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移舞楼”:壶关县固村二仙奶奶庙古今剧场兴废考论

2020-02-26郭炳亮

绥化学院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壶关县碑记东移

郭炳亮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山西临汾 041004)

在阅读《道光壶关县志》的过程中,于其艺文志中发现了一通刊刻于清道光四年的《济旱池碑记》。原碑已佚①,为行文方便,兹将碑文迻录如下:

济旱池碑记[1]

张步载

闻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是谓不朽。盖德之厚者,时历久而必发;功之茂者,年虽远而弥光。未有终于湮没而不彰者也。我固镇旧有土河一区,东北倚龙山之峻,源之所自来也;西南还淘清之 河,流之所由归也。盛绩所存,万姓汲饮于斯焉。第基址虽具而蓄水易洩,根底未坚而移时辄涸。每届冬春之际,辄有干渴之忧。家负瓮而衔渴,户积雪而藏冰,男妇老幼每岁苦之。乾隆五十年间,先辈诸父老同兴修池义举,蓄钱粮、备财用如是者盖亦有年。至嘉庆元年兴工,阅五年告成,计费五千余金。负土运石,鸠工庀财,经营尽萃,畚锸齐兴。其形之双也,象若合璧;其渊之深也,筑以重台;中有石梯,券道上列。门户栏杆为水簸,于巽隅(东南角)备蓄潴也。修石渠于乾方(西北方向),防冲决也;西修影壁,固元气也;东移舞楼,广市场也。迄今三十余年,乐汲取之,无干旱之嗟。蒙其休者,习为固然,盖先德之湮久矣。自道光四年,有维首诸公,缘池南岸倾颓,重为修葺,因综前后姓名,备勒诸石,非夸美也。唯恐代远淤塞,后代之人无从观感矣。

此序。

此碑对山西省壶关县固村一清代水池的兴修的原因及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叙述。而细读碑文还会发现,此碑不仅提及兴修水利设施的经过,还提及了另外两项工程,即“西修影壁”与“东移舞楼”。专业使然,笔者对其中“东移舞楼,广市场也”一语产生了疑问:“东移舞楼”移动的是哪一座舞楼?这座舞楼现在还存在么?

一、《济旱池碑记》碑文小识

固村位于壶关县城东南17公里处,据《壶关县志》载,相传固村地形中部凸起,顶端有一石鼓,故而命名为“鼓村”。[2]而考诸方志,明弘治年间纂修的《潞州志》中称之为“故村”[3],为紫团乡下属;清代因之,然名称更为“固村”,可知村名经过多次变化。翻阅方志之县域图,不难发现,固村与四家池、川底、林青、长林等村皆位于由晋至豫之古商道上。[1]由于往来交通便利,固村在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道光壶关县志》、《光绪壶关县续志》中,固村主出现在“镇集”等条目中,《济旱池碑记》在行文伊始亦称“我固镇……”,可见其经济、政治地位之显著。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固村作为乡镇政府、公社驻地,曾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至今,固村尚有乡镇企业厂房、医院、学校等多处建筑遗存,可见昔日辉煌。[2]

关于清代及以前的固村,可考的历史文献资料数量稀少。《济旱池碑记》即为其中之重要文献。然而,不无遗憾的是,囿于文献资料之缺乏,我们已经无法对碑文撰写者张步载的详细信息进行考证,仅可知其为“邑庠”而已。碑文主要以济旱池这一水利设施的修建过程为主要记述内容。济旱池,位于固村村西,坐西朝东,占地778平方米,现保存完好。如碑文所述,“其形之双也,象若合璧”,济旱池分为大、小两池,大池周长98米,深10米,小池周长15米,深7米,两池相通,以券道连接。“门户栏杆为水簸,于巽隅备蓄潴也”,小池建有池门,硬山顶建筑,面阔一间。门为拱形,原有门板,现已经朽烂,仅在门顶端存有横木一根,左右置两孔耳。门上有匾额,左侧书“衢上郭君都题”,右侧书“大清嘉庆戊午年菊月”。按碑文“至嘉庆元年兴工,阅五年告成”及池门匾额之题款可知,此池于嘉庆元年兴工,至嘉庆七年落成。

