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际联动、协同互补”方案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

2020-03-03洪春英奚纯姜余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

洪春英 奚纯 姜余

摘   要: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成果,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的教学资源,尤其是满足高校之间的跨校修读、学分互认等。本文就精品资源开放课程的跨校修读教学经历,从精品课程建设、跨校选课、线上教学、学分互认等方面,提出基于“校际联动、协同互补”方案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经验。

关键词: 资源共享   跨校修读   多校联动   协同互补

教育部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我校响应国家教育方针和精神,推进贯彻党的教育路线,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带动教学方式、方法和管理制度的改革,通过省级精品资源课程的逐步建设,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

一、项目实施背景

计算机、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学习环境,使教育途径和学习模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逐渐向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低头现象”和对新媒体的沉迷,为我们利用移动互联网拓展教学与学习的新领域提供机会。可以说虚拟化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甚至是一种学生学习趋势。

将跨校修读引入高校教学领域,将网络开放课程与学校常规课程的环节或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线上线下整合、学习与实践融入、泛在式虚拟化学习教学,将是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提高校际合作发展的能力,是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跨校修读教学应用需求极其广泛。

二、改革目标

1.完善课程知识体系,使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项目研究对组成教学的各要素进行整体设计和建设,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教学环节的配置,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和规划系统、开放、先进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课程教学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2.实现资源共享模式,使优秀教育资源发挥功效。

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成果,对优质理论教学资源进一步进行系统性规划和整合,使已经成形的优质教学资源更进一步开发、完善与传播。通过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功效,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3.提升教学服务功能,使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

跨校修读教学引发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教与学的重心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职能由知识灌输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提供服务;学生的任务由被动听讲、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三、研究与实践内容

1.完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方案。

基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成果,对优质理论教学资源进一步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整合,使已经成形的优质教学资源更进一步开发、完善与传播。通过改革实践,充分发挥优秀教育资源的功效,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项目前期建设的“解密色彩”和“色彩原理”两门省级精品课程,是视觉艺术和设计学科必备的知识体系和内容,也是高校艺术设计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可以作为高校其他专业学生和社会视觉艺术爱好者拓展知识和素养的学習课程。可以作为高等学校视觉传达、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纤维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等所有艺术设计专业的跨校选读课程,教学应用范围非常广。

经过近5年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以建课方开放式精品资源建设为主体,用课方在线学习和翻转课堂应用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模式。项目研究在前期跨校修读教学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互动交流,完善各项教学方案。

2.探索跨校修读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结合。

在推进跨校修读课程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在线学习、混合学习、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模式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构建和规划系统、开放、先进的跨校修读课程教学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使课程教学更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3.改进基于跨校修读方案的课程教学模式。

跨校修读的课程教学模式,根据选课对象不同,选课方可采取的教学组织方式也有不同,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以建课方精品教学资源为主,学生课前看视频,翻转课堂,课内讨论,用课方教师只讲授重点难点;二是以用课方教师课内精讲为主,学生课后看视频加强;三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只安排课外看视频,课内不再讲解,学生在网上讨论学习交流、提交作业、参加考核,建课方和用课方教师均在线上答疑和评价。建课方与用课方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更灵活。

应用精品资源课程进行线上教学,使教学方式从以往传统教学班集中授课转变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移动化、个性化、交互化的形式;从以往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全时空开放式的泛在式教学;教学过程从教师主导、学生被动,转变为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线下翻转课堂指导。

4.强化跨校修读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

跨校修读教学引发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教与学的重心从传统的课堂教学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的教学职能由知识灌输转变为对学生学习进行指导,提供服务;学生的任务由被动听讲、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自我建构。

跨校修读课程教学是走出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但切忌流于形式,变相成为学生“轻松”获得学分的“捷径”。所以,提高跨校修读课程教学能力和增强教学效果是本项目研究的重要内容。建课方和用课方教师均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适应在线授课过程,关注在线学习的效果评估。通过跨校修读教学,线上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真正融合,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5.实现跨校修读线上教学的“因材施教”。

在跨校修读教学过程中,资源平台对每个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全部学习行为都会自动记录下来。学生在线学习的相关数据将会汇集成“学习大数据”,通过系统化的数据分析,科学地归纳教学情况,发现教学错误,总结教学经验和规律,使教师能够随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能及时进行反馈指导。另外,根据系统反馈信息,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及时持续补充教学资源,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资源,实现大数据下“因材施教”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6.完善跨校修读课程考核评价方法。

