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宾山兰若寺舍利塔考

2020-03-02赵培青

中国民族博览 2020年1期
关键词:建筑结构

【摘要】李宾山兰若寺舍利塔创建至今700余年,因文献史料资料匮乏缺少对舍利塔建筑和文化进行系统研究。本文试图从佛教建塔的起源和建塔的制度,建筑结构及塔体碣文注释进行详细考证,探究李宾山兰若寺的历史脉络,及人文历史内涵。

【关键词】舍利塔;建筑结构;碣文考证

【中图分类号】TU746.5 【文献标识码】A

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西南秀寨村西,有一座崔巍险峻的山峰,唐代名士李通玄曾于开元七年至十八年间在此隐居,故亦称“李宾山”山中建有兰若寺。据明正统十四年《重修兰若寺碑记》载“县治去西,山曰李宾,寺曰兰若,自大宋延祐四年所创也”。兰若寺建筑拆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只保留元代舍利塔和兰若寺遗址。二0一三年阳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建塔的渊源

塔,原称窣屠婆(梵文音译),是随佛教从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在东汉以后随着我国佛教的传入,建塔之风开始兴起。建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祭拜佛主释迦牟尼佛,后来历代佛教高僧圆寂后,俗例多用火葬,火葬后的骨灰珠状结晶体(舍利),装在金属、石质、陶质的容器中,埋于塔内,称为舍利塔。据《后汉书·陶谦传》:“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有重楼……”我国最早开始建造的是木塔,在北魏后期才开始出现建造砖塔。《洛阳伽蓝记》中载:东晋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于太尉府门前造有砖塔。早期塔的形制多为方形,内部以空洞式结构为主,外观为楼阁式居多,也有少数密檐式结构。在北魏和唐代都是我国建塔的高峰。宋以后佛塔的形制出现了较大变化,多数建造为平面八角形和六角形,塔的形制多采用楼阁式。塔体内部结构,有实心也有空心,空心内部结构也呈多样化。宋代是佛塔建造的又一次高峰期。宋以后加入了道教的元素,又出现了与佛教无关的各种风水塔,如文峰塔,文笔塔,霞峰塔等。

元代统治者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奉请西藏地区的名僧帕思巴东来,奉为帝师,掌理全国佛教。喇嘛僧则享有很大政治经济特权,在全国大量修建喇嘛庙及喇嘛塔,一直延续到明。由于西藏佛教传引入中原地区也称藏传佛塔,汉传大乘佛教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

李宾山兰若院舍利塔就是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建造的。从塔碣铭文中可以看出,助缘人为方山主持和辖属院系,还有拦长、待贤、郭村、娄里周边僧众、维那、道师等。官吏也只出现退而致仕者:前本州同吏、前平潭驛提領及几名乡贡进士提名,可见当时蘭若院舍利塔的创建并未受到州、县官府和各界重视和支持。

二、寺名与建塔的位置

兰若(rě),全称“阿兰若”、“阿兰若迦”,原意为“树林”,《玄应音义》卷二十三谓:“阿,此云无。练若,有两义。一曰声,谓无人声及无鼓噪等声;二曰斫,谓无斫伐等喧闹。虽言去聚落一俱卢舍为阿练若处,亦须离斫伐处也。”意为,寂静之所或远离喧扰之处,如唐杜甫《谒真谛寺禅师》诗:“兰若山高处,烟霞障几重”原为比丘习静修行之处,后一般指佛寺。

兰若寺现存明正统十四年十月(公元1449年)马能所撰的《重建蘭若寺碑记》载“县治去西,山曰李宾,寺曰蘭若。自大宋延祐四年所创也……”刻文纪年始建于大宋。而此碑年号刻石有误,应为元祐,延祐是元代的年号并非大宋。民国王堉昌著《盂县金石志略》:“宋《蘭若院记》前一石为,元祐四年八月(公元1089年),宗裕创修李长者圣水石洞,刻记文人名为宋牧书。后一石,宗裕新修李长者圣水石洞,为杨永奇书刻,有提点刑狱张商英题名”。宋“《蘭若院常住地土碑记》宣和四年二月(公元1122年)石刻地土四至、亩数。原在拦长村北寺,现移存县图书馆”三块刻石。据此分析蘭若寺应始建于大宋元祐四年(1089)还是比较可靠。“兰若寺”在宋、元时期称为“蘭若院”,宋《蘭若院记》、《蘭若院常住地土碑记》、元贞元年舍利塔,均记为“蘭若院”。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建蘭若寺碑记》称为“蘭若寺”延续至今。

