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东省机制糖厂建设历程回顾

2020-03-02蓝艳华保国裕

广西糖业 2020年1期
关键词:糖业制糖糖厂

蓝艳华,保国裕

(广东省生物工程研究所(广州甘蔗糖业研究所),广东 广州 510316)

0 前言

广东省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霜冻期少,特别适合甘蔗生长。甘蔗种植和制糖工业历史悠久,有过辉煌的历史。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糖业已建立形成了由生产、销售、科研、教育、设计、制造、安装和管理等一系列较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不仅能自行设计、制造和建设处理甘蔗10000吨/日以上大规模的糖厂,还可向亚非国家援建糖厂。广东是我国食糖生产重要基地之一,从1949/1950~1991/1992年榨季,广东的产糖量一直居于国内首位,历年产糖量占全国45%左右,为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基地。甘蔗种植面积最高的是1985/1986年榨季为567.6万亩,糖厂158间;其次是1986/1987年榨季为507.6万亩。产糖量创历史最高记录的是1991/1992年榨季为216.22万吨,糖厂115间。进入市场经济时期,在1992/1993年榨季产糖量达203.92万吨之后大幅下降,1994/1995年榨季跌幅近50%为105.79万吨,之后 缓 慢 上 升 至1998/1999 年 榨 季 达150.95 万 吨,1999/2000年榨季产糖量再次大幅下滑仅为98.99万吨,直至2007/2008年榨季升至145.35万吨后又起伏下跌。

目前广东省仍是我国第三大产糖省区,产糖量仍居全国第三位。2018/2019年榨季开榨糖厂25间,甘蔗种植面积为175万亩,共入榨甘蔗822.42万吨,产糖量为80.96万吨,比2017/2018年榨季的87.13万吨有所减少[1]。糖料及食糖生产集中于湛江,其食糖总产量占全省的80%以上。珠三角是我国最大的炼糖基地,拥有东糖集团、江门甘化(广东甘化)等著名炼糖企业,制糖技术、产品质量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食糖加工能力超过80万吨,年加工原糖约60万吨,近20多年来通过进口来料加工开展炼糖业务,参与国际食糖贸易。无论是生产水平、设备技术、产品质量、经营管理和科技进步等方面,广东省糖业均居国内领先地位,不仅在我国糖业中曾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而且也曾是全省轻工业的支柱行业,为解决全国人民食糖的需要,为国家节约外汇进口食糖,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甘蔗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支援亚非国家发展甘蔗糖业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 机制糖厂建设概况

1.1 蔗区布局

新中国成立后,从恢复时期到“一五“时期,由于贯彻了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置工业生产能力的方针,广东省制糖生产分布起了深刻的变化,逐步改变了建国前制糖工业过分集中于珠江三角洲的现象。特别是其中具有发展甘蔗制糖优越条件的湛江、海南地区,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糖业基地,使广东省制糖工业生产能力分布逐步趋向平衡[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90年代中后期,我国糖业的生产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全国蔗糖重点产区向广西、云南等省(区)转移。由于广东省的甘蔗产量逐年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广东制糖工业也实现战略转移。珠江三角洲、韩江流域等主要蔗糖产区的糖业逐步萎缩,主要甘蔗生产西移到湛江地区,如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的大型糖厂虽然甘蔗原料有所减少,但部分仍保持制糖生产,而且还充分利用交通方便、成本低廉和质量优良的优势,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加工原糖业务,年加工原糖的能力超过200万吨。湛江市是我国第一个产糖超过100万吨的地市级行政区。