完善跨校修读课程的考核评价方法,同时,根据教学情况对考核内容、形式进行重点改进。例如在考核比例方面,在跨校教学时,结合课程网站的建设,逐步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把原来单一形式的范围受局限的书面作业扩充为书面作业和在线作业相结合。考试方式也作相应调整,即降低期末书面考试的成绩比重,把在线作业和在线论坛讨论的成绩计入总成绩。同时,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一些带有研究性质的实践性大作业,供学生选做,成绩作为本课程的附加成绩。

近几年教学实践较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特别是对机器难以评分的较为复杂、灵活的交互式练习,怎样实现网络社区群体智慧的评分机制是要解决的很关键的问题,也是未来要继续深入研究的方面。

7.提高跨校修读课程教学应用能力。

成立跨校修读课程教学团队,注重选拔和培养优秀教师,大力开展建课方和选课方教学团队的交流学习、联动促进活动。

着力提高跨校修读课程的教学应用能力。一方面,加强教师基本的教学能力,不仅要熟悉课程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目标、了解学生特性、丰富教学经验,还要熟练掌握视频制作、动画、App操作等技能,另一方面,重点强化教师应用开放性资源进行教学的能力,注重对教师进行现代电子技能操作培训,帮助其更好地展现精品教学资源。

8.强化跨校修读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教学反馈与优化是跨校修读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项目研究将围绕“更好地实施学习过程监控;更频繁的师生学习过程交互;更详细的学习数据统计分析;更及时的学生学习效果反馈”四个方向开展工作。从教学、实践、应用、评价等各方面及时交流反馈、改进完善,实现跨校修读课程生态良性循环与发展。

四、跨校修读课程的管理与完善

1.通过“系统化”建设提高跨校修读课程的内涵质量。

将提升精品开放课程的内涵质量作为本项目研究的核心内容。从课程体系、内容组织、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应用平台与交互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课程建设研究。

2.通过“多校联动”模式提升跨校修读课程应用成效。

项目研究以“校际联动”改革为基点,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与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点突破,通过对多所高校跨校选读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效果进行及时总结、分析与评估,提升跨校修读课程应用成效。

3.通过“协同互补”方案推动跨校修读课程可持续发展。

针对跨校修读课程建设、课程应用、反馈机制、保障体系等四大要素,建课方和选课方双向同时开展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的“协同互补”教学研究。形成建设—使用—优化的全生命周期的跨校修读课程系统化建设,使教学各要素实现结构与功能的生态良性循环与发展,科學推动跨校修读课程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

本项目以“色彩原理”省级精品资源课程跨校修读教学工作为基础。就目前本省内跨校修读教学情况分析:色彩学相关课程的跨校修读课程极少,原理类的教学仅有本项目在开展;另外,在色彩构成课程中,反映该学科的应用实例、新技术、新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较少,精品课程资源亟待补充和完善;基于前期跨校修读教学问题和情况提出本次教学改革方案,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强化效果,是特别值得研究的课题。

本项目依据前期跨校修读教学成果开展,是精品开放课程教学的完善和发展。项目研究强调建课方与用课方在跨校教学中建立良好互动和交流,从教学、实践、应用、评价等各方面及时交流反馈、改进完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全方位引领学生参与式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学习;使学生、教师、开放式精品课程资源三方有机结合,互生互助,互相促进,实现精品资源开放课程的校际联动、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洪春英.色彩原理精品课程开放式教学资源建设与实践[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10):197-198.

[2]徐银波,许小芳.“慕课”对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J].重庆高教研究,2016,4(03):102-108.

[3]齐永志,贾彬,甄文超,尹宝重,赤萌.气象学实验教学“2教1考”改革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9,25(24):159-161.

[4]易凌云.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5]丛俏.基于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跨校修读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9(02):167-169+177.

[6]许欢.国内高校在线课程建设理念演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7]郭业才,韩迎鸽,周巧喜.电磁场与电磁波课程教材立体化体系建设[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85-88.

[8]肖敏.网络教学共融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13):181-183.

基金项目: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项目(编号:2018209);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18331)。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如何处理教学局域网资源共享中的常见故障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新疆:发展远程医学 促资源共享
政府部门间G2G信息资源共享的演化博弈分析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道、势、术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