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分析与高质量发展

2020-03-07王仕忠

山东社会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小镇特色

王仕忠

(四川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政协》2017年第20期。这一矛盾在我国乡村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快速提升到2017年的59.58%,城镇常住人口由1.72亿人增加到8.13亿人,表明我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不过,我国长期以工业化为主导的传统城镇化进程,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社会和生态问题也正日益困扰着我们。一方面大中城市因明显的资源聚集优势吸引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入,出现了人口膨胀、房价上涨、交通拥堵、雾霾增多等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因教育、医疗、住房等相对的资源劣势难以建构起稳定的人口吸引优势,出现了人口迁出、土地撂荒、宅地废弃、设施落后、环境退化等问题,甚至处于大中城市周边的农村也因城市的“虹吸效应”而陷入发展困境。三农问题也因此成为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发出战略号召。特色农业小镇自2016年在全国推广实践以来,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升级转变、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动能和重要的实践模式。

一、对特色农业小镇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较早开展特色农业小镇研究的研究者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大多从城市发展理论、区域增长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对特色小镇展开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特色农业小镇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国内学者对特色农业小镇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并在以下方面取得研究进步:一是在“循环社会型城市”发展方面,张鸿雁(2017)等人认为,特色小镇是适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是社会良性化运行的一种新模式,能够在较合理的空间内体现后现代主义的人文志向。(2)张鸿雁:《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国名城》2017年第1期。二是在规模经济、增长极等方面,黄林(2012)等人认为,小城镇的形成与区域发展密不可分,只有当区域空间结构进入向心型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时,才能较快提高。(3)黄林:《区域性城市经济增长极的选择研究—以川南城市群为例》,《理论与改革》2012年第5期。三是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区域生产力、产业聚集、融合发展等方面,盛世豪(2016)等人认为,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以特色小镇建设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优化产业空间组织、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用明显,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是作为一种空间产业组织形式,必须要有必要的产业生存、发展和演变的生态环境,才能不断提升区域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4)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陈宇峰(2016)等人认为,特色小镇建设是推动产业集中化、模块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5)陈宇峰、黄冠:《以特色小镇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浙江实践》,《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32期。白小虎(2016)从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角度,认为特色小镇作为城市群优势区位上的综合发展平台,具有独特的集聚优势;(6)白小虎、陈海盛、王松:《特色小镇与生产力空间布局》,《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5期。马斌(2016)的研究发现,特色小镇融合了产业、社区、文化和观光等多种功能,有利于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功能多元集成、推动管理制度的创新。(7)马斌:《特色小镇: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战略》,《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四是围绕我国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王小章(2016)认为,我国各地特色小镇建设必须立足于各自资源禀赋优势和自身发展基础和实际,必须着眼于以人为本、让居民生活得更好,不能脱离于自身发展实际需要一味地模仿,更不能不切实际。(8)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浙江社会科学》2016年第3期。五是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特色农业小镇建设理念、定位、方向和路径等方面的研究,吴奶金(2017)等人认为,特色农业小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并从新型业态变化的角度思考特色农业小镇发展的可能性,提出建设特色农业小镇的理念、原则、路径和步骤;(9)吴奶金等:《基于新型业态变化的农业特色小镇理念与构建》,《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7年第11期。杨梅(2017)等人认为,特色农业小镇建设路径应立足农业挖掘特色、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创意农业、叠加旅游功能;(10)杨梅、郝华勇:《农业型特色小镇建设举措》,《开放导报》2017年第3期。卢一沙(2018)等人的研究认为,特色农业小镇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围绕农业型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重点研究其镇村发展关系、生态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内容,总结其发展路径与策略,提出农业型小镇特色化发展策略。(11)卢一沙等:《乡村振兴背景下广西农业镇特色化发展策略研究—以国家首批“特色小镇”莲花镇为例》,《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8年第9期。国内学者的这些基础性理论研究成果,为特色农业小镇的建设与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借鉴。