1.2 机制糖厂建设概述

广东省机制糖厂是全国领先建设。早在上世纪30年代,广东省就建起了我国第一批甘蔗机制糖厂。从国外购进糖厂成套设备,陆续建成了市头、新造、惠阳、顺德、东莞、揭阳6间糖厂,设计能力日榨甘蔗共约7000吨[3]。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生产发展缓慢,惨淡经营,实际日榨量没有一间糖厂达到设计能力。广东首家机制糖厂,1934年12月10日市头糖厂建成投产,广东省营市头糖厂成为中国大陆首家从甘蔗直接制成耕地白砂糖、精炼糖、方糖和利用废糖蜜酿造酒精的大型机制糖厂。民国期间还有很多小糖厂均用石灰法生产红糖(或称片糖)。1949/1950年榨季全省日榨蔗能力只有9510吨,1949年甘蔗种植面积为47.8万亩,产糖7.68万吨,其中土糖为4.96万吨,机制糖只有2.72万吨。

建国后,广东的制糖工业获得了新生,迅速发展,建设了有100多间大、中、小型相结合的糖厂和一批高产、稳产大面积连片的甘蔗基地。在新建、改建和扩建的糖厂中,除了江门甘蔗化工厂从波兰、广州华侨糖厂从东德(捷克)引进成套设备,市头部分设备、仪表从境外订购,湛江广丰糖厂是在援助下新建之外,其余糖厂从勘察、设计、设备制造、建筑安装和生产调试全都是靠自身力量。在糖份总回收率、能耗、物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居国内首位。在广东蔗糖生产最旺盛的90年代,1990年底全省机制糖厂有113间,总生产能力达日榨甘蔗16.82万吨。

2 机制糖厂建设阶段

2.1 计划经济时期

即从恢复时期到“一五“时期(1950~1957年),在此期间,新建糖厂42间,扩建15间,其中,日榨2000吨大型机制糖厂有:中山糖厂、南海糖厂和阳江糖厂3间;新增日榨能力18390吨,共投资12021.3万元。国家对制糖工业采取积极恢复和发展的方针,广东糖业生产迅速增长,形成了第一次糖厂建设高潮。在国家大力发展机制糖厂的同时,加强了在广东省广大农村中有悠久历史的土糖寮的领导、管理和改造,如由单辊压榨改为多辊压榨、推广长炉燃烧、加强澄清措施等。特别是由工业部门制造了一批日榨15吨的小型压榨机支援农村公社的糖业生产,使土法制糖开始走上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道路。如1950年4~11月,在花县清潭自己设计、制造设备和自行安装第一间日榨甘蔗60吨的机制糖厂。1953年3~12月,在番禺县又新建一间日榨1000吨的大型机械化的紫坭糖厂,做到当年施工,当年建成投产。在广州市西郊沙贝村引进捷克成套技术设备建成日榨甘蔗2000吨的大型的广州华侨糖厂;在江门市北街引进波兰成套技术设备建成日榨甘蔗3000吨的江门甘蔗化工厂是我国第一间全面发展的甘蔗综合利用工厂。这两间糖厂均采用碳酸法生产耕地白砂糖,具有蔗糖生产上工艺比较复杂、设备较多、投资和生产成本稍高但产品质量较好的特点。以当时的技术设备水平,江门甘蔗化工厂是我国最先进的,它从甘蔗运输到压榨、澄清、煮炼以及成品包装都是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机制糖厂。同时,江门甘蔗化工厂还附设了纸浆、酒精、干冰、酵母、发电等多层次深加工综合利用车间。

“二五”时期(1958~1962年)至“调整时期”。1958~1965年共投资26063.41万元,完成新建糖厂41间,扩建34间,新增日榨能力28770吨。其中:江门甘化厂由日榨3000吨扩至3500吨;由日榨2000吨扩至2300吨4间(中山糖厂、南海糖厂、紫坭糖厂、广州华侨糖厂);顺德糖厂由日榨1650吨扩至3650吨;东莞糖厂由日榨1600吨扩至1800吨;市头糖厂由日榨1200吨扩至1600吨;揭阳糖厂由日榨850吨扩至1850吨。1959年国民经济出现暂时困难,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机制糖厂建设受到挫折,很多糖厂因甘蔗产量下降而停产或转移到另一地方生产,如1958年建成的顺德伦教糖厂(日榨280吨)和顺德桂洲健德糖厂(日榨100吨)合并后迁到斗门县红旗农场建厂。除在海南行政区儋县八一农场建设一间日榨450吨的糖厂外,1961~1963年全省没有新建和扩建糖厂。1964~1965年全省新建糖厂11间,其中日榨500吨的糖厂7间。

