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大学新生旅游消费行为
——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

2020-02-28郭思佳张怡宁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24期
关键词:出游群体民族

■郭思佳 张怡宁 孙 硕

(西南民族大学)

引 言

大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后,旅游便成为熟悉新环境的一种普遍方式,大学生群体现已成为主流旅游群体,并且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大学生们往往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因此他们对旅游的态度、观念、方式等方面与其他的群体具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此外,大部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源于父母,他们更倾向于选择廉价的旅游方式。但是目前旅游市场中还并未出现针对大学生群体而设计的民族特色旅游项目,因此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具有着很大的潜力。

1 研究方法

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向西南民族大学的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共发放了200份,其中回收了104份,约占学校人数的0.35%。

2 大一新生旅游行为的基本特征

2.1 大学新生旅游行为基本特征

2.1.1 经济依赖性强,消费能力较低

根据麦可思发布的《2019大学生消费理财观数据》,在校大学生每月平均生活费为1197元,53%的同学认为生活费有结余,17%的同学认为钱不够用。此外,我们又参考了华东政法大学《2018中国大学生网络生态和消费行为报告》,饮食是大学生最大的开支项目,平均要花971.31元日常饮食方面。那么扣除日常餐饮外,学生群体并没有足够的钱可供满足外出游玩,因此,学生们虽然内心渴望游玩,但是却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满足其旅游需求。

2.1.2 省外学生群体大,旅游倾向性高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20年西南民大学共录取了7507名本预科新生,其中有6482名学生来自四川省外,占总人数的86%。根据我们所发放的问卷显示,只有8.65%表明自己对外出旅游的需求程度较小,那么对面对新环境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出于对未知城市的探索欲,其都有着更高的旅游潜力与旅游需求。

2.1.3 旅游成为缓解面对陌生环境压力的首选方式

通过问卷调查,步入大学之后,75.96%的学生都表明陌生的环境会为自己带来压力,旅游已成为熟悉新环境的首选方式,不仅仅对熟悉环境的人所造成的心理压力小,同时形式也更加愉悦轻松,更易于被接受。学生群体较其他群体来说更具有活力,也更愿意寻求刺激,且旅游本身就具有吸引力的事物,在熟悉新环境时便成为了不二选择。

2.2 旅游需求与旅游偏好

2.2.1 旅游方式的偏好

步入大学后,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学生选择出游的时间主要集中于周六日与节假日。由于在校期间时间的限制,部分学生在出游时往往会选择短途出游,经常选择市区内或市区周边进行游玩。而长途旅游经常会选择在寒暑假进行。并且作为年轻人中的主力军,我们发现学生群体普遍喜欢使用攻略出游、打卡出游的方式,符合了年轻人的出游观[1]。

2.2.2 出游景点的选择

由数据调查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偏向网红打卡地、逛吃系列与自然景观。说明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休闲娱乐,喜欢走向轻松自然的出游地。目前旅游市场关于网红打卡系列的出游景点已经层出不穷,并深受学生群体的喜爱,但是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特色,如何使这些出游地更具有针对性十分值得思考。

2.2.3 同行便捷的需求

通过调查,学生群体更喜欢结伴出游,一方面是为了基于安全性而做出的考虑,另一方满是为了满足在游玩时的乐趣。我们发现学校的信息墙上经常会发布寻找外出游玩同伴的消息,节假日期间犹多。如果能够利用学生群体爱结伴的这一特点,在安全性的前提之下,结合线上与线下提供结伴出游的选择,这对学生群体来说十分具有吸引力。并且由于时间和资金的相对有限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选择便捷的旅游路线与经济实惠的出游方案。

2.2.4 民族性、地域性的需求

由于西南民族大学属于民族类高校,所属于不同民族的学生在饮食、喜好等方面有着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根据地域性与民族性进行旅游市场开发是十分必要的,不仅仅是本民族或本地域群体的需求,同时也会作为一片新领域进入到其他群体的视野中。

2.3 阻碍新生旅游出行的因素

2.3.1 心理因素

高校学生目前还并非完全进入社会,因此社会经验较少。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除经济来源外,生活是完全独立的,许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做选择。我们了解到学生在外出游玩时经常会遇到许多困难,其中对路线不熟悉与缺少经验经常吃亏已经达到了60%以上。

2.3.2 环境因素

根据调查,新生中大部分都来自省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环境与自己所在家乡的种种差异将会带来在生活、饮食、文化等各方面的各种不适。部分学生对环境产生的不适感并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仅仅因为环境因素带来的表面差异,甚至会逐渐转变为内心对适应新环境的抵触情绪,从而导致许多同学减少了出行。

