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用“智能化+精细化”守住城市

2020-03-08陈冰

新民周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楼宇口罩上海

陈冰

新冠病毒疫情下的上海。摄影/ 沈琳

随着节后大量人员返程、大批企业陆续复工,有着2400多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上海,如何织密疫情防控网络、保障城市有序运行?

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采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上海正在以最大的决心、最严的举措和最大的努力做好疫情防控,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生活稳定。

“无人机+机器人”筑起“结界”

初春的外滩没有了往日游人如织的景象,但在江堤上仍有为数不多的群众坐在休闲椅上小憩。

“黄浦公安提醒您,出门请戴好口罩,避免聚集,防控疫情人人有责。”每天上午9点多,黄浦公安特警支队的无人机小队操控着一架警用无人机沿外滩江堤进行巡逻。

“为了减少近距离接触,我们用无人机在重点区域开展空中巡查,并通过机身上的外置扩音器,劝阻在公共场所聚集逗留的人员,出门佩戴口罩,做好自身防护。”黄浦公安特警支队民警仇彦说。据他介绍,无人机能利用承载的高灵敏度摄像机,获取地面上的影像,并将所获得信息传回警方,为快速处置警情提供研判支持。

“请大家戴好口罩,注意个人卫生,不要前往人流密集场所,身体若有不适请及时就医。”另一个昔日热门景点南京路步行街上,不停播报防范提醒的警用巡逻机器人,正在和属地派出所民警搭档巡逻。

听到机器警察的喊话,少数不够自觉的行人赶紧拉上了托在下巴处的口罩。作为黄浦区公安队伍里唯一一名不需要戴口罩执勤的“警察”,它可以24小时户外巡逻,有效弥补监控盲点,尤其是部分支小道路以及受恶劣天气影响视线不好的监控区域,一旦发现异常情形,机器警察实时拍摄、实时发送至公安指挥中心,呼叫后台及时处置。特别是它的语音播报功能在防控疫情期间派上了大用场,真正做到了“隔而不离”,不仅有效节约了警力,分担了民警的防控执勤任务,也大幅降低了人员交叉感染的概率。

而在复工的生产车间,不戴口罩的后果肯定很严重。

位于浦东金桥开发区的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以下简称“上研院”),开发了一套工厂口罩识别检测系统。它可以通过AI视觉检测功能,对厂区工人是否正确佩戴口罩的情形进行推断识别,并将口罩佩戴检测结果实时展示,及时告警违规行为。

此外,针对人员管理的方案,上研院实现远离封闭区域操作,避免感染;如果发现疑似病例,通过实时精准的位置轨迹追踪能力,可以帮助企业对接触人员快速排查,快速精准地找出密切接触者,避免企业全员被无差别隔离,降低成本损失。

2月17日凌晨,上海正式上线“健康动态码”,将疫情防控工作从封闭管控向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管住重点人、放行健康人”。

大数据替人工“跑”起来

疫情防控,社区无疑是重中之重的关口。一边是返沪复工人流,一边是社区干部连续多日奋战在一线,每天同时间赛跑,排查、预警、管理、服务,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化身“千手观音”,体力精力都接近极限。有没有更好的防控手段?人脸识别、智能门禁、“微卡口”……各种智能化手段一一显现,让大数据替人工“跑”起来。

上海各小区、单位都设置了门岗。

闵行区梅陇镇金都路居委会所管辖的三个小区共有3992户居民,常住人口达到2万,外地来沪人员约占一半,不同于其他社区全靠居委会干部一户户敲开家门排摸、登记信息,依托楼道口的“人脸识别”及其数据库,金都路居委会快速摸清社区“底数”,并掌握了每一位返沪人员的行动轨迹。

在这套人脸识别的智能系统背后,是“一户一档”的社区居民信息库,日常由物业进行维护更新。数据库记录的居民信息中,包括户籍所在地、是业主还是租客等,一目了然。其实,早在春节前夕,居委会就根据“人脸识别”数据库筛选出居住在小区的重点地区人员,通过电话、微信掌握他们的行动轨迹,及时做好相应预案。精细化、智慧化的社区管理,不仅节省了基层干部上门排摸的人力,更大大提高了数据核验的效率和精度。

