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0-03-05林伟庭黄观传

广东建材 2020年8期
关键词:温差裂缝钢筋

周 兵 林伟庭 黄观传

(1 惠州太胜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2 博罗县建鑫混凝土有限公司)(3 惠东县现代预拌混凝土有限公司)

0 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规模的基础公用设施和大型住宅小区项目遍地开花。随着科技的发展,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可以集中大量供料、泵车可以明显提升施工速度、钢筋混凝土结构具备自身稳定、耐久性良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建设工程中最主要的建筑结构,商品混凝土也成为建设项目中大宗的建筑材料。

伴随着混凝土的大量应用,由于各种原因,有部分工程项目在投入使用前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出现裂缝、渗漏等现象,造成大量的返工、修复、工期延误等损失。另据相关统计,混凝土裂缝、渗漏之类的投诉在住宅交易投诉中占比越来越大。

最近几年,由于执行严格的环保管理,再加上混凝土原材料很多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混凝土原材料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困难,各种原材料低劣化情况越来越严重。混凝土在浇筑初期开裂和在一定年限内出现开裂、渗水等现象层出不穷,混凝土裂缝已经成为一种工程质量通病。加之民众对居住环境要求和自我维权的法律意识越来越高,对建筑工程外观质量和使用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分析混凝土裂缝形成的原因,从源头上找出预防和降低混凝土开裂的具体措施,对建设工程质量和经济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研究课题。

1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相关预防处理措施

混凝土是一种非匀质的多项复合材料,其抗拉强度远小于抗压强度,属于脆性材料。这种材料本身就不可避免的存在薄弱环节,难免出现材料断裂和传力中断,在微观上,这种材料断裂和传力中断就属于微观裂缝,也叫裂隙,我们人类真正肉眼能看到的裂缝宽度一般都在0.05mm 以上[1]。

传统的裂缝分析一般是对裂缝类型或者是裂缝种类进行判断和处理,而在此文中,根据作者在混凝土行业从业十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提出按裂缝出现的时间来判断裂缝成因,以及对裂缝的主要成因来进行针对性的控制、调整,以期到达预防、控制和降低裂缝出现的机率。

1.1 混凝土裂缝在浇筑24 小时内出现

混凝土浇筑24 小时内出现的裂缝,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有:塑性收缩、失水干缩、荷载过早等几方面;比较少见的原因有:支模不稳、计量失误、用错材料、用错配合比等。

塑性收缩主要出现在混凝土初凝阶段至终凝阶段,此时混凝土从流态向固态转变,水泥开始水化,产生胶结并放出热量。如果混凝土水灰比过大、砂率大或者体积稳定性差,很容易在此时段出现塑性收缩开裂。这种开裂可以通过控制原材料质量和调整配合比来实现预防,在原材料质量方面做到选择适应性良好的混凝土外加剂,控制进厂砂、石甚至胶材之间的合理级配,降低原材料含泥量;在配合比生产调整方面控制好掺合料用量、外加剂用量、砂率、浆骨比的合理使用,尽量减少自由水、调整好保水性和坍落度,可以有效的预防此类开裂。另外,在终凝前发现此类裂缝也可以采用复震、二次抹压等措施来及时处理。

失水干缩多见于混凝土终凝前后,有时也会伴随着塑性收缩在初凝阶段就出现。此类裂缝仅靠调整配合比不能得到有效预防,主要依靠施工养护工艺。一方面需要调整施工配合比,提高混凝土保水性和控制好坍落度;另一方面需要提前和施工单位做好技术交底,要求施工单位在初凝阶段就进行覆膜养护或者补水养护。正常情况下,施工养护到位能有效降低失水干缩开裂的机率。

荷载过早造成的裂缝多见过混凝土终凝前后,此时混凝土中水泥刚开始产生强度,还达不到上人或者上物的程度,有些赶工期的项目就会安排放线、拆边模、上钢筋等工作程序,造成板面因为承载力不足而形成裂缝。此类裂缝需要商品混凝土公司控制好凝结时间,施工单位合理安排工期和工序才能解决。

1.2 混凝土裂缝在浇筑后一周内出现

混凝土浇筑24 小时后至一周内出现的裂缝,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有:温差裂缝和应力重分布裂缝等方面。比较少见的原因有:基础不均匀变形、支模刚度不足、不均匀荷载、瞬间超载等。

温差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的第三天前后,此时段正是混凝土强度快速增长期,也是水化发热的高峰期。如果混凝土体积较大或者强度等级较高,此时混凝土内部富集的温度可达到80℃甚至以上,如果保温措施不到位或者没有做保温养护方案,很容易出现温差裂缝[2]。温差裂缝的预防首先可以在配合比调整方面做功夫,在保证后期强度的情况下,尽量提高掺合料的用量,这种调整方法可以降低水化热总量;另一种调整方法就是延缓混凝土凝结时间,拉长混凝土水化时间,以时间换空间,降低水化热峰值。此外,配合施工单位制订合理的保温和控温养护措施,也能有效的降低温差裂缝出现的机率。

