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视域下基于网络多媒体的口译教学模式探索

2020-02-25郭艳玲杨纪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10期
关键词:口译建构主义模态

郭艳玲,杨纪平,王 琳

(北京邮电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876)

口译不仅对学生的听力、口语、双语转换等语言能力有较高要求,而且对于临场应变能力、公众演讲技巧、短时记忆力、知识储备等都有较高要求。因而,高效的口译课程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具有重要作用。教育部颁布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把口译课程列为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程,体现了口译课程的难度与重要性。然而,英语口译课程在教学材料、方法及评价方式上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改变现状,使口译课程成为知识面拓展、双语转换能力提升、口译技能掌握、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的舞台值得深入研究与探索。

1 口译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材料单一

在立体化教材概念普遍受到重视的今天,融合文本、语音、网络学习资源、在线学习资源的口译立体化教材却仍然稀缺。即使一些重点建设教材推出了新版本,但仍存在大量几乎一成不变、缺乏实效性、趣闻性、知识性与时政性的口译教材。而教师自编材料往往存在主题、技能、知识三方面难以兼顾的情况。

1.2 教学方法

当前大部分口译课程都会在语音教室进行,科技的发展虽然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媒介(口述被磁带、音频、视频所取代),但教学形式却并未得到真正的改观,方法单一、枯燥和缺乏互动性[1-3]仍然是口译教学的通病。教师完全掌控教学环节和话语权,学生仍然是被动的学习者,缺乏参与度和学习热情,个别学生甚至因语言基础的制约和随机提问的压力形成了对课程的恐惧感。

1.3 评价方式

目前普遍使用期末考试这一终结性考试形式作为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4]。单一的考核模式增加了学生的焦虑程度,可能由于一时紧张造成全篇文章无法理解或放弃的情况,致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水平存在较大偏差。其次,评价维度过于单一,仅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对于语言基础薄弱但通过努力取得较大进步的学生缺乏关注与考量,不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提升。其三,对于口译能力提高缺乏实质性反拨作用,未能起到以评促学的效果。学生仅通过系统看到自己的分数,并不清楚翻译的准确性和流利程度与要求有何差距,又应怎样进一步提高。

2 建构主义理论及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2.1 建构主义理论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观点的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让·皮亚杰,其核心观点为 “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5]。进入网络时代,国内学者创新性地提出了“新建构主义” 的概念,强调 “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零存整取、不断重构的过程”[6]。该理论很快被学者应用于基于网络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指导个性化教学模式的设计[7]。建构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激发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2 建构主义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首先,改变口译课堂中师生角色定位。建构主义的核心理念是知识的建构性,因此教师需实现知识传授者到学习过程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转换,为学生自我知识构建搭建阶梯,提供 “同化” 资源,帮助实现更多的“顺应”,进而实现知识图谱的更新。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等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逐渐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信息和资源的选择者、应用者、提炼者,进而实现意义的自我构建。其次,教师要为口译学习创造更逼真的情境。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交流等形式得以实现,因此创设有利于知识获取的情境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对于口译课程而言,应以实际的口译场景为参照,在课堂中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尽量还原这些场景,促进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最后,要加强口译学习中的合作学习。鉴于协作、交流在意义构建中的重要性,应在口译的课前、课中、课后环节创造适当的合作学习形式,为同学间相互参照、模仿、质疑、讨论、反思提供平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相互借鉴、重组与深化。

3 基于多媒体网络的口译教学模式

3.1 课前丰富多元的输入

网络与多媒体的发展为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与设计奠定了 “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8]。包括网络在内的信息技术与口译教学的关系也逐渐从辅助,到如今的深度融合阶段[9-10]。网络与多媒体在某种程度缓解了立体教材缺乏的困境,使课前环节实施变得灵活、便捷,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

背景知识对于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开展都至关重要,而由于知识积累庞杂、耗时,该方面的教学或者占用大量课堂时间或者成为学生自由学习的一部分[2]。因为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要充分利用网络和平台资源,在课前完成背景知识的积累与分享,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这样的设计也使教学更贴近真实口译情景。

首先,利用爱课堂等教学管理平台把主题课件、主题相关文本、音频、视频等进行分享。其次,充分利用如英语巴士、每日英语听力等应用程序和口译网、中国日报等网络资源听、阅读或观看相关主题内容。其三,请学生观看学堂在线或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上的相应主题课程。以上三种形式中,第一种为给定形式和内容的必修材料,确保核心知识在课前获取;在后两种资源库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选择,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机会,进行个性化遴选,并鼓励学生推荐难度、深度适合的材料进一步补充平台资源,作为后续课程的必修材料,实现课前材料的积累和优化,同时给予学生认可与鼓励。最后,利用爱课堂交流平台或微信群等社交软件分享、交流该主题学习成果。分享交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①平台论坛栏目随机发帖,即听读或观看后感性认识的分享与讨论。②学习小组内部讨论,并就该主题所有输入进行深入探讨、归纳、总结。③进行主题知识总结、梳理,形成文本、音频或视频形式的总结报告并提交到教学平台。教师需在开学初对提交形式和语言的比例进行规定,保证学生书面和口语、中文和英文的表达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④教师或学生推荐或自荐优秀总结在微信群或平台上进行分享。这样的课前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资源与平台,并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实现该领域知识的“顺应” 与“同化”,为课堂学习做好初步的知识积累。

