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入仕与归隐

2020-03-01施伟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范成大田园诗陶渊明

摘 要: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常态就是入仕和归隐,陶渊明和范成大都从仕途中退出,归隐田园,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田园诗, 成为田园诗人。他们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当时殊途同归,回到田园,陶渊明“躬耕自资”,而范成大是“旁观者清”,归隐田园后的诗人通过创作丰富的田园诗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升华。

关键词:田园诗 陶渊明 范成大 异同分析

一、引言

入仕与归隐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他们一方面期待清明政治时的入仕,另一方面又陷入混沌政治时的归隐。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影响着他们。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宋诗人范成大就是两个典型,他们从仕途到田园,最终因为归隐后所写的田园诗抵达了诗人真正的心灵诗境而流芳百世,他们的归隐都是一种回归本真,都表达出对田园自然的热爱和对归隐生活的一种悠然自得的态度。当然两人的人生经历迥异,田园诗的描写角度和表达的情感存在明显的不同,比较两位诗人田园诗的异同从中获取裨益很有必要。

以吟诗作文为好的中国古代文人都向往仕途,自古文人绝少从来没有入仕、涉足政坛的;他们崇尚 “学而优则仕”。陶渊明、范成大概莫例外,可是古代文人普遍有率直任性的特点,这恰恰是官场规则之大忌。文人的矛盾之处在于希望入仕后不断升迁,但文人的特点常常率性而为破坏了官场秩序,不断遭受挫折,于是文人们大叹“怀才不遇”。只能离开官场隐藏行迹,有的是短暂的,有的是长久的,陶渊明厌倦官场,归隐田园,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最伟大的有名有姓的隐居诗人。范成大晚年因病归隐田园,但是内心却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对黑暗的揭露、对现实的反抗和逃避。归隐后两位诗人创作的田园诗以描写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来表达田园情趣,包含农村的风土人情、农业劳动、农民生活等内容,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宝贵财富。

二、 与田园诗的结缘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人。自称为五柳先生,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任过太守等官职,到他幼年时,家世已衰落,家境贫寒。他二十九岁才出仕,出仕后他看到东晋末年官场黑暗、政治腐败,不久他又归隐。后又几次时隐时仕。到了四十一岁那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太守派一名督邮来彭泽督察,陶渊明因不愿为见督邮而穿官服束腰带等繁文缛节,他再也忍不下去了,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于是他从彭泽县令职位上退下来后,就再也没有出仕,终老田园。

陶渊明归隐后,完全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归田之初,生活尚可。但是陶渊明毕竟不谙熟农活,生活拮据,义熙四年,又遭遇火灾,生活更为困难。他固穷守节,安贫乐道,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范成大父母早亡,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中進士,初授户曹,后处州知府等职,以资政殿大学士曾出使金朝,他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而归。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朝廷意见不合,称病归隐故乡石湖,谥文穆。

范成大少时遍读经史,早期有《晚步东郊》《初夏二首》等田园诗,主要描写自己郊游时所感受到的田园风光。后来仕宦期间,对农村和农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将农事内容写进田园诗中,如《缫丝行》《催租行》《后催租行》等。细致地表现农民祭祀、缫丝等日常劳作的场面。关注田园风光背后农民的日常生活的苦乐,晚年范成大隐居石湖,过上了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在此期间,范成大写成了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农村生活,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

三、对田园的关注和热爱

两位诗人的田园诗都热情地赞美田园的风光,表现出他们对自由的归隐生活的热爱。陶渊明结束了他仕途的努力和曾经的彷徨,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归隐田园之路,由于脱离官场的黑暗,感受到田园的美好,享受了一段悠闲自得的田园乐趣。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该诗写作时间大约是公元417年。写秋天田园的晚景和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诗人在劳动中面对田园和身边景物,触景生情,阐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中寻找到自由的快乐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陶渊明离开了黑暗的官场,远离了尘俗。他在田园自由地种花采菊,抬头远看南山的美景,他感受到了生活的悠闲和舒适,表达了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范成大归隐后生活在故乡石湖畔,时时感受着江南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民情, 内心充实而喜悦。在《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田园生活画面的优美诗句充溢着浓郁的田野生活气息。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

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春日》其一

诗中写春日的景色,深巷内柳絮飘零,并传来午时鸡鸣的声音,春日的桑树树枝萌发了新芽,还没有长出桑叶。春天的新绿在大地舒展,特别是令人欣喜的桑树的新芽让诗人心中充满希望。午睡醒来似乎无事可做,但是诗人透过铺满窗子的阳光欣赏到了农家养蚕的情景:蚕在吞吃桑叶,蚕农在忙碌,他们希望蚕迅速成长结茧子,然后织成丝绸还钱改善生活。“满窗的晴日”寄托对生活的希望。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夏日》其一

这首诗描写江南初夏农村景物。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初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农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蛱蝶在田间飞舞。写出了农村恬淡祥和的自然风光。“蜻蜓蛱蝶飞”衬托农事的繁忙,诗人观察细腻,善于捕捉细节。

四、陶诗侧重躬耕劳作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生活完全依靠自己亲自参加劳动,他靠躬耕劳作来维持生活。回到田园的陶渊明,一无祖上遗产,二无官爵田仆,所以陶渊明的田园诗真切地反映他自己的农耕劳动,他的生活植根于田园,他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又融化在诗中。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