1966~1980年,即“三五”时期至“五五”时期。“三五”时期,共投资6102.73万元,完成新建糖厂23间,扩建7间,新增日榨能力8100吨。“四五”时期,共投资12325.09万元,完成新建糖厂19间,扩建30间,新增日榨能力16600吨。“五五”时期,共投资19835.53万元,完成新建糖厂28间,扩建33间,新增日榨能力21600吨。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加上当时的“省革命委员会”提出机糖、土糖并举及机制糖厂建设以中小型为主的原则,还因投资少、资金易筹集、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容易调动地、县建糖厂的积极性,在这15年时间里,新建日处理甘蔗能力500吨以下的机制糖厂最多,有67家,平均每年建5间;新建日处理甘蔗500吨以上的糖厂仅3间,其中2间新建日处理甘蔗1000吨,即番禺万顷沙珠江农场糖厂和海南临高糖厂,珠江农场糖厂还是从斗门平沙农场糖厂的旧设备迁来扩建的;另有1间新建糖厂——惠来糖厂(日处理甘蔗850吨),也是从揭阳糖厂原有设备中分出来兴建的。珠江农场糖厂投资仅580万元,比同时期新建日榨500吨糖厂的投资稍微多一点,而临高糖厂的投资需1200万元,比珠江厂投资高出一倍还多。这一阶段中,为了节约资金和钢材,建设时间短、见效快,推广了制糖工业新工艺——磨压法。

2.2 改革开放时期

即“六五”时期(1981~1985年)和“七五”时期(1986~1990年),共投资189059.609万元,完成新建糖厂45间,扩建75间,新增日榨能力95800吨,为历史新高,建设规模、投入资金都比前几个时期大,技术改造项目也比前几个时期多。重点把蔗糖生产集中的粤西湛江、茂名和海南(海南岛于1987年另成立省)等地新建和扩建糖厂。技术改造项目42个,大都集中在这一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糖蔗种植面积、产量都持续大发展,为进一步加快机制糖厂建设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特别是1988年初,国务院确定把广西和广东西部湛江地区建成全国重点糖业发展基地之一,给予大力扶持。从而加快了制糖工业建设速度。在技术上,糖厂建设普遍采用了糖厂通用设计和定型化设备,简化了技术设计、建设程序,从而加快了建设速度。重点把现有老厂采取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即采用新技术和挖潜改造旧设备,从而扩大制糖生产能力,并开发综合利用,把糖厂逐步建设成为大型的现代化的综合利用配套的制糖企业。同时,在新开发蔗糖集中产区建设新糖厂起步规模都比较高,而且无论扩建、新建糖厂都实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如在番禺黄阁一带新围垦适于种植甘蔗的大沙田区,新建一间以制糖为主多层次深加工开发综合利用的大型企业——梅山糖业总公司,从1982年起至1986年3月,逐步建设成为当代生产能力最大的日榨甘蔗6000吨的机制糖厂。同时进行多层次深加工综合利用,至1990年止其产品除耕地白砂糖、精制糖和活性干酵母外,还有酒精、冰醋酸、商品电、水泥等。

2.3 市场放开时期

即“八五”时期(1991~1995年)和“九五”时期(1996~2000年),共投资20526.87万元,完成扩建5间(次),新增日榨能力6500吨。在这期间,没有新建一间糖厂,主要在湛江地区已建成的糖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并在老糖厂中采用新技术,进行多层次、深加工的开发综合利用项目。如徐闻大水桥糖厂日处理甘蔗由3000吨扩至4500吨,开发综合利用项目采用新技术年产冰醋酸3000吨;遂溪城月糖厂采用高新技术综合节能示范项目及引进蔗渣碎粒板项目;遂溪新桥糖厂和洋青二糖厂进行热电站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等,把糖厂建成现代化的综合利用配套制糖企业。

