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旧城改造的若干思考

2020-02-28蒋岱均马图南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2期
关键词:旧城城市规划时期

蒋岱均 马图南

1.重庆大学;2.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区域总部

1 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二者相互适应的过程中早就了城市迅猛发展的今天,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旧城区的相对滞后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出现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率地下及布局混乱等多种问题,如此以来必然出现旧城的衰落现象。

1.1 旧城改造的经济学概念

(1)交易成本。在传统的城市经济学观点中,城市规划作为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制度安排,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减少由于市场自身的“失败”而带来的社会外部成本即由市场自身发展而造成的社会不公平以及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

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政府干预市场的城市规划也存在“制度成本”,即城市规划制定、执行和监督的成本。从本质上看,不是市场需要规划,而是组织需要规划以便于减少组织包括国家或公司机构的交易成本。

(2)产权。产权法则认为清晰的产权配置和安排是经济和政治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明晰的产权可以解决外部成本问题。

城市规划通过界定产权来减少在土地开发过程中不必要的交易成本。

(3)公共选择。布坎南与塔洛克把经济学的帕累托最优的规范运用于分析美国的政治领域,从而构筑一个民主选择的帕累托最优,奠定公共选择理论基础。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体是公共选择的核心。

城市规划的实质是一种在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制度安排,又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其结果取决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城市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个体是否采取集体合作的行为主要取决于制度的强制性以及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个体所得到的利益大小。

(4)博弈论。博弈是指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的决策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即行为主体在受到其他主体的行为影响时所采取的决策和行为,可分为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强调整体最优,非合作博弈(亦即纳什均衡)强调个人决策最优,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在于合作主体是否能达成捆绑协议。

1.2 对旧城改造的经济学分析——以曹家巷为例

在城市规划的动态过程中制度因素是无法进行规范与分析的。许多的城市规划在规划与建立过程中都是将制度因素假设为最优状态,但是一旦在实际的规划中出现一定量的问题,就会造成一系列因素的扭曲导致规划与实际背道而驰。因此注重经济制度的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研究越来越受到青睐。成都市金牛区曹家巷自治改造运用经济学原理,协调各方利益需求,为我国旧城改造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

1.3 曹家巷旧城改造

1.3.1 概况

成都市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优先发展城南及城西片区的决策,这样的发展策略直接导致城北片区的发展相对滞后。2012 年成都市金牛区政府启动了“北改”工程,而曹家巷也作为了“北改”工程中的第一个旧城改造项目也为“北改”的后期的开展做出了表率作用。金牛区区政府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主体、群众自愿”为原则,组织选举了代表不同居住情况的“自治改造委员”,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组织公众参与,高质高效推进“北改”工作。

1.3.2 改造模式

曹家巷的拆迁采取了由政府主导,居民自发组织建立自改委,并由居民组成的自改委对曹家巷片区进行摸底调查的改造模式,以此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并充分的尊重群众意愿。在拆迁改造过程中虽由居民组织的自改委参加前期的改造,但政府在此过程中依然保留着决策权,以此来考虑居民所提出的合理需求并比对居民的实际需求,达到既满足居民的合理利益诉求又实现曹家巷充分改造的目标。张雨晗在《成都市曹家巷自治改造模式的研究及建议》对比国内传统改造模式与国外改造模式,发现与国内传统模式相比,曹家巷改造由政府倡导居民组建自改委,在自改委参与的前期改造过程中避免了政府与居民的矛盾,居民在此次曹家巷改造的过程中由原来单一提出改造建议的角色转变为主导方,由居民内部自行解决矛盾并达成共识。但此次的曹家巷自治改造与国外自治改造模式的不同的地方在于,曹家巷改造中的自改委是由政府倡导居民组建,但依然又政府主导由政府作出决策,而国外改造决策权掌握在居民自己的手中。

1.4 曹家巷改造的经济学分析

赵燕菁在《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城市规划》指出规划包含传统“空间设计”技术及“制度设计”技术。前者寻找假设交易成本为零时,最优的空间解决方案;后者寻找实现最优规划的制度途径;完美的规划方案是两者的结合。

刘杰希等在《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城市更新中的“自治改造”——以成都市曹家巷为例》中认为曹家巷的“自治改造”一直是一个不断平衡多数人与少数人利益的博弈过程。

