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个统一”理论遵循下的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模式建构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

2020-03-03钱秀琴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纲要理论课统一

钱秀琴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绝大多数都只是针对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而对于远程开放背景下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却是少之又少。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探索出一条适合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的道路,落实开放大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成为摆在开放大学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2019年3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于如何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提出了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这“八个统一”围绕立德树人的任务,全面总结了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学的规律和经验。“八个统一”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新时代推动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明确了重要方向。

一、开放教育学生的基本特点

(一)价值观呈现多元状态

开放教育的教学对象是成人,他们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历差异都很大,思想道德水平也参差不齐,价值观呈现多元状态。大部分学生思想积极、政治敏锐性强,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政治意识不强,功利思想严重,集体观念单薄,缺乏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二)文化程度层次不齐

开放教育学生生源复杂,文化程度层次不齐,基础知识底子相对比较薄弱,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各不相同,对一些现实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偏差较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分析,比较容易受到错误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学习动机呈多样性

开放教育学生不同于普通高校学生,他们大多都是为了工作的需要,升职、加薪,获得文凭而上学。这些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学生,学习动机各不一样,有一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自制力强,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纪律涣散,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极其消极。

(四)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强

开放教育的学生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大多具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积累,社会阅历较丰富。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基于此,在开放教育中进行思政课教学,应针对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以“八个统一”为理论指南,既要建构具有开放教育特点的教学内容,实现从统一的教材体系向开放教育教学体系转变,还要探索适合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二、新时代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建构

国家开放大学思政课使用的教材是国家统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但由于开放教育学生和教学的特殊性,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中,必然要求其不同于普通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从历史维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是开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立足于中国国情,抓住中国近现代史的主流和主线,结合开放教育学生的特点,同时以“八个统一”作为理论基石,有针对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的提炼和整合,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一)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是建构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

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也是它的灵魂,思政课如果失去了政治性,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纲要”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是,开放教育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不甚全面,如果一味地强调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难免造成教学内容的枯燥乏味,引起学生的反感和质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内容,要求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1]因此,在建构“纲要”教学体系时,应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体系,吃透教材内容,以透彻的学理,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入理解中国自近代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思想。然后通过细致生动的讲授,增强理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以理服人,进而引导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进程,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是建构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根本目标

“纲要”教材系统讲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如今将近180年的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其最终教学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和国情教育。因此,在建构教学体系时,必须坚持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价值性与知识性相融合是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有效转化的根本目标,需要教师在课程讲授中,遵循重品格塑造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自近代以来重要历史人物在保家卫国的奋斗中凝练形成的品格、情怀和信念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例如在讲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近代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这个专题时,主要选取不同历史人物的组合团队来分析其探索国家出路的历程,同时侧重于分析革命领袖人物背后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理想,寓价值观教育于历史知识讲授中,通过对重要历史人物经历和事迹的详细介绍,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三)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是建构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根本宗旨

开放教育学生来自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容易受到负面现象和信息的影响和煽动。由此,在建构开放教育“纲要”教学体系时,应当以正面引导为主,多从正面讲授、引导,少从反面揭露,选择案例、历史材料时尽量选正面的,少选反面的。当然,在“纲要”学习中,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思想不可避免,尤其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对历史的歪曲、诋毁和否定,往往会误导学生,造成学生思想混乱。因此,在建构教学体系时,应该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做好理论斗争、舆论斗争,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评价社会现象,褒良贬劣”[2]。

(四)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建构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较强,但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指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人类认识或学习活动的普遍规律之一”[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建构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体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把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纲要”课上,要把基本历史过程、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主要观点等通过理论讲解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然而,对于开放教育学生,单从学理上深入理解这些内容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体系的建构上,更应重视实践教学,将理论学习与生活体验结合,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提升历史感,增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感。比如,在“纲要”考核任务中,有20%的成绩是实践教学,根据考核任务,可以深入挖掘本地的红色资源和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鼓励学生开展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正确认识我们的社会制度,主流意识形态及发展道路,从而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学习。

