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2020-02-25刘宝勇薛晓芳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化学品实验室管理

吴 卫,刘宝勇,戴 亮,薛晓芳

(兰州交通大学 实验管理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第一。据教育部统计,201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 663所,在校学生总规模3 833万人,在校生数量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各高校规划、建设了数量众多的实验室。实验室是高等学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教书育人、科研探索、服务社会、传播知识的实践场所[1]。目前,有关统计表明我国的实验室数量和使用频率也处于历史比较高的水平。

国家一贯高度重视实验室安全工作。然而,近年来,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依然时有发生,实验室安全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挑战[2]。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和高校内外的共识,而西部地区地方高校正是我国目前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薄弱环节,本文基于西部地区地方高校的现实状况,结合我校实验室安全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为各高校提供借鉴和进行交流。

1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现状

1.1 实验室经费和物理空间不足

据教育部统计分析,西部高校的生均实验室经费投入不仅远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这也导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人财物投入均不足,造成实验室设施陈旧、物理空间紧张,这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

1.2 实验室种类多,安全隐患多

实验室种类多,按照学科分类,实验室可分为化学、材料、环境、物理、土木、电信、自动化、运输等,其中既有基础实验室,又有专业实验室;按照用途分类,既有教学实验室,又有科研实验室,也有实训基地。实验室由于其自身的功能属性,针对不同学科需求,需要进行仪器设备操作、化学实验等,存在众多安全隐患,如水、电、气、危险化学品、高温、高压、低温、辐射、生物危害等,稍有不慎,就可能对人员、设备造成危害[4]。而且很多隐患具有隐蔽性,容易被忽略;实验室实验,尤其是科研实验,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同时也带来了很高的安全不确定性,安全风险较大[5]。

1.3 人员密集,流动性大,人员构成复杂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招生人数处于历史最高位,实验室空间先天不足,造成人员设备比较密集。实验室主体是人,人多面广,有本科生、研究生、高职生、留学生,还有教师、技术人员、其他高校师生、企业培训人员和社会人员。人员不仅人数较多、组成比较复杂,而且流动性大、管理难度大。

1.4 人员安全素质不高,安全意识较淡薄

虽然国家层面对安全非常重视,正在形成常态化的安全管理体系,但高校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人、财、物上对安全投入不足,对实验室安全隐患重视不够,影响了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由于缺乏系统的实验室安全教育,许多师生对实验室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对所处实验室存在哪些安全隐患、如何预防、出现问题应该如何处置等关键问题缺乏基本认识,也缺乏主动去认识的积极性,这就导致了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的缺失。

1.5 管理工作存在不足

实验室人员属于教辅岗位,受人员编制的制约,其稳定性较差。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精力投入不足,对安全风险的管控力弱[6]。职能部门管理职责不够明确,多头交叉管理,协调落实比较困难[7]。监管部门依据的现行许多安全管理规定是针对企业制定的,因此学校实验室实施可操作性较弱,难以全面落实[8]。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手段单一,落实效果不理想。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和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形势变化,实验室安全信息化建设落后于形势发展。

2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实践

实验室安全工作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综合治理、重在落实”的指导思想,以确保师生安全和实验室正常运转为目标,做到安全管理“全过程、全要素、全覆盖”,对安全隐患严防死守。具体措施为抓制度建设、抓要害点(关键实验室、关键领域)、抓日常管理、抓条件保障,以人、实验室、危化品三方面为重点,做到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实验室安全设施持续完善是基础,在此基础上着重采取以下措施。

2.1 完善制度,落实责任,奖惩结合

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而其中88%的事故是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9]。人是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最重要的且是管理难度最大的因素,要用制度管理人,用责任约束人,用奖惩激励人。高校已经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包括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安全准入制度、危险化学品管理办法、管制类化学品管理办法、特种设备管理办法等,用制度去约束人。

构筑校—院—实验室三级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谁使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层层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安全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校领导、职能处室、二级学院、学院安全员、实验室主任、实验室具体使用人的安全责任,确认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和本人科研室的安全责任。层层分解安全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房间。

此外,将实验室安全纳入二级学院考核工作,进行打分排序,作为学校对学院年度考核的组成部分。如果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或安全隐患整改不力,将在实施实验室工作年度考核中对该二级学院实行“一票否决”。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两年一次的教学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对安全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及时予以通报批评等处罚。

2.2 强化教育、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安全教育与宣传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的基本保障,安全意识越强,实验行为越趋于符合安全规范要求[10]。在校—院—实验室三级安全教育体系中,安全教育对象分为学生和教师。学校为理工专业大一新生开设“大学实验室安全基础”选修课,讲授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培养实验室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实验室应急处置能力。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要求所有本科生、专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和新入职教职工必须通过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90分及格)后才有资格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此外,安排实验室教师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安全培训,学习安全知识和技能。邀请校内外专家来校开展安全讲座,进行实验室安全综合和专项安全教育。

