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殖民时期阿萨姆地区茶业发展探析

2020-03-03张智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阿萨姆茶业劳工

张智迅,许 静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茶叶作为一种饮品在东亚地区饮用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南亚地区,尽管也有野生茶树,但当地人并没有饮用茶叶的习惯。进入近代,英国人殖民印度以后,为消除对华茶叶贸易上的逆差,萌生了种植茶叶的想法。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以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为开端,开启了寻找茶树并引种印度地区的时代。至19世纪下半叶,随着印度茶叶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英国对茶叶的需求重心从中国转向了自己统治下的印度殖民地。国内学术界仅有少数论文对殖民时期南亚茶业的发展状况有所涉及,并没有专门论述这一时期阿萨姆地区茶业发展的。鉴于此,笔者试图从这一角度入手,探析该地区茶叶从种植到生产与贸易的情况。

一、19世纪阿萨姆地区的茶业种植

阿萨姆(Assam)至19世纪初仍作为一个掸邦人建立的王国存在,一般被称作阿豪姆或阿洪(Ahom)王国。[1]150-1511817年缅甸的雍籍牙王朝(也称贡榜王朝,Konbaung Dynasty)两次入侵阿萨姆。[2]222至第一次英缅战争,英军占领阿萨姆驱逐缅甸军队后[2]227,英国渐渐渗透并控制了阿洪王国。与此同时,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派人前往中国、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地区寻找野生茶树,想方设法获取能够种植的茶种。1793年,英国人借助几位随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出访中国的英国科学家,终于在加尔各答开始尝试种植茶叶。[3]随着对阿萨姆地区气候与地理环境考察的深入,英国人在上阿萨姆地区也发现了野生茶树,认为该地可以尝试进行茶叶种植。[1]163-1651833年,英国政府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特权。为了能够继续在茶叶贸易中获利,东印度公司在两年后同意建立种植与制作的机构。[4]该机构也被称为阿萨姆茶叶委员会,随后第一批中国人陆续来到阿萨姆地区从事茶叶种植与加工工作。

中英鸦片战争爆发前,英国东印度公司将三分之二的茶叶种植试点移交给了新建的阿萨姆公司,无需支付租金,租期10年。[1]178-179为了激励开辟茶园,英国出台了鼓励政策,规定凡开荒超过100英亩而不超过10000英亩的,可以获得较长的期限和前期的租金减免。[4]1839年第一批运抵英国本土的阿萨姆茶叶在伦敦进行拍卖销售。[5]初获成功后,当地的英国种植者开始试图进行种植与加工的革新,改良茶种,进行工业化生产,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在改良茶种上,英国试图通过获取中国茶叶中的优良品种改良在阿萨姆地区种植的茶树。当时正在中国活动的英国植物学家福钧(亦译为福顿,Robert Fortune——笔者)将中国的优良茶种带到阿萨姆。阿萨姆的茶园种植主们开始把本土野生茶种与中国品种进行混合栽培。[5]与此同时,英国开始进行工业化,改进管理方式,实质上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条件降低劳动力与生产成本。19世纪上半叶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为这一改进提供了可能。从砍伐森林开辟茶园、种植园劳工的招募管理、种植与加工技术的改良到茶叶输送所需要的交通设施, 都需要这种工业化的生产管理模式。首先,在殖民地的雇佣剥削下,不管本地或者域外的劳工,他们所获得的报酬极低,生活条件极差。塞缪尔·鲍尔认为中国的茶叶成本过高。在阿萨姆地区可以支付给苦力的报酬采用印度货币卢比进行结算,即便是熟练的劳工,每月的报酬也不超过5卢比。[1]237利用西方的化学与植物学知识,英国人指导劳工采用最优的种植、修剪与采摘方法。劳工的居所与作息时间也被严格地划分与设定,这在之前中国和日本的茶叶种植中从未有过。劳动分工也开始在阿萨姆的茶园中出现,从育苗、茶园到加工的工厂车间,人力与机器各司其职。19世纪下半叶,英国种植园主开始推行机械化加工。19世纪70年代威廉·杰克逊(William Jackson)制造了一台茶叶捻揉机以代替手工操作,之后推出了一些改进型号。[1]24219世纪80年代,他开始着手设计制造了用于烘干茶叶的热风干燥机,分别用于茶叶解块、分拣和打包的机器。[1]242-243这些机器在提高效率、减少人工的同时,能让加工的过程与燃料的使用更加精确。例如烘干茶叶过去只能使用木炭,但在杰克逊的机器中任何可以加热燃烧的草木材料都可以使用[1]243,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成本。19世纪末孟加拉至阿萨姆铁路的建成提高了茶叶的运输速度,而较之传统的道路与人畜力输送的数量更大。[4]

19世纪后半期是阿萨姆茶业的飞速发展时期。虽然在19世纪60年代一些西方投资者为了一己之私,导致当时刚出现起色的阿萨姆茶业面临一场倒卖土地与劳力的危机,但阿萨姆茶种已经形成并逐步取代中国品种。[3]1854年《阿萨姆通关法案》(AssamClearanceAct)通过后,3000英亩种植着当时品种最优良茶树的土地被划分给许诺产出最好茶叶的欧洲种植园主[6],这进一步刺激了西方殖民者在阿萨姆的茶叶种植。1852年至1871年输回英国的茶叶数量从23.2万磅提升至1535.16万磅。[3]虽然此时茶叶的种植范围扩大到阿萨姆以外的大吉岭(Darjeeling)等地,但阿萨姆地区仍占较大比例。茶园的面积从1872年的27000英亩发展到1900年的204000英亩,而茶叶产量则从6150764磅增至75125176磅。[7]151888年阿萨姆地区的茶叶种植园主组建了印度茶叶协会(Indian Tea Association,简称ITA),该协会以茶叶业务为中心,阿萨姆地区90%的茶叶公司是该协会的成员。[1]252

