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族民居建筑中的自然观

2020-02-28杨锦轩强明礼

绿色环保建材 2020年2期
关键词:白族民居建筑

杨锦轩 袁 哲 强明礼

西南林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1 引言

人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早在《黄帝宅经》中“人因宅而立,宅因人而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就有提出天地、宅、人三者的关系,天地即自然,宅造于人而为适应自然,自然为人的居住环境提供前提条件,宅反过来作用于人。现如今习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肯定了自然的条件性、优先性、本源性,也肯定了人文方面的独立价值,并从中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道路,为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指明了方向。

云南特殊的自然地貌和气候提供白族民居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居住条件,形成同源但多元的文化体系。由于白族地区处于南北文化、域外文化和内部文化冲突与交互的地带,与其独特的民族聚集性、文化交流特殊性,使文化呈现复杂,同源异质、包容性强的文化特质。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白族民居建筑独树一帜,在传统自然观的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浅析白族民居建筑中的“人与自然”,探讨自然观在民居建筑中的传统哲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中也越来越重要。

2 传统自然观下白族民居建筑的特点

2.1 整体的生态观

白族传统的村落聚集形成过程可以说是一种自发性的过程,村落形成几乎不存在规划一说,其形成取决于村子人口的增长与流动,是结合当时的劳动生产需求和地形地势发展与拓宽的,建设活动中逐步形成了生态观。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使白族民居建筑从选址到材料都是用之自然,取于自然的,自然规律在建筑建造中形成独特的天地法则,这样的天地法实则是一种映射,是基于人们的“自然崇拜”,自然条件对民居建造的一种制约而总结出来的自然规律。

从主观上来说,人们在面对自然制约呈现的多是一种被动适应的态度,一方面是受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不违背客观道理,遵循客观规律,“顺天时,随地性”,另一方面是传统技术水平和当时经济实力不足以人们挑战自然,在建造过程中偏重经验性;客观上来说,多年以来自然环境一直保持生态平衡稳定发展的趋势,说明白族民居建筑建造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尚未超过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建设活动找到了与自然法则的平衡,使白族民居建筑得以持续发展。政府也立足于洱海保护,以大理白族传统的开海祭祀活动、渔猎方式和食鱼文化而设立了开海节,从而协调人活动与自然的平衡,也体现了人们在适应自然中保护自然,为居住生态环境提供一定的保护与保障。

2.2 思想与审美的统一

白族民居建筑的审美是一种心理过程,历史等级观念、宗教制度和外来文化作为外部条件,对人们思想有一定的限制;性格作为固有心理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美的意向;这也使得白族民居建筑在发展过程中达到了思想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民居色彩在历史上是受等级限制的,《中国建筑史》中说“色彩以黄最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灰、黑。宫殿用金、黄、赤色调,民舍只能用墨、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白族民居建筑中表现出来的“尚白”与等级制度也有关,除了白族人自称“白”,白王在古书中描述为“国王服白毡,正妻服朝霞”可见对白色的崇尚与喜爱,民族习俗与崇拜敬仰之心对白族人民审美产生了影响。白墙对于个性化装饰的包容性也比较强,基于等级的限制,传统白族民居建筑在装饰色彩中也出现等级限制,在家族史上没有出现功名的,外墙装饰是不能出现白色与红色,要以以中性灰调为主,大门不能建飞檐,使得白族民居建筑也逐步形成了朴素,雅致的审美情趣,由于文化交融冲击,白族民居建筑往丰富、活泼、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白族人民热情好客、淳朴开朗、勇敢的性格特点,使他们倾向于喜爱鲜艳亮丽、高纯度的自然色彩直接用于民居建筑装饰,呈现一种节奏明快,对比强烈的特点。白族的建筑色彩也可以说是取之自然,也贴近自然,从而使民居建筑的色彩与周围环境更容易协调,外观繁杂夸张的装饰,精美细致的木雕,加上青瓦白墙水墨墙绘的基调,在审美上达到了均衡、优美,使心理要求与视觉感受取得了和谐统一,也使民居建筑纯朴而又明快热烈。白族人民对家风气节、名誉情怀比较重视,所以在民居建筑中照壁、门额以题字方式彰显家风或是表现家主的文采。再如在院落内部绿化美化中,通过借植物的自然品质来表达情感美德,或者寄寓美好祝愿,在院中栽种石榴寓意硕果累累、红红火火,不在院中栽种缅桂花树,树大荫蔽,避免“免贵”之意等等。

