但并不意味着每部作品都一个不落。比如:在战争剧《士兵突击》中,并没有爱情线,也没有影响其叙事,故事依旧获得成功。相反,所谓的类型片中,也不是只能按照其公式套用。表现青春类型的故事不一定完全发生在校园。在韩剧《请回答1988》中,关于一群青春少年的成长的故事,选择发生的场景主要是在他们所在的街坊,通过邻里间日常生活的,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篇章。

当今影视市场中,人们为了更容易区分一部作品的定位,便于人们沟通理解。特别是在如今人们“标签化”的观影习惯下,人们用“类型片”对影视作品区分。但不同题材类型的影视作品并不意味着像类型片那样要进行“模板创作”,并不是只有具备同样结构才能打造好故事,如此理解“类型”未免过于狭隘,好的故事绝不是套模板、套公式就能产生。一部影视作品中往往会有丰富而个性化的元素。比如,在电影《我不是药神》中。作为典型剧情片,融入家庭、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亲情的表达,有对生活的控诉,有对药商、病人的同情,众多有血有肉的形象打造了一部让人潸然泪下的优质影视作品。所谓的“类型”也好,“题材”也罢,其实更倾向于从“受众”角度来定位,对于创作一个真正的好故事来说,它不是标准,更没有套路而言,它们更像是一个外在的形式,而真正的内容,不应该被其束缚。

三、讲好中国故事,打破“类型”概念束缚

(一)分清概念,“类型”只是标签,不是标准。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第一步要认清楚“类型”概念,创作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爱情片不能仅限于通篇只讲爱情,悬疑片不能仅限于通篇只讲悬疑、紧张;历史剧也不是只讲历史;青春片也不仅仅只限于校园故事,“类型题材”影视作品不是照抄照搬“类型片”模板,类型是题材,而题材需要创新与突破,2020年国内B站爆火的一部青春片《风犬少年的天空》,打破了青春片类型片的特点,一改以往青春片发生在校园的背景,选择故事发生的老街坊,男女主角形象大胆创新设计,大获成功,故事在B站圈粉无数。

(二)立足于现实,不脱离实践

现实是故事的源泉,故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无时不刻有故事在发生。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往往鲜活而生动,是人们进行故事创作的不竭动力之源。影视创作者过于局限于类型片束缚,某种程度也是过于依赖想象,没有联系现实的原因,使故事面临“悬浮”、“失真”的风险。高满堂在进行《老酒馆》的创作时,进行一年多调研,从全国各地搜集资料,观察每个去酒馆喝酒的人。喝酒的人在他的笔下真实又有故事性。而他的其它影视作品《老中医》、《老农民》等无不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产生,从现实中的人物出发,再回到人民中去。严歌苓在创作《小姨多鹤》时,不惜去日本,观察日本女性的外貌、思想、特征等,从而塑造出“多鹤”这一日本女性形象。立足现实,不脱离实践,是创作的基础,也是最基本的创作原则,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突破与创新。

结语:

当下很多人并未分清“类型”的概念,混淆“题材类型”与“类型片”。但作为观众“第一印象”的“类型”,对每一个人的影视观有着重要影响。“类型”或许是打开一个人观影之门的第一步,对于创者来说,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更清楚認识到创作的“界限”,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又有自我特色的中国好故事。

参考文献:

[1]冯欣. 类型电影的意识形态视野——从影片《西风烈》谈起[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10(06):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