梳理既有文献不难发现,对于特色小镇的研究多集中于城镇化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城镇产业、历史文化、旅游宜居等方面,尤其关注特色小镇发展初期的产业转型、观光旅游等物质层面的路径研究。具体针对特色农业小镇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满足农民就业收入、改善居住环境和提高生活保障等方面的研究较少,特别是对身居特色小镇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需求和心理满意程度缺少实证研究。实际上,农民对特色农业小镇的满意程度不能仅用经济增长指标来衡量,农民的生活体验和心理满足感也是不可或缺的衡量指标。因此,特色农业小镇的规划、建设和发展,要以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的工作标准,来实证特色农业小镇在实施乡镇振兴战略中发挥的引领作用。基于此,本文通过入户调查特色农业小镇对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满意度,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为科学推动我国特色农业小镇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满足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理论参考。

二、特色农业小镇推动农村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分析

特色农业小镇作为承接城市和拉动农村农业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在推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休闲旅游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繁荣乡村文化、改善农民生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看,特色农业小镇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全面振兴乡村发展的作用机理,主要体现在依托当地特定的自然条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依托科学技术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原产地保护等方面。

(一)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特色农业小镇的兴起,其背景是我国经济增长开始由投资拉动转变为消费拉动。按照国际经验,一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将触发该国内社会消费结构升级。2018年我国人均GDP达到9780美元,远超消费结构升级的国际临界点(1000美元)。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增长已经实现了以消费拉动为主导的经济增长。然而,长期粗放式的农业增长模式使得我国农产品产生在供给端滞后于市场需求,在产品结构和生产加工标准方面也难以满足升级了的市场需要,导致国内农产品市场出现低水平结构性生产过剩和高质量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特色农业小镇立足当地资源,从调整供给侧结构入手,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调整农业品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市场适销对接上做文章,促使农产品品质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市场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例如,位于鲁西北平原的德州市陵城区五李村,面对消费市场的升级变化,自上世纪90年代积极推广普及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村庄,合作建成了大棚蔬菜主产业园区。目前形成以种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陵城西葫”为特色的万亩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取得非常好的协调发展综合效益,促进了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和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村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了村镇功能和文化品味,被评为省级“陵城西葫小镇”和五李村文明社区。

(二)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

特色农业小镇的发展,不仅要适时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而且要走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之路。优化农业资源要素配置,对于农业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意义重大。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营水平、改善农产品内在品质,都离不开市场对各类农业资源要素的配置。许多特色农业小镇在全面深化市场经济改革的同时,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和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市场化经营促使农业增长模式从粗放增长向集约增长转变,从而特色农业小镇规模化生产带动了市场化经营,市场化经营又促进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首批特色葡萄小镇烟台市刘家沟镇,通过“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公司种植管理模式,利用科学技术选育改良葡萄品种,种植市场适销的葡萄新品种3.75万多亩,形成了长约18公里的葡萄种植绿色长廊。小镇盛产的大量优质的酿酒葡萄吸引了中粮长城、文成酒堡等100多家中外葡萄酒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和经营商户。葡萄酒产业在小镇形成了投资、研发、加工、经营上下游贯通的产业带,年产葡萄酒9万多吨,产值15多亿元,全镇4000多户农民由此转型为葡萄种植和加工企业工人,户均增收15%,并吸引上万名外来务工人员久居于小镇。葡萄酒产业和万亩海岸葡萄园在带动当地观光旅游及康养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宜居和谐的乡村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葡萄酒小镇。

(三)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依托科学技术发展特色产业

特色农业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从全面振兴乡村的角度看这一发展模式不仅要留得住乡愁,而且要转换发展动能,加速形成农业科技的“创新平台”和“孵化器”。农业特色小镇的创新发展,一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依托科学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改造,加速农业产业内部分工的精细化和高级化。二是通过创新平台形成的孵化能力,引进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创新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新的产品品种、新的营销理念等。三是运用新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质量,推动特色农业小镇产业更具特色、产品更具特色、发展更具特色。例如,首批全国特色农业小镇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就是从一个以种植粮食为主要收入手段的粮食产区,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以种植特色西瓜为主要产业的高原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目前,群科镇农民采用双膜覆盖等新技术种植的新品种西瓜规模达5000多亩,平均亩产量达到4000多公斤。由于运用创新技术栽培的新品种西瓜,在市场上具有上市早、售价高、收益高的错峰优势,群科镇也由此成为西部最具特色的西瓜种植小镇。

