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劳模精神叙事传播困境及其优化策略

2020-02-26强,潘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劳模劳动精神

费 强,潘 莉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1]。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和传播劳模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30年代开展劳模表彰活动以来,经历了从学习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工作经验、先进事迹到弘扬劳动模范的高贵精神品质,并将劳模精神的内涵固定下来的过程。进入信息化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劳动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劳模精神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但在传播过程中也遇到一系列挑战。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新挑战,将劳模精神的传播与叙事教育相结合,探索优化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为全体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汇聚起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1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1.1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内涵

劳模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简称,是在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批先进典型,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全心全意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卓越贡献,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其思想和行为更体现出全体劳动者的一种崇高的精神品格,这就是伟大的劳模精神。胡锦涛同志将劳模精神概括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2]。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与劳动模范座谈时、在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都沿袭强调了这24个字的劳模精神。

在革命战争的硝烟岁月里,劳模精神主要表现为忘我工作、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一心一意为革命;建国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人民翻身做主,劳模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主人翁的姿态扎实工作,全身心投入各项建设事业中去;改革开放以来,劳模精神主要表现为争先进位、开拓创新、力争上游的奋斗精神。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劳模,虽然有各自的特点,但劳模精神具有同一性,那就是主人翁的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3]。这些精神就像一面旗帜,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1.2 新时代劳模精神的时代价值

1.2.1 劳模精神是新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4]。劳动模范是各行各业的领跑者,劳模精神则生动体现了劳动模范的崇高品质,更折射出时代精神的精华。一方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劳模精神,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从初期的埋头苦干,到现在更加强调创新创造,劳模精神是与时俱进的,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另一方面,劳模精神的发展也将时代精神向前推移,广大劳动模范不断开拓进取、革故鼎新,为信息化时代的劳模精神融入新的元素,使得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劳模精神成为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航标。

1.2.2 劳模精神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有能动的反作用。劳模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广大劳动群众的精神指引和价值追求,通过大力传播劳模精神,广大劳动者会以此为学习的榜样,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生产积极性,转化为物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当前,中国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急需要一支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队伍,大力传播劳模精神,能够进一步激发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5]“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国家的梦、民族的梦,实现“中国梦”,大力传播劳模精神,鼓励全体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在实现人生理想和目标的同时,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1.2.3 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美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模精神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力量”[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最大的社会共识,体现着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可以说,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化、人格化和现实化[7]。将劳模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突破口,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又遵循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逻辑进路,是以全新的视角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8]。因此,大力传播劳模精神有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增强主流价值观的影响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每个劳动者都要撸起袖子加油干,都要向广大劳动模范学习,不断争创一流,以劳模精神为指引,每个人的力量聚集起来,就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

1.2.4 传播劳模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氛围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广大劳动者,更离不开劳模精神的引领。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6]。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工智能使得一部分工作被机器取代。有的人借此鼓吹劳动无用、劳动者将会被机器所取代等错误言论。因此,当前要加强劳动教育,增强人们的劳动观念,不管何种形式的劳动,都是为社会发展出力,都应该得到尊重,通过诚实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这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也是每个人的责任。

2 新时代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现实困境

2.1 新时代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样态

2.1.1 劳模精神叙事传播

叙事(narrate)一词源自拉丁文,意为“知识、专家或熟练实物”,它最简单的字面意思是叙述故事。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者热奈特认为,叙事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叙述一个事件或一系列事件的口头话语或书面话语,即叙事话语;二是叙述真实或虚构的事件(故事);三是某人讲述某事的行为[9]。后来,随着叙事逐渐成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之一,叙事也被看作是一种表达方式。不管如何,叙事在事实上都需要人们主观情感的介入,是人们将各种情感、经验等组织成具有现实意义事件的基本方式,“人们可以通过叙事,‘理解’世界,也可以通过叙事‘讲述’世界”[10]。综上所述,叙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叙述包含人们经验世界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反思。关于“传播”的概念,郭庆光将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加以结合,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11]。综上所述,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可以这样理解,传播者通过叙述体现劳模精神的劳动模范的故事,以达到弘扬劳模精神、向劳模学习的目的。

2.1.2 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价值

劳动模范是我国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劳模精神源自劳动模范的生平事迹,通过对劳模故事的叙述,帮助人们认识劳模,体会诸多劳模故事中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使个人不断学习进步。由此可见,叙事教育在劳模精神传播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体现出重大价值。

首先是经济价值。劳动模范本身就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杰出贡献,在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体现了伟大的劳模精神,这对广大的劳动者是一种激励与鼓舞,劳动模范成为广大劳动者学习的榜样,这样会极大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生产动力,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

其次是政治价值。劳动模范是一个包含政治性的名词。我国的劳模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事,还广泛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参与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引领全体人民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启迪人民的智慧,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最后是文化和社会价值。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劳动,古文典籍中不乏大量的论述,可以说,劳模精神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新时代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具有深刻的文化价值,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之一。此外,叙述劳模故事,传播劳模精神,能增强劳动模范、劳模精神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在全社会将会形成良好的氛围,与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目标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共同作用。

