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蚕宝宝的第三年约会

2020-03-04莫颖萍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养蚕蚕宝宝爸爸妈妈

莫颖萍

春光明媚的午后,孩子们跑来开心地和我说:“老师.春天到了,我们又可以养蚕宝宝啦!”“是啊,我们又要和蚕宝宝约会了!”小班和中班时,幼儿园养过蚕,孩子们对蚕有一定认知,但因为学习不系统,孩子们对蚕的生命历程缺乏较为完整的了解。

那么,和蚕宝宝的第三年约会,孩子们会遇到哪些精彩时刻,获得哪些有益的经验和体验呢?

蚕一生的形态变化多样,非常适合孩子观察。虽然幼儿园也饲养蚕,但这并不能满足每个幼儿随时观察的需要。所以,家庭饲养与幼儿园同步进行,能更加方便孩子近距离接触和观察。

其实,很多孩子在家里饲养过蚕,但有的是从半途养起,有的有头无尾、半途而废,最后成为家长的事。因此,养蚕之前,家长和孩子一起做好饲养的准备非常重要。让孩子明白,养蚕是件持续且长久的事情,要储备知识,亲自操作、感受、体验。这种动手动脑、亲力亲为的体验,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增强其爱心和责任感,让孩子经历

个有意义的饲养过程。

观察:蚕宝宝小时候像蚂蚁

养蚕之前,我问孩子们“小鸡、小鸭是鸡妈妈、鸭妈妈下蛋后孵出来的,小狗、小猫是狗妈妈、猫妈妈生出来的,那蚕宝宝是怎么来的呢?”这个问题一下子激起了他们的兴趣,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来。我没有急着给出答案,而是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资料,寻找答案。

第二天,米米爸爸帮忙找来了蚕卵。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商量着如何孵化。原来蚕卵孵化也像孵小鸡一样,需要光照、温度等系列条件,孩子们忙前忙后,充满期待。几天过后,蚕孵化出来了。看着一粒粒的黑子儿,孩子们瞪大了眼睛“畦,原来蚕宝宝小时候像黑黑的小蚂蚁”

“对刚孵出来的蚕是黑褐色的,毛茸茸的,很像蚂蚁,所以叫蚁蚕”我解释道。

“那它以后会变成白白的蚕宝宝吗?”小乐问道。

“是的,它会一点点长大,身体慢慢变白。”“蚕宝宝的一生要变化好几次模样,可有趣了。你们可以记录下来。”我提议。孩子们又纷纷发表议论,有的孩子说可以画画,有的说可以做时间记录表,还有的说可以拍照片……

对爸爸妈妈说:学习记录

记录,能帮助孩子持续关注蚕的生长状况和发展变化,让孩子感受自己的行为与蚕生命成长的关系,感受蚕的生长与植物、天气等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真正去感受生命、了觎生命、珍惜生命。

“孩子有

百种表达的语言”,家長应提供条件,鼓励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和表达,要接纳、欣赏孩子。尽管孩子对养蚕有兴趣,但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坚持性相对较差。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记录,这既能成为亲子共同学习的快乐时光,又能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研究氛围,对孩子思考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操作:给蚕宝宝造个舒适的家

蚁蚕长得很快,没几天,孩子们就发现盒子里的蚕密密麻麻,已经挤不下了,有几条还爬到了同伴身上。

“老师,我们给蚕宝宝多造几个家吧。”蹦蹦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这一次,孩子们仍然是回家收集材料。第二天,大家拿来了鞋盒、饼干盒、手机包装盒等各种盒子。彤彤在盒子上戳了小洞,方便蚕宝宝呼吸;果果在盒子上装了纱布,说既可以保护蚕宝宝,又方便照料。孩子们每人认领了几条蚕宝宝,悉心照料。他们还告诉我,蚕宝宝喜欢阴凉的地方,要注意不能让“家”晒到太阳。在照顾蚕宝宝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孩子们满满的爱

对爸爸妈妈说:学会爱

通过给蚕宝宝“造家”,更多地激发了孩子们的责任心和爱心。过程中,蚕放在哪里饲养?蚕每天要吃的桑叶哪里来?怎样为蚕清除粪便,保持蚕室的清洁?一系列问题,孩子们都直接参与探究。家庭饲养时,父母应注意让孩子来操作,如果父母包办代替,饲养活动就失去了意义。此外,尽管孩子的有些想法不切实际,但成人应重视孩子的想法和努力,给予鼓励、支持和帮助。

探究:蚕宝宝身上的秘密

天,郎智看着养蚕盒子着急地大喊“我的蚕宝宝怎么死了呀?”其他孩子也都围过去看。我用蚕夹夹起这条“死”了的蚕宝宝,让孩子们观察。

“这条蚕宝宝怎么皱巴巴的呀?”

