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汉服的审美意蕴与创新设计探讨

2020-03-08蔡珍珍

纺织报告 2020年12期
关键词:汉服意蕴纹样

蔡珍珍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汉服不仅是服饰,也是文明和文化,是我国古人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一抹亮色。时至今日,汉服已很少被人们穿着,但汉服的魅力不曾消减,所代表的精神思想依旧深刻地烙印在每一位华夏子孙心中,唤起人们对民族的认同感[1]。对汉服的审美意蕴进行探讨并致力于创新设计,可以使现代人进一步了解汉服之“美”,感受汉服蕴含的文化、思想及精神,对汉民族服饰的发展至关重要。

1 汉服的形成

远古时期,考虑到实用需求,如为了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被草木锋利的边缘割伤、不被蚊虫叮咬等,人们开始使用源于大自然的天然材料如树叶来包裹自己的躯体。在狩猎经济背景下,兽皮成为人们包裹身体的首选,不仅可以保护人们的身躯,还兼具御寒、隐匿等多重作用。不管是用树叶蔽体还是穿兽皮裙,都只是服饰的雏形。后经过新石器时代,夏、商、周、春秋战国等多个时期的发展,再加上养蚕业、丝织业的诞生与发展,我国汉服逐渐形成。汉服在形成过程中,又广受当时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比如,当时的人们需要广泛投入农耕活动中,为便于开展生产活动,汉服多较为宽松。总之,汉服的形成是从远古时期开始服饰不断演化的结果,在形成过程中又受到当时的经济、文化、审美等背景影响。

2 不同时期的汉服审美风格

东、西两汉共历400多年,在此期间,汉服的审美风格不断变化,因此,在探讨汉服审美风格时需要分时期进行。首先,汉初时期的汉服承袭了先代的服饰风格和形制,尚未形成自身风格与形制。换言之,该时期的汉服审美风格受到了战国时期与秦朝文化的影响,如始皇尚黑,秦朝的服饰大多沉厚静穆,样式色彩单一。汉初,汉服也大都具有这些特征。此外,联系马王堆“T”形帛画来看,汉服的审美风格还受到了荆楚文化的影响,贵族的服饰华丽、色泽浓郁[3]。其次,以汉武帝时期为界限分析不同时期的汉服审美风格,缘由在于经过汉初积累,汉武帝时期的军事、经济、政治进入了新阶段,服饰手工业发展迅速,也掀起了一场改革。在该时期,汉服的颜色更加丰富,面料样式也更加多样。另外,由于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文化包容,所以该时期的汉服大多带有生动活泼、夸张松弛等风格。最后,汉武帝之后的汉服审美风格与汉初的汉服审美风格截然不同。由于养蚕业与丝绸业的进一步发展,丝绸面料更加常见,服饰呈现出飘逸潇洒、自信飞扬等风格。

3 汉服的审美意蕴

3.1 汉服的美

3.1.1 色彩美

汉服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不同的色彩有着不同的象征,青色、赤色、白色、黑色、黄色为正色。其中,前4色分别代表东、南、西、北,玄色源自于黑色,与黄色一起代表天地。除去正色外,汉朝时期还有种类丰富的间色,间色由青、赤、白、黑、黄5种正色两两搭配而得。当时的人们认为色彩之间也应有尊卑划分,即正色尊贵、间色卑微。颜色尊卑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认为纯净、饱满、和谐的颜色如品德高尚的君子,该观点被当时的统治阶级采纳,贵族多使用饱满、纯净的正色来装饰自身,以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因此,当颜色运用到汉服上时,颜色可以反映穿着者的身份是尊是卑。此外,汉朝时期服饰色彩的搭配也倾向于儒家崇尚的“和谐之道”。虽然汉朝以正色为尊,但间色的运用同样丰富。以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染织物为例,粗略统计该墓葬中的染织物采用了几十种间色。所以,汉服色彩的审美意蕴可以归纳为“纯正”“和谐”与“瑰丽”。

3.1.2 形制美

汉服形制简单,如西汉印花敷彩纱丝绵袍是上下连属的“深衣制”(图1)。无论男女皆可穿着深衣,只不过男女所穿深衣在样式上存在一些差别。除了深衣外,女子在穿着时还有另一选择,从《陌上桑》(汉乐府诗)中关于女子的穿着描述中可以窥见,当时的女子还可着上襦下裙。由于汉服采用平面剪裁,穿在人们身上时往往不会精确勾勒出人们的身形,人们穿着汉服时不会觉得束缚,可以享受到汉服带来的自由与舒展。因此,汉服形制的审美意蕴可以归纳为“简洁”“自由”与“舒展”。

图1 西汉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3.1.3 纹样美

在汉代,纹样多以“缋”“绣”二法呈现于服饰之上。汉服之上的纹样源于大自然与人们的想象加工,有动物类、植物类、自然现象类、几何类等。比如孔雀、鹿、豹等动物形象以及由这些动物形象变形而来的纹样,在汉代服饰上十分常见。香草、佩兰等植物花卉以及由这些植物花卉形象变形而来的纹样,同样在汉代服饰上很常见。自然现象类的纹样,最常见的是云纹。除上述所举例子外,还有凤纹、麒麟纹等带有神话色彩的纹路。不同汉服纹样具有不同的美,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纹样,也有不同的审美意蕴。以云纹为例,汉代服饰常用的云纹有卷云纹、云气纹等,卷云纹形似“w”“a”,常成双成对地出现,多古拙且圆润。云气纹则是流畅的圆涡形线条,灵动且气势磅礴。当运气纹成片出现时,可以生动展现出云海的“形”和“势”[4]。总之,汉服纹样的审美意蕴多样,丰富多样的服饰纹样展现了汉代人们对自然的尊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他们在精神方面的追求。

