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蓝瑛早期山水画《溪山秋色图》对董其昌绘画理论的接受

2020-03-01陈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黄公望董其昌赵孟頫

摘 要: 蓝瑛早期山水画由董其昌入门,受其影响学习黄公望真率的风格和笔法进而追溯宋元,形成自我面貌。蓝瑛山水画多浅绛勾勒和没骨重彩两种,其传世作品中第一幅秋景作品《溪山秋色图》介于二者之间,从中可检视其对唐宋元诸家兼容并蓄的变化之路。

关键词:蓝瑛 董其昌 黄公望 赵孟頫 米芾 赵令穰 王维

明代职业画家蓝瑛(1585—1664或1666)字田叔,号蝶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虽为“浙派”后期代表画家、“武林派”创始者,但与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派”渊源极深,青年时代由孙克弘引入松江文人圈,受董其昌影响,学习黄公望真率的风格和笔法进而追溯宋元,一生摹古而自有面貌,以没骨重彩表现秋景山水尤其独到。蓝瑛山水画多浅绛勾勒和没骨重彩两种,其传世作品中第一幅秋景作品《溪山秋色图》介于二者之间,从中可检视其兼容并蓄的变化之路。

《溪山秋色图》,绢本设色,手卷,纵23.8厘米,横180厘米,天津博物馆藏。开卷是一片烟波汀渚,几株红树立于洲头,水岸边高岩陡立,山腰处村落隐现,丛树平林,随势而生,溪流汇于山谷蜿蜒而去。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汀沙云树,烟水渐次迷离。几重山,几重水,便到了合卷处。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卷尾蓝瑛自题:“癸丑新秋日仿松雪溪山秋色图兼大痴笔法。”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初秋,山光水色澄明可爱,二十九岁的年轻画家不禁以变化连绵的节奏,简远清润的用笔,淡墨轻彩地渲染出一派甜美宁静的江南秋景。

卷首有陈继儒题字“澄怀观道”,董其昌则两度题跋:“董北苑画树,多有不作小树者,如秋山行旅是也。又有作小树,但只远望之似树,其实凭点缀以成形者。余谓此即米氏落茄之源委。盖小树最要淋漓约略,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欲如文君之眉,与黛色相参合,则是高手也。赵大年平远写湖天淼茫之景極不俗,然不奈多皴。虽云学维,而维画正有细皴者,乃于重山叠嶂有之,赵未能尽其法也。”“田叔(蓝瑛字田叔,号蝶叟)画命意函奇,用笔简远,撮诸家独擅之长,致一时传布之美,交往十年,起予者数矣。昨与陈眉公徵君展阅此卷,赏爱再三不忍去手,弥觉前言之非谬也。甲寅(1614年)四月再题。”

在作《溪山秋色图》的同一年中,蓝瑛与董、陈的交往还见于《鲈乡合璧图卷》(首都博物馆藏),这幅合作图卷的首段是董其昌画的没骨山水,自题“芦乡秋霁”,又有陈继儒题字:“玄宰仿张僧繇没骨山,草草数笔而秋思翁冶,余谓之曰若题鲈乡更佳。玄宰曰:‘快哉!遂写一大幅赠余,与此而二矣。眉公。”后有蓝瑛续画,署年款“癸丑”(1613)。谢稚柳先生《鉴余杂稿》评此卷蓝瑛“骨体大似华亭派”。上海松江,古称华亭,“华亭派”即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派”,董其昌对蓝瑛的影响可谓深远。

一、仿黄公望“大痴笔法”