“它怎么这么瘦?”

“它怎么没有头?”

这时,牛牛喊道“我知道,这是蚕宝宝蜕的皮,奶奶说蚕宝宝要蜕好几次皮才能长大”

可问题又来了,蚕宝宝要蜕几次皮呢?每次蜕皮会长大多少呢?我和孩子们一起设计了记录表,我还投放了有颜色标识的彩虹测量尺,方便孩子们测量。

通过记录和查阅资料,孩子们知道了蚕宝宝生长要蜕皮4~5次,蜕皮几次就是几龄蚕的概念。通过彩虹测量尺的使用,孩子们也明白了每蜕皮一次,蚕宝宝大概长大1厘米,到结茧前,蚕宝宝会长到4~5厘米。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观察,我在饲养区放了放大镜。

天,孩子们发现果果饲养的蚕头上有两个黑黑的点。乐乐问“这是蚕的眼睛吗?其他蚕为什么没有这样的大眼睛呢?”孩子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这只蚕头上长了两块极像眼睛的斑纹。通过使用放大镜,孩子还发现了蚕宝宝身上更多的秘密,比如,蚕宝宝身体两侧的小黑点是用来呼吸的气孔,蚕宝宝有6对脚,脚上有倒钩,会钩住桑叶……孩子们发现了以前饲养中没有发现的现象,丰富了认知,积累了经验。

对爸爸妈妈说:学会观察

饲养活动能很好地锻炼孩子的观察能力。饲养过程中,孩子们容易受客观环境和主观情绪的影响,观察缺乏方法,目的性不明确。父母可帮助孩子收集蚕生长以及饲养方法的资料,梳理出孩子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比如,蚕宝宝要蜕皮几次,蜕皮后外形有什么变化,等等,从而增强孩子观察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提高观察的质量。

除了明确孩子观察的目的性,还可让孩子学习观察的方法。饲养蚕的过程中,父母可引导孩子进行有序观察、比较观察、追踪观察。蚕一生的形态变化多样,观察其整个生长过程,能锻炼孩子细致和持续观察的能力,促进孩子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提供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可帮助孩子发现探究,认识使用工具的意义。比如,提供放大镜,孩子可更细致地观察蚕有几对足以及足的形态。此外,也可提供低结构的科学活动材料,如纸、绳子、布条等,让孩子能运用材料制作工具,开展探究活动。

收获:蚕茧抽出丝

蚕宝宝终于结茧了。结合参观丝绸博物馆的活动,孩子们知道茧可以抽丝,丝又可以做成丝绸等。孩子们对蚕茧抽丝的过程很感兴趣,觉得非常神奇。班里有那么多的蚕茧,我们可不可以也来抽丝呀?可抽丝的操作非常复杂。老师决定和孩子们一起试验。我们先用热水泡,没有成功;接着又放在锅里煮,还是没有成功。难道煮的时间要再长一点?我们重新操作。几次试验过后,我们终于看见漂浮在水中的丝线头蚕茧抽出丝来啦,孩子们欢呼雀跃

对爸爸妈妈说:一起学习

家长不仅是孩子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也是孩子的陪伴者和学习伙伴。当面临未知时,家长和孩子一起实地观察,找资源、寻答案、做实验求证,碰到困难不放弃,坚持到底,和孩子一起享受成功的喜悦。

本着家园共育的理念,在开展饲养蚕宝宝的主题过程中,教师、家长和孩子一起饲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认识桑树、采摘桑叶,做记录查资料,参观丝绸博物馆,收集感知生活中丰富多样的丝绸用品……这些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让孩子体会到了生命的神奇和意义。让我们更多地以孩子的视角来看待和探究世界,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养蚕蚕宝宝爸爸妈妈
养蚕不易
养蚕记
嫘祖养蚕的故事
我的爸爸妈妈
蚕宝宝流浪记
蚕宝宝流浪记
出海捕鱼啦
我眼中的爸爸妈妈
养蚕记
爸爸妈妈,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