坐落于上海市普陀区千阳南路的馨越公寓,是目前上海最大的公租房小区。小区共有55个门栋、4042户租户。随着春节假期结束,外地返沪人员逐渐增多,疫情防控形势更加严峻。普陀公安分局长征派出所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辖区已建成智能识别、智能监控等前端感知设备上百个。这些设备犹如末梢触角,辖区有点风吹草动,我们都能够感知到。”

返沪人员是否登记?其后是否如实居家隔离?在电话核实的基础上,民警还会通过感知设备收集住户相关情况进行实时比对,一旦发现实际情况与登记内容不符,社区民警将会同社区卫生中心、居委会干部上门开展再次核查,确保无漏登瞒报情况。

“商务楼宇新开了1间商户,店铺没有变化”——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华山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潘志歌将自己负责的3栋商务楼宇和8家沿街店铺走了个遍,摸排动态很快通过手机录入“政务微信”,街道城运中心“一网统管”防疫专页的“办公楼宇今日摸排户数”随即更新。

依托“一网统管”平台,江苏路街道辖区内的24幢商务楼宇、1000余家企業、977家沿街商铺,所有与疫情防控有关的信息一目了然。街道办事处主任沈昕说:“利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社区防控做到了全覆盖、无死角。”

还有很多最新的高科技都被引入了上海多个小区。普陀区石泉路街道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居家隔离户安装“门体传感器”,住户一开门,社区干部的手机上就会弹出消息……

目前,上海已有9600余个居民小区升级为智能安防社区,加装智能门禁、“微卡口”等“神经元”,不仅尽可能地避免了因人员接触而产生的交叉感染风险,更提高了社区防控的工作效率。大数据代替人工“跑”了起来,社区防控的“篱笆”就可以扎得更紧,所有人面对防疫“大考”的底气也就变得更足了。

精细化的分色管理

在社区,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一位位最基层的“小巷总理”,也和医护人员一样,24小时在线,24小时待命。都说上海精细化管理特别细致,这细致的背后、这里面的精髓、这里面最坚实的力量,就藏在奔波在上海街头巷尾的平凡人身上。

黄昳慧是宝山区宝山五村的居民,她也是区直机关幼儿园一线党员教师,现在宝莲城商务区参加志愿服务,每天做好进入人员、车辆的登记和测量体温工作。

2月15日,上海开始降温,室外不仅风大,晚上更是下起了大雨和小雪,作为社区志愿者,黄昳慧手上拿着暖宝宝,但不是为了自己取暖,而是要焐热测温仪,确保测温仪正常工作,精准测量体温。 “能为抵抗疫情做一点是一点,这一点点聚集起来,就是力量。”黄昳慧的话,很朴实,却也代表了每一位上海市民的心声。

“你是谁?你从哪里回来?你要到哪里去?”这是黄昳慧的老公宗劼每天问得最多的一句话。黄昳慧的老公是杨行镇香逸湾居委的治保主任,每天都在居委负责排摸回沪人员(提醒返沪人员自我居家隔离,疫情区接受医学居家隔离),负责线上对接医学隔离人员帮助解决生活难题、预约口罩维稳排隐患等工作。

两人每天早出晚归,把家当成了旅馆,吃饭更是一切从简,厨房里堆满了各种即食食品。“上海的各级干部都下到社区了,这让我们基层的工作人员感到很踏实。”宗劼觉得无论是值守小区大门,还是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买菜、送货、扔垃圾,都是为了“守好门、看好人”,工作上的辛苦实在不算什么。

在上海上线三色健康动态码之前,陆家嘴街道福沈居民区墙上就挂起了一幅不同颜色的疫情防控“作战图”,不同颜色的图钉标记着不同人员的情况——湖北重点地区租住房屋用长红钉标记,其他区域人员租住房屋用长绿钉标记,空关户房屋用长蓝钉标记。同时在来沪人员登记健康表上分类,湖北回沪居家观察人员(圆红钉);其他区域来沪居家观察人员(圆绿钉);未回沪人员(圆黄钉)。通过墙面一日一报表,做到疫情防控一一对应,一目了然。

