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部就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征求意见

2020-03-02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罚站体罚惩戒

2019年11月22日,教育部公布《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明确,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的行为,教师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应当遵循育人为本、合法合规、过罚适当和保障安全原则。其中過罚适当是指,应当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个性特点、身心特征、认知水平、一贯表现、过错性质、悔过态度等,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实现最佳教育效果。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学生如出现违规违纪情形,教师可采取适当增加运动,不超过一节课的教室内站立或者面壁反省,暂停或限制学生参加外出集体活动等惩戒,但是禁止实施击打、刺扎、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或反复抄写、辱骂等。

让惩戒教育有章可循

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一直有不少争论,观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师该不该有惩戒权?有了惩戒权如何规范使用?在教学实践中,赋予教师必要的惩戒权,是严肃课堂纪律、保证正常教学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因对教育惩戒理念和方法的不同理解,常常导致师生矛盾和家校矛盾,有学生因教师“体罚”引起身体、心理严重不适,也有教师因“体罚”学生被处分、解雇,甚至引发极端事件。

惩戒不等于体罚,教育惩戒权的“度”如何把握,是关键环节。此次《规则》明确赋予了教师教育惩戒权力,并对教育惩戒范围和程度做出具体规定和限制。《规则》明确,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惩戒、较重惩戒、严重惩戒、强制措施四个层级,每个层级都有相应的规定条款。同时还明确规定了实施教育惩戒过程中的禁止行为。例如击打、刺扎、超过正常限度的罚站或反复抄写、辱骂、言行贬损等,这些导致学生身体、心理伤害的惩戒行为都是禁止项。

《规则》正式实施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使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有条规可依、操作方便。比如,对过于顽皮的“熊孩子”,一节课时长的罚站,一天最多可惩戒几次?对小错不断、屡教不改的,是否可以惩戒升级?如此种种,在教育惩戒的具体实践中可能还有不少。赋予并规范惩戒权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既不能让教师不敢管甚至不管学生,也不能让教师的惩戒权被滥用,导致学生正当权益受侵害。有了《规则》就有章可循,依法依规选择适当的惩戒措施,才能达到可预期的最佳教育效果。

教育惩戒法治化,免除教师后顾之忧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舍不得动孩子一根手指头,更容不得教师碰自家宝贝一根汗毛。教师对学生不要说打不得、骂不得,批评重一点都有可能闯祸。面对学生的违规行为,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俨然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一种怪象。教育需要爱心,但只剩爱心、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事实上,做过老师的人都知道,对处于青春叛逆期有些缺乏自制力、屡教不改的学生,再怎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都是徒劳。正如马云所说:“老师没有惩戒的权力,就如同让老师去开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学生不是向老师低头,是向规则低头,要向真正良好的、有价值观的素质去低头。”

当然,我们呼吁给予教师教育惩戒权,绝不是鼓励恶语相向、拳脚相加的体罚。惩戒不等同于体罚,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教育,实质是使违纪学生重新树立起对纪律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如果一个学生犯了过错,而没有受到相应的教育惩戒,对他自己是一种放纵,对别人更是一种伤害。教师在行使教育惩戒权时,既要懂得为什么惩戒,更要知道怎样惩戒。这次《规则》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厘清了惩戒与体罚的界限,明确了惩戒的范围、方式和尺度。如此,老师和家长便都能有把尺子去衡量和判断,也能缓冲家校矛盾等问题。不仅让教师们敢管,也能让家长与孩子们信服,既维护了师道尊严,也免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

猜你喜欢

罚站体罚惩戒
饭后“罚站”半小时消化吸收好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
被罚站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罚站之各科老师版
蚕宝宝流浪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