二、1900—1947年阿萨姆地区的茶业发展

1900年以后,印度茶叶的对外贸易额超过了中国。印度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茶叶出口地区。英国在印度茶业上的投资越来越多,作为主要产地的阿萨姆地区迎来了种植茶叶的黄金时代。[4]加尔各答(Kolkata)的茶叶协会组建了负责茶叶生产的科学部。该部门在阿萨姆地区成立一个试验站,虽然于1911年迁离,但对于阿萨姆各茶园的科学化的种植与制作管理起到了推进作用。此外,劳动密集型方式也是以阿萨姆为代表的印度茶业在外销出口上最终超过传统模式的中国茶业的一大原因。阿萨姆本地人与从比哈尔、奥德等地的移民一起构成了万千被茶园种植主剥削的劳工。[7]20-23低薪酬、恶劣的工作与居住环境导致其死亡率非常高。茶园种植主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无视这一状况。劳工们多次以逃跑或消极怠工的方式进行抗争。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作为英属殖民地的印度也卷入了这场战争。阿萨姆作为英属印度的组成部分,茶叶产量与商业利润均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1]262其他种植茶叶的地区也相应出现了发展高峰,部分原因是战时军队对茶叶饮品需求的激增。相比以往精细规范的采摘,茶树上长大的粗糙茶叶也被摘下,英印政府按照同样的价格收购。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茶叶的价格也开始下降,劳工不得不为本来就很少的收入更加努力地做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圣雄甘地和国大党的引导下印度民族运动兴起,阿萨姆邦劳工开始接触到了民族独立的思潮。萨地亚籍的劳工以每天200人的流失速度纷纷离开种植茶园,ITA迫于压力同意劳工的报酬增加2安那(不足1便士)。[1]262-263但1931年的调查报告指出,劳工的各项待遇仍旧没有得到真正改善,健康与医疗基本没有享受到。[1]263茶叶种植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依旧在稳定增长。1925年阿萨姆地区的茶场已经达到900个,面积加起来共有161900公顷,各茶场的种植面积平均下来是180公顷。[4]14年以后,阿萨姆的茶叶种植面积为171700公顷,茶叶生产的数量达到113400吨,阿萨姆的茶园面积与产量占全印的比重达53.5%和53.2%。[4]印度本地的资本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也开始参与茶叶生产,但在阿萨姆英国茶园主依旧占多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阿萨姆邦也面临着战火的袭扰。不同于上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在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他们的侵略目标既包括了隶属于英属印度的缅甸,也包括英属印度。连接阿萨姆的交通道路成为逃亡队伍的必经之路,日军的飞机也开始进行轰炸。[1]266-267茶叶的生产与运输也受到了影响,盟军修筑从曼尼普尔到缅甸城市达武(Tammu)的道路,从茶园中抽调走了大部分劳工。[1]272-273即便如此,茶园主们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仍旧获得不菲的收入,1942年阿萨姆茶园的采摘量达到470000000磅,同时动用手推车向英国军队出售多达21000000磅茶水。[1]273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印度地区很快迎来了独立。阿萨姆邦在领土与主权的归属上也从英属印度转移到新生的印度共和国手中,但英国的茶园种植主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本地与外地的劳工依旧在茶园中劳作。但印度的民族资本家对阿萨姆地区的茶业投资较之前开始增加。据统计,1945年阿萨姆地区茶园的面积减少至148100公顷,产量也只有110700吨。面积与产量在全国的比重也降至50%以下。[4]但这依然没有撼动阿萨姆在印度茶业的重要地位,很快阿萨姆就恢复了种植面积与产量并且继续提高。甚至出现了把一些种植稻米的稻田改为茶园的情况,而独立后印度人建立的茶园,也开始从数量上大幅度增长。[4]印度本地居民饮用茶叶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茶叶也不再成为输送回英国消费的经济作物。

阿萨姆在英国殖民时期的茶业发展,可以视为英国从单纯掠夺殖民地原材料转向当地加工输回母国的范例。首先,因为饮茶成为习惯和风尚,英国从近代开始向中国购买茶叶,因不满对华贸易的入超和自身的利益需要,在自己控制的殖民地内种植茶叶。其次,阿萨姆的独特环境使得它成为全印最早种植茶叶并发展茶业的地区,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技术上的革新与机器化的加工使得阿萨姆茶业最早享受到了近代工业化带来的益处。但这些对于被剥削的当地人民来说则是沉重的负担与苦难,当地居民被固着在茶园从事茶园工作。再次,茶叶的移种与贸易的发展改变了阿萨姆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和交通面貌。茶业的形成促进了当地近代化的垦殖、铁路的连接。国际上,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以阿萨姆为代表的印度与南亚地区另一茶业兴盛国家锡兰(斯里兰卡)一道冲击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传统茶业市场。但殖民地的商品贸易最终仍旧在宗主国的控制之下,茶业的发展最终还是为了更好服务英国市场。

猜你喜欢

阿萨姆茶业劳工
东喜马拉雅地域民族资料梳理
返乡,闯出茶业一片天
林秀娟 茶业“双师”
湖南省茶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大帽子
贵州茶业大事记
1300万阿萨姆人不被视为印度公民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