古人兴建工程,于方位十分考究,济旱池亦是如此。碑文对其各部分的方位选址有详细的描述,是所谓“门户栏杆为水簸,于巽隅(东南角)备蓄潴也;修石渠于乾方(西北方向),防冲决也;西修影壁,固元气也;东移舞楼,广市场也。”通过这段碑文,我们可以知道,门户栏杆的修建,是为了储蓄水源,石渠的修建,是为了防止水流过大,冲毁水池。济旱池背靠深沟,与历代堪舆学家强调的“藏风聚气”的建筑选址理念不合,故而在其后修建影壁一座,以“固元气”。而由“东移舞楼,广市场也”可知,济旱池的修建占据了街道的部分位置,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但由于济旱池是在“基址”的基础上修建而来的,所以在它的位置无法移动的情况下,才选择将“舞楼”进行迁建,以不影响经济运行。

《济旱池碑记》以记述济旱池兴建过程为主,而通过释读碑文可知,碑文应当记述了四项工程:首先便是兴修水池。碑文伊始即言“我固镇旧有土河一区……第基址虽具而蓄水易洩,根底未坚而移时辄涸”,由此可知,济旱池是在原基址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而此池建成以后,并未立即刊刻碑文纪念此事。直到道光四年间,“有维首诸公,缘池南岸倾颓,重为修葺,因综前后姓名,备勒诸石”,才将前事刊于碑上。而在这一年里,除了对池的南岸进行修补外,还同时进行了“西修影壁”与“东移舞楼”两大工程。“西修影壁”从风水上对村落环境进行了调整,“东移舞楼”则因经济原因对戏台进行了迁建。

二、“东移舞楼”与二仙庙神庙剧场

“东移舞楼,广市场也”。由于碑目标曰“济旱池碑记”,“东移舞楼”仅为捎带提及,故在碑文中语焉不详。固村现存的古戏台仅二仙奶奶庙戏台,那么,“东移舞楼”中的“舞楼”指的就是奶奶庙戏台吗?还是另有所指?

二仙庙在晋东南地区分布极广。二仙本庙即真泽宫在壶关县神北村,而在壶关县的众多村落中,则广布二仙之行祠,固村即为其中之一例。固村二仙庙位于固村村西“石头街”(亦称旧街)。该庙座北朝南,由山门而入,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及山门戏台、正殿,两侧有东、西看楼,正殿两侧有东、西耳殿。

据实地访谈可知,此庙在上世纪曾做过固村乡政府公署,后又作为村办幼儿园多年,加之建国以来的政治运动,山门戏台现已被砖石砌封并加上了门窗,作为办公用地。从外部形制看,二仙庙山门戏台为卷棚硬山顶结构,面阔三楹,进深六椽。戏台左侧有砖砌台阶,可拾级而上。正殿建于砖漫台基之上,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灰布仰板瓦屋面;四椽栿对前剳牵通檐用三柱,屋顶瓦件及前檐墙、装修均清代至近代改修,铺作包裹于墙内不可识别。

那么,二仙庙戏台即《济旱池碑记》中所提及的“舞楼”么?通过上文对舞楼及其周边环境的讨论可知,二仙庙戏台即为碑文所指“东移舞楼”之“舞楼”。从固村的村落发展看,村址始于碑文所言之“龙山”。龙山,从位置上分析,龙山即指的是固村村民口中的玉皇垴、“小山”。二山本为一体,玉皇垴呈仙桃形,东西绵延,小山作为玉皇垴的支脉,南北贯穿。固村即处在二山怀抱之中。在后世的发展中则扩展至如今的石头街一代,形成以石头街为中心,南北延绵、东西横亘的村落布局。固村的清代及民国的民居分布在石头街两侧,亦可证明这一判断。固村既为集镇,则其市场应当在石头街。二仙庙作为临街的神庙,山门及山门戏台本已经占据了本可规划为商铺的位置。故而,在道光年间,村人对其进行了迁建。

当然,究竟固村以前是否有过其它的神庙及神庙剧场,目前暂不得而知。以邻村绍良村为例,目前尚有三官阁、奶奶庙、观音堂三处神庙遗存②;作为树掌镇镇政府驻地的树掌村则曾有包括诸神观、关帝庙等在内的神庙十余处③。那么,作为远近闻名的大村,是否也曾有多处神庙建筑?然时殊世易,已经无法考证。虽则在《济旱池碑记》中对这一戏台无准确之描述,也只能据之进行合理的推测。

三、神庙剧场与信仰活动的兴废

据《壶关县志》记载,固村在上世纪50年代至本世纪初曾作为乡、镇或公社之驻地。作为公共建筑,固村二仙庙被充做公署使用。东西看楼被改建成房舍数间,戏台亦被改建成办公场所。上世纪80、90年代,固村乡、固村村委会建设了新的办公用地,并于村委会大院内建设了规模宏大的的固村人民舞台,二仙庙舞楼旋即废弃。至此后的数年间,二仙庙除曾做过村办幼儿园使用、供鳏居的两位低保户居住外,再无人问津。

