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往与共生: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

2020-02-25陈丽丽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交融一体中华文化

李 静 陈丽丽

(兰州大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00)

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9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以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各民族共同创造文化、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精神阐释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并强调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认为正是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杨建新先生在《再论各民族共创中华民族》一文中也认为,中国各民族最终能交融汇聚成中华民族这样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主要是因为各民族共同拥有的辽阔疆域和共同创造的悠久历史起了重大作用。各民族作为共创中华民族的主体,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虽然各有特色,多元性、多样性十分明显,但存在着众多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各民族在心理、精神价值等方面,也呈现出极强的多元一体特征[1]。因而,各民族之间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文化上的共享互补、心理过程的共同性特征以及各民族价值上的趋同性,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性特点提供了别样的研究视角。

一、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由中国各民族融合而成的,是具有强大内聚力和强大生命力的多元一体共同体,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既保存了多元性,又具有深厚的一体性。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是在各民族经过长期的交流与融合、各民族间频繁而密切的内在联系之基础上形成、发展的。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一文结尾处写道:“中华民族将是一个百花争艳的大园圃。”这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在一体的“大园圃”中实际存在着“百花争艳”的多元局面。

自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以来,“多元一体”不仅成为一个认知度很高的学术概念,也确立了“多元一体”这一核心概念在中华民族构成格局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关于我国多民族方面的论述又进一步肯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构建格局。“多元一体”理论的重点在于,首先要承认和尊重各民族在来源、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性和各民族在发展水平、发展优势、发展短板等方面存在多样性的客观事实;其次,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中华各民族一致对外,各民族实行共同的体制,具有共同的价值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是在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各民族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交融,才得以形成的。正因为如此,各民族在频繁而密切的交往中,造就了很多共同性因素,如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共同的利益链条以及大体相似的物质生活条件。显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的形成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以上这些共同性因素,不但为多民族有机结合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且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长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支撑。

纵览历史,各个民族源于本土、起于多元、互相吸收、有存有亡。距今四五千年以前,中华大地上就已形成了华夏、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五大民族集团。这五个民族集团都源自中国本土,在一定区域内逐渐发展起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经过近代共同抗击外侮的血火淬炼,我国各民族血融在一起、情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3]。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个民族,是中华民族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可以看到,各民族汇聚为一个命运与共的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既是各民族共同作出的选择,又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

各民族经历了从自在到自觉的历史过程,他们在频繁的互动交融中,既发挥了主体价值作用,同时又让彼此的关系更为亲切紧密。杨建新先生将该整体过程总结为“各民族共创中华”。这一理论观点对目前在我国各民族中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多元文化的共生与交融

中华各民族都有与其生存、发展环境相应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因为这些文化均产生于祖国大地,又具有相同的历史遭遇,因此,各民族之间或多或少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而且这些相同的文化基因既是各民族长期密切联系的重要精神纽带,也是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基所在[4]。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符号,也就是显性文化的代表因素;其次,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理念,主要是针对隐性文化而言,以精神文化为主。

(一) 各民族文化基因中的一体性因素

自先秦开始,各民族就一直处于不断互动和融合中。通过文化上的相互学习,经济上的互通有无,宗教信仰上的兼容并包以及婚姻上的跨族互通,各民族不仅在血缘上逐步融合,而且在文化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特征。正是这种各民族、各文化之间持续不断的互动、互纳和融合,为丰富中华文化并促使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中华文化的一体性主要表现为各民族文化上的相互吸收和水乳交融。首先,各民族精神思想上的一体性,表现在“大一统”,尊崇一统的观念方面。“大一统”思想理念根植于中华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并得到中华各民族的一致赞同,形成了一种强大而持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5]。历史上,中华大地上不论哪个民族都有维系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思想,并且各民族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过。除汉族建立的王朝外,少数民族也曾多次建立区域性乃至全国性政权,如鲜卑族建立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契丹族建立了辽;女真族建立了金;蒙古族建立了元;满族建立了清。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基础和文化积淀。其次,各民族宗教信仰方面有一体性特征。我国各民族信仰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虽各有差异,但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教理教义中均有劝人为善、待人友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以及尊老爱幼,强调社会和谐等具有同质性的观念。这些成为各民族之间精神上的实质连接点和宗教传统间共同享有的价值。这些共同的价值原则,促进了各民族宗教平等、信仰多元,构成了信仰多元化基础上能使各民族团结起来的共同性因素。