《溪山秋色图》中蓝瑛自言借鉴了元代赵孟頫的图式风格和黄公望的笔法,从存世作品看,蓝瑛最早的一幅专仿黄公望的作品是作于1612年的《仿一峰山水》(天津市博物馆藏),即《溪山秋色图》的前一年,说明蓝瑛这个时期开始着力研究黄公望。最晚的一幅是作于1657年的《仿大痴山水》(也称江亭诗思)(上海博物馆藏),时年七十三岁,他终其一生都在精研“大痴笔法”。黄公望的山水画成就主要是开创古淡的浅绛设色以及推崇董、巨山水而改变了南宋院体画风,以劲秀的披麻皴塑造云气、树石。蓝瑛《溪山秋色图》吸取黄公望有别于宋人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愈简愈佳”的审美以及清和的设色方法,笔法简清爽利,以长披麻为主,中锋与侧锋兼用而侧峰稍多。草木皆率笔概括,着意刻画山石变化,急缓交错,基本遵循黄公望的构图法则:“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揖逊,万树相从。”(黄公望《写山水诀》第十七则)a树石疏密有度,山石少皴,偶有淡淡的荷叶皴,用淡墨加赭石或石青石绿积染坡石,借鉴了黄公望的设色方法:“画石之妙,用藤黄水浸入墨笔,自然润色,不可用多,多则要滞笔,间用螺青入墨亦妙。”(《写山水诀》第十二则)山脚处多有淡墨扫过的痕迹,也接近其笔法:“董源小山石谓之矾头。山中有云气,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渗软,下有沙地,用淡墨扫,屈曲为之,再用淡墨破。”(《写山水诀》第八则)

二、仿赵孟頫“秋色”

黄公望主张画秋景应该是“秋则万象肃杀”,蓝瑛此幅秋色图却明媚清朗,显然他更欣赏赵孟頫的秋色图。他在题跋中言及的赵孟頫《溪山秋色图》未见传世,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本纸本设色的《溪山秋色图》,传为北宋赵佶创作,画中Z字形的溪流构图略有相似之处。长卷不仅要把握起伏、疏密,还有多组起伏、疏密之间的节奏和韵律,蓝瑛此卷注重回环往复,险中有平,轮廓造型丰富而笔法疏松简略。蓝瑛此卷与赵孟頫相关的是《鹊华秋色图》右边的华不注山之皴法即是荷叶皴,而蓝瑛一生最常用的山石皴法即来源于此。董其昌于万历三十年由项元汴后人项晦伯转让而得《鹊华秋色图》,蓝瑛结识董其昌后,将近九年时间内都有机会在董家观赏甚至临摹。b从整体构图和组织形式来看,蓝瑛此作与黄公望抒情长诗般的《富春山居图》相比显得短小紧凑些,更像一首律诗,而与董其昌的青绿山水代表作《昼锦堂图》较接近,董在图中自题:“兹以董北苑、黄子久法写《昼锦堂图》,欲以真率当彼钜丽耳”,可知二人皆取法黄公望。

三、仿米芾“落茄点”

从董其昌第二段题跋可知,董时年六十岁,称与蓝瑛交往已十年。两段题跋第一段收录在《画禅室随笔》中,第二段未收入。这两段行书题跋反映了董其昌的绘画思想,第一段讨论树的画法,画树要像董源“淋漓”“简于枝柯而繁于形影”。“文君之眉”源自汉代刘歆《西京杂记》卷二中形容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远山黛”是当时流行的画眉方法,淡远、细长。小树“淋漓约略”的形影需要通过笔墨的概括来实现,米芾在董源披麻皴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法“落茄点”,即是为此。

就在作《溪山秋色图》之前两年的1611年,蓝瑛作扇页《楚山清晓图》(湖北省博物馆藏)自题“仿米老楚山清晓图”。董其昌也有一本临米芾的《楚山清晓图》,于友人处借临,蓝瑛或在董其昌处见过此图,或临仿过董的摹本。米芾发明的独特皴法“落茄点”也称米点皴,先勾画出山的轮廓,然后以积墨法侧笔横点,再加以大面积的渲染,使皴笔统一在一个整体中,表现出云雾弥漫、山林润泽的江南景象。蓝瑛《楚山清晓图》是其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作品,纸本水墨,很接近米芾的风格,山巅浮于云烟之上,米芾的山体多为浑圆的单一形态,略有向背和明暗变化,作为职业画家的蓝瑛和他的受画者显然不能接受这样的简笔,因此山体细部多了一些变化,“米点皴”的使用也只是顺着披麻皴的走势略略排布,没有那么繁密。《溪山秋色图》是绢本设色,与“大痴笔法”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横笔点苔,墨色清透滋润,具透明感,正是借鉴了米芾的笔法。此卷“米点皴”的使用更简,以石绿调墨,清浅疏朗地点缀在山体上,“约略”有树影,适宜于表现秋景的明朗。山腰没有米氏云山常有的云气留白,远景的轮廓线虚化处理,仍显南国秀丽风光。