3.2 汉服审美文化中蕴含的思想

3.2.1 尊卑分明

首先在汉服色彩上,讲究“正色尊贵、间色卑微”。其次在汉代的首服上,讲究只有天子可戴冕冠,贵族祭祀时可戴长冠,平民与贵族都可戴帻。西汉时,只有平民才戴汉巾,所以当时人们认为戴汉巾意味“出身卑贱”。此外,在佩绶上也有明确规定,西汉时期,从诸侯王往下,根据不同的地位等级,依次佩绿绶、紫绶、青绶、黑绶与黄绶;到东汉时期,从皇帝往下,根据不同的地位等级,依次佩黄赤绶、赤绶、绿绶、紫绶、青绶、黑绶、黄绶、青绀绶。也就是说,西汉时期,对皇帝佩绶没有明确规定,皇帝之外佩绿绶的诸侯王最为尊贵。到东汉时期,佩戴黄赤绶最为尊贵,可佩戴黄赤绶的人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及太皇太后。除上述外,汉代关于足衣的穿着也有明确规定,如规定官员上朝应着履,居家应着屦。可以看出,汉服极其讲究“尊卑分明”。

3.2.2 以服象天

在汉代,人们认为服饰的色彩、穿着方式等都应顺应天道。只有在穿着顺应天道的情况下,才能将自己的祈求传达给上天,上天才会降下祥瑞、赐下福气。比如在西汉时,人们认为初夏秋冬4个不同的季节,应该分别穿着青色、朱色、黄色、黑色的服饰,以示对天道、季节轮替的顺应,才能使兴衰有时,万事万物井然有序。除了服饰颜色,冕服的形制也很好地体现了“以服象天”这一思想,冕旒的数目为12,恰好代表每年的12个月。总之,“以服象天”这一思想深深融入了汉服中,汉服与祭祀活动、政治活动等保持十分紧密的联系。

3.2.3 自然之道

汉服尊崇“自然之道”,这一客观事实体现在多个方面:(1)体现在汉服的款型上。汉服款型宽大自然,顺应人体形态,不会拘束人们的肢体、限制人们的正常活动。(2)体现在汉服的作用上,汉服的作用直接明了、顺应自然,先是蔽体、保暖,再在二者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除上述两点外,汉服上各种颜色、鸟兽纹样、云纹等,也体现了汉服对自然的尊崇。

3.2.4 道德修养

汉代的人们认为只有道德高尚、修养出众的人才配得上华美、精致的服饰。换言之,当人们穿上华美、精致的服饰,就应保持君子之姿,约束自身的言行,让自己成为一名有道德修养的人。若不能做到,就不配穿上华美、精致的服饰,即使穿上这些服饰,也会被他人唾弃并引以为耻。

4 汉服的创新设计

4.1 重视汉服的推陈出新

在汉服审美意蕴下对汉服进行创新、改良,一方面保留汉服的“美”与汉服背后蕴含的思想,另一方面使汉服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穿着需求,而非一味、盲目地追求汉服形制的“正统性”,为汉服的发展、发扬注入崭新的活力。比如在进行创新设计时,可以保留汉服的“交领右祍”,并根据穿着季节搭配服饰颜色,使设计的作品具备汉服独有的审美意蕴,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自由发挥,兼顾穿着的舒适度和保暖度,使作品呈现出“美”的特征。如图2展示的来源于盖娅传说2020春夏系列的设计作品,这两件作品均保留了“交领右祍”这一典型的汉服特征,带着独属于东方的神秘与魅力,同时融合了西方服饰特点,挺括优雅,兼顾了服饰的舒适性与保暖性。

图2 “汉尚华莲”2020汉服作品

4.2 重视流行款式、面料、色彩的运用

在进行汉服创新设计时,需要对当前服饰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比如在2020年的流行色有黄油色、海洋蓝等,黄油色治愈、温柔、亲切,海洋色平和、宁静、自然。设计者可以联系色彩特征,将流行色合理运用于作品中,使当代汉服变得更加时尚,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5 结语

汉服的审美意蕴与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存在密切关联。通过汉服,可以窥见汉代古人的思想与精神世界,他们对尊卑分明的恪守、对天地的敬畏、对自然的崇拜、对道德修养的追求皆融入了汉服中,不禁令人赞叹。当代创作者对汉服进行设计时,既要联系汉服的审美意蕴、保留传统汉服的特点与优势,又要有所突破,联系当下流行、当前人们的审美水平对汉服进行大胆创新,以此促进汉服及汉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使联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更加牢固。

猜你喜欢

汉服意蕴纹样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汉服新“江湖”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2020年杭州亚运会纹样设计》
“宝钗扑蝶”意蕴新探
上台说汉服
经典的艺术几何纹样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