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南昌市新建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新技术的应用

2020-02-25胡铭鞠青翁凌花陈婷

种子科技 2020年1期
关键词:创新技术高产高效水稻

胡铭 鞠青 翁凌花 陈婷

摘   要:简单介绍了南昌市新建区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新模式,并以创新技术方式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重点从两个方面对创新技术的方式与应用进行了分析:一是开展增产模式攻关,提高粮食单产水平;二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全面提升粮食品质。

关键词: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新技术;应用

近两年来,南昌市新建区以省委“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提出的“洪范为政、食为政首” “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系列重要论述为统领,以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目标,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新技术为主线,提质增效增收。

本文主要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新建区粮食单产、总产均稳中有升,种粮效益明显提高。

1   开展增产模式攻关,提高粮食单产水平

1.1   开展超级稻产量1 000 kg/667 m2攻关活动

单季主推超级稻(隆两优1988、深两优136等),配用了水稻专用肥,选用绿色防控病虫害等集成技术,使66.667 hm2超级稻示范区平均单产达878 kg,标志着超级稻在新建区实现了中稻超高产。

1.2   试行“北粳南移”,扩大粳稻种植面积

新建区粳稻种植面积0.5万km2,主推品种为甬优12号、甬优1538,产量为1.17万kg/hm2,打破了新建区一晚产量在0.825万kg/hm2徘徊不前的格局。

1.3   因地制宜推广再生稻模式

发展再生稻是中农发〔2019〕1号文件关于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支撑,具有省工、省种、省肥、省药,稻米品质好,增产增收明显等特点,是粮食主产区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模式。

新建区针对丘陵山区推广“中稻-再生稻-油菜”三熟制和结合滨湖区种植中稻习惯推广“中稻-再生稻(绿肥)”栽培模式,大力发展再生稻,努力提高耕地产出率,新建区再生稻面积达0.67万km2,在减肥减药节本栽培、粗放管理情况下,再生稻谷平均产量可达0.346 5万kg/hm2,增效0.3万元/hm2以上。

2   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全面提升粮食品质

2.1   普及配方施肥,实行化肥用量零增长

新建区对274个村进行了取土检测,发放施肥建议卡5.2万份。新建区肥田油菜种植面积6.667万km2、红花0.6万km2,水稻秸秆随着机收粉碎,一次性全部还田,进一步改良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积极开展农企对接,合力推广配方肥。

新建区积极与奉新复混肥厂和世纪阳光(江西)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配方肥生产企业密切合作,采用“测土到田、配方到厂、供肥到点、指导到户”的模式,为农民提供了一条龙服务。积极设立配方肥网点,新建区已设立52个配方肥直销网点,方便农民购买配方肥,2018年、2019年共销售配方肥2.76万t。

据数据统计,新建区推广测土施肥面积7.867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88.7%。农民真正体会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有减少成本、促进增产、优化土壤、平衡施肥的作用。

2.2   提升耕地地力,实行绿肥种植秸秆还田

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提高土壤有机质,减缓土壤酸化板结初显成效。石岗、厚田、西山、石埠、流湖等乡镇丘陵地区采用水旱轮作方式改良土壤,如“早花生-晚稻” “早稻-晚大豆”。象山、溪霞、石埠、联圩、昌邑等乡镇向种粮大户、乡镇示范点发放紫云英、肥田油菜、肥田萝卜等绿肥种子0.78万kg。扩种绿肥,通过“稻﹢绿肥(紫云英、肥田油菜、肥田萝卜等)”方式提高土壤有机质。

2.3   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

根据新建区乡镇区划和地理位置,从有利于示范辐射出发,重点建立铁河、联圩、恒湖、流湖4个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科技攻关示范区,圆满完成了项目任务书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示范区总共完成示范面积0.210万km2,新增耕作机械85台,插秧机10台,育秧大棚4座,标准化育秧基地6个,植保机械76台,联合收割机28台,示范区耕、育秧、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8%。

通过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带动了周边乡镇农户的购机积极性,2018年、2019年新建区新增插秧机70余台、水稻收割机470台、大中型拖拉机560余台、粮食烘干机128台,新建区水稻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6%;形成了比较完善、适应本地实际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与技术规程,辐射带动新建区新增水稻机插面积达0.4万km2,平均增产420.75 kg/km2,按稻谷市场价约2.7元/kg计算,共增加收入约454.4万元。采用机械化生产大幅度提高作业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节肥省药,较人工作业可节约劳力和生产成本。