3.2 课中多模态交互式教学

多模态教学的研究是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1]。该理论应用于教学中,尤其是第二语言课堂,其研究逐渐深入探讨多模态课堂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包括教学阶段及教学步骤和方法的选择等[12]。多模态教学法利用多种模态创造学习情境,增加课堂交互性,加强学生的参与性,体现知识的生成性,正是建构主义的理论的基本核心。因此,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口译教学多模态的研究应运而生,研究者提出从课堂教学、资源库建立、评价体系、第二课堂等几个方面探讨口译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应用[13],对于口译教学具有特别的启示,尤其是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译课堂教学环节。

以 “一带一路” 专题口译为例呈现口译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模式。

(1)引入环节:视频引入,播放“一带一路” 宣传视频,完成核心词汇填空或口头总结。

(2)知识与技能讲授环节:教师模仿大会发言,结合精美PPT 从丝绸之路历史、“一带一路” 建设的提出背景、“一带一路” 倡议的意义、“一带一路” 国际高峰论坛四个方面进行大会发言,中间穿插与听众(即学生)的互动,激活学生的课前背景知识积累。发言过程中把后续翻译练习中较难的词汇或知识在该部分进行渗透,提高该环节的挑战性。而后,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前背景知识和课堂所学进行小组梳理,发表即兴演讲。 接下来,结合“一带一路” 文本进行口译技能讲解与演示。技能讲授与指导是口译课堂教学核心部分,可以通过不同模态开展,包括观看技能相关视频,例如,《走进口译——欧盟亚欧口译项目多媒体教学资料》中的视频是技能引入环节较好的素材库。教师进行技巧讲解和课堂示范,再通过观看实战演示的视频加深对某技能的理解。

(3)练习环节:模拟口译现场。播放习主席最新“一带一路” 发言视频,每位学生为主席的发言进行口译并录音。而后,学生对录音进行互评和分析;学生推荐或教师遴选学生的优秀笔记,通过多媒体系统即时分享到全班,进行练习环节的展示与讲评。

根据不同主题和技能,课堂还可以采用配对练习、小组情境模拟、论坛模拟等形式。核心是通过不同模态创建真实情境,为学生顺利实现口译输出搭好 “支架”,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促进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3.3 课后巩固与反思

网络与多媒体还为丰富作业形式提供了物质基础。鉴于口译的实践性和学生语言能力水平差异性,作业形式为学生自选与教师推荐:①自选作业即学生基于课前准备和课堂深入学习,选择与主题和技能相符的材料作为个人作业,个性化的作业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②推荐作业即教师根据教学计划把该任务布置给各个口译小组,小组成员共同遴选内容和难度适当的材料作为班级共同的作业。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而且通过合适作业的选择促进小组成员对于该主题进行更充分的练习与提高。

作业可以设为必选与可选两种,既保证核心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又为学生更深入学习提供合适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平台及时分享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加大学习投入。

最后,学生结合多方面评价就该主题提交文字、音频或视频的反思日志,梳理新知识、新技能,发现缺点与不足,思考如何改进与提高。针对反思日志,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在班群分享,激励学生共同进步。

3.4 贯穿始终的多元评价

传统的单一评价方式既不能反映口译的交际性特征,也缺乏对技能掌握的监控[4]。因此,补充形成性评价、重视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口译课程取得预期效果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形成性评价在口译课程中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自主能力[14],这与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不谋而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方式结合,可以从多维度进行考查,激发学生的原动力。

口译学习档案袋。学期初教师在百度网盘或教学平台为学生开辟档案袋虚拟空间,设定档案袋分类,如:每日新闻、课前知识积累、主题词汇积累、主题课件、课堂练习、课后作业、技能测试(包括自评、互评表、教师评价)、反思日志等文件夹,学生按周把相应材料进行归档。在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状态下,档案袋的应用将有效帮助学生实现“零存整取”,更直观、全面地呈现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习热情与动力,在学生自主探索并丰富档案袋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在量变与质变中交替进行,自主完成知识的构建。

阶段性技能测试。笔者的教学设计以技能为主线,专题为辅线,一种技能可能涉及两三个主题实施。在每个技能讲授后开展技能测试,如中英文演讲技能、口译短时记忆能力、笔记技能等模块测试。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自评、互评表项目进行自评与互评。自评互评表中包含封闭性问题以涵盖核心要求,同时也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主要困难、改进措施、教学建议等,有助于个性化评价与反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应对方法,促进后续教学改进。阶段性技能测试的实施,尤其是多种评价方式的运用,夯实了关键技能,有利于学生理解评价,掌握评价标准,明确阶段性要求,认识差距,确定努力方向;同时,学生间可相互借鉴、彼此激励,形成协同效应,促进知识与技能在相互交流中构建与内化。

4 结语

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译课程设计体现了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不同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材料、创设真实情景、运用多元评价,提高学习与教学的互动性,促进知识的生成性,实现学生知识积累、技能夯实和综合能力提高。新模式的应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提高自身网络与多媒体素养,进行平台课程建设,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资源、设计技能评价标准以达到预期的形成性评价效果。同时教师需考虑学生时间投入、原有语言基础、性格特征等适当增删模块以达到效果优化。口译教师面对的挑战为未来口译教学研究提出了新课题:立体性口译教材的开发及实时更新;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口译教学平台开发与升级,不仅有普通课程模块,同时要兼具口译测试机评功能,使学生获得即时评价与反馈,同时减轻教师压力。网络与多媒体为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口译教师共同努力与合作,相信我们的愿景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口译建构主义模态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计算机教育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跨模态通信理论及关键技术初探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著作权法的作品观:从本质主义到建构主义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