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维度及其对立德树人的影响

2020-02-25张秋山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张秋山

(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2)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民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珍贵的瑰宝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担负着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重担;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相互统一的,二者不能割裂开来。

一、以民为本的国家情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追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民本思想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种思想体系后,便成为了我国传统社会理论中的一颗明星。 这其中,儒家思想的影响极为明显。

(一)富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用这简单的十个字道出了中国人对民本思想最简单明了的思考。儒家思想中的仁政以“制民之产”即解决民生为基础, 直接涉及到富强的问题。 《孟子·梁惠王上》写道:“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1]。 ”人民丰衣足食,国家才能稳定兴旺。 “富强”作为国家层面的最高追求,从古至今从未改变过。 当今社会我们对于“富强”的追求,不仅仅是对过去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不懈追求的继承,更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物质基础。

(二)民主

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们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所确定下来的对于民主的定义。 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作为天子,势必要得到人民的拥护。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珍宝,同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方针有着异曲同工之意。 在庆祝全国政协成立65 周年的讲话中,习总书记引用《管子·牧民·四顺》中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更是体现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三)文明

文明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与否的重要因素;文明不仅是人民物质文明的丰富, 更是指人民精神文明的发展。 孟子说,“善教得民心”,“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当物质文明丰富而精神文明匮乏时,则与自然界的野兽没有异同,只有对人民给予人伦教化,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国家才能更加强大。

(四)和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在孟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超越其他条件的。 而“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应与自然应和谐一致。 古人把对和谐的追求寄托于对于大同社会的建设中。 当代社会,我们所说的“和谐”主要是指四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身的和谐,即“四对关系”。 在这个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时代,社会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而这“四对关系”也在这瞬息万变的环境中不断交织,由此引发的冲突和问题更是错综复杂。 这更要求我们除了将传统价值观的精髓贯穿其中外,也更为强调多元利益下通过调整所达成的动态平衡。

二、大同社会的美好愿景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古人“大同社会”的当代写照。 《礼记》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举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儒家大同社会的思想拥有同样的精神内核与精神姿态。

(一)自由

自由是共产主义所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也是人类最美好的追求。 社会主义自由观指的是人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孟子云:“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 ”所谓自由,永远都是规则下的自由。 自由与规则相辅相成,没有规则约束的自由,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自由要以道德和法律为底线,这同样也应是社会主义自由的规范。

(二)平等

千百年来,平等就激励着人们为美好生活为不断奋斗。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是对不平等的专制制度的控诉。 平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当今我们对平等的理解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用法律的形式尊重和保障人权,用法律的形式保障每个人都有平等参与、自由发展的权利。 平等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很漫长的历史过程。 今天我们倡导的平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平等观,它既不是洪秀全所说的“耕者有其田”的绝对平均,更不是西方世界所谓的“普世”的平等,而是以人为本,代表人民呼声的社会主义平等观。

(三)公正

社会主义公正观就是指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它以人的解放、 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 孔子曰:“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在分配时,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悬殊,体现公平正义,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体现公平正义,这与孔子的主张不谋而合。

(四)法治

最早可追寻的法治言论“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己”来自于春秋时期的法学家管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韩非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也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的大同世界才会一步一步来到我们身边。

三、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

对于我们每个人,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到我们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便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的理解和贯彻。 《礼记·大学》中写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一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信念,才会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对他人友善和睦,从而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为自己的家庭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爱国

社会主义爱国观的基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对祖国最深沉的热爱,也是对个人行为最基本的规范。 每个人都要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心系国家的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为救亡国的责任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不忘初心的报国情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誓死卫国的民族气节,“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东林书院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这些无不凸显每一个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更激励着我们现代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二)敬业

社会主义敬业观是对公民在工作岗位中所作贡献的价值评判标准。 每个人无论在何种岗位上,都始终要坚定的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相统一。 孟子曾说:“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 农夫也。 ”他认为只有为自己的百亩农田的收成所忧虑才能称得上是“农夫”。 宋代朱熹曾解释道,“敬业”就是 “专心致志以事其业”。 这些都代表着古人对“爱岗敬业”的认同。 只有在工作中实现价值,才能真正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自己的一份力。

(三)诚信

社会主义诚信观就是要求人们诚实守信,这也是千百年来东西方社会共同的传统道德规范,更是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重中之重。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在做人做事上,传统文化要求人们真诚待人诚信为上;即既不骗人,也不欺己。 作为“五常”之一,信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人的交往中应当讲求信用,遵守诺言。 实现社会主义诚信价值观,首先便是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真诚待人, 认真做事的精神,即“凡人所以立身行己,应事接物,莫大乎诚敬。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我们的诚信制度,为今后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奠定坚实基础。

(四)友善

社会主义友善观要求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 ”在省察与反思“仁”的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仁”提升至哲学的高度加以系统的论证和阐述,最终构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传统仁爱思想历经沧桑积淀下来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余年对于友善的优秀总结,而社会主义友善价值观中便包含了这些传统仁爱思想中的精神。 作为公民个人而言,实现对社会主义友善观的践行,就要做到“仁者爱人,”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自己拥有了仁爱之心,才能将这份爱传递给别人,最终达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人生境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理念、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对本国文化安全、国家兴衰、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建设具有重大作用。 而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们应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为此就必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接好其传承的每一棒, 让其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传。 今天,我们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因素,并将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不仅使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而且能够巩固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基底。

