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总在“进行时”中的《到灯塔去》

2020-03-01钟今瑾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意识流弗吉尼亚伍尔夫

摘 要: 意识流小说产生于20世纪初,它以意识的流动过程为小说的主要内容。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正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本文从意识流小说的源起、《到灯塔去》中的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与小说主题等方面对这部作品进行分析,探析出这部以进行时为主要写作时态的小说的独特价值。

关键词:意识流 弗吉尼亚·伍尔夫 《到灯塔去》

意识流作为20世纪兴起的小说样式,其实最早是由美国实证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19世纪末在《论内省心理学所忽视的几个问题》译文中提出的,他认为:“意识从来也不表现为被分割的碎块。诸如‘链条或‘系列这类表达方式无法描绘意识的本来面貌,意识里面没有任何可以联结在一起的东西——它在流动着,因此用‘河流或‘流水做比喻来形容意识比什么都自然。因此我们以后谈到意识的时候,就让我们把它称作‘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命之流”。自此之后,“意识流”一词于1918年由梅·辛克莱在评论英国作家陶罗赛·理查生的小说《旅程》时正式引入文学界。其实这一术语很好理解,顾名思义“意识流”是指意识的流动,由于这种流动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有着很强的自主性与凝聚力,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立体感与情感张力。

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与詹姆士·乔伊斯、威廉·福克纳、马赛尔·普鲁斯特齐名的意识流小说大师,同时也是20世纪英国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为一名女作家,伍尔夫的小说中有着女性独有的细腻与温情,但同样也不乏对于社会问题尖锐且深刻的思考。她有着诗人的特性,并且在音樂与绘画方面也同样有着很高的造诣。由于维多利亚时代男权当道,作为女性的她无法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去了接受常规教育的伍尔夫以一种不同的方式向着成为作家的理想道路前进着。在自由且丰富的阅读、写作、绘画、弹琴的过程中,伍尔夫完成了对自己的教育。而她人生中前期的这段经历为她写作事业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意识流小说正是在多种艺术、文化、政治经济环境的合力作用下形成的。

瞿世镜先生在《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一书的序中写道:“关于意识流小说的历史背景,我们往往片面地强调西方政治危机、经济危机、信仰危机的影响,似乎意识流小说和其他现代主义文艺流派仅仅是某种危机意识的产物。其实不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阐释,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历史背景。”绘画、音乐、文学都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渐渐意识到需要打破艺术的规则,突破以往单一、陈旧的范式。“人类的本性是无限的,真实也有无数的形式。”思想认识的改变,使艺术界整体发生了变革,体现在文学界上的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出现。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到灯塔去》正是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

一、奏鸣曲式的结构

《到灯塔去》简述了拉姆齐夫妇一家和朋友们去海滨别墅度假,拉姆齐夫人答应小儿子詹姆士,如果第二天天晴的话就带他去海中岩石上矗立着的灯塔。可是天气不佳,詹姆士始终未能如愿。“一战”结束之后,拉姆齐先生终于带着詹姆士和他的姐妹还有宾客登上了灯塔,可是拉姆齐夫人却已经离开了人世。全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窗》,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第三部分——《灯塔》。第一部分《窗》主要是围绕拉姆齐夫人展开,大部分内容都是拉姆齐夫人的意思流动与思想内容。这一部分是全书内容占比最大的,差不多有五分之三的篇幅,不过这段故事发生的时间长度仅仅是从九月的一个下午到傍晚这短短的几个小时。第二部分《岁月流逝》的时间跨度则很长,长达十年之久。人物的性格与之前没有过于不同的变化,依旧是同样的人同样的举止,但是在这十年中发生了太多改变,拉姆齐夫人逝世,儿子安德鲁牺牲在“一战”战场,女儿普鲁难产而死。所以,在这短短的篇幅中,整体基调低沉、混乱、充满感伤气息与怀旧气息。第三部分《灯塔》占全书大约十分之三的篇幅,在战后,拉姆齐先生带着詹姆士和凯姆一起去灯塔,而莉丽也最终完成了早就想完成的关于拉姆齐夫人和孩子的油画。这第三部分再现了第一部分的内容,将“到灯塔去”这个理想最终完成。最后灯塔的灯以“长——短——长”的方式闪烁,升华了全书的主题。

这样的“长——短——长”的结构安排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借鉴了奏鸣曲式的音乐结构。奏鸣曲式的结构不完全等同于奏鸣曲。奏鸣曲由四个乐章组成,而第一乐章由于结构严谨独特被称为“奏鸣曲式”。小说中的三个部分分别对应着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包括正主题、副主题;展示部是对主题内容的展开;而再现部则是各主题的重复,最后再以尾声结束。这样的首尾呼应与相互对比使得整部小说的结构显得严谨而富有匀称之美。这样的“奏鸣曲式”的结构安排再加上伍尔夫优美细腻的笔触,使得这部小说整体处于温情之中,始终闪耀着拉姆齐夫人的母性光辉。

