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陋俗文化视域下中央苏区革命理论教育探析

2020-03-03黄建国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党员干部革命

黄建国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中共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何谓陋俗文化?陋俗文化是中国自阶级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以来,体现于风俗惯制上的并为传统人伦道德所认同的文化糟粕,主要包括陋俗所反映的传统人伦文化观念中的糟粕和传统人伦文化观念糟粕所铸成的陋俗。具体表现为封建等级观念、封建伦理观念、重男轻女观念、宗族家庭观念、宗教迷信观念以及封建婚姻习俗、吃喝嫖赌生活陋习。陋俗文化以封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为基础,以等级伦理和重男轻女的封建性道德为主体,在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四权”交织的封建社会形态下,牢牢束缚和控制人民群众,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主革命的深入开展。[1]

革命理论是革命的向导,革命群众是革命的必胜法宝。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2]亦如毛泽东所说:“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中央苏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工农劳苦大众在赣南、闽西开展工农武装割据,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执政实践区域。但赣南、闽西深受陋俗文化浸染,人民群众被牢牢束缚和控制,成为阻碍中央苏区革命发展的顽固营垒,必须为之肃清。对此,党和苏维埃从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大力进行革命理论教育,揭批陋俗文化,使广大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自觉投身肃清陋俗文化之中,广泛实现了革命政治动员,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深入开展。

一、着重思想建党,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

(一)苏区党以农民为主,非无产阶级思想充斥党内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根本和核心在于中国共产党以农民问题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苏区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构成主要为农民,文化水平较低,认知能力差,而且深受陋俗文化影响,陋规俗习严重。反陋俗文化本质上是解决农民问题,即解决农民能否参加革命和怎样参加革命、能否入党和怎样入党,事关革命大局的问题。中央苏区所处赣南、闽西地区是边远落后闭塞的丘陵山区,属于客家居住之地。人民群众文化知识水平较低,与之相伴的是小农意识、宗族观念十分浓厚,宗教迷信十分盛行、生活陋俗充斥,致使人民群众的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极其淡薄。

中央苏区时,大力发展党员加强党组织建设,农民成分的党员占党员大多数,还有小部分的小资产阶级、小商人,甚至异己分子也涌入。以赣南为例,1930年10月,农民占80%,知识分子和商人占10%,工人仅占10%。[4]626以闽西为例,1930年7月,党的成分80%是农民。[4]278如此,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民,成为最先进分子组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其身上携带的固有的陋俗陋习必然带到党内。例如:封建陋俗的顶礼膜拜,信仰个人。党员崇拜英雄,信仰英雄,而不大认得党的组织。[4]46落后农民意识,要求“均贫富”的封建农民式起义的思想观念,被用于中央苏区革命和苏维埃建设之中。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如女子离婚后,如果同过去爱人结婚群众反对,乡政府或区政府可以强配婚姻,甚至接受贿赂,满足贿赂者。[4]473诸如此类事例屡见不鲜。对此,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革命理论教育必须同时发力、同向发力,以革除陋规俗习,提高党和苏维埃的革命性、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思想建党摆在首位,建设先进无产阶级革命政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要把党建设成为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政党,必须紧紧抓牢思想建党,这一精髓和灵魂。党的四大首次提出“中国的民族革命运动,必须最革命的无产阶级的有力参加,并且取得领导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5]面对农民成分的党,毛泽东提出思想上建党以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真正解决了党的建设问题。唯有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认识最深刻、阐述最系统,所形成的理论最完整、最丰富。毛泽东将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革除陋规俗习,深入反陋俗文化,解决了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农民占党员多数的思想信念和政治信仰问题,始终确保党对革命的领导权。

中央苏区时,扩大党的组织的方针和政策,致使党员大多数是农民,工人极少,甚至不少地方的党支部会议变成家庭会议,严重影响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毛泽东强调:红军是战斗队、宣传队、生产队,如不能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红军是不能完成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此时,“一切不正确的倾向和农民小资产阶级意识的保守主义、地方观念、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极端民主化”,[9]620严重影响到革命思想理论的提高,进而影响革命肌体的健康。对此,中央苏区党既要注重革命理论教育反陋俗文化,又要注重在实际革命斗争和关心群众生活中反陋俗文化。我们只有在发动斗争中,去实际教育训练同志,纠正其过去错误,提高其革命情绪去接受新的精神,我们只有在发动斗争中,找到新近的觉悟分子到党里来,增加无产阶级成系[份],创造而改造的正确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4]91由此,在农民占人口多数的中国不断革除陋规俗习,克服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工农武装割据之中建成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