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必不可少且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1]。做好实验室安全宣传,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在学校网站、网上办公系统、中心网站、微信公众号推送安全知识和安全资讯,宣传安全,润物于无声。利用展板、宣传资料、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海报设计大赛等形式在校园宣传安全知识和展示安全案例,每年举办一次校级实验室安全演练,提高师生的应急处置能力。

2.3 分级分类管理,明确管理重点,兼顾全面监管

全面监管,重点防控。不同类型实验室的管理要求不同,专业性、危险源种类和风险、操作风险、防范手段等差异显著。校—院—实验室三级协同,对各实验室进行危险隐患辨识和安全风险评价,明确危险源并确认实验室安全风险等级,从而确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点实验室及细化各级安全责任。对重点防控点,有针对性地提出安全防控要点,并落实防控措施,严防死守,确保实验室安全。

就实验室类型而言,科研实验室是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2]。就实验领域而言,危险化学品安全和特种设备安全是管理的首要工作[12]。在安全投入和安全管理方面,明确重点,同时兼顾整体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推进学校实验室安全工作持续改进,不断进步。

2.4 多层次安全检查,重在整改落实

实施校—院—实验室三级安全检查和安全检查值日。实验管理中心联合保卫处、科技处、研究院等职能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全校实验室安全检查,根据检查内容,分为综合安全检查和专项安全检查。将检查情况汇总后反馈给相关二级学院,采用闭环管理,必须有限期整改反馈。

聘用学生实验室安全督察员,参与不定期检查并反馈各单位实验室安全情况,反馈所参加实验室课程学习时的安全情况。调动实验室内外资源,开通实验室安全热线,接受实验室安全投诉,开展实验室安全群众监督活动。

2.5 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管理

化学品安全是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中最突出和最难防控的问题[13]。危险化学品种类繁多,包括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燃物品、有毒品等种类,危险后果不同,可能引发火灾、爆炸、毒害、腐蚀等事故。其中,易制毒化学品、易制爆化学品、剧毒品还属于国家管制类化学品,须加强危险化学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废弃物处置管理。为此,教学实验室所用化学药品由学校统一采购,科研实验室所用化学药品采取“先备案后采购”方式购买,所有管制类化学品由学校统一向主管部门备案或办理采购证,个人不得采购管制类危险化学品,为加强危险化学品储存管理,建设了学校危险化学品库房,由专人负责危险化学品入库、出库和储存管理。统一危险化学品使用过程要求,依据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熟悉化学品危险特性和应急处置措施,做好使用记录,配备好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危险废物统一回收,集中处置,由学校联系有资质企业进行专业处置。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强化落实,学校实验室安全状况有很大改观,学校、职能处室、学院、实验室进一步明确了各自安全职责;安全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3 西部地区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思考

3.1 有所为,暂时有所不为

由于人力物力有限,决定了实验室安全工作要有所为,暂时有所不为。这就需要协调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之间的关系,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办学定位的总指导下,明确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注重效率、兼顾未来、协调发展、保证安全。

3.2 协同管理,理顺职责,各司其职

实验室安全工作涉及职能部门众多,包括实验管理中心、科技处、研究院、研究生院、教务处、财务处、基建处、后勤管理处等。如何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各司其责,形成管理合力,这需要在校领导和学校安全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进一步探索管理模式,合理分工,理顺部门职责,协同管理,将实验室安全工作做好。

3.3 进一步探索不同类别实验室的特色管理模式

进一步细化实验室分级分类管理办法,推行危险源安全风险量化分级,兼顾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充分考虑学科特色,与二级学院达成管理共识,创新管理思路和方法,形成特色管理模式。针对涉及危险化学品实验室,探索符合学校实际的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体制。

3.4 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安全教育和安全防范落实

实验管理中心正与研究生院积极协调,计划为研究生开设“实验室安全基础”课程,同时,在研究生开题、中期考核和毕业答辩中加入实验安全模块。将实验室安全融入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从思想上重视实验室安全,从意识上敬畏实验室安全,在细节上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针对目前广泛存在的“教授+研究生”作坊式科研模式[14],在加大硬件投入的基础上,确定导师的安全角色定位,进一步明晰导师对研究生的安全责任(包含安全教育和安全投入),细化日常安全管理细节。

4 结语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涉及人、财、物的保障,包括管理制度和安全责任的落实、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的形成、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的实施等,任重道远,需要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实验室之间的协同配合和广大师生员工的通力支持。进一步提高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管理水平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为和谐安全校园建设保驾护航是我们的初心。今后,需要明确安全工作重点,积极协调多方力量齐抓共管,探索具有良好适应性的特色管理体制,加强研究生实验安全管理,保障学校事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化学品实验室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危险化学品事故为何多发?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