2.1.3 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现状

建国70年来,广大劳动者通过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汗水甚至生命。从王进喜、时传祥、申纪兰到袁隆平、张黎明、郭明义、夏立等,劳模的评选标准在变化、在提高。传统媒体在叙述劳模故事、传播劳模精神上发挥了很大作用,对劳模等一批先进典型,人们耳熟能详,人们通过专门的、特定时间的电视节目、电影电视、报刊杂志专栏等了解劳动模范的事迹,被他们的崇高精神和品格所打动、激励和鼓舞,从而转化为自身的前进动力,不断攀登、争先进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新时期的劳模也在不断努力奋进,也有很多劳模通过新技术、新手段,亮出身份,展现劳模的工作生活,不仅传递知识经验技术等,更弘扬了劳模精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2.2 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现实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思想文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科技的发展正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人们获取、加工、转化信息的方式发生较大变化,这些变化给劳模精神的传播带来了挑战。具体来说,当前劳模精神叙事传播存在着新媒体的兴起与劳模精神叙事载体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传播对象的多样化需求与叙事内容刻板化之间的矛盾;“全媒体”宣传格局与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等,限制和阻碍了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有效开展。

2.2.1 新媒体的兴起与劳模精神叙事载体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

载体泛指能够承载其他事物的事物[12]。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载体有传统载体、新兴载体和实践载体,传统载体主要包括报刊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新型载体主要是指互联网新媒体,包括微博、微信以及客户端应用软件等;实践载体包括劳模所在的单位、劳模工作室等。劳模精神的传播,初期主要是纸质传播,通过各类报刊杂志叙述劳模的人生故事,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普及后,出现了一些访谈、影视剧等,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出现,部分劳动模范开通微博等平台,继续传播劳模的声音、展现劳模风采。

但是,进入信息时代,尤其是自媒体时代,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基本还是停留在纸质、线下阶段,线上的传播普及不够,没有充分抓住以互联网为手段的新媒体具有的时效性强的特点,没有充分认识到当前微信、微博、短视频等社交媒体的使用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以此为依据进行传播,将劳模的故事推广出去,将伟大的劳模精神传播出去。此外,实践载体的运用效率更为低下,参观各行各业的劳模工作的地点、劳模工作室等或邀请劳模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宣讲等,让劳模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让人们通过切身感受,近距离听劳模故事、悟劳模精神,来还原自己在工作中的状态,让人们在悄无声息中感悟劳动模范的伟大人格,体悟崇高的精神品格,但是,这些载体都没有被有效使用,没有被有效整合起来,使之发挥最大合力。

2.2.2 传播对象的多元化需求与劳模精神叙事内容固化之间的矛盾

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需求,同一群体的不同年龄阶段也有不同的需求,面对劳模故事的叙事也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有的是消化吸收并付诸行动,有的则是无感、甚至排斥等消极反应。产生问题的根源在于传播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与叙事内容的理想化、刻板化、固定化、缺乏创新之间的矛盾。当前,劳模精神的叙事往往还停留在过去那种状态,内容脱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与人们的实际工作和生活相差较远,可学性弱,难以引起普通大众的共鸣。现在劳模精神的叙事结构,包括故事情节设定和选择、内容和叙事逻辑都是对过去劳模故事叙事风格的照本宣科,创新性不足。从劳模评选开始至今,通过劳模的故事传播的劳模精神往往停留在自然叙事方面,将劳模的故事进行简单的叙述再加上一定的评价,没有将劳模的故事进行一定的整合,使之体现更多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对受众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一说到劳动模范,大部分人脑海中出现的就是一线产业工人在劳动的画面,往往有一种刻板印象,与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没有产生足够的关联。当今社会不断发展,人工智能飞速进步,很多体力劳动被取代,这就使很多人无法对此产生强大的共鸣,从而转化为自身前进的动力。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应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研究受众的知情意行和个性,注重培养受众对高尚精神境界的追求和信仰,使劳模精神的传播摆脱以往的枯燥说教和机械劳动,使之成为受众的内在精神素养,从根本上为精神的宣传增加传播动力。

2.2.3 全媒体宣传格局与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间断性之间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 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 的传播制高点”[13]。劳模精神体现着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精神面貌,劳模精神应该在全社会得到广泛宣传,达到全面宣传,实现任何人、任何地点、任何手段都能获得关于劳模精神的信息。“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他们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6]。宣传学习就要形成常态化的机制,而不能间断进行或流于形式。全面宣传、全面学习,将学习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中,劳模精神的大力传播也要如此。但是,当前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存在着间断的现象,劳动模范走入人们眼帘往往集中在某些时段,比如“五一劳动节”等,在这些时段,宣传教育集中开展,过了这段时间,往往销声匿迹了。宣传学习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和贯彻,前后没有很好的衔接起来,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没有达到好的实践效果。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这一矛盾也是阻碍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重要方面。

