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性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的探讨

2020-03-01政,姚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0年3期
关键词:粮食物流节点

周 政,姚 专

(1.中粮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20;2.中粮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35)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我国随着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平稳发展,进一步强化了粮食市场,延伸了粮食产业链,并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主体,在此背景下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虽然我国粮食加工产业规模居世界前列,但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产业积聚、现代物流布局等方面仍较落后,如何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现代粮食物流水平,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则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结合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在产业政策、区域性粮食物流产业发展与安全、环保、高效的现代物流技术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以助力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

1 粮食物流产业政策

粮食物流业是粮食行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性产业,国家层面重要文件主要有:国粮发[2019]273号文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关于改革粮食和物资储备标准化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国办发[2017]78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国发[2014]69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粮发[2020]6号文件《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关于统筹推进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粮食物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粮食行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等。这些文件的出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企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从目前政策形势来看,国家对粮食安全和物流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给粮食物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 区域性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措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结合“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国际粮食物流进出口通道,协同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形成粮食进口、北粮南运、沿江粮食走廊的重要节点,以建设科学合理、通道平衡的现代粮食物流网络体系。以江苏省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为例,提出一些设想。

2.1 粮食流通现状

江苏地处粮食产销区过渡带,位于八大粮食流通通道中的华东沿海通道,是北粮南运中的粮食重要对接点,是海上粮食快速中转集散的主要枢纽。江苏重点衔接粮食通道中的东北、黄淮海、华东、华南、西北通道,其特点是方向明确,流量分散。

在省内,主要是苏北苏中流向苏南;在省外,苏北苏中流向南方销区,苏南成品粮主要通过张家港流向南方销区,进口粮食主要通过连云港、南通和张家港,是沿江地区“北粮南运”的主要集散地。其中:小麦,由安徽、河南、山东调入,调出至浙江、福建、上海、广东、山东;稻谷,由安徽、黑龙江、吉林、辽宁调入,调出至浙江、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玉米,由吉林、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北、内蒙古、安徽调入,调出至上海、浙江;大豆,由黑龙江、吉林、安徽调入。

据统计,2019年,长三角城市带16个城市粮食产量共计2 200.59万t,口粮需求达2340.62万t,饲料粮食需求为973.46万t。同年长三角地区粮食流入总量达到3 265万t,其中:浙江省1 620万t、江苏省1 190万t,上海市455万t。粮食调出总量达到1 670万t,其中江苏省计1 170万t;浙江省500万t。从粮食流通方式来看,目前江苏省内及向上海、浙江、广东、福建粮食销区的粮食运输主要通过长江、京杭大运河及沿海走道,以水路运输为主;东北粮食南下目前主要是通过沪宁线、陇海线,以铁路运输为主;成品粮的运输及原粮短途运输以公路运输为主。水、公、铁运输比例约为6∶3∶1。

2.2 区域性发展措施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在国家层面推动经济带内产业衔接与协调,产业转移和公共服务,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均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实施文件。江、浙、沪地区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龙头,经济发达,工业基础实力雄厚。长江经济带建设,会挤压沿江、沿海港口和岸线资源,而且沿江、沿海深水港口基本饱和,这必然会通过产业转移、物流设施转移,重点拓展江苏省北沿江地区的岸线和港口资源。按照《江苏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09—2020 年)》,江苏确立了沿运河、沿海、沿东陇海线和沿长江及沪宁线的“两纵两横、四大通道”的全省粮食物流建设总布局。

2.2.1完善长江中下游粮食现代物流节点

长江中下游粮食现代物流网络不完善,技术装备、中转仓容等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薄弱,港口接卸中转能力无法很好满足实际需要。通过建设大型规模化的物流节点,可以更好地构建我国东北粮食水运南下、进口粮食东进西运的粮食物流通道,沿东北港口水运南下和进口粮流入长江口岸无缝对接的跨省粮食广域网络。在提高粮食流通效率总目标下,实行江海联运粮食四散化作业、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提高粮食流通的整体效率。

依托大型复合型的粮食流通企业作为推进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力量,让企业能够积极参与并投资粮食流通设施建设,缩短建设时间,保障基础设施有效运营。并通过深水港建立大型的仓储、中转综合物流平台,为长江中下游粮食通道服务,在粮食物流体系建设中起到主渠道作用。

2.2.2发展安全、环保、高效的现代物流技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安全、环保、高效的现代物流技术应充分应用于粮食物流行业,如GIS (地理信息系统)、GP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EDI(电子数据交换)、BarCode (条形码)等,探索这些现代物流技术与粮食物流模式的协调发展,实现对粮食仓储、物流、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可追溯,真实掌握各地区粮食物流状况并进行合理供需预测,更好地平抑我国粮食价格,保证粮食安全。针对粮食的散货性及粮食的“四散”化物流,要研究物联网实施的载体单元,可以考虑把运输工具、装卸设备以及仓储设施作为基础物联单元,间接实现对粮食的感知与粮食物流条件的控制,使物联网技术为粮食的“四散”化物流服务。另外,可探索新的粮食物流模式,如发展粮食集装箱运输等,使粮食物流单元化,以集装箱作为物联单元,从而更好地应用物联网技术,促进粮食物流的发展,提高粮食运输效率。

2.2.3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范围、提高信息化程度

物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律有前后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立作业核算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共享,第二个阶段是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第三个阶段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互利机制。我国大部分粮食物流企业目前处于第一阶段,且在共享信息标准化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少数管理规范、作业量较大的企业进入了第二阶段,个别综合性企业集团业务系统启动了第三阶段的应用研究,企业间信息互利尚局限于采用个人通讯手段。

针对粮食物流信息化现状,需着力开发推广与自动化相结合的作业核算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加工共享技术与装备,采用工业工程方法进行粮食物流管理和操作流程的的优化,开发、推广粮食物流管理标准化信息系统,推进粮食供应链上各企业间互利信息系统的开发,形成信息准确、运行通畅的粮食物流体系,以服务企业、保护农民、保障调控。

3 结束语

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由粮食主产区物流节点、销区物流节点和沿海港口及内河码头物流节点三部分组成。产区物流节点以粮食收储和中转的功能为主,销区物流节点以营销和配送的功能为主,港口和内河码头物流节点以跨区域的中转功能为主,形成均衡、统一、高效、低成本的物流体系和通道。因此,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设可采取区域性分步实施,积极推进的稳健方式。通过关键粮食物流节点的项目建设,形成几个龙头项目为中转枢纽的粮食物流网络,逐步带动产区物流节点、销区物流节点以及港口和内河码头物流节点,形成现代粮食物流体系的基本框架。随着农业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我国粮食产业经济正逐步稳健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猜你喜欢

粮食物流节点
珍惜粮食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我的粮食梦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