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东西方艺术的异同和融合

2020-03-03王晶晶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陶瓷 2020年6期
关键词:景德镇线条油画

王晶晶(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

景德镇是一座有着1700多年制瓷历史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景德镇自古就人才会聚。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家、学者、企业家、大学生,还有能工巧匠们会聚于此,从事陶瓷文化的创新、创造。大学毕业后,作为一位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的姑娘,笔者和许许多多外地的艺术工作者一样,成为了景德镇的“景漂族”一员。离开从小长大的城市,漂在异乡,用自己的坚忍和执着来实现心中的理想。

从小笔者就对绘画有一种执着的爱,读书的时候经常去草原写生,家乡的每个景点都留下我的足迹。因为喜欢绘画而来到景德镇读书,领略这千年瓷都的神秘与美,更因景德镇陶瓷的魅力使我毕业后留在景德镇发展,在这里我对陶瓷历史的内涵有了更多的了解,学习、掌握了许多陶瓷绘画技法,更有幸接触了熊钢如、赖德全、宁勤征、涂翼报、朱正荣等许多艺术大师,并拜赖德全为师成为大师们的学生。在师父和诸位老师们的热情指导下,使我的陶瓷绘画技艺日渐成熟,十载春秋一晃过,如今我已在景德镇扎下根来。家乡的亲人朋友都问我,景德镇到底哪里好,有什么魔力,让你远离家乡?我说,一座城市,用一千年的时间,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样的城市,除了景德镇,在全国再也找不出第二个,所以,景德镇是我热爱的一块圣地。

在来景德镇之前,笔者酷爱美术,钻研西方的美术史及油画作品。油画,是以用快干性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油画在不同时期受着时代的影响,艺术思想支配和技法的制约,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近代油画多用亚麻子油调和颜料,在经过处理的布或木板上作画,绘画有立体感,色彩丰富逼真,油画逐渐成为西方绘画史中的主体绘画方式。15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很多著名画家逐渐开始将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等进行观察和直接描绘,17世纪,是欧洲古典油画迅速发展的时期,油画内容与技法日臻丰富,并形成了各国、各地区的学派。从18世纪开始,油画艺术也在社会、文化、科技等多元因素的冲击下,产生了更多的流派、更多的思维、更丰富的创作。到了19世纪油画发展有了新的趋势,主要体现在油画色彩的变革。在19世纪60年代,以法国为中心风靡全欧洲的画派——印象主义绘画产生。“印象派”一词来自于画家莫奈的一幅《日出印象》,随后在短短的一两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西斯莱、毕沙罗等,他们吸取了巴比松、柯罗画派以及科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景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例如: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的克劳德·莫奈创作的睡莲,远看灰,近看全是颜色。一个人的色觉越好,看到的颜色就越多。莫奈的《睡莲》水光花影,斑驳闪耀,好似这水光照见了全世界所有的色彩。莫奈笔下《睡莲》的水光,成为世上所能有的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绵缎。荷叶漂浮在水面仿佛“让疲乏的神经在寂静的水面上休息片刻,得到舒展。”静静地屏息、默想、轻叹,悄悄走过,再频频回头。目光是那流动的水,自己已成那朵梦中的花……那些“睡着”又“醒着”的花,烙印般烙在观者的脑中,久久开着。在大师的笔下,睡莲的叶子是纯绿色的,而花朵却像暗红的火焰。

而景德镇陶瓷作品的画面多是来自于国画,国画是以线条作为造型手段,扬弃了对象的光影明暗,重在对象的神韵刻画,强调笔墨情趣。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书画同源,使用的工具材料为尖头笔、宣纸、墨、以水为稀释剂的颜料,形成了对线条的特殊审美趣味和精深的研究。

在国画里线条是决定一幅作品成败的关键,因此在学习国画之前,尤其是在学习工笔国画之前学习线条尤为重要,线条就是中国画的基础。任何一根线,它都由起笔、行笔和收笔这三个部分组成。早在南齐时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作为品评中国画首要的标准,为此,在那时出现了很多线描法。在明代有提出“书法入画”,使中国的书法用笔融入绘画当中,得以运用和发展,造型多线条的要求更加讲究,曲直、粗细、浓淡、疏密的形态变化和组织的统一,用笔同书法一样讲究刚柔、轻重、疾徐等。体现出线条造型的艺术美。

中国画在唐代时期便有了以墨色绘画,不着色,仅依靠墨色的浓淡变化描绘对象的色彩关系,这就要求非常讲究墨色的变化。在元代时期逐渐成熟,明清时期水墨写意进一步发展。

西方的油画主要以明暗、色彩为主,通过光线、投影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西方油画用笔,是硬毛齐头的笔,便于将油画的颜料画在画布上,以“画”塑造形体,表现出物象的立体感。表现立体感依靠光影明暗的描绘,只有对客观对象的每一部位的色彩变化进行描绘,才能更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所以画面色彩显示出丰富变化的特点。

中西方传统美术,虽然面貌有如此巨大的区别,但也有共同点,都是追求和谐与真善美的统一,虽然中国的美术强调表现,但也不脱离再现,即使徐渭的大写意,也没有脱离客观世界的因素,形貌俱在。齐白石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所画之“虾”虽然与真虾不同,但我们却可以感受得如此真实,再现了形神兼备的美。西方传统美术虽然偏重再现,但从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中,可以看出艺术家也将自己的感情、意识倾注其中。

艺术无国界,艺术也在创新中不断地发展。景德镇当代许多大师、艺术家们不断创新,结合中西方绘画特点,创作出大批属于自己风格特点的作品。如笔者的师父,赖德全大师,从艺50多年以来,不断创新,先后首创指掌画、珍珠彩、泼彩、玉质瓷、结晶釉这五大瓷艺绝技。近年老师又一突破,首创中华印象彩。中华印象彩融合了西方印象彩的精髓,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工艺和艺术的结合,既有高温颜色釉和釉上彩的有机结合,也有釉中彩的全新尝试。

中华印象彩之所以能呈现出绚丽多姿、梦幻般的效果,是因为无论高温颜色釉、还是釉上彩都要经过窑变之后而变幻出色彩。窑变是指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随着窑内不同的温度而使得釉色发生不确定性的自然变化,这种变化具有不可复制性,尤其是中华印象彩中的高温颜色釉和釉上彩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根据每次釉色窑变后结果再进行构思创作。所以导致每件中华印象彩作品即使创作主题相同,但每一次作品经过烧制和窑变之后,结果却都不同,因此每一件中华印象彩都是孤品,这一点也只有景德镇陶瓷可以做到。

总之,东西方造型艺术虽然各成体系,但是两者在艺术家的探索下又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使之形成多种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构成了不同画种的艺术美。

猜你喜欢

景德镇线条油画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万类霜天(油画)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线条之美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油画去哪了
精致线条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油画《惊涛拍岸》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