(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原产地保护

特色农业小镇的特色农产品,不仅受到国内市场欢迎,也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尤其是我国具有原产地保护的特色农产品,更是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欢迎。曾经为了赚取外汇而廉价出口农产品的尴尬局面,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得到了彻底改变。特色农业小镇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生产高品质特色农产品的同时,注重原产地保护和特色农产品的品牌效应,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改善我国农产品外贸进出口结构,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地处革命老区沂蒙山的平邑县地方镇,近十多年来,全镇8万多农民在山岭薄地上遍种苹果、黄梨、山楂、黄桃等经济型果木,把荒山薄岭变成了金山银山,将地方镇建成了极具沂蒙山特色的优质水果产业基地。当地大量的优质水果催生出新型果品加工产业,农民按照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将松散型的果品加工作坊改造成高标准的具有原产地保护的果品罐头加工企业,目前有高标准果品加工企业120余家,年生产加工各类果蔬罐头100余万吨,不仅大量供应国内市场,还畅销欧美、日、韩、俄罗斯、澳大利亚、拉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产值130多亿元,成为集产业集聚、旅游观光、生态宜居的“中国罐头第一镇”。

三、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实证分析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旧动能的转换,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大量的农民和专业技术人员向农村转移。这既是特色农业小镇得以发展的市场基础,也是乡村振兴对人力资源的内在需要。然而,特色农业小镇能否对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有足够的吸引力?能否留得住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并发挥他们建设新农村的作用?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考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对特色农业小镇的满意度。本文通过调研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特色农业小镇的意愿和满意度,对于指导特色农业小镇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模型选择与样本说明

(1)

式(1)中,Seti表示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是否定居农业特色小镇(发生=1;未发生=0),xi是一组影响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是否定居农业特色小镇的因素,ui是影响家人随同工作生活的其他非观测性因素。

针对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问题,本文通过烟台市刘家沟镇(首批国家级特色葡萄种植加工小镇)、河南省长垣县恼里镇(第二批国家级绿色观光农业小镇)、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县群科镇(首批全国特色西瓜种植小镇)等三个特色农业小镇展开调研。这三个特色农业小镇可以分别代表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特色农业小镇的发展水平。本研究采用访员入户调查问卷方式,分别对这三个特色农业小镇的5个社区3个村,发出问卷615份,回收问卷465份,有效问卷456份。其中,258份问卷来自特色农产品种植企业,51份来自农产品加工生产企业,30份来自农产品包装生产企业,75份来自农产品经销商,42份来自当地服务业。受访者年龄方面,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有327位,年龄在36至59周岁之间的有99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有30位。受访者学历方面,有小学或初中学历的受访者255位,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受访者165位,有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36位。

(二)实证分析

有关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特色农业小镇满意程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产业前景、社会保障、教育机会和家庭特征。依据Probit二元模型可知,就业前景预期、住房满意程度、在小镇是否有亲朋、子女公平教育机会、配偶随同状况及年龄等变量都对定居意愿产生重要影响,变量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社会关系、在小镇有否亲朋0=没有,1=有家庭特征、配偶是否随同0=否,1=是年龄实际数据(岁)性别0=女,1=男教育水平0-3分别表示: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中专、大专及以上

(三)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1.定居意愿的均值为0.63。住房成本是定居特色农业小镇的主要经济成本,也是生活幸福感和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对小镇住房满意程度的提高,他们定居的概率也会相应的提高。特色农业小镇居住成本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是否愿意定居的主要参考变量。

2.就业前景预期的均值为6.02。就业前景预期是影响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最显著的变量。预期收入越高,定居的满意度就越高,就业收入是吸引定居特色农业小镇工作的主要动机。对未来就业收入预期成为影响定居满意度的主要变量。

3.子女公平教育机会的均值为0.32。子女教育机会是影响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的重要变量。相关研究表明,教育水平对人们未来的收入及生活水平有重要影响。随着城乡居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子女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也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小镇的重要决策变量。

