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运动情境中健身文化认同与传播
——基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

2020-02-27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步数好友符号

邹 雪

(四川大学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成都 610065)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手机以其随身便携性、功能多样性、使用人群的广泛性等特点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1].健身类APP、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广泛使用,使健身人群显著增加,同时运动损伤、运动过量、运动猝死等风险也随之而来,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获取健康知识及科学健身的方法.在此背景下,微信运动作为一个计步公众号,以拥有科学健身的功能和广阔的交际空间等优势为众多健身者持续使用.个体通过运用微信运动与他人发生互动,在网络情境中建构健身者的身份认同并使得这种身份认同,成为一种时尚标签,引领大众健康意识的形成.本文以米德的符号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尝试梳理出健身者在微信运动情境中,如何运用符号建构身份认同的健身文化;运动社交平台与大众健身行为两者之间有何关系,以此推动大众健身文化的传播.

1 符号互动理论及其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1.1 符号互动理论的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事物本身不存在客观的意义,它是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赋予的;人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根据自身对事物意义的理解来应对事物;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可以随着社会互动的过程而发生改变,不是绝对不变的.心灵、自我和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以符号的使用为先决条件,人们通过外界的条件,不断接受并且通过符号这一形式的交流,将行为建立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基础之上,及不断在外化过程中阐明各个事物,赋予其各自的独特意义.按照符号互动理论的观点,网络互动属于人际传播,在个体与个体的互动交流中,人们共享这同一的符号系统,人们对情境的反应,人际之间的互动中形成不同事物意义的理解与共识,在这一双向或多向的互动交流中,推动着人际关系网络的形成及自身的形成与发展.

1.2 符号互动理论在体育领域中的应用

符号互动理论关注微观社会学领域,在体育领域研究中,符号互动理论成为微观体育社会学研究的理论工具,主要涉及体育活动对人的社会化的作用,研究中关注体育运动小群体中的人际互动,人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身份认同获得归属感,以此促进个人的社会化过程.由于符号互动理论涉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一直没有得到学者们的重视.以“符号互动理论”为关键词检索到122篇文献,其中有12篇体育相关文献,学科主要涉及传播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体育运动中的人际互动开始进入学者的视线,如张一萌、李延超(2017)[2]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马拉松与网络社交媒体的关系》中运用符号互动理论解释马拉松参与者如何利用网络社交媒体进行人际互动.缪圆圆(2016)[3]在《路跑运动热的社会学原因探析—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中运用符号互动理论分析了路跑运动热的原因.从传播学角度解释人际的互动方式,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运动参与者如何进行身份认同,以此通过运动建立起一个互动社交平台,体现出运动参与者对科学健身的渴望.“微信运动”恰好是新媒体技术与运动健康产业的完美结合,符合大众健身的需要,因此而受到健身群体的追风.

2 微信运动的功能

微信运动,是由腾讯开发的一个类似计步数据库的公众账号.用户可以通过关注微信运动公众号查看自己每天行走的步数,同时也可以和其他用户进行运动量的PK和点赞.微信运动拥有计步、步数排行、相互点赞和步数捐赠等功能.

(1)运动计步功能:运动计步功能是微信运动的基本功能,主要是通过移动设备内的传感器计算步数,同样也可以利用第三方仪器来记录步数.微信运动区分了传统运动只能够记录里程及时长这一方面,微信运动不仅可以查看当天的运动步数,还可以查看一周或一个月的运动步数曲线数据,了解最近自己或好友的运动量.因此,运动体验者可以根据所得出的数据,结合自己的锻炼情况、身体状态,合理安排运动量,制定自己的锻炼计划,从而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参与者的运动兴趣和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2)步数排行功能:微信运动的步数排行功能是在计步功能的基础之上,微信运动每天会把当天的运动步数在用户的好友范围内进行一个排名,以供个体参考,其优势体现在微信运动会对用户的步数做到即时更新,用户可以在该平台上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的排名情况.只要是微信好友开通了该功能,个体就可以在步数排名处了解到各个好友的运动步数并且知道自己在好友圈内的排名情况.在用户的好友圈的排行榜中,步数排行第一名的好友,将显示在好友步数列表中的封面,这个封面是排在第一名的用户自我选择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能在某种程度上象征着用户本人的形象.

