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某水库大坝扬压力异常原因分析

2020-03-07孙昌利朱信华

广东水利水电 2020年2期
关键词:测压管位势过程线

孙昌利, 张 挺, 朱信华

(1.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广东 广州 510635;2.广东省岩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635;3.广东省乐昌峡水利枢纽管理处, 广东 韶关 512200)

坝底扬压力作为坝基的一种重要荷载,其在大坝安全监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重力坝坝基扬压力对大坝稳定、变形、应力有重要影响。重力坝在水压力及其他荷载作用下,主要依靠坝体自重产生的抗滑力来满足稳定要求;同时依靠坝体自重产生的压应力来抵消由于水压力所引起的拉应力,以满足强度要求[1-2]。还有些水闸基础位于透水层上,当防渗系统失效,扬压力过大引起底板移位、折断或上浮等,为工程带来险情[3]。

大坝扬压力过高的原因比较多,有些与防渗帷幕效果被削弱,局部形成渗流通道、排水孔淤堵等有关系,也有些因测压管淤堵带来的测压管“伪异常”现象[4];也有些因测压管靠近岸坡,由于地下水位过高引起的[5],或测压管安装不当导致异常[6],因此,大坝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扬压力异常的原因也较多,需区别对待。

1 工程概况

某水库位于广东省乐昌市,枢纽于2013年建成完工,枢纽以防洪为主,结合发电,兼顾航运和灌溉,工程等别为Ⅱ等,水库正常蓄水位为154.5 m,死水位为141.5 m,防洪限制水位为144.5 m,设计洪水位为162.2 m,校核洪水位为163.0 m,总库容为3.44亿m3,防洪库容为2.11亿m3,调节库容为1.04亿m3,为季调节水库。

水库大坝为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高为83.2 m,长为256 m,顶宽为7 m,坝顶高程为163.2 m。

枢纽坝体设计安装了测压管,用于监测坝底扬压力情况,运行过程中,发现测压管UP7从2012年3月埋设取得监测数据后,测压管水头缓慢升高,至2014年11月16日测得最大水头值为131 m,其后采取了洗孔措施,水头降低至110 m附近,此后测压管位势最大约为0.30,大于规范要求的0.25,坝底扬压力长期处于较高水平,需对测压管扬压力过高的原因展开分析,为制定科学处置措施提供依据。

坝基大部分位于强风化石英砂岩,沿坝基纵断面设有帷幕灌浆廊道和排水孔。

2 测压管埋设情况

测压管采用Φ50 mm的PVC管,孔径为110 mm,孔底深入建基面以下1.0 m,测压管断面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坝基灌浆廊道沿线设置1个监测纵剖面,共布置16根测压管;设置1个监测横断面,共布置4根测压管,共计19根测压管,编号为UP1~UP19,埋设位置见图2,每根测压管放置1支渗压计,观测方式采用渗压计自动化监测和压力表人工校核两种方式,坝基灌浆廊道沿线布设排水孔间距为2 m。

其中发生扬压力异常的UP7接近大坝底部,孔口高程为91.37 m,埋设深度为9.2 m,底板底高程为83.0 m。

3 测压管数据分析

3.1 测压管过程线分析

通过绘制测压管水位过程线,利用测压管水位过程线鉴别测压管的灵敏性、可靠性,以及确定其滞后时间和某些测次数据的取舍等,比查阅观测记录表更直观、清晰。在正常情况下,过程线的形状,靠上游的测压管大体上与外江水位(或者库水位)相似;靠下游的测压管则大体上与下游江水位过程线相似。如果过程线出现的异常,可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原因,判断测压管是否失效,资料是否可用。

根据收集到的测压管数据,时间跨度从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大部分测压管与上游水位没有明显的一致性,表明坝体基础渗透性较弱,测压管水位与上游水位关联性不强。

测压管UP7过程线如图3所示,在2014年12月之前,测压管水位与上游水位关联性较好,变化趋势与上游水位基本一致,且滞后时间并不明显,2014年测压管水位异常升高,最高达131 m,2014年9月排水孔疏通后,测压管水位有明显的降低,在2017年4月在UP7附近新增排水孔之后,测压管水位进一步降低至105 m附近,但由于排水孔出水量较大且有沉淀物析出,可能导致渗透通道扩大,排水管关闭后,水头又重新回到111 m左右。

3.2 测压管圈套图分析

通过绘制测压管水位和与库水位的相关线时,若已消除了迟后时间,则测点应密集于1条直线或光滑曲线上,若相关线发生了转折,管水位不随库水位而变时,则表明管进水段位置过高或某高程以下的进水段被淤堵,测点应弃之不用。倘若未校正迟后时间,直接取同一时刻的库水位和管水位进行点绘时,因未消除迟后时间,管水位随库水位变化的迹线呈圈套状,称为“圈套图”[7]。

图3 测压管UP7水位过程线示意

测压管UP7部分数据的圈套线如图4所示,测压管水位与上游水位基本呈线性关系,说明UP17与上游水位的关联性较好,表明坝基存在一定的透水性。

3.3 测压管位势分析

测压管位势是指测压管水头在渗流场中占总渗流水头的百分比,其计算公式为:

(1)

其中h为测压管水位,H1、H2分别为上、下游水位,当测压管埋设位置较高,H2已不能代表下游水位,这时取H2为底板底高程。

测压管UP7位势如图5所示,到2014年1月,测压管位势急剧升高,最高达0.635,高于规范要求,经过洗孔以后,测压管位势明显降低,略高于0.25,此后测压管位势在0.2~0.3之间变化,经过2017年4月在UP7附近新开排水孔以后,测压管位势降低至0.125,当关闭排水管时,则测压管位势恢复至开孔前数值。说明UP7附近排水孔淤堵是导致UP7水位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4 大坝廊道钻孔测试

为缓解UP7附近扬压力过高问题,枢纽管理处于2017年5月在UP6至UP8之间新安装3个排水孔,安装位置如图6所示,现场照片如图7所示,从上至下对排水孔编号为1#~3#,3个排水孔全部位于测压管上游侧1 m左右。其中1#孔位于UP6至UP7之间,2#孔位于与UP7等高程,在其上游侧1 m左右,3#孔位于UP7至UP8之间。在3个排水孔管口位置安装水表及开关进行测试。

为验证新开排水孔对大坝扬压力的影响,按以下几组工况分别测试各测压管的水头:①全关排水孔(初始状态);②全开排水孔;③1#排水孔开,2#、3#关闭;④2#排水孔开,1#、3#关闭;⑤3#排水孔开,1#、2#关闭。

各组测试结果见表1,其中工况①排水孔全关时水头值作为参照点,其余测试结果与之进行对比。从测试结果看,3个排水孔全开状态下,UP7的水头值降低约7.35 m,只开2#排水孔时,UP7的水头降低约6.96 m;而1#及3#排水孔的开关对UP7及其它测压管基本没有影响。从出水量结果看,在全开时,2#排水孔的出水量明显高于其他2个排水孔。

测试表明,UP7附近的排水孔堵塞加上UP7附近可能存在透水通道,是导致UP7局部位置扬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排水孔对其他测压管影响较小,且2#排水孔出水量明显较其他2个排水孔要大,说明渗透通道集中仅在UP7附近,其余位置坝基的渗漏可能性较小。

5 渗流场数值模拟及分析

设计方案中坝基防渗措施主要是上游侧的灌浆帷幕及下游侧排水孔,防渗措施的有效性对渗流场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结合现场情况,考虑灌浆帷幕是否失效及排水孔可能淤堵的几种情况,对坝基渗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工况分为:

工况1:灌浆帷幕有效,排水孔畅通(正常使用状态);工况2:灌浆帷幕有效,排水孔淤堵;工况3:灌浆帷幕失效,排水孔淤堵;工况4:灌浆帷幕失效,排水孔畅通。

计算边界条件采用2013年12月20日实测水位数据,即上游154.38 m,下游100.72 m。

计算模型如图8所示,坝基为强风化岩,强风化岩的渗透系数比弱风化岩高2个量级。灌浆帷幕宽度为0.8 m,灌浆帷幕的渗透系数与弱风化岩相等,取值为1.0×10-7cm/s。

通过有限元模拟,在灌浆帷幕有效的情况下,坝基的总水头等势线如图9及图10所示,等势线在灌浆帷幕附近较为集中,说明水头在灌浆帷幕附近有较大的降落,灌浆帷幕发挥了较好的截渗作用。

在灌浆帷幕失效的情况下,图11坝基总水头等势线总体较为均匀,总水头呈均匀衰减,图12是排水孔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在廊道附近等势线较为密集,说明排水孔对降低水头发生了一定的作用。

将灌浆帷幕有效情况下坝基的总水头列于图13,将灌浆帷幕失效情况下坝基的总水头列于图14,对比2图可以发现,灌浆帷幕失效后,其坝基水头上升较大,说明灌浆帷幕的有效性是影响坝底水头分布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在灌浆帷幕有效情况下,坝底水头整体较小,再结合廊道排水,则对降低坝底扬压力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6 结语

测压管UP7在2014年12月之前,与上游水位关联性较好,变化趋势与上游水位基本一致,且滞后时间并不明显,同时圈套图呈现出线性关系,说明UP7测压管与上游水力联系较强,UP7附近的坝基灌浆帷幕可能失效,形成渗透通道。同时廊道钻孔测试表明,排水孔对其他测压管影响较小,说明渗透通道集中仅在UP7附近,建议采取灌浆措施进行封堵排除隐患。

猜你喜欢

测压管位势过程线
带有超二次位势无限格点上的基态行波解
一类具有奇异位势函数的双相问题
密云水库白河主坝测压管监测数据变化分析
昭平台水库大坝测压管水位观测数据分析
黏土坝测压管水位异常原因分析
含Hardy位势的非线性Schrödinger-Poisson方程正规化解的多重性
一类带强制位势的p-Laplace特征值问题
洪水过程线对水库调洪结果的影响分析
基于Excel绘制改正系数过程线浅析
基于青山水库洪水调节论述给排水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