四、仿赵令穰“淼茫”

董其昌的题跋梳理了南宋山水画法的脉络和特点,说明了他对画面虚实的重视。他欣赏赵令穰平远构图中“湖天淼茫”的意境,赵令穰虽说学王维,但是没有完全学到,这种画面多是“虚”的表现。王维山水细皴之笔见于重山叠嶂,是“实”的表现,他认为赵令穰对“实”的表现不够,而蓝瑛此画介于二者之间,兼而有之,虚实相生,得到了董的盛赞。关于虚实董其昌有论:“古人画,不从一边生去。今则失此意,故无八面玲珑之巧,但能分能合。而皴法足以发之,是了手时事也。其次,须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c(《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

蓝瑛对赵令穰的临习见作于1622年的《仿古山水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两开临赵令穰,其中一开蓝瑛自题:“赵令穰所画《荷乡清夏卷》,在董太史家,曾于吴门舟中临二卷,复作是,恐邯郸步生疏也。”明确说明他看到的原作是董其昌的藏品,曾于某日随行的舟中临写过,又再次凭借回忆作画。《溪山秋色图》中近景坡石确实比赵令穰的皴笔多而层次更丰富。

五、仿王维“细皴”

1622年的《仿古山水册》上蓝瑛言及曾经在苏州一位藏家手中见过一幅王维的作品。一年后,蓝瑛作 《溪山雪霁图》(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识:“天启三年(1623)秋八月,仿王右丞画法。”与《溪山秋色图》相隔整十年,由于是雪后,山石更是少皴,以披麻皴、荷叶皴为主,松树和平林刻画出明确结实的立体感和渐远渐虚的空间感。乙亥春仲(1635)所作《仿古山水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第十二幅设色画中自题:“乙亥春仲法右丞画。”蓝瑛时年五十一岁,画面上白雪覆树,士人于水岸亭间观景,只有近景山石有少量的荷叶皴,松树勾染结合,暗部敷以花青加淡墨,亮部加白色,极富立体感,在冬日雪色下越发显得抖擞挺立。看起来蓝瑛一直延续了董其昌的思想,山中树需有细笔刻画处。

关于王维“刻画”的特征,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的一段评论能看到其对古人之法的取舍思路:“米虎儿(米芾之子米友仁)谓王维画见之最多,皆如刻画,不足学也,惟以云山为墨戏。此语虽似过正,然山水中,当着意烟云,不可用粉染。当以墨渍出,令如气蒸,冉冉欲堕,乃可称生动之韵。”米友仁认为王维的“刻画”之法不足学,学他的云山还不错。董其昌则认为米友仁的话矫枉过正了,说明他认为山水画中的细笔刻画也是需要的,并且刻画“松针石脉”的独特笔法可以作为鉴定王维作品的一个根据:“余借观,有右丞画一帧,宋徽庙御题左方,笔势飘举,真奇物也。捡宣和画谱,此为山居图。察其图中松针石脉,无宋以后人法,定为摩诘无疑。”(《画禅室随笔·卷二画源》)

蓝瑛在《溪山秋色图》中只言及仿赵孟頫、黄公望,虽没有明确说明对米芾、赵令穰、王维的摹仿,但通过董其昌的品鉴可以看到,蓝瑛不仅重视仿古、师古,并且从早期就开始了博采众家的尝试,为自己后期另辟蹊径、确立个人风格奠定了充分的实践能力和审美基础。

a 〔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远方出版社2001年版,第113页。

b 邵彦:《董其昌对蓝瑛的影响》,《中华书画家》2017年第7期。

c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3页。

参考文献:

[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 [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1.

[2]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 邵彦.董其昌对蓝瑛的影响 [J].中华书画家,2017(7).

作 者: 陈艳,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學博士,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西艺术比较和中国古代书画。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黄公望董其昌赵孟頫
杭州六品书院作品展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上篇 笔走龙蛇 冠绝古今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愿君读读黄公望
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董其昌的面具
答案就在《富春山居图》里
人生若觉无作为,愿君读读黄公望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