这首诗充满了诗人离开官场、获得自由的愉悦之情。诗人回到田园就像小鸟回归山林,鱼儿思念深池一样的快乐。家乡的景物倍感亲切: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都张开双臂欢迎诗人回归,连狗吠、鸡鸣都如此悦耳。这与官场的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在诗人细腻的笔触下,田园的一切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图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田园的劳动中纯朴真率的生活情态,表达了诗人归田隐居、弃绝尘世的精神境界。诗人写自己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黑暗的官场,回归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清晨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可诗人农艺不精,豆田里的豆苗稀少、野草茂盛。诗人扛着锄头来田里除草,一直到星星、月亮出来才返回。路窄草长,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湿了有什么可惜呢?“但使愿无违”,这里的“愿”就是诗人保持的本心,整首诗就是一幅月夜归耕图。

四、范诗旁观农事节俗

范成大晚年归隐不用担心自己的生计。所以他旁观农民的生活,细致入微。范成大写四时农村田园的农事、农民的困苦,写农民的生活,写农家的喜悦。范成大以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来分类,表现江南乡村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和农家生活画面,使他们成为田园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范成大心中关注的是一年四季的农事,他在石湖附近吮吸着田园新鲜的空气,触摸着脚下柔软的泥土。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晚春》其七

这是一首直接描写劳动场景的诗,农家生活就是男耕女织、日夜操劳,虽然辛苦,但是其乐融融。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是他们没有闲着,就在茂密成荫的桑树下学习种瓜。这是吴地农村最常见的劳动场面,充满地域特色。最精彩的是后两句,农村里孩子的游戏,也多是模仿大人的劳动。一个“学”字,透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极富生活情趣,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诗以老农的口吻,但是没有出现老人的形象,但称农夫农妇为“儿女”,称小孩为“童孙”,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家乐事图。这里有写实的成分,更蕴含着诗人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范成大的田园诗同情贫苦的农民,深切地关注着农民的劳动生活。他深知稼穑艰难、农民辛苦,所以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直接描写农民的生活面貌,抒发农民的思想感情。

采菱辛苦废梨锄,血指流丹鬼质枯。

无力种田聊种水,近来水面也收租。

——《夏日》其十一

这首诗写秋日农民采菱景象,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前两句写辛辛苦苦地去采菱,没有田可以耕作,犁锄也无用。十指流了许多殷红的血,枯瘦的面貌看起来半似人半似鬼。没有能力去买田地,只好在水上种香菱;而官府催逼得很紧急,千顷湖面也要收租税!首句概括交代辛苦,第二句则是对辛苦的具体描绘。“鬼质枯”写全人,“血指流丹”则是写局部,是一个特写镜头。后两句写农民所受剥削之残酷。“无力”说明农民采菱是由于贫困不得已而为之。“近来”句说明农民即使贫困如此,仍免不了要繳租,所受剥削可想而知。作者生活在农民之中,农村的生活图画并非历代隐居者所向往的世外桃源,而是充满痛苦和辛酸的现实社会的生动写照。这些诗,同样是诗人对农民的苦难倾注了深厚的同情。

种园得果仅偿劳,不奈儿童鸟雀搔。

已插棘针樊笋径,更铺渔网盖樱桃。

——《春日》其十

诗句非常贴切地写出老农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被儿童偷吃、鸟雀啄食,想出办法来对付,插棘针、铺渔网等。这些做法也是农家不想使自己的劳动果实被糟蹋,这位可亲可爱的老农形神毕肖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范成大的田园诗就是一幅幅江南农村的风俗画。《四时田园杂兴》堪称江南农村风俗大全。涉及了春日养蚕、踏青,夏日移秧、忌蚕,秋日乞巧、赏月,冬日冬至、拜年,等等,生活习俗,展示了江南农村一年四季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

作为蚕桑业发达的吴地,范成大的田园诗对吴地养蚕缫丝的农业风俗进行了生动的描写。《春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六:“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吴地的四月是养蚕季,农家的禁忌特别多,家家户户必须闭门,红纸贴门,邻里之间不能走动,俗称“蚕忌”。中秋佳节,举家团圆,正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亮、吃月饼,享受阖家欢乐的时候。《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中秋全景属潜夫,棹入空明看太湖。身外水天银一色,城中有此月明无。”这里的太湖即石湖。吴地农历八月十八有石湖串月的胜景。明亮的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如仙境。其美景令诗人发出“城中有此月明无”的感叹!吴地自古重视冬至节,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日四十田园杂兴》其十二云:“村巷冬年见俗情,邻翁讲礼拜柴荆。长衫布缕如霜雪,云是家机自织成。”说的是冬至节,邻里之间讲礼客气,都穿上自家织成的新衣,互相礼拜的习俗。

五、结论

陶渊明、范成大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范成大的田园诗丰富和发展了田园诗的内容。两位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所以田园诗的内容也是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的,两位诗人都表现出对田园风光的关注和热爱,但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亲自参加劳动,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在劳动中与土地结下深厚的感情,他以一个辛勤耕作者的情怀来感受自由的田园生活,将自我完全与田园融合起来,他在诗中描写耕作的辛苦。与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朴实无华相比,范成大书归隐石湖,既描写了吴地农村的田园风光、农业习俗、岁时习俗等,又写出了剥削者的残忍,给人的感觉更真实,更有身临其境之感,也是对传统田园诗的变革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高峰.范成大的苏州情缘[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1).

[2] 施伟萍.山水田园 范成大的精神家园 [J]. 名作欣赏,2012(3).

[3] 姜本红.范成大诗中的苏州岁时节俗[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

[4] 王敏杰.从范成大田园诗品吴地民俗 [J].名作欣赏,2015(1).

作 者: 施伟萍,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旅游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高职旅游文化和职业教育。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范成大田园诗陶渊明
田园诗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一首凄婉的田园牧歌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不为五斗米折腰
喜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