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模式研究
——以青岛市为例

2020-02-26尧珏邵法焕蒋和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青岛市业态都市

尧珏 ,邵法焕,蒋和平*

(1. 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2.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北京 100081)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提质升级的新形势下,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供给和需求不平衡加剧等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1-3],农业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开始凸显[4-6]。而如何将现代高效农业与不断升级的城乡融合趋势有机结合是实现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明确部署了加快发展绿色高效农业、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提升协同创新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7],都市农业作为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保障城市高质量“菜篮子”供应的重要手段被寄予厚望,我国都市农业的发展已形成新特征、迈入新阶段[8-10]。都市农业是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方向。

与我国都市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主要关注某一具体纵向研究区域都市农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和理论规律。如刘欢等[11]从生态敏感性的视角出发将重庆沙坪坝作为都市农业功能分区的评估对象,分析都市农业在具体区域内的综合效益。黎孔清和孙晓玲[12]以南京市为研究区域,积极探索都市农业发展格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郭淑敏等[13]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北京市房山区为例,总结都市农业发展的“房山模式”,即“一城一区”战略模式和三产高度融合的产业格局;何建新[14]基于“互联网+农业”背景提出了五种都市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并探讨了每一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内容和运行规律;丛晓男和曾现进[15]以北京四季青地区为典型案例,指出农旅休闲结合是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模式和载体;杨娟等[16]从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区域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出发,找出了都市农业发展与实现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结机制,以破除差异化来促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

二是重点关注大城市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衍生出的融合性产业和拓展性功能。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都市农业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模式也不断转变,我国都市农业发展不断向多功能服务农业、绿色生态农业、农旅创意农业、信息化大数据农业等新产业和新业态转化[17-20],都市农业开始以绿色生态、休闲体验、高科技、高效益为典型特征,能够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21-23],都市农业作为大中城市“菜篮子”、“果盘子”和“奶瓶子”的供给功能凸显[24]。张社梅等[25]指出都市农业的融合性、拓展性和创新性有效推进了我国现代农业的绿色、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我国都市农业业态融合和业态创新的进程正在逐渐加快。

综上所述,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各类都市农业新产业的产业延伸、地域性都市农业发展、农村三产融合与都市农业功能拓展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研究成果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助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6-29]。但同时也要看到学界对我国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总体发展模式及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依然相对较少,欠缺系统化、理论化研究。因此,本文基于产业融合和产业链延伸的视角,利用课题组对青岛市西海岸度假区、即墨区的绿色硅谷科技园、玫瑰小镇生态观光产业园和青岛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及所属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座谈信息,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归纳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模式,阐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征,分析青岛市发展都市农业的问题,探讨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为更好地推进现代高效农业与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优先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模式

近年来,青岛市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为总方针,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展为己任,以农业新旧动能转换为抓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催生出了智慧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农业、观光休闲农业、都市渔业、会展农业等新产业与新业态[30]。本文以资源流动集聚和农业功能拓展为划分依据,归纳出了几种典型的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模式。

1.1 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衍生出创新型农业

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衍生出创新型农业以高科技技术和农业产业的相互融合和渗透为主要特征,从资源利用、运作效率、系统弹性和可持续性的整体维度来创新农业产业和农业技术的应用方式。典型代表为智慧农业、科技农业、大数据农业等新业态。2018年青岛市以农业“新六产”(即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高科技智慧农业的发展,规划创建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区。

1)以绿色硅谷等一批现代智慧农业园区和生产基地为载体的智慧农业。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集聚示范引领要素,加强专业人才培育与引进,先后与荷兰瓦赫宁根大学、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建立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智库为发展契机,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通过整合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农事体验,依托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园,深入挖掘青岛市特色林果、经济茶叶、农旅文创等高附加值的优势产业。同时科技园以“企业+示范园+基地+农户”等共赢模式不断密切园区建设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带动13 万农民实现就地就业,创收增收。2017年青岛市绿色硅谷特色农业产业园区新引进建设现代农业项目37个,总投资41.8亿元,带动了周边农户可持续增收。