3 新时代劳模精神叙事传播的策略

3.1 充分利用新媒体及网络资源,拓宽叙事传播的载体形式

当前,互联网已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2018年全年新增网民5 653万,网民总数达到8.29亿人,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为27.6小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人,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6%[14]。微信及其小程序、微博、抖音等各类社交和短视频平台家喻户晓,并且在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等方面显示出很大的优势。因此,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必须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才有出路。

第一,要充分挖掘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客户端等的使用情况、人群分布等,开展线上精准传播,将劳动模范的故事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等方式在网络上完整展现出来,将劳模的口述、他人的评价展现出来,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一改以往的刻板化印象。现在网络平台诸如微信、各类短视频客户端、抖音短视频等都是当前使用非常广泛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很好地将劳模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高贵品质叙述出来,给人最直观、真切的感受,很容易产生共鸣,继而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投入到学习、工作和生产实践中去。

第二,要掌握话语权,让劳模精神在主流媒体上发声。劳模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诠释,因此要注重发挥主流媒体的凝聚作用,让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常态化开展,可以开辟专门的栏目、时段或者节目等,在主要的电视台、电台或网络节目上讲述劳模故事,传播劳模精神。

第三,要丰富传播形式,形成全方位宣传格局。结合传统纸质媒体和新媒体,将不同的劳模搬上“舞台”,让劳模走出去,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不同单位通过各种形式,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3.2 坚持受众导向,优化叙事话语和叙事方式

优化叙事话语和方式,就是从“叙述什么”和“怎样叙述”两个方面展开,探求优化路径。劳模精神的叙事要紧紧围绕劳模精神的具体内涵展开,寻找身边符合劳模精神要求的典型代表,充分挖掘他们的事迹和崇高品质,充分展示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让人们感同身受。要充分挖掘各行各业的模范代表,使人们能真切感受劳模可学,劳模就在身边,劳模精神给人理论,要避免空洞教条的口号和宣传。

叙事方式的优化,首先,要具有针对性,面对不同的传播对象,决定不同的故事情节、逻辑结构等,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年龄而决定故事讲述的时间长短,决定内容形式,融入不同群体喜闻乐见的元素,比如青少年好奇心强,可以设定一些悬念,再由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劳模揭开谜团等,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其次,劳模精神的叙事要与全媒体时代相契合,要充分结合影视、话剧、纪录片、歌曲、短视频等方式,在内容、结构、节奏等方面加以协调,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劳模精神,后期还可以依托新媒体技术,融合文字、图片、影像、动画、色彩、音乐等多种视听觉元素,利用先进的虚拟情境等技术,真实还原劳模的故事和细节,增强传播对象的代入感,打破以往叙事沉闷单一的色调,引导传播对象去触摸有温度的故事,体会有血有肉的精神与品格;最后,劳模精神的叙事还可以适当融入品牌、明星等商业元素,从而吸引人们的目光,提高热度,但要注意品牌和明星的选择要有标准,同时避免泛娱乐化。

3.3 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全面持久地推进劳模精神叙事传播

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自媒体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很容易获取海量的信息,并且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复制、转化和传播,这些信息以文字、图像、动画的方式呈现,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面对媒体发展的这一趋势,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也要顺势而上。劳模精神源自劳动模范的故事,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主要就是通过叙述劳模的故事,尤其是一种包含精神品质、道德价值的故事来达到情感激发、行为体验和思维启迪的目标。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应逐渐从自然叙事向道德叙事、丰富叙事转变。在叙事传播的展开过程中,应分析和认识传播对象的理论认识问题、现实发展问题及问题发展变化的逻辑基础上,形成叙事的核心线索,通过“备故事—叙故事—解构故事—重构故事”的动态过程,精心准备需要叙述的劳模故事,灵动具体地呈现故事,努力使故事以合理恰当的时间顺序或逻辑关系叙述出来,在此基础上,对故事进行还原、打散、延伸,实现对故事的丰富化理解;还要将碎片化的劳模故事重新整合起来,丰富与改变故事原有的结构和表述,使其由薄变厚,更加贴近真实而平凡的生活,指导帮助传播对象解决问题,建构起更为全面、积极的思想认识和生活状态,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15]。

当前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体会劳模故事、劳模精神,通过自己的理解,再以文字、视频等形式来叙述自己的心得体会、自己的故事,把自己收获的、学习的东西再传播出去,从而达到全民学习、全面传播的高潮。此外,主流媒体更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利用自身的优势,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将劳模的故事以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推广出去,由小见大,通过对劳模生活、工作的细节的叙述吸引人、打动人。要结合热点,抓住焦点,创新形式,提升叙事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得劳模精神的叙事传播不断丰富拓展,向前推移,此外,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声,要敢于同丑化劳动、劳模、劳模精神的现象做斗争,要抓住主动权和话语权,壮大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4 结 语

劳模精神叙事传播对于加强劳动教育、弘扬劳模精神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提高主流媒介影响力、优化网络环境、加强主流文化阵地建设也具有重大指导作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分类实施,有的放矢,注意结合现实生活,贴近实际,注意创新方式,增强吸引力,使人们自觉接受、主动践行。

猜你喜欢

劳模劳动精神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热爱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