应力重分布造成的混凝土裂缝多见于浇筑完成后的一周内,容易出现在梁板交接、板柱交接、柱墙交接、承台和筏板交接等应力有差异的部位。此类裂缝出现的原因分析: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速度快,特别是在体积较大、强度较高、热量容易富集的位置,强度增长速度比周围薄体结构快,因强度差出现应力重分布,薄体本身脆性就较大,更容易在接近强度高、刚性大的结构附近出现裂缝。设计配筋的问题,设计应该尽量采用细而密的钢筋布置方案,但有时考虑的施工浇筑等因素,会采取等强度置换较粗的钢筋,调整钢筋间距,方便混凝土浇筑。较粗的钢筋刚性大、变形小,混凝土的本身存在一定的变形模量,在刚性大的部位无法产生变形,变形应力就集中到刚性较弱的部位产生裂缝。应力重分布造成的裂缝,仅依靠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不能得到有效控制,需设计和施工单位配合才能解决。

应力重分布的混凝土裂缝还有一种原因,可能是超筋破坏造成的,只是一种估计和推断,毕竟不是专业的结构设计师。从一个实际案例来解说:清明节前,公司同时浇筑两块底板(项目甲、项目乙),混凝土强度等级一致,总方量差异不大,现场施工条件也基本一致,承台厚度、底板平均厚度相差不大,项目乙承台比项目甲深0.8m~1.2m。项目甲属于本地中小型房产开发商项目,开发商现金流量好,不差钱,要求用最好的水泥和最好的河砂;项目乙属于国内大型开发商项目,有自己的专业优化团队,讲究经济实惠,要求性价比。混凝土配合比中胶凝材料用量和品牌一致,细骨料项目甲纯河砂(细度模数2.8 左右),项目乙掺一半机制砂(细度模数3.0左右),碎石规格和产地一致(项目乙用量比项目甲少20kg),外加剂厂家一致(项目乙掺量比项目甲高两个点)。现场钢筋配置方面,外行肉眼都能看出来,项目甲用得钢筋比项目乙要多且钢筋直径粗。浇筑后的养护情况,项目甲初凝阶段就开始覆膜养护,项目乙人工浇水养护(因清明节期间下雨,其实只有第一天浇过几次水)。浇筑完毕后第二天到现场查看,两个项目都没有明显发热情况,也没有发现裂缝;第三天两项目底板有轻微发热情况(混凝土表面和环境温差不超过10 度,不至于造成温差裂缝),项目甲开始出现少量裂缝,裂缝位于承台附近,项目乙没有发现裂缝;第四天底板有轻微发热情况(和环境温差不超过10 度),项目甲裂缝增多,位置仍然是承台附近,项目乙没有发现裂缝;第五天底板发热情况不明显,项目甲在地梁附近发现裂缝,项目乙没有裂缝;第六天底板基本不发热,项目甲没有新增裂缝,项目乙在承台附近出现两条裂缝;第七天底板基本不发热,两个项目都没有新增加裂缝,现场实体回弹强度均达到80%以上。分析对比两个项目的配合比和施工养护工艺,项目甲均优于项目乙,按道理项目乙没有覆膜,雨水直接接触混凝土表面,更容易成生温差裂缝,但实际上没有发生温差裂缝。和部分砼行一起分析原因,两个项目最大的差异就是项目乙有专业团队进行了钢筋优化,项目甲没有进行钢筋优化,可能是项目甲形成了超筋破坏。

1.3 混凝土裂缝在浇筑后几个月至几年内出现

混凝土在浇筑后一个月至几年内出现裂缝,最主要的形成原因有:结构变形和有害化学物质侵蚀等方面。

结构变形造成的混凝土裂缝主要因素有基础不均匀沉降、荷载(动载)过大、材料弹性模数不同步、伸缩缝及后浇带变形、热胀冷缩变形等。结构变形造成的混凝土开裂已经不是混凝土质量所能控制的,需要进行专业的加固和修补处理。

有害化学物质侵蚀造成的混凝土开裂主要形式有:酸雨侵蚀造成的混凝土表面风化开裂、氯离子侵蚀钢筋造成混凝土膨胀开裂、硫酸根等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剥离、甚至正常环境下的混凝土碳化等。有害化学物质侵蚀造成的开裂是长期的、缓慢的混凝土老化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控制,只能找出有害化学物质的来源,切断或中和化学反应途径,减轻侵蚀程度从而延长混凝土寿命。

2 结语

混凝土裂缝问题越来越普遍,已经成为工程质量的一种通病。一方面,现在用于混凝土中的材料,从最初的三种变成了五种甚至多种的复合材料。材料的多样性,加剧了混凝土自身出现裂缝的机率。因此,使用任何一种材料,我们都要小心谨慎,不仅仅要关注材料本身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更要关注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加水浇筑、工序不规范、养护不及时(甚至不养护)、赶工期抢进度等各种危害混凝土结构的不良施工工艺。

混凝土出现裂缝的原因很复杂,就目前而言已经涉及到结构设计、工程施工、建筑材料、化学分析等多种学科,想要从根源上解决,需要进行跨学科、跨单位合作。限于个人学识储备和工作单位对关注问题角度的限制,在此提出一些个人浅见,抛砖引玉,希望广大建筑同行能找到更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猜你喜欢

温差裂缝钢筋
D10mm热轧带肋钢筋五切分生产工艺开发
碳酸盐岩裂缝描述七大难点
我把一吨废钢筋搬成了三吨
完美“切割”,裂缝之谜
北方冬季养猪当心“四差”
温差“催甜”等
低级热温差发电器的开发应用研究
地球的裂缝
截钢筋
这批没收钢筋该如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