2)以新时代“互联网+海洋”为特色的都市渔业智慧体系。海洋渔业是极具青岛市特色的优势农业产业,青岛市积极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走向远海,海洋新兴产业走向深海。一是围绕海洋牧场,建设集一二三产相融合的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突出海参、贝藻类、深水网箱养殖鱼类等规模大、能形成产业链的大宗品种,打造产值过百亿元产业链;二是探索建设深海装备化海洋牧场,依托武船重工承建的大规模深海半潜式智能养殖场,引导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探索建设深海装备化海洋牧场建设,依靠装备化支撑,走向深远海,建设“超级渔场”;三是培育壮大“智慧海洋”产业,科学养殖,做大做强“互联网+海洋”,通过线上线下推广销售渔业品牌,有效带动了水产养殖户的积极性;四是打造水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实施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发挥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作用,构建以“互联网+海洋”为特色的都市渔业智慧体系。

1.2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衍生出综合型农业。

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衍生出的综合型农业以领域内农业系统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集成为首要前提,与高科技向农业渗透衍生出的创新型农业最大的区别在于综合型农业是在现代农业领域内重大技术攻关和新技术集成发展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兴产业。典型代表为现代种业、工厂化设施农业、植物工厂、智能温室农业等新业态。

1)繁育推一体化同步发展的高科技现代种业。我国种质资源收集保护与创新利用以及品种繁育与分级加工技术的突破衍生出了高科技现代种业。现代种业不仅是我国农业战略部署的核心产业,也是事关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突破和创新的基础性产业。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是青岛市繁育推现代种业的核心,是青岛市“一核引领、多点突破、全域协同”国际种都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目前,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核心区已有瑞克斯旺、硕丰源、美田园艺等6 家国内外知名种子企业落户投产。国际蔬菜花卉种子产业园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农科院等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合作,合力打造现代种业繁育推一体化联盟,加快选育和推广优质种子,推进建设种业理论研究和实践培育的有机衔接机制,加快产学研结合、繁育推一体化发展进程。建成全国区域性葡萄、花生良繁基地2 处、山东省花生和蔬菜区域良种繁育基地2 处,建成标准化良种繁育基地1.3 万hm2,每年供应农作物种子1 亿kg、蔬菜种子190 万kg,既满足青岛供应,又辐射全国各地。产业园采用的是“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通过与专门的人力公司签订合同来获取有一定素质保障的劳动力。

2)物联网+现代农业集成发展的工厂化设施农业。依托“物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创新研发的现代生物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现代环境控制技术是我国工厂化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青岛市高效利用现代物联网信息科技创新发展工厂化设施农业。2018年青岛市食用菌、设施蔬菜、果品、粮食等物联网+工厂设施化农业基地的主要品种面积达280 hm2,投入资金6731.67 万元,使用1 种传感器基地数有8 家,4 种以上的传感器基地数有4 家。青岛市高科技设施农业的运行机制主要是以“基地+终端”为主,企业与基地实现无缝对接,对内部配套的种、养、加环节,实现区域一体化管理,以技术与服务代替传统营销,为农户提供全程高密度技术与生产过程服务,进一步降风险、增效益,实现产业链的叠加。

1.3 现代农业多功能拓展衍生出服务型农业

农业多功能拓展衍生出服务型农业以突破传统农业单一生产功能、拓展新型农业发展方向为主要特征,从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打造势头强劲的功能性农业。典型代表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会展农业、创意农业、景观农业等新业态。

1)“农业+旅游业”打造点片相连休闲农业产业群。“农业+旅游业”都市农业新业态的内容包括农业生态景观文化、绿色餐饮文化、假日休闲文化、农耕体验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31]。这一业态充分利用区域自然优势,开发生态观光园区,集观光、旅游和餐饮为一体,为市民在工作之余提供休闲好去处。青岛市中国灵山玫瑰小镇以花为媒,大力发展玫瑰产业、采摘农业和乡村旅游三大特色产业。玫瑰小镇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融合,与350 多农户签订了购销协议,带动周边乡镇1200 余户从事玫瑰种植,目前已发展玫瑰种植200 hm2。同时农户不再承担种苗、技术、销售等方面的风险,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延长了农业产业链,降低了生产成本。项目带动了周边乡镇生态旅游的发展,消化吸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实现了政府、公司和农户多方面共赢。