二、主观叙事的手法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伍尔夫依旧采用了最常见的第三人称的写法,但是作者却不是一直站在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对整个事件进行系统而全面的描述,而是站在不同人物的角度上,通过他们意识的流动与内心的思考来叙述整个故事发生的过程。所以,这一种主观的叙述手法同时也是站在多视角叙事的基础之上的。伍尔夫十分擅长写宴会与人物的聚谈场景,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窗》中她就描写了拉姆齐夫人款待宾客的一顿晚餐,在宴会中有这样一段:“‘这是大大的成功,班克斯先生暂时放下手中的刀叉说道。他细细地品尝了一番,它美味可口、酥嫩无比,烹调得十全十美。‘她怎么能够在这穷乡僻壤搞出这样的佳肴?他问她。她是位了不起的女人,他对她的全部爱慕敬仰之情,又重新恢复了。她意识到这一点。”在这短短的一段中,其实隐藏着很多的视角。在与英语原文的对比阅读之后,我们对于视角的转变过程将会更加清晰。在这一段中,首先参与叙事的是全知全能的作者,伍尔夫描述了班克斯先生品尝红酒炖牛肉的动作,接着转换到拉姆齐夫人观察着班克斯先生在细细品尝这块由她所做的佳肴。很快视角又转换为班克斯先生的心理活动——惊叹于拉姆齐夫人的心灵手巧。接下来是拉姆齐夫人的视角,她感受到了班克斯先生对她的爱慕敬仰,最后又回到了作者的视角。这样微妙且来回变化的多视角主观叙述还原了当时每一个人物最真实的意识流动过程,使小说尽量脱离了作者的参与感与控制感,使其按照故事的原本内在规律进行发展。

由于叙述的主观性,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得以打破,这种被称作是“写作上的蒙太奇”的手法通过人物的意识流动将多年以前的场景与现在眼下的情景与事件进行联系,具有很强的跳跃性。比如莉丽在第三部分中回想起拉姆齐夫人坐在海滩上的场景,这段的描写中莉丽脑海中回忆的场景与现实场景穿插在一起,人物的心理时间与客观存在的时间在交叉出现时形成了对比。在第一部中客观时间仅为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篇幅与内容却是如此丰富,因为穿插入了拉姆齐夫人以及宾客等人的感觉、回忆与联想等,思绪的流动如同奔腾的河流一般源源不断。但是在小说的第二部分,拉姆齐一家与宾客都处于一种灰暗的生活中,没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也没有什么再能使他们感到美好与光明的事物,所以漫长的十年只不过是一片空虚。在第三部分中莉丽也进行了很多的自由联想,十年之后再次与拉姆齐一家重聚引发了她的无限遐思。在这些心理時间与客观时间的对比中,小说时空感因此得以凸显和延伸。

三、绘画手法在小说创作的应用

伍尔夫喜爱后印象派的绘画,认为艺术不是简单地模拟自然,而是由艺术家的观摩与想象、灵感等共同创造出的艺术境界。她善于捕捉瞬间的印象,能够用优美的辞藻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如“像一条热带鱼在映出万道金蛇的一泓清水中穿梭游泳”“天空一片漆黑,电闪雷鸣,黑色的海浪滚滚而来,就像教堂的尖塔和高耸的山峰,浪尖上泛着白沫”。伍尔夫用这些不同的意象来象征着人物不同的内心感觉,虽然不见其具象但却富有朦胧美与神韵美。

其实伍尔夫在这部《到灯塔去》中描绘了她父母的性格,在伍尔夫的日记中她这样写道:“这部作品将是相当短的,将写出父亲的全部性格,还有母亲的性格,还有圣·艾夫斯群岛,还有童年,以及我通常写入书中的一切东西——生与死,等等。”拉姆齐夫人其实就是伍尔夫母亲本人的化身,她善良、慷慨、温柔,是爱与美的化身,但伍尔夫也将她的缺点写了出来,她过于重视感性,有着很强的控制欲,有时会显得过于独断专横,但这并不影响历代读者对拉姆齐夫人这一形象的喜爱,她是光明一样的存在。

在这部作品中,虽然叙事的整体时态是过去时,但是“到灯塔去”其实一直都是一个在进行中的事件,也许最后到达灯塔这一个结果已经不再重要,但是到灯塔去的这一个向往与过程其实正是拉姆齐先生与子女们追随者拉姆齐夫人精神之光的一个旅程。在最后,詹姆士终于实现愿望来到了灯塔,莉丽也终于完成了她的画作,理性与感性、男性与女性、诗意与理解、艺术与真实才真正达到了一个平等与和谐的境地。《到灯塔去》,最重要的不是结果——“灯塔”,而是在不断去努力追寻,一直在“进行时”中的这一个——“到”的过程。

伍尔夫的小说可以和绘画、音乐、诗歌等多种艺术都有着相互借鉴和共通之处,但是意识流这样一种手法与小说这一种文学样式结合后,则更加能够创造出一个模拟与还原故事真实的情境,读者们可以通过作者的笔触,跟随主人公的思绪来重新思考与评估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或许就是意识流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无可比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杨莉馨,汪介之.20世纪欧美文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瞿世镜.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3]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M].孙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作 者: 钟今瑾,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比较教育。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意识流弗吉尼亚伍尔夫
美国“弗吉尼亚”级攻击核潜艇
To the Light House—A Journey of Life from Moments to Eternity
论张爱玲《金锁记》的思想艺术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与莫言《欢乐》意识流技巧比较研究
美国海军第13艘“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提前交付
《喧哗与骚动》中首章非线性叙事分析
与伍尔夫相遇
论意识流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作用
弗吉尼亚就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