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深河》的核心思想

2020-02-28应梅馨

长安学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基督教

应梅馨

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日本基督教作家远藤周作的《深河》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宗教多元主义这一核心思想,阐明宗教多元主义思想是解决不同宗教间冲突,建立各宗教之间和谐关系的新型宗教思想范式。

关键词:宗教多元主义:基督教:泛神论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20)01-144-02

远藤周作,日本作家。1993年,《深河》出版,次年获谷崎润一郎奖。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关于生命、社会、文化、宗教的浓厚思考和沉重追问,在日本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枢纽地位。

一、宗教多元主义的起源与特征

宗教多元主義思想是由英国的宗教学者约翰·希克通过自身经历和长期研究发现,各宗教绝对以自己为中心,对其他宗教采取鄙视或排斥的态度,势必会对整个社会的和谐造成巨大的不稳定。为了协调不同宗教之间的和睦关系,希克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宗教多元主义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不同宗教传统具有共同的本体基础和相同的救赎论结构,各大信仰系统在再现终极实在和展示救赎论结构过程中,既具有文化上的多元性,又具有信念上的平等性,不同宗教应通过宗教对话走向和谐共存。

宗教多元主义思想起源于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由此产生的西方文明让西方人意识到,除了基督教,还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等宗教,基督教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宗教的多样性成为人们必须直接面对的事实。盛行于西方世界的基督教神学和教会中的排他主义、绝对主义和自我中心主义,严重影响了基督教和其他宗教之间的和平关系,因此需要有一种全新的理念来协调各个宗教之间的平等关系。希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了宗教多元主义理论。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具有多重的意义。它强调宗教之间的对话与互动,达到对宗教他者的意识更新,为实现信仰平等、认知平等、价值平等的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

二、《深河》的构思历程

《深河》作品构思于1990年8月,远藤周作时年67岁。远藤周作透过莫里亚克与格雷安?葛林的作品以及印度教中的女神信仰、约翰?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等来构思《深河》的核心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已处晚年的远藤逐步实践着自我宗教观的转型。远藤愈加确定影响一个人宗教观的形成,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与文化传统起着决定性因素,这是印度人之所以信仰印度教、欧洲人因何信奉基督教的根源。为此,他从不否认其他宗教的存在,不否定基督教以外的宗教意义,而是通过考察“异教邪说”去感悟不同宗教间教义的共性,试图找到基督教的神——耶稣,在不同宗教中呈现的面孔,由此可见希克的宗教多元主义思想对其影响之深远。

经历了希克宗教理念的冲击后,在《深河》的主题构建中,一直不能接受的基督教义中的“一神论”观念与远藤成长中所浸染的泛神思想终于有了契合点。他认为基督教宣称的耶稣“复活”,与佛教所倡导的“转世”有异曲同工之处。基督教的神是以更大的情怀去救赎人类,因此远藤在《深河》中书写的印度恒河接纳了欧洲基督教的“洋葱”、日本神道教的自然观、东方佛教的“转世”、印度教中的女神,达到了不同宗教精神维度的终极统一。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将成长历程、学习经历、对于二战的反思、“一神与泛神”等观点融会到故事的叙事中,小说讲述了一个前往印度的日本旅行团,团里成员心性各异,但他们被“深河”强烈震撼,尤其是当见到背负年迈力弱的异教徒“贱民”前往恒河的天主教神甫时,所有人在刹那间寻找到了生命的真谛,这些背负着不同过往的登场人物在恒河边各自找到了精神的解脱和灵魂的安宁,实现了宗教对人性的“终极关怀”。

三、《深河》中的宗教多元主义

小说中的大津是日本神学院的学生,也是小说中唯一的基督教徒。在神道教与日本文化氛围中成长的大津,内心早已种下泛神的种子,他认同诸神、诸佛乃至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体的价值。大学时代,大津虽然读的是神学院,但身边的同学们都对宗教不敢兴趣,大津也因为是教徒而经常被大家取笑。这个时期的大津对神的信奉并不是十分坚定,而这意外地成为他走近神并建立自己独特的基督教观的契机。在被美津子抛弃后,他听到了神对他的召唤,从此大津开始了对神的不懈追寻。