2017年,壶关县文物博物馆对固村二仙庙进行了抢修。二仙庙山门戏台被重新修葺,恢复了其原本的属性。当然,由于已经兴建了规模更大的剧场,二仙庙新修的戏台仅作观赏,再无实用价值。据学者考证,所有的二仙庙皆于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进行演剧活动,固村亦如是。虽然人民舞台已经脱离了神庙剧场的禁锢,但年年演剧不衰,却是承袭自千百年来的传统。④由于固村二仙庙并未留下舞台题记之类的文字信息,我们无法对其以往的演剧活动有更深入的剖析。从笔者多年来的观剧经验看,每年除连唱七本连折大戏的传统一直因循以外,每年所请的戏班并不一定,时而豫剧、时而上党梆子,可见,固村的演剧活动除了节序还遵循着古老的传统外,其余早已松动。

二仙信仰的兴起至晚不晚于唐乾宁年间。⑤千余年来,民众对二仙真人信仰不衰,中央、地方政府亦积极地将二仙信仰纳入国家正祀体系,以期更好的治理地方。二仙原是两位受继母虐待而死的小女孩,民众感念其纯孝,遂立祠祭祀。在宋代,又增加了“祷雨立应”的偶然性事件以及显灵边塞为官军提供粮草的传奇故事,被敕封为“冲惠”“冲淑”,御赐庙号曰“真泽”。[1]而在实地考查中可知,二仙在民众中间主要被奉为生育神。在壶关县村落民众的诞生礼上,民众要为二仙奶奶糊制纸衣裤、纸鞋、包袱、烟袋等物,而后在天地神位面前焚化这些供品,以表虔敬。固村二仙庙虽然废弃良久,且多年来庙门紧锁,然每有家人生病、子女升学等事件发生,村民们都会到二仙庙门口烧香祈祷,可见其信仰生命力之顽强。

每年农历四月十五、十六、十七三日为固村二仙庙庙会。在镇政府驻地迁移至新街后,旧街已成为了普通的居民住宅区。固村的商业活动,主要在“新街”进行,庙会亦在“新街”进行。如今的二仙庙庙会,与演剧活动一样,除了在节期上可以看出其与二仙庙、二仙信仰的联系外,已经与壶关县其它各处的集会一样,主要做物资交流之用。神庙虽然被修建的焕然一新,但与民众日常生活的疏离,似乎成了定局。

注释:

①固村济旱池池门左侧现存清碑螭首一个,极有可能是该碑的部件,然原碑碑身已不见,暂时无法确定。其规格为:高95cm,宽45cm,侧边款22.5cm。

②绍良村村民委员会编:《绍良村志》(内部资料),第5页。笔者亦曾于2019年2月份到该村实地考察。

③树掌村村民委员会编:《树掌村志》(内部资料),山西新闻出版社2009年版,第328页。笔者亦曾于2018年8月扥到该村实地考察。

④(宋)张仪凤撰:《再修壶关县二圣本庙记》,见冯俊杰等编著《山西戏曲碑刻辑考》,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8页。碑文详细叙述了宋真宗年间地方政府补修壶关县二仙本庙的经过。碑文中有“霜露霑衣,非复弦歌之地”一语,冯俊杰先生认为,碑文中提到的“弦歌”应当是广义上的酬神祭祀的乐舞,应当包括酬神礼乐、杂剧院本、队戏以及乐舞戏等多种表演形式。

⑤关于二仙的起源,学界多有论述。现存有关二仙庙的相关文献中,《大唐广平郡乐公二女灵圣通仙葬先代父母有五瑞记》为最早者。碑文详细叙述了迁葬二仙父母时出现的旋风卜地、石下见蛇、白鹿现身、空中悲泣等五种祥瑞。在碑文末尾“粤以乾宁元年甲寅之岁……”,可知,二仙信仰的兴起应不晚于晚唐。此碑现存山西省壶关县树掌镇森掌村,现碑刻镶嵌于二仙父母墓祀亭山墙内,笏首,青石质,碑高108cm,宽61cm。

猜你喜欢

壶关县碑记东移
山西省壶关县晋庄镇十里村:党建引领聚合力 乡村振兴谱华章
长治市壶关县龙泉镇石堡寨村:打开群众增收致富幸福门
乾隆《翼宿神祠碑记》与戏神信仰的正名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一次东移型西南低涡引发的强降水诊断分析
《重修建立玉皇庙记》碑
重修龙泉寺碑记所见明代寺院经济
河北棉区战略东移稳棉增粮的决策依据
新形势下城乡规划设计与管
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政治中心的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