通过对比试验、技术培训、现场观摩、政策咨询、扶持补助、示范试点等措施,带动新增了5家农机合作社,壮大了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规模。全年印发技术资料0.4万余份,编印教材、宣传资料1万份,召开现场演示会11次、宣传培训会5次,培训农民0.1万余人,形成了一支从事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的实用型人才队伍,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水稻生产的综合效益。

2.4   推广高产优质良種,提高粮食品质

新建区狠抓良种示范推广方法,引进了一批优质、高产新品种,建立了区、乡、村3级新品种示范展示体系,为筛选出适合新建区栽培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奠定基础。

根据江西省推介发布2019年水稻主导品种的通知,结合本地地理气候环境,水稻主导品种应用面积比重占86.8%,主推品种:早稻为中早35、陵两优722、株两优171、陵两优69、江早361等;中稻为Y两优202、Y两优646、丰两优香1号、丰两优香4号、黄华占、两优5814等;晚稻有泰优398、五优308、天优华占、吉优225、五优15、荣优等。品种年更换率达22.68%,更新主要品种:早稻为株两优39、五丰优286、荣优608、陆两优996、陆两优35等;中稻为C两优298、和两优625、晶两优华占、鄂丰丝苗等;晚稻为泰优航1573、金农丝苗、泰优398、万象优双占、华润2号等。新建区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6.8%。

2.5   實施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为实现监测智能化、统防统治专业化、绿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药科学化、农企合作模式化,应坚持绿色植保、预防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原则,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措施。

2.5.1   精准防治病虫害

在铁河、昌邑、联圩、象山、溪霞、石埠、西山、流湖、石岗、恒湖等乡镇(场)建立病虫监测站10个,及时发放《新建病虫情报》10期共2.6万份,每期病虫情报做到进村入户,并用微信、短信平台指导农户用好药、用准防治时间和措施。

2.5.2   以点带面,辐射周边

在联圩、恒湖、铁河、西山、流湖等乡镇建立5个66.67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主推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技术、太阳能灯光诱杀害虫技术、生物农药防治病虫技术,早稻、中稻、晚稻实行综合防治与绿色防控覆盖面积5.3万hm2。在核心区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100%,同年与使用常规农药对比,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农药利用率提高10%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农药残留不超标,确保稻谷质量安全,取得了控害护益、降低农残、保护环境的明显成效。

2.5.3   地面空相结合,积极推广现代高效植保机械

高效植保机械是提高农药利用率、推进农药减量的有力武器,为此,新建区以“装备现代化、人员专业化、服务全程化”为导向,进一步提升病虫专业防治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利用各类项目资金,加大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植保无人机等新型高效植保机械的购机补贴力度,对新型经营主体购买植保无人机、13238.98 W及以上自走式喷杆式喷雾机进行补贴,2019年田间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和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的数量迅速上升。

通过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推进,不仅能有效地降低农药生产成本,更有力地带动了农业提质增效。据统计,全区实行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7万km2,覆盖率达42%。

2.6   应用“三控”栽培技术,实现节本增产增效

在总结上一年“三控”试验示范成功经验基础上,将水稻“三控”栽培技术作为主推核心技术编入《新建区粮油生产技术宣传册》,利用送科技下乡、实地指导、微信、短信平台为农服务,引导新建区农民改变传统水稻种植观念,应用推广“三控”绿色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肥规律,结合测土配方技术要求,在流湖综合示范区、象山镇、西山镇、恒湖农场、朱港农场、成新农场、联圩镇、铁河乡等地开展以“控肥、控苗、控病虫”为核心的水稻绿色节本增效技术66.67 hm2示范,新建区实施面积7.667万km2,覆盖率达86%。应用“三控”绿色节本增效技术效果明显。据流湖核心区“三控”简比测产测效,示范比对照增产755.7元/hm2,缩减成本198元/hm2,纯收入增加953.7元/hm2。

猜你喜欢

创新技术高产高效水稻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
中小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及发展问题研究
浅谈煤矿高产高效型生产区队建设
粮油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技术
论述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与创新技术的应用
创新才能发展—创新技术与园林施工的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