3 机制糖厂分类

3.1 以生产规模分类

按轻工业部制糖企业类型的标准划分,可分为大、中、小型3种。以1990年底113间糖厂为例,大型糖厂14间,其中:大型一类(5000吨蔗/日及以上)5间;大型二类(4000吨蔗/日以上,5000吨蔗/日以下)9间。中型糖厂55间,其中:中型一类(2000吨蔗/日以上4000吨蔗/日以下)27间,中型二类(1000蔗吨/日以上2000吨蔗/日以下)28间;小型糖厂44间(1000吨蔗/日以下)。发展较快,生产规模较大的中山糖厂、梅山糖厂与顺德糖厂均为全省规模之最,其次分别是华建糖厂、建国糖厂、江门甘化厂、大水桥糖厂、龙门糖厂、调丰糖厂、广丰糖厂等。

临危受命,陈颐磊多少有点壮怀激烈的感觉,他从顾祝同手里接过委任状,转身向属下敬了礼:“陈某不才,恐难肩此大任,但我心昭日,誓与全军官兵同生死,城在我在!城破我亡!”

3.2 以工艺方法分类

按工艺方法分类,可分为亚硫酸法、石灰法和碳酸法共3种。以1990年底113间糖厂为例,亚硫酸法厂60间,占比53.09%,如市头糖厂、紫坭糖厂、南海糖厂等。石灰法厂51间,占比45.13%,如坦洲糖厂、广州糖厂、鱼窝头糖厂等。碳酸法厂2间,占比1.76%,如江门甘化厂、广州华侨糖厂。

3.3 以管理机构分类

按管理机构分类,可分为地方国营/私营和农垦系统。广垦糖业集团是广东省内规模最大的蔗糖生产企业,拥有全资和控股糖厂12家,蔗糖年产量55万吨,约占全省的60%。如丰收糖业公司、华丰糖业公司、调丰糖业公司等。

3.4 以地域分类

按地域分布,可划分3个不同类型的地区,即珠江三角洲地区、湛江地区和其他地区。广东建成了珠江三角洲及湛江地区2个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糖业生产基地。

3.4.1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我省著名的老糖业基地,大型糖厂实力雄厚,管理基础扎实,产品质量优良,交通运输方便。历史上珠江三角洲食糖产量最高水平曾超过80万吨,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珠江三角洲经济高速发展,部分土地已从传统的甘蔗、蚕桑、塘鱼改为工业用地;而且由于甘蔗和辅助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增加,甘蔗种植面积减少较快,造成蔗量不足,大大影响了蔗糖生产。1994/1995年制糖期这几年食糖产量只有25万吨左右。不少糖厂除了继续保持高质量食糖生产之外,还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甘蔗的综合利用方面,生产出高活性干酵母、特鲜酵母、味精、冰醋酸、醋酐、中密度纤维板等一大批技术含量高的产品,而且还开发了机械加工、电力、建材等新产品,糖厂的综合实力没有因蔗源减少而削弱。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江门甘化厂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通过了股份制改革,成为我国制糖业第一个上市公司。开展了全方位的多元化经营,使企业充满活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994年该厂的甘蔗原料不到20万吨,但全公司实现利润高达6944万元。珠三角糖厂一方面按市场经济的需求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继续开展全方位的多种经营,提高效益;另一方面继续发挥制糖工艺加工能力强大、技术精良、加工成本低廉、交通运输方便的优势,在国家和省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开展原糖加工业务,既可承担国家进口原糖的加工,也可承担境外客商的来料加工业务,成为我国原糖加工的基地。