(3)点赞与步数捐赠功能:微信运动中的互动功能,实质上指的是微信用户可以对其好友进行点赞,在其好友的微信中将会被显示“某好友刚刚赞了你”.这一功能提供了好友之间相互交流的媒介.微信步数的捐赠功能,是微信运动依靠记录步数来做公益,只要用户每天的步数达到一万步就可以获得企业的支持并由企业捐款.用户在锻炼的同时通过微信运动步数的捐赠,达到捐款的目的,实现运动与慈善的完美结合,促使企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也可以让公众更多的了解到公益领域.

3 微信运动情境中健身参与者的文化认同

3.1 数据分享使健身参与者体验运动的成就

微信运动中每个用户都是微信运动步数的输入者,同时也是数据的分享者.因此,微信运动是由众多用户所共同营造的一个互构共生的移动社交网络平台,每个用户将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以达到对社会健身文化的认同和传播.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提出,成年人一天的运动步数控制在6 000-8 000步左右可有效促进身体健康、提高体适能,因此用户可结合微信运动的记步功能,了解自己一天的运动量是否达到这个标准,为自己提供运动数据的反馈和科学健身的依据.一目了然的运动步数可以让健身者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方便他们更好的进行比较,同时微信运动的界面干净整洁,没有繁杂的信息及广告,有助于用户将关注点集中在运动目标上,提高了用户对微信运动持续使用的满意度.

竞争是一切生物的本性,是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体育更是作为一种最直观并被人们所认可的方式[4].在微信运动情境中,步数的排名也体现出竞争关系,每天实时更新的运动步数不仅可以让用户可以随时了解到他们的运动情况,同时排行榜上显而易见的步数排名也激起了人们的竞争意识.当处于竞争环境中时,可有效刺激健身者增加运动量,表现为锻炼的积极性,同时在达到自己目标步数或者排名靠前时获得成就感.带给健身者运动的最佳体验及成就感,使用户更积极地运用微信运动坚持体育锻炼行为,在坚持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促进自我锻炼行为的养成,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

3.2 健身参与者通过符号互动获得身份认同

微信运动情境中符号互动的得以实现,是因为长期以来社会个体频繁使用即时信息软件(QQ、微信等)的文化产物,网络符号(在微信情景中主要表现为点赞等)逐渐成为一种表意符号,为健身参与者所使用.在互联网虚拟的场域中,用户在表现自己身份的时候是不需要考虑其他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权力的影响.健身者体验着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人们通过互动符号展现自己的运动形象,通过我们能够看见的简易符号,步数、排行、点赞等等来构建着各自的运动身份,在微信运动情境中,用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将每天的运动步数在微信运动页面上展现出来,体现出用户对于跑者身份的主动构建,希望通过步数的自我展示,获得一种“成功者”的身份,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在微信传播时代,人们不仅在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中,同样也在网络上确认和表达自我,“客我”对于“主我”的影响也在线上线下两个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微信运动数据的展现与运动打卡的方式就是表现“主我”的一种,同样这也是朋友的点赞行为影响的结果,受着“客我”的控制.当一个人经常性的把运动数据发布出去并且获得大量的积极的反馈,也就是点赞,那么他就会更加积极的巩固这一“主我”,并且以后会经常性的发布当天的运动数据,以回应“客我”对于“主我”的要求[5].在这一行为上,用户之间增强了认识与情感的一致性,形成清晰的自我概念,即“运动达人”的健康形象.

