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二人转表演与姊妹艺术的关系

2020-03-02陆媛媛

剧作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变文河北梆子宝卷

■ 陆媛媛

二人转是一项综合性艺术形式,在长期舞台艺术发展过程中,广泛吸收了其他姊妹艺术的曲目、剧目、音乐、舞蹈与各种表演技巧,具有鼓书性、歌舞性、戏剧性、滑稽性、杂技性等。

一、二人转与鼓曲艺术

中国的鼓曲,可以上溯到唐代的变文。变文中有《伍子胥变文》《孟姜女变文》《王昭君变文》等作品。二人转曲目中也有《伍子胥过江》《孟姜女》《昭君出塞》。这些曲目都是从变文——鼓词唱本演变来的。

明清宝卷中有《黄氏女宝卷》《李翠莲宝卷》《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老鼠宝卷》。二人转中有《黄氏女游阴》《李翠莲盘道》《张四姐临凡》《耗子告狸猫》。由此可见江南、西北的宝卷对东北二人转的影响。在唱腔方面,[漫西城][四平调]都是从东北大鼓中学来的。还有的优秀二人转曲目,被改成其他曲种演唱,如《杨八姐游春》就被移植成北京琴书与南方评弹,进一步扩大了作品的影响。

二、二人转与歌舞艺术

二人转艺人常说“二人转是大秧歌打底,莲花落镶边”。由此可见这两种艺术是二人转形成的基础。大秧歌是北方流行的民间歌舞艺术;莲花落,起源于唐代寺院的“散莲花”,宋代后称作莲花落,流行很广。元人杂剧《李亚仙花酒曲江池》中就有郑元和唱莲花落情节。到清代,演变为多种表演形式。清末什不闲儿与莲花落相结合,称为什不闲儿莲花落,也叫对口莲花落。这种对口莲花落,从冀东传到山海关外,对东北二人转影响最大。

三、二人转与戏曲艺术

二人转中的拉场戏就是戏曲。就连二人转曲目中也有戏曲成分。海城喇叭戏,源于山西的柳腔,产生于清代乾隆年间。因为以喇叭伴奏而得其名。早期的喇叭戏艺人都是在大秧歌中表演。喇叭戏中的“打枣”调也被二人转所吸收。河北梆子,原名直隶梆子,清代同治年间传到东北,是清末民初东北三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蹦蹦(二人转)艺人曾与河北梆子艺人同台演出。直到1920年后评剧(奉天落子)在东北普及,河北梆子戏班才逐渐减少。二人转与河北梆子合作的历史长达五十年之久。评剧,也叫评戏,是清末在冀东莲花落(彩扮莲花落)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剧种。起初人们称它为“小落子”,也叫过“平腔梆子戏”“蹦蹦戏”“唐山落子”,传到东北后,又叫过“奉天落子”,20世纪30年代初才称为评戏。一般是前头演几个二人转,最后是一场拉场戏或小落子。早在清末民初,东北二人转就吸收了皮影艺术的唱腔与表演。二人转的“九腔十八调”之一的“影腔”就源于皮影戏。

四、二人转与相声小品

二人转的滑稽性在说口中体现得最为突出。二人转的说口,是丑角逗、旦角捧,类似对口相声。说口中分为成口、零口、专口三大类。20世纪90年代,在东北兴起了喜剧小品。小品原本是话剧考学员时,学员根据老师出题,即兴表演的生活片断,有正剧,也有喜剧、悲剧。东北的喜剧小品,是二人转与相声嫁接后的产物,都是两三个人物的小喜剧,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产生的化装相声,就带有戏剧成分。

五、二人转与杂技武术

在二人转表演中,有许多绝活带有杂技成分。如舞扇子、转手绢都有许多花样,手绢飞出去,可以接回来。在拉场戏《小天台》中,韩湘子变成疯老道来度化妻子林英,一会儿唱大鼓,一会儿拉洋片,最后还变古彩戏法。这一切都显示了二人转艺人的多才多艺,有各种绝技。近年来,二人转的杂耍成分越来越多。他们在台上打把势、翻跟头,用嘴叼起桌子,桌上还躺着一位女演员。

总之,二人转表演是以杂取胜,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包括戏曲、曲艺、歌舞、杂技。近年来还有许多二人转演员在台上学唱京剧、评剧、黄梅戏、西河大鼓、东北大鼓、电影歌曲、流行歌曲等等。看一场二人转等于看一场综合文艺晚会。

猜你喜欢

变文河北梆子宝卷
清末民国文益书局石印宝卷始末*
70年来变文整理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香山宝卷》在越南的传播及流变
让老厂房变文创新地标
当前社会背景下河北梆子艺术发展困境分析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南京图书馆藏珍贵宝卷掠影
河北梆子演唱的技法浅谈
河北梆子艺术创新之路之我见
河北梆子剧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