3.4.2 湛江地区

湛江地区属南亚热带气候、高温、多雨,强日照,是甘蔗生长的好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发挥优势,重点发展蔗糖生产,成为我省新崛起的糖业生产基地。尤其是自1989年国家计委把湛江列为全国四大糖业基地之一以来,蔗糖生产更加突飞猛进。通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糖厂的规模不断扩大,在1992/1993年榨季,全市种蔗面积229.18万亩,平均工业亩产4.52吨,工业总产1035.84万吨,投产机制糖厂33间,日榨甘蔗能力达8.6万吨,榨蔗总量1013万吨,产糖量达104万吨,成为我国第一个食糖产量超百万吨的地级市,占全国当年产糖量的七分之一。发展方向是一方面在稳定甘蔗种植面积的同时,领先科技进步,着力提高单产,让糖厂有充足的蔗源;在稳定制糖能力的同时,因地制宜,大力开展综合利用和多种经营,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国家对国有企业转机建制的机遇,通过改革,明晰产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化解相对较重的历史债务包袱,轻装前进,成为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企业。

3.4.3 其他地区

其他地区的糖厂一般规模比较小,但地处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还拥有相当的土地资源。有些糖厂通过改革原料的供应渠道,租用荒地,自办甘蔗农场,实行工农一体化等,取得较好的效果。今后,这些地区的糖厂应加强第一车间的工作,努力发展原料基地。

4 机制糖厂规划

1950年,广东省糖业公司属下成立规划处和设计工程处,专门负责糖厂建设规划及设计工程施工任务。60年代初,随着国民经济的调整,实行权力下放,除原省管的东莞、顺德、市头、紫坭、中山、南海、江门甘蔗化工厂等7间大型糖厂由省直接管理外,其余制糖企业归县(市)管理。即新建1000吨以上的糖厂由省计委做规划或年度计划报国家计委及轻工业部审批;新建500吨及以下的糖厂由省计委与有关部门或与有关地、县协商后,由省计委综合平衡后批准下达计划,组织实施。

上世纪70年代初,省革命委员会提出发展蔗糖生产实行机糖与土糖并举的方针,各地、县相继新建了一批日榨能力100吨至200吨的小型机糖厂,这些小型机糖厂大多数采取石灰法清净制糖工艺,同时采用磨压法提汁新工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强调要按照客观自然规律发展甘蔗生产。广东省在提出“六五”“七五”时期糖业发展规划设想时提出要加快制糖工业发展步伐,为实现全国食糖自给做出贡献。规划中提出:关键在抓紧原料蔗发展,方针是巩固提高老蔗区,发展新蔗区,下决心把海南和雷州半岛的蔗糖工业搞上去,将我省建成全国的食糖生产基地。特别是要把省委决定的番禺、顺德、中山、斗门、新会、南海、揭阳、惠阳、惠东、博罗、东莞、阳春、阳江、徐闻、海康、廉江、遂溪、定安、临高、儋县、琼山、澄迈、乐东等23个甘蔗基地抓好。措施主要是靠老厂挖潜扩建,在围垦和甘蔗多又不便于供应现有糖厂和土糖集中的地方,可新建几间糖厂。

5 机制糖厂设计

广东省机制糖厂设计主要有3家单位。1951年,广东省糖业公司成立筹建糖业“设计工程处”,负责复建市头、揭阳糖厂的设计工程。1957年,由广轻院设计的2000吨/日的中山糖厂、南海糖厂建成投产,是全国首批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大型糖厂,这标志着我国制糖工业的设计和建造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上世纪70年代以前,不论大中小型糖厂新建和扩建的设计工程都是由广轻院和广东省轻工设计院(后改称为广东省轻纺建筑设计院)承担。1973年后,由广轻院完成的“三个不同规模(500吨/日、1000吨/日、2000吨/日)甘蔗糖厂的通用设计”提供给各地方设计院使用,广东省海南、湛江、汕头、惠州、肇庆等地市相继成立了设计室,除个别大型糖厂新建设计工程由省或部设计院设计外,许多中小型糖厂新建或扩建工程均由地方设计室承担设计了。80年代初,为了正确指导甘蔗糖厂设计,轻工业部要求广轻院主编《甘蔗糖厂设计手册》,各地建糖厂除了3000吨/日以上规模由部院或省院设计外,很多地方新建或扩建至日榨2000吨糖厂均由地方设计室承包,有的老厂挖潜扩建或技术改造项目能自行设计施工,不再找专业设计院或设计室。广东省轻纺建筑设计院已设计的糖厂共有50多间。