舍利塔是佛教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魏、南北朝时期佛塔是佛教信士主要崇拜对象,最早把塔建在寺院的正中,把塔作为佛的化身进行观像祈拜,兴建塔院。唐宋以后,寺院开始修建殿堂雕塑佛像,正殿成为了主要崇拜殿堂。佛塔位置出现了前塔后寺与前寺后塔的新布局。兰若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选在高出正殿的后山平台,还是比较可行的。

三、建筑结构

兰若寺舍利塔为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平面六角形,五檐五层,总高15.3m。

塔座,高1m,周长8.65m。六边形须弥座,束腰平緩,用雕有18块宝相花图案方砖围砌而成。塔座撑接塔体一层高3.1m、二层高3m、三层高2.6m、四层高2.2m、5层高2m、塔刹1.5m。

一层六边四塔壁镶嵌四通青石碣槛长方形砖框。正南壁《舍利宝塔》碣高0.73m,宽0.48m;东南壁《佛僧录》碣高0.71m、宽0.49m;东北为砖壁。北壁《待贤村提名》碣高0.64m,宽0.34m;西北为砖壁;西南壁《维那道众》碣高073m,宽0.44m。

二层以上每层平座带栏板高均为0.45m,其中二三层之南、北向两壁,均筑有高为0.5m,宽为0.3m的开光长方形劵门,塔内空心。四层砌有棱形直棱窗对开。

铺作结构用角柱支撑,施普拍枋不出头,上承栌斗。铺作为四铺作出单抄,转角铺作出45°双抄两份。上承通替、檐榑,箍头榫卯连接并出头。椽飞组合,翼角升起明显,曲线优美,承接出檐披水。角梁用方木6根交叉贯穿塔体,翼角带灰陶套兽,下挂有铜质铃铛。各层之间设平座,平座转角铺作出45°枓口跳。角短柱,撑挑平座廊板下框,平座的檐柱均较下层廊柱向内收分0.1m,形成逐层向里叠涩内收的外观轮廓,下大上小。这种构筑既使得塔身形体刚直挺拨,上下协调,又衬托出塔体宏伟壮观的气魄,起到了坚实稳固的作用。

塔顶宝刹有宝瓶装饰(已破坏)现只剩铸铁件。

塔体铺作栌斗高10㎝,耳平高6㎝,欹高4㎝。栱头卷杀,上留窄下杀较宽。完全符合《营造法式》铺作栌斗卷杀之制。塔身、斗栱铺作、枋、柱、飞、椽、瓦口等一切构件,皆用规格为30×15×6㎝青砖,细磨雕琢垒砌而成。技术之精湛细腻,形制之优美庄重,具有一种玲珑瘦削、轻巧秀丽的风格。

四、石碣铭文

塔体一层六壁上共镶嵌四通石碣。文体正书,行距字数不均,以书写文意而设。

(一)正南壁石碣,额题《舍利宝塔》碣文

如意輪陁羅尼神咒。佛說如意輪神咒陁羅尼。南無佛馱野。南無逹磨野。南無僧伽野。南無观自在菩薩摩訶逹。具大悲心者。恒姪他。唵羯羅伐底。震多末尼。莫訶。钵蹬謎。嚕嚕嚕嚕。底瑟侘。篅羅阿羯利。沙也哞。發莎訶。唵。钵蹋摩。震多末尼。篅羅哞。唵。跋利陀。钵亶謎哞。

在城泥匠提控,劉世忠。男,顯明。婁裏石匠提控,周仲義。男,周聚。

維大元歲次乙末年壬午月戊寅日甲寅時,主持僧福聚£建。”

释义:“如意輪陁羅尼神咒”又称满愿轮咒。此咒源于《如意轮陀罗尼经》由观世音菩萨宣说。佛教众认为,一心读诵此咒,能得到智慧、妙法,明瞭佛法奥义,转烦恼成菩提,获得种种利益。一心念咒,有求必应,临终时能亲见阿弥陀佛和观世音菩萨率众来迎,当即往生极乐世界。嵌于塔正壁上,意于祈祷之人即得无上佛报加持,灭除万千劫罪。主持僧福聚,于元贞元年乙末年壬午月戊寅日甲寅時,建塔立碣与此。

