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分析

2020-03-03王江涛

教育观察 2020年9期
关键词:礼仪素养大学生

王江涛,倪 东

(1.华北电力大学计算机系,河北保定,071003;2.华北电力大学数理系,河北保定,071003)

礼仪是对礼节、礼貌和仪式的统称。[1]我国素称“礼仪之邦”,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等关于礼仪的故事至今仍广泛传颂,可以说,“知礼”与否是评价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2]。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促进文明国家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

(一)培养大学生高尚道德情操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要落实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传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四项重点任务。“推动道德实践养成”工作要求指出,要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3]礼仪与道德相辅相成,“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4]。在学习礼仪知识、提升礼仪修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高尚至善的道德境界。学校应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让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传承者,成为适应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的传播者,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

(二)帮助大学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礼仪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表示尊重、友好、关爱、体贴的行动语言。大学生离开父母及以往熟悉的环境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的环境中,获得同辈群体认可、收获友谊、融入集体生活等都是大学阶段“必修课”。但是,家庭中长辈宠爱集于一身的成长环境与小学、初高中阶段“以分数论英雄”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接受系统礼仪教育的机会与时间寥寥,且周围环境、交往群体的变化并不会使大学生主动改变自己的交往方式。这种情况下,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的想法与不符合交往规范的礼仪行动之间会出现矛盾。如果不对此种不和谐的生活、学习状态加以干预,部分大学生会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长此以往,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会影响大学的学习与其他工作。因此,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加强礼仪教育,让他们掌握必要的沟通交往艺术,理解尊重、宽容原则,学会沟通想法、表达意愿的技巧,让交往对象感受到真诚,有利于大学生构建和谐健康的“朋友圈”。

(三)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含学生自身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表达能力、气质修养等多项因素。在当前的大背景下,员工职业形象越来越成为企业是否专业、管理是否规范的重要评价标准,员工职业形象越来越为现代企业所重视。大学生在校园接受知识学习后将进入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寻找工作机会,通过在学校接受礼仪教育,可以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成为受欢迎的职业人做准备,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

约翰·洛克认为,合体的衣服以及得体的舞蹈动作可以装饰外表,但不能造就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绅士。“没有良好的教养,其余一切成就会被人看成骄夸、自负、无用或愚蠢。”[5]礼仪是否得体可准确传达出一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高低,不修内功,单纯在外表上下功夫的做法在提升个人素质与形象上只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育部于2005年发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明确提出“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准则,但在现实中,应试教育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导致学校礼仪教育不系统、家庭礼仪教育不到位、学生对礼仪教育认识不全面。

(一)学校礼仪教育不系统

当前,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社会对小学以及初高中学校的评价仍以成绩、升学率为主。在这种环境下,学校为迎合社会需求,让礼仪教育类相关课程成为“鸡肋”。“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学生礼仪行为的养成,因缺少科学直观的评价以及投入与成效的不符,很多时候依然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6],礼仪教育成为学校和教师应付行政命令的课程。高校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知识传授与相关学科能力的培养上,在学生礼仪素养的培养上投入不足。大部分高校仅将就业礼仪在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中提及,礼仪教育缺乏系统化课程。

(二)家庭对礼仪教育不重视

礼仪教育中,家庭教育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在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性格塑造以及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小集体中,父母的言行、习惯在润物细无声中完成了对子女的教育与引导。“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的教育方式,甚至有时会给以错误的引导”,重物质给予、轻精神引导的教育方式在家庭教育中更为常见。在“421”家庭结构下,学生得到长辈们几近完美的呵护与关爱,家庭倾尽全部力量满足其需要。这种教育模式客观上会强化学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导致他们“宽以律己,严以待人”,与人交往中不善于尊重、宽容、妥协,不会照顾他人心理。更有甚者,在功利主义思想驱使下,部分家长耳提面命般地传授“媚上礼仪”,污染了学生纯净的心灵。家庭不重视礼仪教育,导致学生对礼仪没有清晰的概念,甚至认为礼仪是对个性的束缚,不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学生对礼仪教育认识不全面

一项针对大学生礼仪现状的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学生非常重视自身形象的塑造,比如70.6%的大学生在出门前会检查仪容,80.39%的学生会通过喷香水、嚼口香糖的方式掩盖气味等;另外,大学生在部分特定场合的礼仪行为存在较大不足,比如有超过57%的学生认为在图书馆占座不礼貌,但超过88%的学生表示有过占座行为。[7]这说明,大学生对礼仪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更多从功利、于己有用的角度而不是从人们需要共同遵守的社会规范、社会公德角度来思考礼仪问题。但只有遵守社会公德,按照社会公德办事,才是真正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正如康德所说,就教育而言,人必须关注道德化,除为实现目的而获得技能外,还应当获得这样的信念:他只会选择真正善的目的。[8]因此,对于礼仪教育的认识,也应有这样善的目的。

