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能源消耗碳足迹研究述评

2020-02-25张旭杰付伟张曼飞凡哲

山西农经 2020年22期
关键词:能源消耗足迹排放量

□张旭杰,付伟,张曼飞,凡哲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云南 昆明 650224)

1 研究背景

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完成“十三五”规划关于节能减排的目标,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我国陆续开放十几个东南沿海城市。要继续走低碳发展道路,就要减少能源消耗量,降低能源消耗碳足迹数值。能源消耗碳足迹研究与当下经济发展紧密联系,为政府决策提供能源消耗碳足迹数值是学术研究的实践关怀。

国内关于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研究时间较短,主要集中在对能源消耗碳足迹的测算[1-2]、生态压力[3-4]、探讨碳足迹的影响因素等[5-6]。为加快“十三五”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和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2015—2019年国内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

2 碳足迹相关研究的国内文献

从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精力放在经济建设上,中国大门逐渐向世界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各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能源消耗差距较大,碳排放量相差甚远。为了解不同地区能源消耗碳足迹,将已有研究文献分为时空差异、动态分析、生态压力、影响因素4个方面进行归纳。

2.1 时空差异分析

国内学者对特定跨区域碳足迹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其中张民侠等[7]采用GIS技术对长江三角洲能源消费变化和碳足迹变化进行了空间差异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碳足迹及碳足迹产值相差很大。赵先超等[8]则从能源消费碳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碳赤字等空间差异角度对湖南多地区进行了研究。吴德存和刘金平[9]从三维足迹角度,对区域间能源碳足迹进行了分析,而从碳排放的空间溢出角度出发,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环境影响主要来源于地区自身的化石能源消费,其次是周边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的CO2溢出[10]。

2.2 动态分析

碳足迹的动态分析可以反映某地区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为当地政府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国内学者对碳足迹的动态分析研究很多,分别从不同角度和地区进行了讨论。一些学者讨论了特定区域不同年份碳足迹变化,例如易其国和胡剑波[11]采用LMDI分解法对贵州省近17年碳足迹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杜科锦和朱玉林[12]讨论了湖南省10年里有关碳足迹、碳排放的演变;王瑜鑫[13]则研究了山西省的碳足迹总量、能源消耗量和人均碳足迹等数据,并对比我国中部5个省份的相关指标,为山西经济转型提供建议。一些学者讨论了跨区域不同年份碳足迹的变化,例如李平等[14]讨论了天津市近20年的碳足迹变化趋势,朱琛等[15]讨论了能源消耗碳足迹的动态变化,得出邢台市以煤炭消费为主。

2.3 生态压力分析

生态压力是指能源消耗碳足迹与可利用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比值,用来衡量生态环境承受力。丁娇娇和杨建州[16]用IPCC计算方法分析了福建省碳足迹的生态压力。刘某承(2016)[17]从全国的生态安全格局角度定量和定性分析各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韦良焕等根据新疆2002—2011年人均拥有林地面积与人均碳足迹计算出人均生态压力。除简单分析某地区的生态压力外,还可以借助LMDI法对不同因素进行分解,可明确得出不同因素对生态压力的具体影响情况[18]。

2.4 影响因素分析

王志强等[19]采用STIRPAT模型回归模拟研究了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宋敏等借助LMDI因素分解,讨论了陕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变化的影响因素。王耕等应用STIRPAT模型进行回归函数拟合分析,分析了主要人文因素对碳足迹变化的影响。陈川结合LMDI迪式指数分解方法,分析了重庆市能源碳足迹驱动力,并利用GM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重庆市碳足迹未来趋势。张清等讨论了人口压力、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经济发展因素对碳足迹的影响。

3 研究述评

3.1 已有研究评估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近5年对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我国学者对碳足迹的研究始于对西方研究成果的借鉴,通过加入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模型形成了具有本土化的研究成果。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我国能源消耗量、碳排放量、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以及生态压力现状等,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指导意见。尽管研究成果显著,但仍存在一些问题。①目前仅有能源消耗碳足迹的测算和影响因素研究。研究能源消耗碳足迹是为了探讨如何减少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的方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有关能源消耗碳足迹排放量的相关标准研究较少。②对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研究文献较少,涉及的区域还不全面,例如云南、广西、西藏等西南地区的研究文献不是很多。要拓宽碳足迹研究的区域,进而全面了解我国碳排放量的主要贡献区域,为进一步发展和推进我国走低碳路线提供帮助。③在测算碳足迹时,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标准煤的换算系数不一样。核算碳足迹的公式各异:投入产出法一般使用微观层面的碳足迹核算;过程分析法一般使用宏观层面的碳足迹核算,其估算结果有可能产生误差;IPCC法无法计算隐含的碳足迹。这样就导致同一研究对象其碳足迹结果不同,对后续其他研究可能造成影响。④大多文章在分析碳足迹影响因素和生态压力时,采用的分析模型比较类似,例如IPAT和LMDI分解模型、STIRPAT回归分析模型等,分析结果较单一,且只分析了比较明显的影响因素,往往忽略了较隐晦的影响因素。

3.2 未来研究展望

针对国内能源消耗碳足迹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低碳发展道路,未来的能源消耗碳足迹的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

(1)制定能源消耗碳足迹排放量的相关衡量标准。衡量能源消耗碳足迹是否符合低碳经济发展道路,需要制定科学的量化标准。不同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不同,需要制定的相关排放量标准也不一样。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制定科学的量化标准。这样可为实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提供更加明确和具体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减少能源消费碳足迹排放量的激励政策体系,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循环发展。

(2)加强对我国碳足迹的持续性研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区生态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能源消耗碳足迹及影响因素千差万别。持续对我国不同地区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有助于相关人员了解我国现阶段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压力的变化趋势,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政府出台政策提供参考。

(3)增加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合适的分析模型,使分析出来的碳足迹问题更全面。深层挖掘影响碳足迹的显著因素和隐含因素,并找出相应的建议对策,更好地解决温室气体排放超标的问题,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

猜你喜欢

能源消耗足迹排放量
饲粮蛋白质水平对妊娠期云南半细毛羊氮平衡和养分排放的影响
天然气输配系统甲烷排放量化方法
成长足迹
红色足迹
足迹
需求驱动我国能源消耗效应研究——基于改进的两级分解法
50%,全球最富有的10%人口碳排放量占全球一半
工业制造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的对比研究
数据分析检测能源消耗异常研究
项目新增能源消耗影响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