(二) 中华文化的多元共生与动态交融

文化层面的交融。儒家文化中的制度文化在历史上被众多民族学习、效仿。这些民族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他们大都以儒家学说及其行为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事标准和价值指南。中华民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其中至为关键和决定性的因素便是儒家文化的影响。历史上以少数民族为核心建立的政权都主动接受过儒家文化,比如前赵刘渊、前秦苻坚、北魏拓跋宏等。唐朝瓦解以后,契丹、党项、女真等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也积极吸收儒家文化的营养[6]。儒家文化的天人合一、尚和合、求大同、崇正义等思想,不仅能调和各民族的差异性,而且还成为各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各民族在宗教方面的相互尊重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族间的共生共融。共同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多有各自的宗教信仰,有些民族信仰佛教;藏族、蒙古族等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回族信仰伊斯兰教;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信仰萨满教。各民族在共创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以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和合共生的态度和理念共同生活在同一片疆土之上,信奉着不同的宗教,尊重和理解彼此的宗教信仰,造就了多元宗教和谐共处的价值理念。这种对于多元化宗教信仰的相互尊重和相互包容,推动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推动着中华各民族在中华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价值共享与情感交融,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之间密切而频繁的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的文化交融也体现在语言文字方面。中国境内的语言,在起源上是多元的,各民族的语言各有自己的传统和特点。伴随着长期的密切交往,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又必然受到相互的影响,从而出现了互相使用、互相借鉴各自语言文字的现象。在此过程中,部分民族的语言文字发生了变化,或失去自身的特性,融入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从古至今,中华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交流过程中,除了使用各自的语言文字以外,均能够不同程度地使用交往对象民族的语言文字。伴随语言文字交融,某些民族的语言文化由于各种原因被“丢失”,或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满语的很多词汇被北方民族吸纳、借鉴。

在各民族文化不断交融与共享的基础上形成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不仅成为联结各民族的重要精神纽带,也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有机结合的共同体,民族文化之多样,民族心理内容之丰富,各民族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心理特征既有相同之处,同时也存在相异之处[7](P9)。经过长期而密切的交汇贯通,各民族的心理趋向形成一种相融相通的关系。各民族心理既是多元的互补结构,又有寓于多元互补结构中的共同精神。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是在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域、相互依存的经济和共同创建的文化基础上产生的[8]。各民族由于历史、地理、宗教、风俗等共同因素的作用从而在心理特征上表现出共同性和一体性。因此,对于中华民族心理层面的多元一体性之分析可以从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知和对中华民族认同中的情感依附等内在心理活动加以理解。

(一) 对中华民族认同的认知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内在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共同体[2]。中华民族的认同和情感归依,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成员,从个体层面的角度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在自己的归属意识问题上,与祖国和民族产生了一种深深的依赖和眷恋之情[9]。

古代中国各民族对同种、同宗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同质性一体性的重要表现[2],也是历史上各民族对伟大祖国的高度认同。“中国历史上各民族战事频仍,争斗不断,但各民族中的一些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却认为各民族同是宗亲,共有历史,共有国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并且在许多民族的传说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有着同种、同祖、同血脉、同姓,以及叔伯关系、甥舅关系、兄弟关系等”[2]。这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包容精神,且更加突出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共同心愿。另外,在我国的“二十五史”之中,记述各民族政权的专史,有为各民族中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立“列传”等,这些实际上是认同祖国各民族同种、同宗、同血脉的表达,反映了历史上各民族相互间的认同。

费孝通先生曾在谈及文化自觉时指出,正是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中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后形成的中华民族认同,在日后休戚与共的发展中,逐步成为中华民族最高层次的民族认同[12]。具体来讲,民族认同是属于一个民族的个体对该民族所特有的积极态度和归属感,并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是同一民族的人感到大家是归属于一个共同体的心理感受。而这种心理,一方面植根于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如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共同抵御外敌入侵、应对自然灾害以及共同铸就的历史文化等。另一方面,历史记忆也是共同心理产生的内在因素,进而历史记忆产生了仪式、节日与符号象征等。所以从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典型特征、象征物或文化符号的自觉反应上理解中华民族认同,如长征、黄河、长江、春节以及国家通用语等重要象征符号。中华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身份的构建和归属,反映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富有凝聚力的保障。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符号的认知与理解、情感与感受是各民族多元一体心理特征形成的重要心理基础。