他从神学院毕业后前往法国的修道院继续学习基督教神学思想,却发现自己深受东方宗教观念的熏陶,导致自己对基督教的神的理解这一点上与欧洲传统主流的神学观有着根本上的不同,于是他离开法国辗转来到印度。他在与美津子的通信中明确的表达了自己对神的理解,“作为日本人,我无法忍受对自然中博大生命的轻视。我认为神并不像你们认为的那样,是置身于人之外让人瞻仰的存在,而是在人之中,且包容人、包容树,也包容花草的那个博大的生命。”“神不只存在于欧洲的教堂、礼拜堂中,神也存在犹太教徒、佛教信徒、印度教信徒中。”大津的这种带有东方泛神论色彩的宗教思想与“一神论”的基督教是相背离的。小说中的大津可以视为是远藤的化身,大津在书信中详细表述的自己对于宗教的见解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宗教思想的表达:即他认为虽然不同的宗教信奉的神的名称不同,宗教之间的教义也存在差异,但各个宗教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宗教的救赎本质是相同的。

在印度这片异质性的土壤上大津走近了自己内心所信奉的神。印度教徒不允许异教徒进入火葬场,大津就脱下了自己的传教士服装,白天他打扮得如同印度弃民去搬运尸体,晚上则在简易的住处阅读基督教书籍。在了解印度教的神像后,大津对神的看法已经突破了基督教的范畴,他认为东西方的神是不一样的。在西方,神的形象是圣洁光明的,而在印度,大津认为神并非是只受人仰慕的神,神是与人的苦难同在,既然神能背负所有的痛苦,那神就不得不承受被人抛弃的痛苦。《深河》中的大津即是如此,背负着被美津子抛弃的痛苦,和在欧洲神学院里不被老师与同学待见的苦闷,孤独地在恒河边背着异教徒,帮助他们完成“转世”的愿望。大津作为一个东方的基督徒,完成了与西方基督徒的统一——他们都在践行自己所信仰的主的道。

大津效法神的形象,效法他的路是难行的。因为大津通过自己的经历明白了爱的本质即是牺牲,且神走的路是一条被轻蔑、无威严,要背负他人苦难的路,但大津却没有后悔的去效法耶稣走这条路。至此,远藤借大津的信念实现了自身宗教信仰的回归,他通过重塑神的形象,提出各个宗教都是真正的道路、殊途同归的信仰理念,这也正是作者晚年赞赏并坚持的宗教多元主义理论在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四、结语

《深河》中以“印度朝圣之旅”这一事件将经历各异的一群人聚在了一起,尽管所持的价值观各异乃至对立,可他们都寻求着某种“救赎”,他们对宗教、对人生的思索这一命题构成了故事的主旋律。

这本小说告诉我们,由于人自己割裂了对主的信仰,他们便无法从中汲取爱的源泉。另外,由于人们将对主的信仰过于形式化,让信仰仅仅像是一个空壳,同时还树立起一道道信仰的“隔离墙”,导致人们缺乏交流,互不信任,甚至是敌视,致使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宗教与宗教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远藤周作深知东西方不同宗教思想的这种对立关系,《深河》中的大津就是远藤周作的矛盾所在,所以,他一直在差异之间寻找统一。这部作品中凝聚了远藤周作对人生困境与人生意义、苦难与救赎、宗教间平等对话的可能性等多个命题的深邃思考,多种价值观通过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印度之旅这一特定的场中相互碰撞,擦出炽热火光,使小说始终围绕着宗教多元主义这一命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

猜你喜欢

基督教
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研究
中西方宗教文化之映射
试析多神教学者眼中的“叛教者”皇帝拜占庭皇帝朱利安研究系列论文之三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浅析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思想意蕴
中世纪的理性与信仰
浅谈基督教及《圣经》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越级申诉》与太宰治的独特的基督教思想
赫尔曼·黑塞小说《德米安》中人物的宗教解读
死亡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