3.3 “运动打卡”的仪式互动引发健身参与者的集体认同

社交化的本质是确认自身身份、建立社交关系,而互联网的社交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人际关系为纽带的社交圈及以兴趣爱好为纽带的兴趣图谱[6].微信运动作为微信用户在网络上形成一个以运动为兴趣的群体,区别于传统的以地缘、血缘、业缘等为主的群体,这种群体是在共同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包容了不同职业、学历、年龄和身份地位的人,具有广泛的异质性.运动趣缘群体是人们获得集体认同的重要维度,用户利用微信运动社交网络平台,形成了一种以趣缘关系为纽带的互动体验群体,成员之间更具平等性与亲近感,人际交往的心态更加积极、主动.人类的这种知觉上的分类,会导致个体在主观上和他人共属,这样一来就会产生一种认同感[7].

新媒体下作为交流平台的微信运动,人们通过“运动打卡”这一方式,一方面可以把自己一天的运动成果向别人展示,另一方面通过每天的打卡行为,可以让自己的圈中好友对自己的运动行为进行监督.好友之间则通过点赞行为来表达对各自锻炼行为的积极认同,人们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群体当中接受着来自不同人的积极认同,互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更加肯定该群体的意义与价值,逐渐加强自己的群体身份认同并且获得归属感.参与者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共鸣,基于有共同爱好的用户,“运动打卡”也就成为了具有仪式感的一件事.

4 微信运动情境中健身文化的传播途径

4.1 微信运动新媒体传达科学健身的主流价值观

在运动锻炼中要注重科学锻炼方法,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能够更好的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以及肌肉的控制能力.在个体化社会中,要在市场中保持长久的优势就是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党的十九大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把全民健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微信运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平台,人们在使用微信运动的基础之上同时结合其他的运动软件及其设备,如小米手环、KEPP等,对锻炼行为实施监控,用户可以了解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形式,同时可以通过自身需要搭配其它运动方式,结合微信运动平台上提供的运动数据反馈,选择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频率,有效预防过度运动带来的运动损伤,为自身健康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发挥微信运动的多种功能基础之上培养人们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将体育作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主动去进行锻炼,并将科学的健身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从而更好的达到个人健身的目的.微信运动平台增加人们相互交往的机会,使在现实中缺乏沟通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符号互动与意义共享,赋予了日常生活中步行的健身意义,同时也为开通微信运动的用户给予了一个运动人的身份,并对社会弘扬的健身文化做出积极的回应.

4.2 微信运动社交网络平台促进大众健身文化的形成

健身文化是体育的子文化,以增强民族体质和大众健康为目的,以运动、娱乐、养生、保健等活动为手段所组成的一种社会系统,旨在渗入社会生活,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8].开展全民健身要以文化先行,创建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氛围.随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出台,鲜明深刻的指出体育运动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明晰全民健身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途中的积极作用,更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相契合.全民健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健康生活息息相关,有效的健身传播路径对全民健身氛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微信运动作为传播健身文化网络平台,它结合了传统媒体以及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草根性等优势,用户可以及时快速的了解到相关信息,发挥出了强大的传播功能,这种文化传播会促进传播者坚持运动,同时促进被传播者加入到微信运动的队伍中来,体现出从部分到整体、从个人到群体.微信运动从应运而生到深入人心,大众从运动参与到习惯养成,促使了人们运动方式与健康理念的转变并积极参与进全民健身的活动中来,形成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氛围,使运动教育成为促进健康生活的重要手段,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着从个人的健身行为到国家的健身文化的形成、全民健身到全民健康的发展.

5 结语

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常态,新媒体的技术正在重建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人们在以微信运动作为工具使用的基础上,获得了社会交往、自我满足与学习互动等一系列的社会成长知识.人们通过使用运动软件关注数据的记载,对未来自己的健康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微信运动的使用除了基于人们的健康意识的增强,还反映出当代新兴人际关系的构建,它自身广大的吸引力以及扩散能力同时也体现出现在流行的共享理念,这不仅成为了一种行为,更成为了一种文化.但是对于新媒体在日常生活帮中的广泛应用,在使用方面还没有形成一个固有的规范制度,因此也需要人们共同的遵守.对于此类软件的开发也还需要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大众的健身需求,促进体育的发展向着更为人性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步数好友符号
学符号,比多少
楚国的探索之旅
“+”“-”符号的由来
属羊
微信运动步数识人指南
删除好友
国人运动偏爱健走
变符号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