(三)以马列主义教育为中心,革除党内陋俗思想根基

马克思列宁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先进性、阶级性、革命性,以马列主义教育为中心,加强革命理论教育是革除党内陋规俗习,进而肃清党内陋俗思想根基的关键和核心。中央苏区时,广大党员干部面对极其菲薄的物质生活和残酷的革命斗争,为什么能够以坚定地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开展革命?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列主义灌输作为革命的中心任务,有计划地、系统地深入马列主义教育,坚定地反陋俗文化,做到用马列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马列主义修养。

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以马列主义教育为中心,即“加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建立自我批评的精神,发展政治上策略上的讨论,以提高一般党员的政治水平和理论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亦需使理论与群众生活、实际工作经验联系起来,从实际工作中来认识党的正确路线,这样才能坚强党员对于共产主义的决心而执行党的目前任务”,[4]620坚决反陋俗文化,革除党内陋俗思想,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将之贯之于领导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之中,使党员干部始终具有革命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始终确保党的马克思主义性质。

二、开办党校及训练班,开拓反陋俗文化阵地

(一)把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地位,为反陋俗文化提供关键保障

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核心,作为中坚力量的党员干部是革命事业的掌舵人和带路者、先行家和奋斗者、实干家和践行者。因此,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6]中央苏区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事关革命成败的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革命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

中央苏区时,党员干部大部分出身农民,受陋俗文化影响很深,陋规俗习严重。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封建家长制的陋俗,容易造成独裁专断,党的领导权旁落,民主集中制得不到落实。例如:“实际上工作之决定,所谓大权在握者还是知识分子担任。故往往造成书记专政,现在有些地方书记由工农同志担任,但却还有一个参谋式的秘书由知识分子担任,于是秘书独裁的现象又出现了(如九江乡区)。”[4]536二是自由散漫、没有纪律性的陋俗,不能够很好地遵守党的章程,造成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少方面的脱离。例如:一般的现象都不懂秘密常识,没有养成守秘密的习惯,言语行动在引人注意令人怀疑,形成党员、党部半公开的状态。[4]582三是由于革命素养很低,身上残留着浓厚的陋俗,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仅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分子。例如: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很低,阶级意识模糊混乱,甚至没有政治常识,没有一个完成理解党的理论的。对此,必须把握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的地位,以革命思想文化荡涤陋俗文化,使深受陋规俗习浸染的党员干部自觉与陋俗文化决裂,“大数量的培养干部,党要有成千上万的新干部,一批又一批的送到各方面的战线上去”,[7]以巩固扩大工农武装割据。

光线从背后照过来,叶晓晓半躺在一张贵妃榻上,右手支着头,左手顺着身体轻轻抚在髋骨上,头微扬。光线打在脸上,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小麦色光芒,身体的调子半明半暗,立体感很强,光洁如玉的身体因为青春和饱满微微发出润泽的光芒。

(二)发挥党校及训练班阵地作用,提高党员干部反陋俗政治觉悟

革命就是一座大熔炉,“大浪淘沙”,炼就革命的真金。中国共产党开办的党校及训练班是培养党员干部、炼就革命真金的加油站和升华器。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与改革开放时期,党校及训练班始终是肃清党员干部陋俗思想意识,加强党性教育,树立革命理想信念,坚定革命信仰的战略阵地。

中央苏区时,为提高党员干部反陋俗政治觉悟、培养领导革命斗争的党员干部,建立了许多大学和专科学校,如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赫西史红军大学、沈泽民苏维埃大学、高尔基戏剧学校、通讯学校、卫生学校、商业学校、银行专修学校、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等,除了这些专门的学校以外,许多机关都创办了许多干部训练班,这仅仅是教育组织系统内的。[8]与此同时,中央苏区各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根据实际,开办了不少的建党训练班、整党训练班、党支书训练班、军事训练班、土地革命训练班等,以及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从而,将中央和地方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培训高级中级和一般党员干部相结合、培训教育上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理论培训教育与专门技能人才教育相结合,构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党员干部培训教育体系,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反陋俗文化而提高革命政治觉悟和思想理论水平,并示范带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加强革命理论学习而反陋俗文化,真正发挥党校及训练班,反陋俗文化的阵地作用。

(三)完善课程开设与教育内容,增强反陋俗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是党员干部进入党校及训练班学习、接受教育的媒介,教育内容则是载体,承担着坚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信仰,加强党性修养的重任和使命。课程设置得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员干部能否适应、能否接受,进而影响到能否提高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中央苏区时,党和苏维埃认识到反陋俗文化中,以行政命令强制取缔陋规俗习现象比较容易,难点的是如何将党员干部头脑之中和内心深处的陋规俗习肃清。