4.公共服务满足日常需求的均值为2.11。公共服务满足是影响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的次要变量。社会发展实践证明,高水平的村镇公共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条件等能够把有志于回乡创业的农民“引回来”,以及把前来投资的企业家和外来务工人员“留下来”。住的满意,干的安心,是集聚特色农业小镇人气和活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5.在特色农业小镇有亲朋的均值为0.29。在农业特色小镇是否有亲朋是影响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小镇满意度的重要变量。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有亲朋意味着在农业特色小镇有社会资源,可以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乐趣。

6.配偶随同的均值为0.29。配偶是否随同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的重要变量。外来务工人员中工作年限及人力资本较高者配偶随同的可能性较大,一方面配偶随同需要有相对固定的住所和稳定较高的收入,即配偶随同条件相对成熟;另一方面,配偶随同甚至家人随行可以纾解外来务工人员的思乡之苦和提高旅居他乡的幸福感,有助于提高生活满意度,有利于专心投入工作获得更高的收入。

7.年龄的均值为3.46。年龄因素对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的影响较大。一般来说,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外定居的意愿会降低。也就是说,年轻的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对特色农业小镇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较之于年纪较大的务工者,他们的定居意愿更高。

8.受教育水平的均值为1.99。在特色农业小镇发展的人力资本要素中,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是一项性价比最强的资源,它关系到特色农业小镇后续发展的动力。而接受再教育和岗位培训也是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定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和企业要重视员工的再教育和定期培训,努力提高特色农业小镇的人力资源水平,为农业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估计结果中prob>chi2 = 0.0004,该模型整体拟合度较好,计量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计量分析结果

注:***、**、*分别表示1%、5%、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以上实证研究表明,农民和外来人员对特色农业小镇的满意度主要体现在就业收入、居住条件、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而对家庭和亲朋等社会关系方面的需求相对较弱。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和子女受教育条件等因素对他们定居特色农业小镇的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和性别则对他们是否定居具有不同程度的负向影响。为此,基于对特色农业小镇满意度的分析和高质量发展特色农业小镇,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其一,建设发展农业特色小镇要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借鉴国内外特色小镇建设的先进经验,国家要继续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政策措施,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落到实处。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整治政策、低成本融资、产业基金、PPP和股权众筹等模式,鼓励吸引社会资本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的特色农业种植、加工、仓储、经营等方面投资,培育一批以高科技农业产业企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星创天地等为主体的特色农业小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特色农业小镇从数量增长为主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目标转变,进一步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农民转型就业增收,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二,建设发展农业特色小镇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广大农村因教育、医疗、住房等相对资源劣势难以构筑起稳定的人口吸引优势,今后应更多地考虑在基础设施投资、医疗和教育资源布局、土地指标分配等方面为中西部地区的村镇发展创造条件,加强村镇道路管网、学校、医院、信息化和新能源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采取筑巢引凤的方式,创造条件把有志于回乡创业的外出农民“引回来”,把前来投资的企业家和农业科技人员“留下来”,让他们住的满意,干的安心,集聚村镇人气和活力,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其三,建设发展农业特色小镇关键在于“思想强农”“科技强农”“文化兴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就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这既是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的需要,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队伍支撑。为此,要在政策上引导大、中、专和职业院校扩大培养农业科技人才,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农业科技人员到乡村建立教科研实践基地,定期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经营人员、农业合作社服务人员、农村种养大户进行技能培训,使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拥有“绿色证书”。鼓励支持乡镇、街道、社区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科驿站等,培养壮大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土地专家”。村镇在挖掘培育乡土科技和文化人才,吸引“第一书记”“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挂职干部投身乡村科技和文化建设的同时,还可以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邀请文艺团体和“三下乡”志愿者共建美丽乡村、文化大院、乡村大舞台等,通过举办美丽乡村建设、星级农家乐评比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丰富乡村生活,提高特色农业小镇人居创业满意度。

其四,建设发展农业特色小镇要转换发展动能实现产业融合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也提出了新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安排特色农业小镇的规划建设。坚持以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转换农村发展动能,努力延伸特色农业产业链,构建绿色农业、文化旅游、生态康养“三位一体”的,具有特色农业、文化记忆、宜业宜居、高质量发展的特色农业小镇,进一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小镇特色
安安静静小镇
“CK小镇”的美好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特色种植促增收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