(二)东南壁石碣 碣文

在城法严院尊□ 僧讲注和吉祥门人 讲主能祐。

大通院主持讲经沙门宣吉祥 侍者赐智。

方山

昭化寺主持 福□ 山主福行 上座 福聚 监寺 惠珠 惠宽侍三 惠□ 惠达 惠□ 惠怀 惠彦 惠相 惠宁 惠现 惠厚 元庆元清 元辉

华严寺主持 福□ 山主福胤 监寺 福政 福堂 侍三 福刘福严 福圭 福颜 寺主 惠□ 惠澄 元大 元美

待贤村法兴院 院主 惠宽 寺主 惠爱 元层

榆壁村释迦院 院主 惠震 山主 惠茂

知客 惠渊 钱帛 惠庆 惠英 惠通 惠辿

元红 元□ 元遇 元满

郭村普恩院 惠定 院主 惠□ 惠□ 元全

白水村殊胜院 福开 院主 惠泽 惠□ 元杲

堂长 福注 提点 惠颜 惠连

特受大元帝师法旨冀宁路盂州李宾山兰惹院主持福聚

释义:此碣是创修舍利塔时在兰若寺奠基或修建完工开光法会,由在城法严院尊□、大通院主持,宣诵“吉祥经”随会沙门、僧众名录。

(三)北侧石碣:额题《待賢里都功德主》 碣文

前平潭驛提領 張仲美 男 社長張文吉 鄉貢進士張国禎張孝禎張迪禎

張文慶 男 張世禎 張永禎

社長 張仲興 男 張文顕 男 張惟一 張文選 男 張惟德

伯户 張仲福 男 社長 張文義 男 張従簡 張能簡

前本州同吏 張仲元 男 伯户 張文化 男 張仕宜 張仕廣

释义:待贤里都前平潭提领、前盂州同吏及社长、伯户和他们儿孙为建舍利塔布施功德刻记。

(四)西南侧石碣 碣文

本村維那 趙珪 趙塔 康福玫 曹子文 周思忠 曹林 趙贇 趙吉甫 曹順興 王荣 周思敬 周文鄉 社長趙良報 趙寛甫 曹良興王元 李福襀 趙彦甫 趙仲義 曹聚興 胡閏 侯甫 趙通甫 趙太張貞 張伯元 曹浨 趙壁 張勝 張文賢 曹子 趙龐 張友 曹文秀

郭村維那 社長王聚 伯户王從礼 社長侯德用 侯世丕 劉挤

孫子政 孫廒 王子儀 孟伯口 劉從善 王口 王簡 王君瑞馬君宝 王寬 王茶 王德全 王泰祐 孟玘 候廣

婁里村鐵匠王科

待賢村維那 伯户康鎳 石寬 楊德口 石祐 楊温 王春 張開楊敬 王政 温成 王泰 劉£甫

紫微宫道衆 靈明口義大師 觀穫大師 僕道使澄净希和大師 田道£ £知常悟妙大師 £££知£££ 従仁輔玄大師王德£ £妙在中大師李德懷 修££大師王德政

鄉貢進士 萇池村劉震 待賢村張国禎 在城鄯嗚鶴 郭村王起嵓貢生張中

释义:长池、待贤、郭村、在城乡贡进士5名(通过县、州两级考试的贡生)。本村(拦掌村)众村民、郭村、待賢村、维那(寺院中的职事)社长(五十户为一社)伯户及村员道众为舍利塔布施功德主刻记。

五、结语

综上所述,李宾山兰若寺舍利塔现存阁楼式实心砖塔建筑,是受大元皇家帝师的法旨创建,在元代佛教一寺辖多院的管理模式在这里得到实证。寿阳方山昭化寺、华严寺,管辖盂县法严院、大通院、李宾山兰若院、待贤村法兴院、榆北村释迦院、郭村普恩院、白水村殊胜院。寺院僧人僧号有福、惠、元三辈之分,福字辈排大。李宾山兰若寺主持福聚,原是寿阳方山昭化寺上座,福字辈高僧。受请帝师法旨于兰若院主持。

李宾山兰若寺舍利塔建筑,遵循了宋《营造法式》的作造制度,体现了宋元建筑特有的技术的特点,设计精巧、造型独特、构筑稳健,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更加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性。舍利塔经受了近七百年的风剥雨蚀和多次地震,迄今仍完好无损。它对研究早期高层瓦作工艺建筑和当地佛教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史料研究价值,对研究和考证佛教华严学者李通玄文化提供了翔实的实物依据。

作者简介:赵培青(1963-),汉族,大专,副研究馆员,工作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文物管理所,常年从事古建筑保护与文物保护工作,研究方向:古建筑保护与修缮。

猜你喜欢

建筑结构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建筑工程结构检测及加固措施
工业厂房建筑结构设计优化的探究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探析
高层建筑短肢剪力墙结构设计探析
论绿色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浅谈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理论与实践
建筑结构的加固与鉴定
Midas数值模拟在《建筑结构》课程中的应用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