3 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对策

大学生群体作为一类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但追求更新更潮流的元素,作为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一类群体,对旅游中的文化追求的标准较其他类群体也较高一些。因此,要想更好开发大学生群体的旅游市场,必须要紧跟学生自身的特点。

3.1 旅游市场渠道的多元化

3.1.1 线上线下统一宣传

学生作为线上用户的活跃群体,在择取信息更喜欢通过线上信息发布平台以及各大类分享软件获取信息。旅游市场的开发想要吸引学生的目光就必须要结合学生旅游爱好以及生活方式,比如我们可以发现,年轻人喜欢通过打卡的方式分享自己的生活,根据此特点,各旅游景点可以带主题带标签进行宣传,将旅游主题划分。

3.1.2 旅游景点与高校对接进行宣传

首先,学生在自主寻找出游地时经常无法分辨真假信息,这就会对学生的自身利益与人身安全造成威胁,通过与高校对接进行宣传不仅仅具有保障性,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景点的信任度。其次,学生借助景点与高校进行对接更容易寻找到与自身需求相符合的同伴,相比较加入高校外的旅行团,校内组成的旅行团更加安全,并且均作为学生,旅游中所达成的共识以及需要程度也要更加相符合。最后,高校的实践调查也可以与旅游景点的宣传相结合,学校不仅可以节约组织学生外出做社会实践的成本,而且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实践教育。

3.1.3 学生优惠政策通道的开发

经济条件已经成为学生们在选择出游方式与出游地的主导条件,目前旅游企业也并未推出一套系统的符合学生自身条件与需求的旅游套餐。高校大学生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闲暇的时间更加宽裕,因此旅游企业可以选择在淡季或者新开发的旅游景点面向学生开发旅游市场。比如可以面对学生发售学生团体双重优惠票,在学生身份打折的基础上,结合团体票再进行打折,这种折上折的方式必定会吸引大量学生游客。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便捷的专车接送服务,这将会节省在换乘交通工具时产生的大量时间,便捷程度将大大提高,对学生来说将具有巨大的吸引力[2]。

3.2 旅游景点的多元化

3.2.1 符合年轻人旅游观念的网红打卡地

热爱分享已经成为年轻人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潮流,在各类社交软件以及分享类平台上的进行分享已经收到了大量年轻人的热捧。因此,带标签与带主题的旅游地经常会成为热门景点,成为了大量年轻人的聚集地。虽然网红打卡地的吸引程度时效虽然短一些,但是旅游人次却更多,主要群体集中也集中在年轻人身上。

3.2.2 人文景观地的开发

大学生属于知识层级较高的一类群体,并且正处于开拓视野与增长知识的主要时期。人文景观虽不如网红打卡地更具有吸引力,但是其历史文化底蕴却更加深厚,是辅助学生进行视野拓宽的一种更加轻松有效方式。与高校进行合作推出辅助学生学习与实践的旅游主题。例如,历史专业的学生就可以进行实地考察来深入自己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这对高校与人文景观旅游地来说具有双向促进作用。

3.2.3 结合高校特色进行旅游景点开发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民族类高校,学生群体由56个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由于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其饮食习惯与民族风俗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在进入新环境时许多学生都会在新环境寻找与自己家乡或者本民族有关的游玩地点。针对这一特点,旅游市场的开发可以结合高校的特色推出与高校特色有关的主题旅游,市场与高校的合作不仅仅可以为旅游市场带来更多的游客,进一步拓宽旅游市场,高校还可以通过此方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与宣传力度。

3.3 开发具有学生特色的旅游专线

由于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来源于父母,大部分都不能够做到经济独立,其消费能力并不高。因此,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群体虽然消费能力较低,但是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也具有更多的欲望,时间与精力。如果能够结合学生的特色开发大学生专属旅游市场,虽然短期内不能够得到较高的盈利,但学生群体的数量以及旅游需求始终保持稳定,从长远来看其市场发展是十分可观的。

4 小 结

本文通过分析大学新生的旅游偏好、旅游需求、旅游倾向,抓住大学生的旅游需求与其他群体的差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方案。这不仅仅会满足学生群体面对旅游时在经济性、便捷性、安全性等方面上的需要,还会让更多的学生群体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旅游方式,从而从需求入手,进一步开发旅游市场。不仅仅要结合学生群体的特色与观念、需求与喜好,还需要从旅游市场出发为学生群体开辟出一块专属旅游特色方案,达成共需。做出短时、高效、低消费、高品质的旅游方式,在旅游市场的原有增长点上创造出新态势。

猜你喜欢

出游群体民族
我们的民族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未来出游大作战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多元民族
假期带娃出游防走失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出游季你都“妆”对了吗
大卫出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