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中的舆情应对

2020-02-25

法治新闻传播 2020年2期
关键词:习惯性突发事件舆情

庚子年初,国难当头。新春伊始,疫情肆虐神州,江城武汉尤甚。疫情迅速向湖北、向全国蔓延。武汉三镇封城,九省通衢不通,茫茫大江之上,空余黄鹤一楼。随之而来的是,高速封路,小区封院,乡镇封村。飞机火车停运,酒店商店关门,企业学校停摆。十几亿中国人都戴上了口罩。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舆情

疫情是可怕的,然而,与疫情相伴而生的舆情,其可怕程度,比疫情有过之而无不及。疫情初期,“传言、谣言”漫天飞舞,舆情危机频频爆发:今天某官员说病毒可控,不会人传人,明天某专家又说病毒可怕,肯定人传人;今天权威媒体说,八名医生网上造谣被警方训诫,后来证明八名医生敢讲真情,是勇敢的“吹哨人”。

一时间,负面舆情接二连三:湖北省长三次说错口罩产量,武汉红十字会救助物资管理混乱,黄冈卫计委主任一问三不知,医院院长补助远超一线医护人员,用灵车运菜、用垃圾车运肉给小区居民,媒体采访送哨人艾芬文章被官方删帖,小区居民隔窗喊话视察领导:假的,都是假的!……

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我们该相信谁?民众充满了疑问、误解、恐惧、无奈、不满、愤怒。怎么办?

疫情特殊时刻,急需上下一心,共同抗疫。但社会多元,色彩斑斓,声音混杂,当属正常。关键是为政者如何及时引导舆情,妥善应对舆情。舆情对政府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考验着政府的治理能力、治理水平、治理艺术的高下。舆情处理得好,可以转危为机,柳暗花明;舆情处理不好,则形象大跌,雪上加霜。

因此,官员除了应具备高智商、高情商外,还应该有点“媒商”,即媒介素养的知识。所谓媒介素养,就是多知晓一些媒体这点事。官员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尤其是与新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懂网、用网,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借助媒体,迅速公开真相,回应焦点热点,转危为机,重塑政府形象。

疫情新闻发布有长足进步

2020 年疫情期间的政府舆情应对,比之2003 年的“非典”舆情应对,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17 年前“非典”疫情暴发,当时尚无移动互联网,更没有微博、微信、客户端。恐慌的人们用手机通话、发短信交流,或口口相传。十几亿人眼巴巴盼着下午四点,中央电视台准时有一个新闻发布:由卫生部一位发言人宣读一个准备好的文字稿,今天又有多少人感染,多少人疑似,多少人死亡。仅此而已。那时,“新闻发布会”还是个陌生的词汇。

是2003 年的“非典”倒逼了改革,新闻发布制度从此渐渐浮出水面,新闻发言人制度日臻完善。国务院及时颁布了《信息公开条例》,于是有了发言人制度第一把“尚方宝剑”,有了第一届被称之为“黄埔一期”的发言人培训班。此后,各省市区、中央各部委办局的新闻发言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连一向视为神秘的军方国防部、各军兵种的发言人也闪亮登场。中国的新闻发布制度一路走来,目前发言人队伍已成矩阵,兵多将广,数量可观。凡有突发事件、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成为常态。

此次疫情发生期间,中央及各省市新闻发布会召开数量之多,主发言人级别之高,回应内容之广泛,应该是空前的。国家卫健委的新闻发布会备受关注,其权威性、专业性无人可比,基本上是一天一场,发布会请来著名专家钟南山、李兰娟等现场发布并回答提问,对稳定民心起到了重大作用。

国务院新闻办于1 月22 日在北京召开首次疫情新闻发布会,及时回应民众关切,并于2 月5 日将现场移师武汉,在抗疫最前线举行新闻发布。除了请官员、专家发布新闻外,还请来了医护人员、快递小哥、公安民警、普通志愿者等现场回答记者提问,这种亲民式的、接地气式的新闻发布大获网民点赞。

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省于1月21日首开关于疫情的新闻发布会。此后基本上是一天一场。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区的疫情新闻发布紧随其后,陆续举行。

一时间,中央级的、省部级的、地市级的新闻发布会紧锣密鼓地举行。其形式多样,有面对面的、有网络视频的、有网上直播的,各种疫情新闻发布会遍地开花,令记者马不停蹄,令读者目不暇接。

疫情期间,新闻发布会万众瞩目,一些部长、主任、省委书记、省长、市长等要职高官亲自出马,担任新闻发布会的主发言人,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有的高官敢于直面媒体、直面镜头、直面观众,不躲不闪,回答记者提问,其勇气可嘉。

舆情应对的短板与不足

仔细观察此次疫情期间的新闻发布,虽然成绩显著,进步很大,但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稍加梳理后发现,疫情期间舆情应对的短板与不足,与历次重大突发事件后总结的经验教训何其相似——习惯性思维反复出现,习惯性动作反复上演。也就是说,面对突发事件,屡屡犯同样的错误,尽管吃亏了,做错了,付出高昂的学费了,但好了伤疤忘了痛,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梳理一下,大致有四:

(一)习惯性照本宣科

打开疫情期间众多的新闻发布会的视频,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同样的动作:发言人总是眼不离稿子,大多时候是低头照本宣科,有时回答记者提问时,还是照稿子宣读,说明这些稿子都是提前预备好的,发布会成了稿件朗读会。

发言人面对镜头,面对媒体提问,应该充分利用眼神、语调、语速、手势、微笑、神态等非语言信息与记者们进行交流,一味地低头读稿,是新闻发布会的大忌,效果极差,显得发言人非常不自信,如果再读错字词,说错数字,则更是贻笑大方。

湖北省有领导在新闻发布会上一直宣读稿子,不管记者如何提问,他依然按稿说话,遭到网民嘲讽;还有领导先读到口罩数字108 亿,底下传来条子,又改口说18亿,最后又说108万,这么重要的发布场合,这么重要的口罩数字,由这么重要的官员发布,其效果怎样?网民怎么评价?官员形象如何?不言自明。

(二)习惯性官话、套话

高官走向前台,出席发布会,与记者面对面回答问题,这是一个进步。但面对媒体,你说什么,怎么说,现场表现如何?民众一直在镜头后面观察着,评判着:你是否公开了疫情的真实情况,是否回应了热点焦点,是否用温情的语言解疑释惑,是否回答了网民的关切?

官员在发布会上照本宣科,屡见不鲜,这些稿子都是提前准备好的。一些四平八稳的官话、千篇一律的套话屡屡出现在文稿中,官员一读了之,效果肯定不佳。

一个好的发言人,该如何“发言”?首先,要及群众之所想,及百姓之想知,还要善于运用自己个性化、柔性化的语言风格,讲公开透明的话、真实真挚的话、幽默风趣的话、朴实无华的话。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三)习惯性抓谣、辟谣

突发事件发生后,官方首先考虑的不是迅速公开真相,而是迅速抓谣辟谣。这一习惯性思维害人不浅,最佳的回应时间在抓谣辟谣中错过了,官方的形象在抓谣辟谣中自损了,政府的公信力在抓谣辟谣中流失了。

实践证明,每逢突发事件发生后,传言、谣言都会满天飞。政府要学会与谣言赛跑、学会大声说话、学会抢喇叭;有话快说,实话实说。政府迅速将真实情况和盘托出,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当然,有许多“谣言”事后被证明根本不是“谣言”,而是遥遥领先的预言。政府的“辟谣”是错误的。怎么办?说错了你就收回,做错了你就道歉,该问责问责,该下台下台。与民众沟通,诚恳对话,达成官民互信,求得百姓谅解,则转危为机,重新树立起政府公信、自信的形象。

(四)习惯性遮掩、推脱

无数事实证明,突发事件发生后,第一时间发布新闻,及时公布事件真相,迅速占领舆论高地,牢牢掌握话语权,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稳定民心、迅速化解舆论热点的效果。反之,如果推推脱脱,遮遮掩掩,不公开、不及时、不透明、不回应,或歪曲事实,迟报瞒报;或现场管制,驱赶记者;或严管网络,责令删帖,结果是欲盖弥彰,越描越黑,小事炒大,大事炒炸,社会民心不稳,政府威信扫地。

此次疫情中,湖北省及武汉市一些官员严重失职渎职,省委、市委、省市卫健委、省司法厅、监狱管理局、市红会等部门多名领导被严厉问责、免职、撤职。我们亦看到,绝大多数武汉市及湖北各市的官员们均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日夜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他们对工作的尽心、对事业的尽职,无可挑剔。但在应对舆情方面,还是出现了一些不足。各级官员,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一旦突发事件发生,不能恐媒、拒媒、防媒,应该知媒、懂媒、用媒。官员要勇于直面舆情、直面镜头,学会说话,快说、多说、敢说、会说、善说。

全国政协原发言人、国务院新闻办原副主任王国庆早前说过这样一段话: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官员不敢说、不愿说、不会说、不善说,一些雷人之语的“口灾”导致的次生灾害,给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认为,政府说得越多,掌声就越多;政府说得越快,骂声就越少;政务越透明,被信任的程度就会越高。公开,才有力量。打开天窗说亮话、说真话,天塌不下来!

时下,舆论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多元,众声喧沸,声音混杂。网上舆论狂潮、舆论风暴、舆论审判一波接一波。话语权争夺战大幕开启,网络舆论战汹涌澎湃。网络改变了世界,网络改变了中国。得民心者得天下,得网络者得民心,网络何其重要!在“十三五”规划中,国家规划了五年内建成100个大项目。排在第100 号的工程是:建设一支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十三五”规划已到收官之年,我们这支队伍建设得如何?是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队伍吗?中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树立起大国的新形象,的确是迫在眉睫之事。

猜你喜欢

习惯性突发事件舆情
老年习惯性便秘该如何治疗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对于权力,人为什么会习惯性服从
舆情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