1.4.1 利益主体

张雨晗在《成都市曹家巷自治改造模式的研究及建议》指出,曹家巷的利益主体由五大部分组成:政府、企业集团、原住民、租户以及迁出住户。其中政府、企业集团以及居民构成利益大三方,利益小三方则由居民部分中的原住民、租户、迁出住户构成。

政府作为此次改造项目的发起者,负责统筹三方并作出决策;企业集团作为曹家巷土地使用权的归属者,负责利益的分配;而曹家巷的原居民作为此次改造项目的前期参与者和执行者即主体是本次推动改造项目的最大动力。

1.4.2 利益博弈

张雨晗指出曹家巷改造中存在三种利益博弈:政府与居民之间、原住民、租户、迁出住户小三方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张雨晗.成都市曹家巷自治改造模式的研究及建议)

1.4.3 博弈原则

李月在《合作博弈视角下的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基于成都曹家巷居民自治改造的研究》中指出,曹家巷中形成捆绑协议——“双百方针”,实现合作博弈。

李月指出,曹家巷改造合作博弈成功的条件包括:首先,方案标准准确的切中双方博弈者的心理预期,平衡各方利益需求;其次,协议可信度的高,政府公信力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4.4 交易成本

截止7月15日24:00曹家巷签约率达到99.6%,若因为最后0.4%——12 户马鞍南苑一栋住户而终止拆迁改造活动,将产生巨大的交易成本,包括前期规划制定、调研和监督的成本,刘杰希等指出这若因0.4%而暂时终止拆迁将破坏了大多数急迫拆迁居民的诉求,这样为了12 户住户反而会影响签约的99.6%的住户会激起更大的矛盾,造成不可估量的外部成本[2]。综合交易成本考量,2013年7月16日拆迁启动,保留马鞍南苑一栋,同时付出相应交易成本,包括规划设计调整,道路变更等。

1.5 本章小结

单纯关注物质空间形态的传统改造模式开始呈现局限性,旧城改造中的经济社会决策重要性日益凸显。传统权利主义倾向的旧城改造模式造成大量不可预计的外部性成本,使得旧城改造得不偿失,付出高昂成本。制度因素是规划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注重经济制度的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规划研究越来越受到青睐。曹家巷自治改造运用经济学原理,协调各方利益需求,为我国旧城改造模式提供了新的方向与可能。

2 基于美学视角下的旧城改造

2.1 旧城改造美学概念

旧城改造美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聂承峰在《城市美学本质》中写道“一个城市的美,不仅仅表现为某一个或几个建筑的美,她是一个整体的观念”旧城改造的美学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像当时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及技术条件等。

艺术视角是一种审美角度,它通过有文化有内涵的艺术细胞欣赏出事物的美来。将这种观点引入到旧事物的改造中,就会发现旧事物即便放在更新换代后的新时期仍然具有存在的价值,我们在新时代沿用旧事物并通过合理传播与表达的方式转换为新时代人们接受的方式,从而达到直接利用旧物而为人类创造财富的目的。

2.1.1 国内旧城改造美学历史发展

国内的旧城改造大约经历的以下几个阶段。

文献记载的比较早期的城市改建(像北魏都城洛阳城的改建)多以防御性为主,这时期改造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一些自然水体、山体的利用,强调功能防御。

宋元时期,由于城市商业的出现和发展,这时期的城市改造活动多以功能置换为主,其对单体建筑的改造手法(尤其是商业建筑)在这个时期有了较为长远的进步。城市整体改造也出现了较多的艺术设计手法,像隐喻、对比突出体现在一些园林的营造上。

明清时期是封建时期城市改建美学史上的巅峰,受王权统治思想的影响,这时期的城市改造中艺术手法多以轴线对称为主,强调序列感,威严感。单体建筑的设计也在这个时期达到顶峰,强调立面修饰,注重色彩的运用汪德华.中国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0 世纪初期,旧城改造过程中美学的应用主要是对部分建筑的保护,但其“保护”还停留在“对点”的保护,即对重点文物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对更大范围内的历史街区、历史旧城的整体环境和风貌缺乏正确认识。