三、新时代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部分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纲要”的基本事件、人物、史实又都是学生学习过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只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势必会使学生产生抗拒和排斥的心理,自然很难将这门课打造成有深度、有温度,有亲和力和吸引力的课程。所以,应当以“八个统一”为抓手,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适合成人学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开放教育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一)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是创新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指导原则

思政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4]。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为保障思政课建设的规范化,教育部在思政课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应当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目标与要求方面保持规范要求,这也是保证思政课实施的前提要求。但由于学校性质、教学资源、学生群体等差异,思政课在教学实际中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以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实施精准教学,这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有力保障。以互联网远程教育为主的开放教育,在“纲要”教学中,应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学习采用“视频资源+文本资源+专题测验”一站式的学习方式,方便学生的学、练、考。在线下的面授辅导中,结合成人学生的理解接受规律和认知特点,在理论讲授中,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恰当地结合视频、图片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接受度,同时不断探索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践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二)坚持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是推动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的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开放教育“纲要”课主要以线上学习为主,学生在线学习往往都是单方面的,缺少教师的指导和引导。教学内容基本都是碎片化的系列微课,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会打折扣。所以,线下教学也是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线上学习的检查和督促,也是解决学生疑难问题的关键。鉴于此,在线下学习中,应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教学方式,以点带面,在不同的专题中以问题链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形成系统的认识。同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每个专题都应结合有争议的问题或者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设置思考研讨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学生的研讨和教师的总结引导,辨明问题,使学生在自我论证过程中释疑解惑,深化认识,提高思辨能力,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

(三)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是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得以实施的有力保障

成人学生文化素养和政治素养差异较大,他们对很多问题都有所涉猎,但又一知半解,理解片面,极易受不良思想和错误思想的影响。由此,在“纲要”教学中,应当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的统一。列宁在“灌输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灌输。对于“纲要”而言,有些观点学生是难以自发形成的,即使自发形成了,但却未必符合思政课的要求,符合国家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5]所以,灌输是“纲要”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是知识和能力内化的一个过程。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进程和基本规律,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等,都需要通过教师准确的讲解来给学生进行灌输,强化学生的正确认知。然而,开放教育学生认知途径较多,思维发散,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灌输,忽视他们的存在感,不解决他们疑惑的问题,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与学习被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这些问题的交流、碰撞与启发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与主动建构能力。比如在本学期的开学第一课上,可以以大家时刻关注的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打赢这场战役的根本保障?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从而让学生在自己真切的感受中去领会、去体悟,自己去寻找答案。

(四)坚持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相统一,是落实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根本途径

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属于显性教育,思政课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讲好思政课,发挥好主渠道作用。但开放教育思政课教学只是学生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他们所受教育,更多来自工作单位和社会这个大家庭,这些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体验更为深刻,尤其是一些消极负面现象,他们总是会以自己的认知去看待,无形中会产生一些深层的疑虑,有些学生甚至主动接受和认可那些消极负面的东西,出现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因此,应当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大家庭教育相结合,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在强化显性教育的同时,做足做深隐性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以“育人细无声”的价值引领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比如,教师在课堂之外,应自觉引导学生自尊自爱、尊师重教、勤奋学习、遵守学校纪律、诚信考试,做一名合格的开放教育学生;同时引导已参加工作的学生遵守行业规则,坚守职业道德,脚踏实地,吃苦耐劳,做一行爱一行,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四、结语

开放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核心问题在于其教学体系的建构,应当以“八个统一”理念为指导,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提炼,建构符合开放教育学生特点的教学体系,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使教学具有针对性和特殊性,切实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认知更加深化,情感认同更加强烈,理想信念更加坚定,进而达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同时,由于开放教育学生的特殊性和学习方式的独特性,要求开放教育思政课必须结合学生特点,探索适合成人学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开放教育思政课程真正入脑、入心,真正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纲要理论课统一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统一数量再比较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