2.3 适用与实用原则

白族民居建筑是以人为本的,白族民居建筑文化能够发展至今,也得益于其灵活精辟的适用规律与使实用原则,是经得起时间考验与沉淀的。在白族民居建筑发展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这个一个契合自然的过程,不仅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对建筑造成的影响,还要考虑传统营造技艺能达到的水平,这些都需要从中找到平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实用性原则相结合的基础使得白族民居建筑达到适宜居住的要求。

以山区白族诺邓地区为例,坡势陡峭的地理特征,高原山区气候相对寒冷,使民居建筑面积受限,可用地面积紧张,考虑到保暖防寒性,院落式民居建筑显得比较紧凑,院落对比一般白族庭院较小墙壁较厚,采光难免受到限制,顺坡势而建通过台地的跌落,台阶的形式处理高差,以高度区分房屋主次,建筑取材多以当地较为丰富的木材与红黏土,这些都是适应性的表现。自然适应性中又体现着房屋的实用性,房屋高差主次分明从实用的角度上说,不仅体现布局主次还能提高采光,在一般正房三开间房屋正中的房间都比两边的房间大,这也为增加房屋整体的稳定性,防扭曲,土墙下重上轻,重心下降,房屋整体呈现了轻微梯形,使其更加牢固。

3 白族民居建筑中“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

如上所述,白族民居建筑在方位朝向选择、空间结构划分、色彩搭配中都有运用到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平衡”,视天地、宅、人为整体,追求自然和建设活动之间平衡,建筑与人之间的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白族民居建筑的选址靠近水系、平面布局划分增加稳定性,“风水”照壁阻挡煞气等都遵循了传统自然观中“趋吉避凶”的原则,使得白族民居建筑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满足了人们对居住建筑趋利避害的追求。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白族民居建筑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为适应地域环境、经历不同时期的文化融合一系列的变化也导致白族民居建筑存在相应的变化,也正因为白族民居建筑的不断变迁,才能不断包容与创新,这也是“唯变所适”创造精神所在。

白族民居建筑中的自然观体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人文色彩。一方面,这种意识形式对聚落形态、建筑形式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白族民居建筑中“人与自然”变化而和谐的统一逐步形成完善的辩证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建设活动,使白族民居建筑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分析白族民居建筑中自然观的具象体现,能对对如今的乡村民居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示,在白族民居建筑发展中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如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生态环境也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较传统的自然观,马克思自然观提出“自然,人与社会”三者为核心,正确处理生产力、科技与环境的关系,来克服生态危机问题。白族民居建筑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支持下也应该往绿色型、环保型、节约型的方向前进。从白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中不难看出,应该要顺应自然规律的要求再从中求发展之道,也凸显出一部分白族民居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比如合院式的占地紧张,合适建设木材的消耗,装饰工艺太过于精细复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人们尊重自然,树立保护的自然观念,合理运用地形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自然破坏;其次合理规划乡村建设,合理的功能区分,减少土地资源浪费,利用新技术合理运用绿色能源资源;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满足物质精神需求的同时不铺张浪费,合理发展。

4 结束语

自然观是白族民居建筑文化中的一种体现,也是其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也可以说是多元文化交融下,中国哲学思想与民族思想结合与衍生的一种缩影,传统自然观对白族民居建筑风格产生影响,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民居建筑在经济、技术支持下不断更新,反过来作用于自然观的更替,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辩证自然观也指明了白族民居建筑今后发展的方向,从中追寻白族民居建筑、人、自然环境与社会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白族民居建筑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建筑的“芯”
云南省鹤庆县白族本主庙及演剧活动考论
白族火把节:一天星斗下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