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环境工程专业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2020-03-07钟先锦付恩桃龚菊梅何晓丽方丽波

广州化工 2020年18期
关键词:工程技术校企实训

钟先锦,付恩桃,龚菊梅,何晓丽,方丽波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1]。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为核心,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着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态度的一种教育,它包括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观念的提升、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态度的端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个要素[2]。目前,全国各地大力提倡并举办高等院校创新大赛,以此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热情。国内本科学校多采用学科交叉渗透来启发学生的创新思路,这种方法对学生知识结构、知识储备要求较高,不太适合知识储存相对薄弱的高职学生。如何提高环境工程技术专业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积极探寻并采取的建设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专业培养模式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建、专业能力的高度,进而直接关系到创新思维的培养[3]。我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一直遵循“理论知识够用,注重实训和工程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对一些知识相对固化、专业面窄的专业来说比较实用。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知识面宽,关联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土木、管理、经济等学科,过于注重实践,弱化理论,将使得实践如同空架子。学生只知道被动模仿,不知道主动探索,使得高职教育沦为职业培训,毕业生只能从事一线流水作业,缺少技术创新的方法。因此优化专业培养模式,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1 明确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我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水、气、固体废物、噪声等污染的监测及防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进行环境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会进行水、气、固体废物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营、管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 合理设置课程

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了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专业自身的学科系统性强。在设置课程时,不但要设置高等数学、电工电子学、建筑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经济、微生物学这些基础理论课程,还需设置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噪声控制技术等专业技术课程。环境工程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广泛,学生掌握的知识全面,具有较强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这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了较好的专业基础。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一直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教师全程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有: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生只能顺着教师上课的思路被动的接受,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更谈不上融会贯通,灵活应用;片面追求理论的系统性阐述,忽略了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技能型并拥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弱化实践技不能践行完整的教学过程,培养的学生也不能达到既定目标,适应不了当今社会的需求。为了摒弃这种弊端,结合我校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项目化PBL教学法,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4],是当前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项目化教学是将所授内容分解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手段、考核方式。譬如,在《水污染控制工程》沉淀池教学内容中,设计沉淀原理、沉淀池类型、提高沉淀效率三个教学项目。沉淀原理项目的学习目标为会建立沉淀模型;学习手段为动手实验;考核方式为仿真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践行项目化PBL教学法后,几个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1)主动学习能力提高,PBL教学是问题导向学习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学习寻找答案,再将所得答案分组讨论,学生一直是学习的主体。

(2)批判性思维能力提高,传统教学法中,教师主导教学,在课堂上有着绝对权威,学生习惯了被动的接受,很少有同学提出不同想法;而在项目化PBL教学法中,学生都是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勇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增强,项目化PBL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问题导向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主动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正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

3 优化实践课程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我校环境工程技术实践课包括课程实训、课程见习,课程设计,开放实验室等环节,最终目的就是使实践教学和工程实际实现无缝对接。在以前的实践教学中,存在诸多困难,譬如,课程实训时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实训人数过多,老师教学时会顾此失彼;开放实验室时,教师的积极性难以调动,只是一种应付差事,不是真心投入。这些实际问题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成效,针对以上情况,将原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动员学生参与实训的全过程,包括实训计划的制定、实训内容的设计、实训前的准备,这样学生的课程实训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也解决了实验员人手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传统思想认为,高职学生底子差,不适合搞科研,只要将老师所传授的知识按部就班的完成就可以了,这种思想也影响到部分学生,降低了他们对科研的热情。其实科研不都是高尖端,有的科学研究是一些应用研究,这类科研对研究人员的理论知识结构要求淡化,强调的是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因此,学生参加这类科研活动可以拓展多方面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环境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我校开辟了环境工程专业第二课堂,将课堂教学建立在环境监测站、污水排放企业、环保公司、垃圾填埋场等实训基地上,结合工程实际讲解专业知识。学生在学习专科课程理论的过程中,需进行一周企业实践锻炼,在实践锻炼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再进行调查文献和理论学习,这样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也更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4 建设创新型师资团队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教师是创新团队的主体,教师的创新思路和学识水平直接决定着团队的创新水平[5]。毋庸讳言,没有教师对整个团队的创新模块进行精心谋划,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只是空中楼阁。但当前高职院校的教师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多和教师所承担的教科研项目、行政职务高低有关,在政策制定上,很少向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倾斜,导致一些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不愿意花精力投入到教学方面。因此,学校领导层在制定创新政策时,需要兼顾教师和学生创新积极性的调动。另外,当前工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已有的环境标准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及时提高环境标准,而书本上已有的污染处理工艺很难满足新的环境标准。教师也要在授课的同时及时学习新的知识。目前,我校鼓励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网络学习、企业实践锻炼等多种学习途径。通过学习,教师知识得到了更新,知识面得到了拓展,教学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

5 改革校企深度合作模式

高职教育要适应市场的需要。对高职院校来说,企业就是高职院校的市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合格就看其能否与企业提供的岗位实现零距离对接,这就需要企业全程参与到人才的培养工作中来,校企合作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目前,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形式多样,而有的“校企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如何使校企合作发挥更大的作用,需要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做出改革。目前我校的环境工程专业与安徽晓清环保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养协议,协议要求环保公司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网络课程的开发、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完全参与进来。企业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得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性,同时解决了院校的人才出口和企业的人才缺乏问题。然而,这种校企合作模式可能还只是一种“点对点”的合作模式,院校和企业只是单点联系,人才的出路还是有限,且单个企业对专业的覆盖面有限,学生通过企业的“订单式培养”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窄,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我校环境工程技术正在积极探寻新的合作模式,即将“校企单点合作”发展为“学校和行业的合作”。这种合作模式拓展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面,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对行业前沿动态的了解掌握。对于有些地方性来说,同行的企业较多,可以采用“点对面”的合作模式,即学校和行业的合作。合肥地处于长江经济发展带,同时也是承接国家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区域内有不同层次的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区,有多家大型制造型和科技型产业,这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各种环境污染。因此,合肥目前有多家环保公司,业务涉及到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噪声等环境要素的质量检测与污染治理。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可以这些环保公司的业务为着落点,拓展学校同企业的合作。

6 结 语

经过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我校的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环境分析能力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在连续几年的安徽省工业分析与检测大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名次。大学生创业人数也不断增加,我校环境工程技术毕业生已有4人注册了环境监测公司或环境咨询公司。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教学全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猜你喜欢

工程技术校企实训
建筑工程渗漏原因及防水防渗工程技术实践
试析机械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