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斌:建筑摄影也要讲故事

2020-03-02文字统筹朱诗琳

广西城镇建设 2020年1期
关键词:杨斌建筑师人文

文字统筹 _ 朱诗琳(本刊记者)

兼任建筑师及建筑摄影师的杨斌,希望能为人与建筑拍下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照片。他认为建筑不只有钢筋与水泥,还有光影与人物;摄影不只有光圈与快门,还有历史与故事。当二者相遇,必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点点滴滴,让我们看到,让时间看到。

_ 良渚文化艺术中心

_ 上海保利大剧院

杨斌曾任建筑设计师,后来开始对建筑摄影产生兴趣, 也许是性格使然,恰好把建筑的工学理性与摄影的人文浪漫混合于一体,应用自如。他一直很崇拜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博学者,比如达·芬奇,大家熟知的是他的画家身份,而实际上他也是建筑师、数学家、解剖学家、植物学家;又如米开朗基罗,既是建筑师,同时也是雕塑家、画家,甚至是诗人。对于这些先贤,人们很难用某一种职业来界定他们,杨斌希望自己能像他们一样,拥有丰富的人生。在2015年正式接受建筑摄影委托后,建筑师和建筑摄影师都是杨斌认同的、外界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

杨斌的摄影事业经历了三个阶段。事业的起步阶段也常常被他戏称为“野生镜头时期”,那时候更喜欢拍自然、人文、风光,时常走街串巷、采风异域,小到街头艺人的尤克里里,大到辽阔无垠的沙漠都会被镜头捕捉。此后由于身为建筑师的职业关系,需要考察各种类型的建筑,如国际地标、人文遗址、城市标志、房产项目,等等,他突然发现了建筑在摄影镜头之下,由光、线条和独特视角带来的重构之美,正式开始了建筑摄影的“美学重构时期”。在各种业务委托、好友私宅拍摄等不断实践中,他开始把自己擅长的“人文”与“建筑”跨界结合,让建筑跟人物在画面中互动起来,赋予建筑生动的故事性,或安宁,或温暖,或愉悦,或静谧,让城市生命在镜头中无限延长,这也是他当下正在探索的建筑摄影第三阶段——“人文跨界时期”。

_ 郑州绿地中心

通常杨斌所承接的项目拍摄周期为2—3天,后期制作则需要10天左右。摄影的准备其实是了解和观察的过程。在接到项目后,他首先会向委托方索要设计资料,包含项目所在位置与设计师理想的拍摄角度等。然后通过实景地图对项目区位及周边状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前分析出理想的拍摄位置,用笔画出拍摄流线。现场拍摄的时候,先根据研究的路线对建筑进行观察,最后才开始正式的拍摄。例如郑州绿地中心项目,是由两栋对称的塔楼所组成的办公楼,坐落于郑州城市的主轴线上,从郑州东站望去与其西侧公共公园构成一个大门的意象,接近300米的高度成为郑州城市天际线上的重要地标。超高层是一种很难拍摄的题材,因为地处市中心,要在狭小的空间找合适的角度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拍摄前期杨斌使用地图街景寻找合适的拍摄地点,到了现场通过不断观察,才顺利完成整个项目的拍摄。又如上海世博会博物馆,第一次到现场的时候杨斌被巨大的云上玻璃体块所吸引,整个建筑犹如一个云朵漂浮在红色为主的建筑体量上,他在周边游走、观察的时候,发现两个落地的云柱跟上部空间正好形成了一个框景画面,这才取到了满意的拍摄角度。

同为建筑设计师,也许是更容易换位思考的缘故,杨斌在拍摄现场总会试图寻找能够表现建筑师内心世界的角度,呈现建筑最初的设计理念和构想,进而在画面中展现建筑的张力。在他看来,建筑摄影师就跟画家、艺术家一样,要帮助建筑师表达出其在作品里投入的温度与情感,并且把立体空间里的作品平面化。好的建筑摄影作品,首先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建筑师想要表达的内容,重视细节,画面中要有故事;其次光线条件与后期也是影响照片质量的重要因素;最后要表达出人与建筑之间微妙的关系。

每一类建筑都有适合自己的表达形式,杨斌不希望将自己界定为哪种类型的建筑摄影师,只希望能拍出人与建筑有情感温度的画面。因此在取材上,他比较喜欢建筑与人文相结合的拍摄方式,喜欢画面中有人,而且人是偶然闯入的,不是刻意摆拍,这样才能与建筑产生微妙的关系。他有时候会为了画面中有合理的人物出现,在一个场景里等很久。他认为建筑摄影也应该像人文摄影一样讲故事,而不仅仅是呈现建筑的画面,有故事的画面才是永恒的。(部分图片与文字资料来源于“有方”网站)

_ 上海世博会博物馆

_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新馆

猜你喜欢

杨斌建筑师人文
胖胖的“建筑师”
雨花·艺术 杨斌作品
精神的漫游——杨斌工笔画探微
时间之象——杨斌自述
当建筑师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追逐阳光的创业者杨斌昌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