2)“农业+光伏”创新发展都市创意农业新模式。青岛市农业创客空间将光伏与农业有机结合,通过市场化机制、专业化服务和资本化运作方式,聚集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利用光伏农业大棚为孵化载体,发展独具特色的“一体两翼”模式,即以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为主体,以“光伏+农业”星创天地和光伏农业“造血式扶贫”为机翼。光伏农业产业综合体通过互联网思维下的农业“园区化+平台化”运营,聚集核心创新资源和创业要素,利用光伏农业大棚为孵化载体,提供电商、知识产权、品牌推广、投融资等十二大平台服务,促进农业创新创业的高效率、简操作、易推广。光伏农业园区不仅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和创业机会,让农民获得土地租金和工资收入,而且实现了经济作物设施化,改善了当地能源结构,带动当地快速、协调、绿色发展,实现光伏农业精准扶贫,达到企业、政府、农民和环境的多方共赢。

3)“农业+展览”建设国际化会展农业大品牌。青岛市会展农业的核心是以农业展会为媒介,积极开拓农业新产品与农业新技术的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增强青岛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通过提高档次、扩大规模来提升青岛农产品美誉度和市场影响力。2018年青岛市组织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参加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有关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重要农业展会,最大限度地扩大交流与合作,增强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政府积极组织举办青岛国际蓝莓节、葡萄节、樱桃节等农业节会活动,促进会展农业与旅游服务业文化节庆活动的高度融合,力争在国内和国际上打响“青岛名品”的大品牌。

1.4 资源要素流动形成的城乡融合农业

资源要素流动形成的城乡融合农业是以提高农业生态效率、精准定量地利用农业要素资源为主要特征,强调以高质量产品直接对接消费者。典型代表为市民公园、社区支持农业、农产品私人订制、农村养老服务业、农村社会化服务业等新业态。青岛市积极探索以社会化服务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莱西金丰公社秉持“让世界为你种地”的理念,以“合作社+农户”为主要模式,其本质是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农业托管服务。公社通过一站式的全球优质资源产品的提供,以打造规模效应来降成本、提收入,真正解决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的问题。在生产环节,对接世界顶尖农业企业,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种植户提供测土配方、选种选肥选药、种肥同播、病虫害诊断、机械收获等专业化服务;在金融服务方面,对接全国和区域性的各大第三方金融平台机构,为托管土地农民提供低利率的贴息贷款;在销售环节,结合外部渠道和自有渠道,帮助农户建立品牌,直接对接消费市场,先后与正大集团、鲁花集团两家生产企业签订了代收购协议,为农产品销售广开渠道,为农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四种发展模式源自于青岛市农业发展的实践,其发展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区别,区别性体现在主要特征、运行机制和产业形态等方面(表1)。

2 青岛市发展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特征

青岛市根据都市农业发展现状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对都市农业发展新产业和新业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主要做法特色鲜明,推动了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和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2.1 大力发展新六产,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企业集聚

青岛市高度重视产业融合的发展,以农业新六产强化企业集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加快青岛市都市农业转型升级。2018年9月《青岛市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新六产”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该实施意见以构建青岛市农业“新六产”为创新型举措,将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发展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抓手,将青岛市进行现代农业功能分区,优化青岛市现代农业产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西海岸高端智慧农业示范区、胶州临空高效农业先行区、即墨青岛国际种都核心区、平度粮油终端消费引领区、莱西农产品加工物流先导区等五大核心区,大力发展“旅游+农业”、“互联网+农业”、“创意+农业”产业。青岛市农业企业按照企业优势和联合效应最大化原则加入核心区,总体呈现出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的态势。

表1 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4 种发展模式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four development models of modern urban agriculture and new industry in Qingdao

2.2 坚持科技创新,激发产业活力,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青岛市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推广团队,打造青岛农业大数据平台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良种产业化、粮食绿色稳产增产技术推广、耕地质量提升、“互联网+现代农业”,全市涉农重点实验室和研发中心达到39 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6 家。同时积极开展“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科技信息服务,以高新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和科技推广服务为重点工作。2018年全市发布主推技术50 项,共建立农技推广机构95 个,重点推广生态高效、绿色循环技术,以科技创新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3 青岛市都市农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存在的问题