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非常注意从革命需要和党员干部实际开设课程,设计教育内容。中央苏区革命是马列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革命,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核心教育内容,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课程。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由此开设中国社会历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和政治常识等主干课程,进行革命基本教育和国情基本教育。同时,中央苏区党员干部文化水平比较低,认知能力比较弱,反陋俗文化还必须开设文化通识的基础课程,进行文化知识和认知能力教育。尤其不能忽视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苏维埃建设实际,而开设苏区斗争、苏区生活、党的基本常识等必修课程。各级党组织和苏维埃依据实际选取课程,配以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教育内容,通过灌输和教育,切实增强党内反陋俗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现思想的嬗变和内心的自觉,增强党员干部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战斗力。

三、改造陋规俗习,启迪革命阶级意识和觉悟

(一)以多种方式开展革命理论教育,启迪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

中国共产党能否通过进行革命理论教育,破除陋俗文化的禁锢和束缚,组成革命统一战线,使革命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和拥护,直接关系到革命的成败。中央苏区时,党面对这样的陋俗现实,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一切落后,封建宗法思想充满乡村,农民做梦也想不到机器工业是一个什么样儿,是一回什么事,帝国主义到底是一回什么事,因此,实在很难使农民有进步的思想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去组织共产党,当然是不容易的事,还是环境上的困难”,[4]45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中央苏区革命发展,在群众性反陋俗社会运动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革命理论教育,改造农民群众的陋规俗习,启迪阶级意识和革命觉悟,组织动员他们积极参加革命、支援革命。

一是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债务”,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债务问题,使之翻身做主。革命前,赣南、闽西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压迫之下,农民群众无地少地,80%以上土地集中在地主手中,常年耕种,却不得温饱,被迫借债,无力偿还,甚至用妻儿抵债。解决土地问题是中央苏区革命的最中心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与否,立刻影响到群众对苏维埃政府的信仰。[4]396土地革命使农民群众迅速聚集到革命旗帜之下。但严重的陋规俗习已影响到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为此,必须进行革命理论教育,揭批陋规俗习的性质、危害及表现,使农民群众真正的觉悟和觉醒。

三是通过农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影响范围大和效果比较突出显著的方式,如多种多样的标语口号、客家文化所特有的民歌和歌舞戏剧等,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斗争的形式,加强革命理论教育,使之更具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以肃清陋俗文化遗毒。从本质上讲,就是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革命理论教育,用革命思想文化荡涤陋俗文化,使农民群众真正摆脱陋俗文化束缚,而服膺党和苏维埃,自觉参加到革命洪流中来。

四是中央苏区开展革命理论教育,改造农民群众陋规俗习,必须将革命理论教育与实际革命斗争相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革命效果。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反陋俗文化斗争,最有效的方法是将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大革命任务”相结合,用实际革命斗争使农民群众认清陋规文化的是统治阶级进行反动统治的工具。正如,“反帝宣传应联系到群众当前斗争,用各种日常生活事实来解释,然后翻帝宣传才会实际深入”。[4]308

五是中央苏区非常注重将革命纪念活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相结合,藉以诸如此类的纪念集会等,开展革命理论教育,将马列主义革命理论、党和苏维埃的革命理论向农民群众进行宣传鼓动,不仅使农民群众能够区分传统节日与陋规俗习的本质区别和现实表现,而且使接受革命理论教育后的农民群众自觉投身改造陋规俗习之中,进而自觉参加到保卫中央苏区革命胜利果实之中。

(二)以改造陋规俗习为核心,树立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

农民阶级作为中国社会主要阶级构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主要创造者、经济社会变革的主力军。近代以来的变革和革命因为未发动农民阶级而成为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毛泽东指出:“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一切革命同志都要拥护这个变动,否则他就站到反革命立场上去了。”[11]16但党的早期领导人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未能正确认识。毛泽东对此有正确的理论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11]106而且有坚定的革命实践——工农武装割据,秋收起义后,工农革命军文家市转兵,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中央苏区时,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作为革命主要动力和主要依靠力量的同时,也认识到深受陋俗文化浸染的农民阶级,陋俗思想意识浓厚,革命阶级意识和觉悟极低,如不斩断其与陋俗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肃清陋俗文化遗毒对其的束缚,是不能使他们自动自觉参加革命、支援革命。从革命历程看,中央苏区革命洪流势如破竹,但陋俗文化成为革命的拦路虎,改造农民陋规俗习成为一项重要的现实任务、历史任务和时代任务。改造中心是革除宗族宗法观念。宗族宗法观念是陋俗文化存在与广大农村的深厚基础和主要凭借,必须切除此毒瘤,方能更深入地推进中央苏区反陋俗文化。为此,在中央苏区革命斗争中,通过加强革命理论教育,经常进行反宗族宗法宣传,如此“这个宣传任务之实现,才可以达到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12]