四、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始终是儒家伦理文化。 新时代下,根据本国文化发展的特征和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儒家伦理文化的基础上概括为六个方面。 即: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这六个方面是新时代下每个公民都应该秉承的维护人类文明成果的基本理念。 在人类所创造的庞大文明体系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下加固我国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建设,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独立性。 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所孕育的核心理念和思想精华融入文化建设中,对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巨大的价值引领作用。 从而使当代青年自觉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促进落实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 同时,为青年通往人类文明的道路指明方向,并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深入人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首先,要求从基础教育抓起,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类相关课程在课堂授课的次数,规范传统文化课程占文化课的合理比例,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使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讲解给青年,让青年在课堂中得以深刻理解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丰富内涵,从而培养青年的美好品德。 其次,要重视创新传统文化表达的途径和方式,如综合利用多媒体载体,给青年展现一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相关人物、事迹、作品等,能使当代青年更加直观地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所蕴含的道德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 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的文化精髓。 此外,教材的编制应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进去,以形式多样的教材编制方法向青年提供具有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为特点的教材。 重视课程的设置,营造良好的文化优势资源进行文化教育。 最后,全社会还应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相关书籍在图书馆的投放引进和投放, 将书籍更加全面地、公开地、免费地面向全体青年,使青年能潜移默化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融入自身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上。

五、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

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中到如今文明还在一直传承的国家,自然有让民族文化一直源远流长的实力。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十分美好的品质。 现在上到八十老妪下到三岁孩童还都能信手拈来“虚席以待”、“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 以及孟子提到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字经》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这些都体现着中华敬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也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君轻民重” 的社会风尚,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以“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的传统美德;更有“义以为上”、“以义统利”、“先义后利”等思想,强调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集体主义精神[2]。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更有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林俊德“愿把青春献马兰”的爱国情怀,等等。 今天我们深入挖掘这些中华优秀传统中的传统美德融合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是让这鲜活的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更是让传统美德成为当代青年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践行培育“四有人才”和“三个面向”新青年的时代使命。 因此,全社会要着重重视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统美德融入文化建设中,使青年在优良传统美德的影响下养成正确的人格和形成高尚的品德。

在将传统美德融入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积极地采取行动,将传统美德教育以实践活动向全员展开,增强全员共建意识。 如“中华传统美德征文比赛”、“中华传统美德诗歌等经典朗诵比赛”等,让每个青年都具备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天空尽情翱翔,在中华传统美德的土壤里做一棵小树,深深扎根,汲取养分,日后繁茂参天。 再如,定期组织青年参加与传统美德相关的户外活动,看望敬老院老人,在社区中送温暖、献爱心等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将“学雷锋”活动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活动相结合,组织青年多了解革命传统故事、参观博物馆、走访革命后代,组织类似“重走长征路”的活动让青年身临其境忆苦思甜等,以此为载体,让青年在活动中感受传统美德并受到教育,同时向社会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3]。

六、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对于每个民族来说,其人文精神的独特之处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长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民族习惯不同,孕育出的人文精神也就具有独特的特点。 历史的沉淀和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各民族的人文精神深刻地结合本民族的特征,不仅是思想的传承,更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一路传承,一路发展, 而人文精神作为中华民族思想的高度凝聚,在新时代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感化灵魂和同化思想的重大作用。 其中,极具中华民族特点的精神有“人文化成”的创造精神、“刚柔相济”的辩证精神、“究天人之际”的艰苦探索精神、“厚德载物”的道德人文精神、“和而不同” 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的责任精神、“生生不息”的丰富发展精神。 今天深入挖掘,深入学习,深入感悟人文精神,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支柱,人文精神所蕴含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文化的沉淀。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伴随着我国的建设和改革不断深化, 与我国的当代国情和社会特点深刻结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辅相成。 因此,新时代下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有利于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时代价值。 当代青年人作为国家的后备力量,深入学习人文精神,将人文精神作为行动的指南,是融入社会的必不可少的课程。

全社会应重视将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融入文化建设中去,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实现传统文化教育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和生活化。 首先,领导干部必须做好为人师表的带头作用,促使青年群体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次,全社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全面运用,将其融入到文化精神中。 社会公约是在中华文化的滋养下产生的,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反映青年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 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公约中,使青年在社会公约精神的熏陶中体会中华传统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建设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标志性建筑物,如举世闻名的历史人物雕塑、警醒世人的名言警句等。 同时运用多媒体、广播、报纸、期刊等信息传播媒介在适当时间定期向青年展示和广播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信息,使青年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强大生命力;运用公众号、微信群、qq 群等通信工具,定期推送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人文精神文章,扩宽他们感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渠道,以此丰富青年的精神世界和人文情怀,潜移默化的形成具有良好辩证思维和科学智慧的新青年。 总之,致力于让青年时刻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熏陶下校园环境中成长、学习。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沉淀中所散发的人性光辉,既是记载历史的符号,也是开启当代文明的钥匙,它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的历史底蕴。如今,凝聚一道光照亮人类文明的心灵。当代青年作为传承这种人性光辉最重要的主体,将这道散发人性光辉的光照亮社会文化中,让青年在文明之光的照耀下成长。 这不仅能使青年接受道德品质教育, 而且能使青年充分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对当代青年成长成才至关重要。 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建设中,要切实符合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特征和时代进步发展的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改革创新性发展。 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猜你喜欢

核心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以师为本: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档案资料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的综合应用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广州市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六个核心理念
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常见误区及核心理念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