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诸多制约发展的问题。

3.1 都市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青岛市都市农业基础设施更新换代慢,配套不够完善,对新产业和新业态的适应性差,尤其是农业用水设施不健全,有些地区甚至连农民生活用水都很难保障,这已经为制约青岛市都市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瓶颈。2018年青岛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33.1 万hm2,其中采用节水技术的耕地灌溉面积为18.8 万hm2,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9.1%,农业节水增效的效率低下。其余耕地基本上是“望天收”,缺少有效的灌溉条件。农田生产路面为狭窄不平的土路,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库、塘坝、机井、大口井等水利设施不配套,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农业园区生产用电配套不到位,不能满足都市农业建设用电需要。

3.2 都市农业同质化严重且文化创意挖掘不深入

青岛市部分都市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没有结合当地实际,完全照搬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和案例。一是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当地特色的农村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大多是体验农村生活、吃农家野味等,仍停留在采摘、参观、餐饮、住宿等层面。二是都市农业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乡村文化与风情民俗挖掘不够,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很难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和健康体验等综合一体化的消费需求。三是一些都市农业项目开发深度不够,对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的内涵挖掘不深入,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没有体现出来,供消费者参与体验的创意活动和产品不足,同质同构现象严重,抗经营风险能力较弱,甚至部分都市农业经营出现“昙花一现”现象。

3.3 都市农业项目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指标短缺

据青岛市部分镇街和农业园区调研得知,随着农业园区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农业项目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加大。青岛市规定的农业项目附属设施建设用地已无法满足现实需求,相应的机械设备存放地、管护用房、生产附属设施等因缺乏土地审批指标纷纷打“擦边球”、搞变通,存在一定的隐患。按照自然资源部的认定标准,未经规划审批或超标建设附属设施用地,违反国家土地红线政策,将被纳入大棚房问题之列加以处理。目前农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缺,加上农业设施用地规模相对较小,且非常分散,自然资源部门在制定规划、分配指标时往往首先保证大工业项目用地,对需求量在1 hm2以下的农业项目用地考虑不够,更加剧了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紧张的局面。以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六汪镇为例,目前该镇有29 家农业企业的都市农业项目有用地需求,需求缺口超过70 hm2。

3.4 都市农业缺乏建设新标准,管理规范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近几年青岛市都市农业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类型发展迅速,现有的都市农业产业标准存在着档次低、适应面窄等问题,加上分级制度不健全,行业考核指标和监管标准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已很难适应新时期青岛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需对现有都市农业行业标准进行补充、修订和完善。青岛市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农业项目缺乏规划的问题,许多设施未批先建,碰触农业政策红线。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是否应该包含服务接待等内容?都市农业园区是否具有开展服务接待的条件?是否适合建设服务接待设施?国家政策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导致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和企业的管理难度加大。

3.5 都市农业缺乏既懂农业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青岛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以开发中的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为例,据统计,2018年西海岸新区从业农民23 万,其中60~79 岁农民人数为11 万,几乎占据从业农民的50%,且多是老人和妇女;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75%,农业劳动力弱质化现象严重。即便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存在生产经营者素质偏低、年龄偏大的问题。据实地调研,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不到5%,年龄在40 岁以下的不足10%。既懂农业生产又懂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制约着青岛市都市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 青岛市发展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的政策建议

面对都市农业发展中的新挑战和新问题,青岛市应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4.1 划定发展区域,完善基础设施

青岛市应积极引导都市农业向集群布局、集约经营转变,推动形成青岛市农业产业区、产业带。青岛市可参照借鉴台湾经验来划定专门的都市农业发展区。在划定的都市农业发展区域内,引入符合发展条件和规范的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聚。政府应制定青岛市专门的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政策。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生态宜居建设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大工程,完善都市农业发展区内排水供水系统、交通物流、卫生教育等方面配套基础设施,缓解青岛市农业用水和原水供应紧张的难题,加强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完善节水农业灌溉基础设施,保障青岛市都市农业绿色、高效、优质、稳定、可持续发展。