(三)通过革命理论教育的开展,实现苏区群众自觉地根治陋俗

中央苏区时,中国共产党以改造农民陋规俗习为核心,通过系列革命理论教育而反陋俗文化的举措,揭批陋俗文化,极大地提高了苏区群众的革命阶级意识和觉悟,使得赣南、闽西这块红色土地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精神思想最健康、人民群众最活跃的时期。主要表现为:随着陋规俗习的改造,苏区群众思想轻松、精神愉悦,“常常有感觉现在生活满意的表示”。正如《赣西南(特委)刘士奇给(中央的综合)报告》指出:“没有人敬神,菩萨都烧了。庙宇祠堂变成了农民工人士兵的政府办公室,或者是游戏场。”[4]356苏区群众的人身依附和束缚被消除,建立起新型的人人平等的革命同志式关系,积极踊跃参加革命和支援革命。以兴国为例,全县一共23万余人,有5.5万人参加红军,有革命烈土23 179人,全县平均每4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每10人中有1人为革命牺牲。[13]中央苏区革命不仅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的积极性,而且使农民群众从封建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中央苏区稻谷生产增加了一成,其他杂粮增加了两成,有的甚至增加三成、四成。与此同时,“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了土地,好像解下了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这样与未革命区域比较,即差别很远了。”[4]354如此,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文化得到确立,实现了苏区群众自觉地根治陋俗,工农武装割据不断巩固发展。

四、增进革命理想认同,奠定反陋俗文化思想基因

(一)以革命思想文化,塑造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

近代以来,各阶级阶层无数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抛头颅洒热血,为何唯独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历史重任,为何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之于其中的核心是以革命思想文化塑造的共产党人特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中央苏区是中国共产党深入实践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建立苏维埃政权,进行局部执政的探索。中央苏区革命取得了轰轰烈烈的成就,从思想文化层面来看,在于以马列主义理论为核心进行革命理论教育,肃清陋俗文化遗毒,不仅革除陋规俗习对党员干部的束缚和控制,而且构建起新民主主义革命下的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如不能取得反陋俗文化的胜利,就不能树立共产党人的崇高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品质,革命也不能取得成功。如:许多农民的家里以前贡(供)着家神“天地君亲师位”的,也换以“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精神”。[4]356对此,反陋俗文化,肃清陋俗文化遗毒,需经长期的、经常性的革命理论教育才能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建立起革命思想文化,确保完全布尔什维克化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以坚定革命理想信念认同,坚定与陋俗文化做不懈斗争

“谁赢得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能解决土地问题,就会赢得农民”。[14]近代以来,能解决此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中央苏区时,中国共产党以文化知识教育为本,通过不断的革命理论教育,将马列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灌输于党员干部,为他们推翻了一个旧的精神世界——陋俗文化盛行的世界,建立了一个新的精神世界——革命思想文化的世界,使之自觉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战斗。在中央苏区,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蒋介石》《红军歌》,及各种革命的歌曲,尤其是阶级意识的强,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最显著的是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国民党与共产党,刮民党与苏维埃政府,红军与白军,每个人都能分别做解释。[4]355但陋俗文化是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的。如:在闽西,一些群众以至一部分党员,仍表现已满足的不正确观念(如以土地革命实现便以为革命成功,发生苟安享乐倾向),这种观念极妨害革命之深入前进。因此,中央苏区要彻底肃清陋俗文,使之没有存在之所,没有市场,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与陋俗文化做不懈斗争,克服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

近代以来,孽生于两千余年封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陋俗文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尤为根深蒂固、盘根错节,成为阻碍中央苏区革命发展的顽固营垒,必须为之肃清。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面对陋俗文化侵染的赣南、闽西,面对被陋俗文化束缚和控制的人民群众,面对农民成分为主的党,从中央苏区革命斗争实际出发,立足改造农民陋规俗习,大力推进革命理论教育,通过革命理论教育,以革命思想文化反陋俗文化,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革命阶级觉悟和思想政治水平,荡涤充斥中央苏区的陋规俗习。从而,不断推进建成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提高工农群众的革命阶级觉悟、建设一支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人民军队,以不断推动工农武装割据的巩固开展。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党员干部革命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党员干部要姓“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