中国轻工总会广州机械设计研究所是原轻工业部指定的糖、酒机械专业设计研究单位,是国内最早从事制糖和制酒专业设备设计研究单位。

6 机制糖厂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

上世纪50年代初,复建或新建糖厂工程除设计由广东糖业公司属下的设计工程处承担外,从老厂抽调一些有经验的工人,或由本地调来一些技工,经过短期上岗培训,组成土建施工及设备安装工程队,按修建计划组织实施。建成日榨甘蔗1000吨以上的糖厂,施工期(即从土建开工到设备安装完成)一般在2年内完成;建成日榨500吨以下糖厂,施工期均在1年左右可完成投产。

1965年,由于糖厂生产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省轻工厅属下成立广东省糖业安装公司,主要从事制糖机械制造和设备安装工程为新建糖厂或糖厂扩建、挖潜技改服务。1975年后,逐步由安装为主变为以糖机制造为主,安装为副,是一家能承担制糖、食品饮料机械、工业锅炉及输送设备、压力容器等产品从设计、制造、安装到调试一条龙服务的中型企业。

上世纪50~60年代,大中型糖厂的土建施工都由省建筑工程局直属的建筑公司承担。70年代以后,新建糖厂或老厂扩建,均由省内各地、市、县建筑工程公司承担。

50年代,除广州华侨糖厂及江门甘蔗化工厂从捷克、波兰两国引进成套制糖生产设备外,也有个别糖厂如市头糖厂重建时部分设备如600千瓦透平发电机、离心机及仪器仪表等在境外订购,其余大部分制糖设备均由国内订制。60年代后,除广州市上述几家企业能制造大中型糖厂设备外,省内能生产供应糖厂设备的主要厂家还有:江门化工机械厂、湛江糖机厂、吴川轻工机械设备厂等。

7 机制糖厂建设投资

从1950~1979年,糖厂建设投资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列入国民经济计划中基本建设投资专项,由中央及地方财政拨款。1980年后,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家拨款改为向银行贷款建设,即实行“拨改贷”政策。建设糖厂投资项目,无论新建、改建或技术改造的建设资金,除少量自筹投资外,均系向银行申请贷款。建设糖厂投资也有全部由企业自行筹集或贷款的,也有实行横向经济联合、引进外资或由地方和企业自筹资金投资建厂的。据了解,曾为糖厂建设提供有息贷款的单位,除国家银行外,还有省信托投资公司、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家轻纺投资公司等。少部分资金通过横向经济联合的办法筹集的,即由企业向有关单位先借款建厂,待投产后按合约定期用食糖偿还。

从1979~1990年,糖厂建设和技术改造的审批权下放到省、市,而且制糖经济效益较好,糖厂税利较高,发展蔗糖有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国家又准许以税(新增部分)还贷,各家银行也大力支持给予贷款,从而加快了制糖工业建设速度。

从1950~1990年,广东省新建机制糖厂198间,扩建机制糖厂194间次,两者合计新增日处理甘蔗能力18.926万吨,投资总额455889.0694万元。此外,从1974~1990年,广东省糖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74597.1万元,共技改57间(次),其中配改酒精或白酒项目16间(次),引进技术设备项目15间(次),增加发电工程项目6个,其余是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项目。从1991~2000年,广东糖厂进行技术改造投资37665.6万元,共技改28项,其中热电联供工程项目8间(次),酒精配改5间(次),精幼白砂糖技改项目3个,其余是多层次深加工综合利用开发新产品项目[4]。

猜你喜欢

糖业制糖糖厂
广西财政厅聚力促糖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多举措阻力糖业发展又好又快
广西召开推动糖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
糖厂检验室的改进与提高
甘蔗制糖澄清工艺优化及应用研究
自动控制技术在糖厂蒸发系统中的应用
“合格”
制糖过程中还原糖问题的初步研究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糖厂锅炉补充给水除糖净化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