(二) 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依附

情感依附这个概念,最初由鲍比(John Bowlby) 提出,用以反映个体和组织中其他成员的亲密程度,以及作为组织的一员所流露出的情感表达。如对一个组织或共同体的关心、维护,热爱以及自豪等感情心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情感依附与偏爱,是一种深刻复杂的社会情感[9]。而这种既复杂又具有一体性特点的情感流露,同样体现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

首先,对中华民族基本的认知与理解,是体现中华民族归属感的重要心理前提。对中华民族的基本认知,表现为中华民族的成员对于个人归属于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和所具备的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系和心理感受。其次,对中华民族的眷恋和爱护等共同情感,是我们理解多元一体心理特征的重要指标。对中华民族的眷恋和爱护等心理,既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又是对个体归属感的正确理解,这种心理从更深层次上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民族心理的一体性。再次,应从爱国主义情感出发来解释各民族心理上的共同性一体性特征。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华民族,是建立在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的认同心理之上的;又因为各民族与中华民族休戚相关、繁荣与共的实际,更是让这种共同心理变得持久而深厚。各民族热爱中华民族,就是由这种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的向往,以及它们所勾连起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展现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连通各民族的共同情感和心理感受。这种情感在历史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各民族的社会心理所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并成为一种共识和共情,这种共同情感为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精神前提。

四、各民族共同追求的价值

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共同的价值对于一个民族、社会或国家而言,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共同的价值可以是一个凝聚的核心力量,它支配并决定着国家、社会和民族的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精神世界,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统一思想的精神力量和奋斗目标。因此,共同的价值又是社会发展的“方向盘”,国家运行的“稳定器”。扎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上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被各民族所遵循,为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加强各民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价值认同提供了重要基础。

(一) 传统价值观念的一体性表达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逐步发展成为“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各民族认同和传承本民族文化,使得中华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特征,同时也培育出许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道德理念,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古人与天地万物共荣共存的重要原则。首先,“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各民族传统思想领域中,最突出、最核心的思想观念之一,是天人关系的问题。“天”在蒙古语中,称作“腾格里”,在我国突厥语族中称作“胡大”。我国古代许多民族都以“天”为超人、超神、超自然的伟大力量,人间最高的统治者是天的儿子,并受天命来管理人类;人的一切吉凶祸福、事业成败,都由天的意志主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成为中国古代众多民族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成为古代中国许多民族哲学思想、神学思想的基础。其次,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和”的共同体。“和”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代表性元素,其产生与传承体现了自身的与时俱进性和实践指导性[10]。“和”思想既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也是各民族共同文化认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思想是中华民族处理自我认知、自我存在、自我发展等各层面问题时所具有的圆融通达态度的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表达是“天人合一”;在中华各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表达是“和为贵”;在中华民族与域外其他民族之间关系上的表达是“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这种“和”理念,自古至今持续流传发展,并成为今天习近平总书记所多次提及的“天下一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智慧的重要文化基因。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理念不断加强并形成自觉意识,各民族文化亦随之凝聚沉淀,成为当下中华各民族相互团结,共同进步的重要精神源泉。

中华民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在于各民族在频繁的交流互动中,由共同的文化认同所引起的心理层面的“和”。这种“和”思想,一方面指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充实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并源源不断地提供持久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多元、包容的中华民族性格,又会影响各民族文化,进而促使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融洽。正是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铸就了今日彼此团结、积极向上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 共有精神家园的共筑

现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逐渐浸润至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作为各民族越来越趋于统一的普遍认同,其精神内涵充满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痕迹,也暗合了从古至今的各族人民所共同追寻的最高价值理想。中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各民族共通共有共融的价值理念,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体”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这种长时段互通互融之下对中华民族价值观最深刻的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体现了历史上各民族所规循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并深刻描绘了各民族所遵循的价值道德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人文情怀和道德观念,契合了民族心理,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方向。

五、结 语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各民族经过经济上的互惠、政治上的协商以及文化和心理上的交融,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过程。在共创中华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牢牢地紧密联结在一起,经过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使得各民族文化既有各自的特征,又有中华民族整体的共性,而且这种共性仍在不断加深。

中华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价值和道德理念,同时也是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前提。中华文化在各民族共创中华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塑造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心理特征,也为当代中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共同的精神基础。

总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特征,植根于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是各民族在共同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这种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一方面是讲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形成基础渊源,另一方面是指在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努力,形成了共同的心理和价值精神。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不仅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更好地把握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而且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铸造和谐美好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猜你喜欢

交融一体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真美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雄浑豪迈于一体灵秀磅礴熔一炉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交融的独特优雅
侦鉴一体的弊端与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