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藏区农牧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

2020-02-27张效科瑜措珍嘎

经济管理文摘 2020年17期
关键词:藏区农牧民文明

■张效科 瑜措珍嘎

(青海师范大学)

藏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屏障功能,但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因此加强藏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在总结国内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为藏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改善藏区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普遍的共识。但建设美丽藏区,需要在不断培育广大农牧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基础上进行。

1 问题的提出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党的十九大对保护发展生态提出了新要求,指出要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是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经营的主体,如果每一个公民都能在生态文明上达成共识,自觉维护生态环境,杜绝和抵制一切破坏生态的行为,积极承担生态责任,整个国家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生态文明强国。藏区由于重要的生态地位及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也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这就要求在推进藏区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多元化力量共同参与。广大农牧民是藏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加强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当前藏区农牧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现状如何?如何培育藏区农牧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地方政府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去思考的重要课题。

2 藏区农牧民生态文明意识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了解藏区农牧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基本情况,提高农牧民生态文明参与度,更好推动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课题组深入藏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受访人数830人,并获得有效问卷830份。

2.1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较为关注,但仍有提升空间

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有利于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生活,形成人们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识。在回答“您知道生态文明已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了吗?”时,有高达78.92%的农牧民表示知道,而有21.08的农牧民表示不知道。可见近八成的农牧民对这一国家战略是有所了解的,说明农牧民对生态环境信息较为关注。

为保护藏区生态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的政策和制度等,环保宣传工作正在发挥作用,使环保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在问到“您是否了解国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时,有9.64%的农牧民表示十分了解,有41.57%的农牧民表示较了解,有36.99%的农牧民表示一般了解,可见,近年来随着当地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各种新媒介的普及,使藏区大多数农牧民从多种渠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制度有一定的了解。而选择不太了解、不了解的比例分别占的10.6%、1.2%,这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政策的宣传仍有提升的空间。

2.2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及自身作用有正确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重在全民参与,民众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真正主体,因此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激发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是十分重要的。调查显示,藏区农牧民对生态文明建设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有高达88.67%的农牧民认为十分密切,有8.69%的农牧民认为有一定关系但关系不大,而认为没关系和不清楚的农牧民只占1.93%和0.72%。可见,广大的农牧民已认识到生态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较强的生态意识,这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广大农牧民能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的关系,有责任意识和参与生态保护的主观动机。

为考察农牧民对生态文明建设责任主体的认识,在回答“您认为藏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依靠谁”的问题时,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主导、企业自律、民众参与的农牧民达63.25%,认为依靠民众的占21.69%,认为依靠政府的占10.6%,认为依靠企业自律的只占4.46%。从这些比例中可以看,大多人认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政府、企业以及民众的共同参与,三位一体,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同时也说明农牧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在增强,逐步改变了过去那种把生态环境保护只是视为政府或环保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的认识误区,这也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 农牧民的生态自觉意识普遍提高,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已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培养和发展各主体的生态自觉意识十分重要。调查显示,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农牧民的生态自觉意识有很大的提升,在回答“您觉得个人的生态环保意识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重要吗”的问题时,有高达96.75%的农牧民认为十分重要,生态环境保护应从个人做起,另外只有2.17%和1.08%农牧民认为不重要或没有考虑过,所占比重很小。在进一步考察农牧民对吃野生动物的态度时,选择十分反对和较反对选项的分别占87.59%、7.83%,两者加起来达95.42%,而完全接受和较接受的加起来只占1.2%,选择一般的农牧民占3.38%。可见绝大农牧民对吃野生动物的行为十分反对的,这一方面与农牧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有密切关系,也与藏族农牧民所尊崇的尊重生命、崇尚万物有灵的传统生态伦理观念有密切关系。

当您发现身边有破坏生态的行为,您会怎么做?面对这一问题,有63.37%的农牧民会坚决反对并主动上前予以制止,有9.88% 有农牧民选择“向有关部门举报”。可见大多数农牧民对破坏生态的行为是非常反感的,愿意以实际行动来制止破坏生态的行为。但也有25.66%有农牧民选择“心里埋怨但不会出面制止”,有1.08%的农牧民选择视而不见,一走了之。表明少数农牧民面对生态破坏行为还存在一定的顾虑,不敢去制止,反映出在加强农牧民监督和参与生态环保工作方面,仍有较大的的提升空间。

2.4 对政府及社区的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有很高的期待

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凝聚广泛的共识,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培育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结合到藏区,广大的农牧民饱尝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后带来的苦果,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进而更加坚定地支持政府及社区所做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这在调研中也充分体现出来,在回答“您认为政府及社区加强生态文明的宣传和教育有必要吗?”这一问题时,有高达91.93%的农牧民认为很有必要,而选择“没必要”和“不清楚”的,分别占3.73%和4.34%。这说明通过建设生态文明来改善和保护藏区生态环境理念,有了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群众基础,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3 新时代藏区农牧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具体建议

3.1 将生态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

各类学生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必将是生态保护的主体,生态保护观念应当从学生接受教育之初便加以贯彻,这是人类修复生态环境及其生态教育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加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关教育理念的支撑,因此将生态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体系,既可以增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合格的生态型人才,从而为构建生态优先的社会文明秩序奠定基础。具体来说,生态教育需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特征进行有针对性培育。