三、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对策

(一)自我教育为前提

礼仪素养的形成中,正确的礼仪认知是前提,真挚的情感是纽带,良好的品质是内核,外化的行为是标志。大学生提升礼仪素养的前提是加强自我教育,认识到礼仪知识的学习不仅对改善个人形象、提高自身素质有利,而且在促进学习生活和谐健康发展上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在礼仪知识学习内容的选取上,私德规范要学习,社会公德准则更要掌握。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在对交往规则理解、评价的过程中会产生情感。积极情感会促使大学生理解礼仪精神实质,增强对礼仪的认同感,进而将礼仪认知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交往行为会更加符合礼仪规范;消极情感则会自觉抑制礼仪精神的传导,导致实际表现的行为与礼仪规范不符,从礼仪的正确认知到礼仪实践会失去完全转换的纽带。因此,大学生应将真挚情感的培养放在礼仪教育的重要位置。品质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和基础,是礼仪素养的内核。具备良好品质的人会自然表现出良好的行为,大学生应该做到自律自省、增强人文素养、提升个人修养与道德品质。礼仪行为是判断礼仪素养直观且可靠的标志,因此,礼仪教育不能仅满足于认知层面,而应运用于交往实践中,经过有意识的锻炼、实践,养成礼仪习惯。

(二)学校教育为基础

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进行礼仪教育应依托课程教学与学生日常管理。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课程化礼仪教育,可采取系统讲授礼仪知识,实行制度化结业考核等措施,这样可以更有效保证大学生学习全面的礼仪知识并保证学习效果。学校可根据学生专业情况灵活设置礼仪课程形式,如人文社科类专业可将礼仪课程设为专业必修课,理工科专业设置为公共选修课,或者将此类课程在全校范围内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程,要求学生全部接受礼仪课堂熏陶,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礼仪习惯,提升礼仪素养。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学校应该将礼仪规范融入大学生日常行为守则,借助制度约束力保证大学生对礼仪规范的实施,提升大学生对相关礼仪制度的知晓度与认同度;依靠学生组织开展校园不文明、不礼貌行为劝导,引导大学生做懂礼仪的文明大学生。

(三)榜样引领为补充

洛克认为,人是一种模仿性很强的动物,儿童与成人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得来的,“最能影响他们的举止还是那些与他们朝夕相处的人和他们周围的人的言行”。在大学生礼仪教育中,应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高校教师既是礼仪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又是礼仪形象的宣传者,更是大学生的模仿对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9]作为教育者,高校教师的榜样引领作用没有课上课下之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身份优势,把对学生的教育做到全过程全方位,行为世范,以优秀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规范礼仪行为。家庭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教育应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身教优于言传,因此家长要做好礼仪榜样,一句不文明的话或一件不礼貌的小事会让再多的礼仪规范说教成为空谈。大学生同辈群体因其年龄、兴趣、行为习惯等相仿,所以同辈榜样的引领作用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深刻发掘大学生群体中的礼仪文明典型,充分发挥同辈的正面引导作用,提升大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的自觉性。

(四)礼仪实践为依归

洛克在《习惯的培养》中认为,矫揉造作的行为常常起源于导师的懒惰,“他们只是定出规则,提出范例,却不把他们的教导与练习相结合,没有让学生在自己的监督之下重复某种行为,以便改正其中失礼和做作的成分,使那种行为成为良好的习惯而运用自如”。归根结底,礼仪需要付诸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观察出一个人对礼仪的认知、情感态度以及道德修养。大学生只有广泛参加、体验各种礼仪活动才能巩固礼仪知识,锻炼礼仪意志,使礼仪行为形成惯性而运用自如。具体而言,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班团活动、社团各类文化活动以及各类文明校园建设活动,在礼仪实践中发现自身不足,不断完善自身,增强文明意识,培养文明行为。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今时代,坚持立德树人,我们更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10]进入新时代,在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背景下,对大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思路与方法也要因势而变,因势而为。对大学生的教育,要清楚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是原则;同时应清楚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与需求,这是策略。只有将原则与策略紧密结合,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道德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对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大学生自我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需要考虑大学生这一受教育群体的新特点与学习偏好,激发大学生学习礼仪的热情,增强其实践礼仪的动力,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道德素质。

猜你喜欢

礼仪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