4.2 创新转变思维,打造产业特色

一要创新产品开发思维,要打造出产品的稀缺性,避免资源开发形式单一、同质化产品多、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出现。因此一方面要立足地方特色、环境特点、民俗特征,把原生态的、特色类的资源按不同的手法打造,使域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各具特色。二是创新市场思维,重视旅游宣传和品牌打造的重要性。要充分利用平面媒体、电视、互联网、微信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通过多媒体多渠道多形态的传播,形成口碑效应,扩大地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的吸引力,并注重对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形成各具特色的地方农产品品牌、农事民俗节庆品牌、特色手工艺品牌等。三要创新全局开发思维,坚持“规划引领、组团开发、时序打造、整体推进”的思路,改变过去小规模小范围“点”式开发格局,以政府为引导,形成集中连片开发的“规模效应”。以片区休闲产品开发,要整体规划设计,形成良好的互补效应,犹如“游乐园”,使游客在同一片区,可选择的产品与服务多。采用片区开发,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地域特征、文化特征等,打造不同片区特色,为市民四季持续提供休闲旅游空间。

4.3 盘活土地资源,创新供给方式

青岛市要实现都市农业的创新发展首先应结合青岛市土地使用现状,将弃置的荒地和林地灵活利用起来,创新设施用地的供给方式,保障都市农业项目用地需求,盘活现有的土地资源来发展都市农业,缓解青岛市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紧缺带来的发展压力。其次,制定土地复合利用政策,依法依规允许复合发展农业观光、农业教育、农业科普、农事体验等功能,针对仍然从事农业生产、开展设施农业和休闲农业的企业酌情考虑。同时政府应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经营旅游观光农业的主体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切实保护青岛市农业企业和都市农业经营主体的合法利益。再次,政府应优化农地转用程序,不同部门间的审批,由串联办理改为并联办理,简化手续的办理流程,缩短手续的办理周期。最后,为了避免用地性质再次发生改变,要建立系统的审批程序和具有保障力的审批手续,对于建设相关都市农业的设施和建筑颁发产权证书,让都市农业经营主体敢于投资,恢复青岛市农业企业发展都市农业的信心和积极性。

4.4 健全发展机制,完善行业标准

青岛市政府要改进都市农业行业评定标准,从民生、生态、资源、旅游等维度综合评价,建立行业多维度长效评价机制和项目备案制度,加强对青岛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在建设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严控青岛市都市农业配套设施建设规模、严管配套设施使用用途,引导都市农业弱化对配套设施建设标准的要求,强调更加重视自然、生态、乡土等环境与文化营造,深入挖掘具有青岛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民俗风情。在产品上,政府应制定专门的都市农业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追溯体系,提高高质量农产品的行业标准。严禁以占用公共资源满足私人利益,开发的第三产业要以服务广大消费者为出发点,推进现代高效都市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落脚点。在运营上,政府应提倡依托轻资产打造更多的乡村体验和农事科普教育活动,以服务增强产品的体验、情感、审美。

4.5 引育专业人才,鼓励农村“双创”

青岛市应发展都市农业产业创新和创业孵化基地,引进国际国内一流农业专业人才。突出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新型职业经理人培养,完成2 万人培育任务,突出乡土专业人才挖掘培育,认定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带动青岛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实施“三乡”人才工程,支持乡村振兴工作队和技术服务队,“一对一”帮包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发展集体经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都市农业创业园、农民实训基地、农村创业孵化器,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4.6 借鉴成功经验,加快提档升级

青岛市应借鉴全国都市农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模式,充分利用好区域特色与资源,加快青岛市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提档升级。在智慧农业发展上应积极与天津市对标,学习天津智慧农业模式,以全国物联网试点为契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在会展农业发展上应积极与北京市对标,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高新技术成果展示和成果转化;在高科技农业发展上应积极与上海市对标,大力推行都市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以高科技促进农业环保节能、提高废弃物再循环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上应积极与成都市对标,借鉴休闲观光旅游连片发展,以适度规模促进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加快产业提档升级。

5 结语

都市农业的新产业和新业态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方向,也是我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发展的崭新形式。都市农业的发展有效适应了大中城市居民对消费结构升级的新需求、有效优化了市场供给的新结构、有效打开了市场需求的新空间。青岛市作为我国都市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创新发展的典型城市,对其发展模式、运行机制、资源配置和政策环境的归纳总结对创新我国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径、激活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动能、优先促进农业农村新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为下一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青岛市业态都市
发挥示范功能,探索数字助农新业态
唤醒街区想象力:多元业态赋能创意社区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共享员工”更需共同呵护——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如何保障?
弄月
这15种新业态、9 个新职业“拍了拍你聪明的小脑瓜”
2019青岛市科创板发展现状
穿越水上都市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