陆家嘴金融管理局则建立了楼宇疫情防控“颜色管理”机制。陆家嘴285幢商办楼宇按照楼宇商居性质、入驻企业数量、复工企业人数、现场环境、防控设施条件等不同情况,建立重点楼宇、关注楼宇、特殊楼宇和一般关注楼宇四个等级的颜色管控方案。各楼宇工作组和包干人严格落实楼宇分级管理措施,确保楼宇包干工作落到实处。

宝山区友谊路街道还把居民区“出入证管理”制度逐步推广应用到了商业街区、沿街商户、商务楼宇、规模性租赁住房等区域中,进一步加大企业人员管控力度,减少人员流动。街道的10名处级领导干部,每人认领辖区内的商务楼宇、商务区、集贸市场、规模性租赁住房等约4处,并包干主次干道沿街商户,将包街包楼包商场的责任落实到人,并以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啄木鸟”行动,织密筑牢防疫安全网。

工作人员对人才公寓来自不同地区的企业人员进行排摸。

宝山区友谊辖区最大的生产型企业——华域皮尔伯格泵技术有限公司的流水线正在有序生产。

与此同时,他们还将纷繁复杂的企业复工手续,简化为“两书一表”,即《企业(商户)复工复产告知书》、《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承诺书》、《企业复工复产员工健康信息登记总表》,并以《清单》的形式明确告知复工必须具备的防疫措施。

辖区内复工复产企业在收到《告知书》后,只要具备必要的人员排摸管控、测温、消毒等防疫要素,提交《承诺书》《员工信息登记表》,即可进行复工备案申报。街道再组织工作组到现场进行验收,验收通过即可复工复产。“对于复工企业的实地验收,我们采取了动态管理的方式。自己多跑几次,企业可以省下做材料的时间抓紧投入生产。”街道安管所负责人蔡炜说。

上海元熙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直是宝山城区各大超市卖场的粮油商品的主要物流供应商。“街道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到我们这里来,实地走访查看我们的防疫情况,同时还在额温枪、消毒水、手套等物资方面,帮助我们一起想办法”。企业负责人说。

2月21日,《新民周刊》记者发现家门口原来只有两三个摊位营业的菜市场,摊位一下子多了起来,沿街的商铺也开始开门迎客了。细问之下,这些摊主早在2月初就从老家回到了上海的暂住地,不仅向所在地居委会进行了报备,还跟市场管理方进行了報备,居家隔离了14天之后,拿着市场开具的证明去批发市场进货,然后开始在菜市场营业。“没有证明,连批发市场的门也进不去。”一位做水产批发的商户告诉记者。

沿街的一家理发店主告诉记者,街道相关负责人在开店之前已经通过电话和微信进行了事先沟通,详细解释了回沪人员自行隔离的相关规定,要求开店之前必须做到人员排查、健康登记、每日测温、佩戴口罩、定时消毒。“周五一大早,检查人员就到店里来检查了,不仅查看了复工的相关材料,检查了体温计和消毒用品,还指导我们店铺的员工如何规范消毒,我很快就拿到了复工检查验收合格表和企业复工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措施检查表,顺利开门迎客。”

商家“一次不用跑”的复工复市在上海基层越来越多。疫情防控正在促进基层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口罩预约购买、外来人员返沪、封闭式管理、出入证发放、复工复市……社区干部充分利用精细化、智能化、人性化的管理和居民积极互动、相向而行,让我们看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细、文明、希望和荣光。

对这些一线工作人员来说,从清晨忙碌到深夜,不过是“抗疫”过程中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正是因为有了这许许多多的“他们”,才让“我们”在这个寒冬有信心去战胜疫情。

猜你喜欢

楼宇口罩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商务楼宇治理中党建融入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广州S楼宇的观察与思考
因为一个口罩,我决定离婚了
雾霾口罩
智美兼具的精品——评测君和睿通Homates H10楼宇对讲室内门口机
高层楼宇灭火装备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