首先,从着眼长远,面向未来的角度考虑,生态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教育阶段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以生动形象的形式灌输给幼儿,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尊重和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其次,小学到初中的义务教育是培育国民生态观的重要阶段,但由于学生自身重视不够、教育方式单一、政府投入不足以及评价方式不科学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一阶段的生态教育并不十分成功[1]。应当通过在部编教材中渗入地方历史地理知识当中,从而实现生态教育之目标。还通过游学活动感受大自然等形式使中小学生从小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生态现状、生态法规的基本内容有所了解,进而奠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心理基础和知识基础。

最后,大学阶段的生态教育更为关键,因为他们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我国目前面临着的艰巨的生态保护任务为大学推行生态教育提供了契机,也为高校教育提出新使命。作为现代教育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生态教育是大学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具有理性启蒙意义,且与生态学、地理学、农学、林业等专业密切相关,是相关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进行的教育内容[2]。同时还可以利用专项招生项目及相关资金借助大学体制培养生态保护相关专业人才,从培养之初即把生态教育当作基本内容,培养这一领域合格的专业人才,让他们参与到生态保护的具体工作当中,从而为藏区治理生态问题培养一批受到系统生态教育的优秀人才。

3.2 将生态教育作为环保部门的工作重心之一

目前,藏区林业、农牧、环保等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下达、监督和实施各类生态保护项目,还没有专门的生态教育科室来做这方面的工作,调研过程中,除四川甘孜林业局明确告知由人事培训科承担生态教育工作,且主要以法制宣传为主外,其他地方的相关调研中,针对生态教育问题或没有列为专项工作,或者基本上说不清相关的权责问题,即使布置有生态教育工作任务的部门,对具体工作内容、目标或不甚清楚或没有明确规划,基本处于摸索或放任状态,没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藏区生态保护工作总体上进入后期维护的阶段,各级政府及尤其是环保部门应当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把生态教育纳入工作范畴并当作工作重心之一,通过有效的生态教育,让农牧民群众普遍具备生态保护理念,成为与政府协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主力军。只有这样,引领性生态文明思想才能真正地与区域生态保护工作相契合,从而推动这一思想体系在实践领域中的思想引领作用。

3.3 通过生态教育使当地农牧民成为协同政府治理生态的主体

在后退耕时代,生态保护的重心越来越偏重于维护生态保护项目成果方面,除利用法规、行政措施等保护手段外,通过生态教育让辖区内群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主动维护生态保护成果的办法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藏区,区域的广阔性、生态环境的复杂性等因素决定了生态保护工作需要得到当地农牧民的密切配合,在政府主导下形成协同保护机制,才能真正做好生态保护项目的后期维护等工作。试想,如果当地农牧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较差,在国家停止退耕还林、还草补贴之后,思想上既有强烈的复耕愿望,也没有保护环境的主动意识,那么,在后退耕时代,各级政府保护好藏区各地生态项目后期成果的任务就会很艰巨,当地农牧民甚至会成为政府重点监管对象,且在政府与农牧民群众的利益博弈过程中,自然生态环境有可能受到二次破坏。事实上,当下藏区各县(市)主抓的生态案件中,破坏围栏、强行放牧等行为就是在缺乏生态教育背景下发展的利益博弈极端化表现。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除强化生态执法外,长久之计是加强当地的生态教育工作,把党中央主推的生态文明思想与当地实际相结合,通过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向农牧民群众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生态安全与当地社会的内在关系等,使群众普遍了解生态常识,掌握生态保护的基本方法,使他们从被监管对象变为与政府协同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同时,适当地把生态教育与宗教活动相结合,通过宗教文化宣传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结合当前的精准扶贫等工程,把生态教育与生态保护特设岗位结合起来,让乡村护林员、河长、渠长等成为生态教育的排头兵,从而有效地在乡村推行生态教育。

3.4 采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生态宣传

生态宣传应当注重自然生态本身的特质,注重环境美的特质,让宣传工作在体现大自然环境之美的同时,让人们注意到自然界植物、动物资源重建的艰巨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问题,环境美的特质不仅在于人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也在于动植物资源的重建和回归过程所表现出的大自然本身的本位性上,从而使人类与大自然环境能够真正融为一体,让人类感同身受,进而使宣传工作真正入脑入心。宣传工作十分重要,但是如果宣传手段不得当,有时会使宣传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藏区的生态宣传上,要尽量采用当地群众通俗易懂、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藏区虽地广人稀,但近年来藏区各地公路建设发展迅速,道路四通八达,可利用这些交通条件,在公路旁制作宣传牌,加强环境保护相关理念的宣传工作,使广大农牧民逐渐树立生态文明意识,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另外,生态宣传的载体应当多元化。除传统地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宣传牌等之外,还要利用博物馆、科学馆等大型展览场所细致深入地展开生态教育。比如,四川甘孜州博物馆、青海玉树博物馆等有专门的展厅详细介绍当地的自然地理概况,生态资源分布状况,以及面临的生态问题等等,通过参观这些展览,观众不仅折服于藏区大美风景,也对当地实施的生态保护项目等有了较深入了解,从而使展览本身具有深刻的生态教育意义。当前,藏区应当抓住国家大力进行公共博物馆建设的契机,应当在青海、四川、西藏分别建设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博物馆,把大江大河的历史与生态保护工程有机结合起来,让这些展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让它们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保护生态资源及其成就的窗口,从而使这类宣传渠道成为生态教育的基地。

猜你喜欢

藏区农牧民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对不文明说“不”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文明歌
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的思考
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农牧民增收几点思考
关于巴林左旗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