解放初期,在变消费城市为生产性城市的口号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古城中也大办街道工厂,城墙以及其他一些古建筑被拆除。这个时期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美学的应用,例如一些功能布局的选择考虑地形,社会民生等,但是整体上这个时期其美学发展较为缓慢。

破四旧和文革时期,城市的旧城改造只是将个别建筑推掉拆平,并没有对旧城的“特色基因”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来说,城市谈不上建设,反而对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城市建设改造的践踏与破坏,并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个时期几乎没有新的旧城改造的美学思想的出现。

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以来开始的“旧城改造”则是富有地域特色的老城风貌遭遇灭顶之灾的。与文革时期的旧城改造相比,改革开放时期却是对老城街景风貌的整体性破坏,这时期也是旧城美学改造史上的“黑暗期”。

20世纪末新世纪初,由于人们对环境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城市建设和改建开始注重改善环境与改善民生相结合,这时期旧城改造越来越关注环境与周围建筑的和谐,城市改造开始以人为切入点。

2.1.2 国外旧城改造美学历史发展

国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旧的城市形态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们的需求,急需改造以跟上人类文明前进的脚步,一批又一批的学者对它进行探索与实践,其中国外发达国家在旧城改造方面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据记载比较早期的文艺复兴只是对西欧中世纪城市进行了十分有分寸的、恰到好处的修改,扩建了广场和新建了部分建筑群,早在文艺复兴时期,一些西欧城市的城改建建立在尊重自然和地形的基础之上,并对城市中一些建筑群和街道进行了适当的改建,这些改建与扩建都体现了一种人文主义色彩。

16世纪前期,当时西方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危机,如城市盲目扩张,布局混乱等迫使许多城市建设者和规划者们为解决这些旧城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尝试,。这个时期的设计师的改造的艺术美视角定位于城市整体功能的改善,英国、法国、俄国以及阿姆斯特丹等国家率先进行了旧城改建活动。

16世纪后期,即巴罗克时期的城市改建其本质是通过壮丽、宏伟而有秩序的空间景观来喻意着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这个时期的城市改建的美学多通过改造建立一些整齐、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来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景观。

17~19 世纪中叶,西方进入绝对王权时期,这个时期是古典主义思潮的滥觞。这时期的旧城改造体现了一种“艺术高于自然”的思想。其强调对抽象的对称和协调的追求,对艺术作品的纯粹几何和数学关系的寻求,对轴线的和主从关系的强调,对至高无上的君主的赞扬。

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批以德国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及勒柯布西耶为代表的年轻建筑师倡导了新建筑运动,他们的观点主张创造属于当代的新风格,反对使用老旧的历史形式,并提出“空间一时间”的建筑美学构图理论作为指导旧城改造实践的理论指导。

20 世纪二十年代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在瑞士成立,CIAM 于1938年在雅典会议上制定了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要性文件——《雅典宪章》。其改造的视角首次定睛到关于城市文化的留存的问题上,并首次指出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应保留名胜及古建筑。

20 世纪五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部分西方国家为解决二战给城市带来的破坏及战后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开始对城市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活动,也就是城市更新运动。当时的理论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城市的建设,一些学者便开始引入整体性的美学思想,以此来补救城市局部改良现阶段显现出的不足。

20 世纪六十年代,在城市设计方面人们开始注重向多学科的交叉发展,其艺术视角关注于小规模拼贴式改造。并在处理城市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方面问题上也达成了世界的共识。期间,美国学者简雅柯布推出《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提出了一种小而灵活的改造方式:渐进式的小规模的改造。

2.2 本章小结

纵观国内外旧城改造历程,都经历了以政府为主体、经济主导的大规模改造到以公私合作以市场为主导的多层次改造模式。

在社会美学层面中旧城改造应注重建立社会公平,同时呼吁多方参与,多向互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在经济美学层面中旧城改造应从城市的整体利益出发,加强社会经济分析,采用政府主导走向三方合作的多赢模式。在人文美学的层面,旧城改造中应倡导文脉延续,以注重旧城既有的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对于生态美学层面旧城改造要注重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旧城区内的各种有利条件,形成各方面在旧城改造中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旧城城市规划时期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浅谈旧城更新中建筑立面整治的策略与意义
秋日忆绍兴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新时期的向善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