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1.5 代移民的语言身份构建
——以英国华裔周林为例

2020-02-25廖承晔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7期
关键词:周林归属感母语

廖承晔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一、引言

20 世纪下半叶,全球化的诞生为世界各国建立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大量流动增加了移民的数量,同时丰富了移民的类型。据统计,截至2017 年,我国向海外输出的移民总数约有1000 万人,他们大多前往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传统的移民国家。[1]那么,我国向海外输出的移民人士以及他们在海外繁衍的后代如何在异国他乡建立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身份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在移民人群中较为广泛被人们所知的有第一代移民(first generation immigrants)和第二代移民(second generation immigrants)。第一代移民即指因工作或生活所需,移居到他国的成年人。他们大多数在出国之前对于自己的文化身份已有较为稳固的认识。尽管长期生活在海外,他们对于自己的祖国仍然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同时,他们认为使用母语是最舒服的沟通方式。[2]第二代移民即指第一代移民在海外繁衍的子女。由于出生、成长于异国他乡,第二代移民从小便受到居住国文化和语言的熏陶。因此,相比于接触较为有限的母语及母语文化,第二代移民对于其居住国更容易产生归属感。[3]

然而,在移民群体中还有一部分人群的语言身份和文化身份构建比上述两类移民更为复杂,他们在社会学上被称之为第1.5 代移民(1.5 generation)。他们出生于自己的祖国,但在年少时期(6-14 岁)便随父母移居海外。[4]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既和第一代移民一样受到母语和母语文化的直接影响,同时,居住国的语言和文化对他们思想意识的建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对生活在美国夏威夷地区的美籍韩裔第1.5 代移民进行研究时,Danico 发现他们与第一或第二代移民相比,能够更好地内化两国文化。同时,大多数美籍韩裔第1.5 代移民对于两种语言的口语使用能力也较为均衡。[5]那么,两种语言文化是如何在第1.5 代移民的成长过程中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值得进一步探索。因此,文章将以第1.5 代移民的语言身份构建为焦点,深入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1)目的语学习的过程对第1.5 代移民语言身份的变化有何影响?

(2)语言能力与语言归属感之间有何关系?

(3)精通母语和二语的双语者将有何优势?

二、研究设计

由于人的身份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对于身份构建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生活经历有具体而深入的了解。[6]因此,质性研究方法更适合本研究主题。于是,笔者选取了一位英国华裔第1.5 代移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半结构访谈(semistructure interview)收集资料(采访问题参见附录)。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是化名为周林的英国华裔。笔者在英国攻读硕士期间与其一同在一所周日中文学校担任义工,之后便一直保持联系。周林出生在中国,9 岁时随母亲移民英国。迄今为止,周林已经在英国生活了超过20 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小学至硕士的学业,目前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此外,周林的英语和汉语都十分流利。面对来自中国的笔者,他选择以中文来完成本次访谈。在获得周林的许可后,笔者也对访谈进行录音和笔头记录。在访谈资料分析方面,笔者将周林所提供的成长经历进行了主题分析(thematic analysis),进一步归纳出中英两种语言在周林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语言身份构建的影响。同时,笔者也希望以此折射出以周林为代表的华裔第1.5 代移民语言身份构建的共性。

三、周林的语言学习经历与使用情况

在采访中,周林的叙述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他刚到英国时的英语学习、他到英国之后的母语发展以及他目前对于这两种语言的态度。因此,这一章节将从这三个方面展示周林的语言学习经历和使用情况。

(一)英语能力的提升历程

在国内上完小学三年级后的暑假,周林随母亲移民英国。那时他几乎不会说英语,但那时的英国也几乎没有专门对移民儿童提供语言帮助的机构。于是,他的母亲只能将帮助他提高英语能力的期望寄托于他在英国的学校。他们向学校申请能否让周林入读小学低年级以更好地适应新语言的学习环境。然而,学校拒绝了他们的申请。相反,由于中英两国学制的不同,以周林当时的年龄,他最终被安排进了英国小学五年级上课。他成为他们班级唯一从海外转学来的学生。

据周林回忆,英国小学五年级的课堂知识对于他而言并非十分困难,但是语言障碍却让他在课堂中屡屡受挫。

“当时上课的时候因为我听不懂嘛,我又不好一直打断老师,我就问旁边的同学,但是我又表达不好,所以有的时候就用肢体语言或者画画的形式。那小朋友嘛,爱开玩笑,有的时候他们看到我的动作或者画画,就控制不住地大笑。然后老师就生气了,批评我,还找过我妈告状说我扰乱课堂秩序。反正小时候老是被老师认为是调皮的小孩。那同学呢,当然,因为我英语不好,不太能和他们沟通,所以一开始没有交到很要好的朋友,然后还有一些坏学生欺负你是新来的,就是经常拿你东西啊,恶作剧啊,什么的,欺负弱小。”(引自周林的自述)

受到语言障碍影响,周林在英国第一学期的学习成绩也差强人意。于是,他的老师决定对他提供一些“帮助”。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周林的学习成绩和英语能力直接相关。他们仅仅将周林学习吃力、听不懂老师和同学们说话的现象等同于学习障碍。因此,第二学期每一节课的后半节课,周林都会和他班上一些需要特殊学习帮助(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的孩子们一起被老师带到另一间教室,接受特殊教育。在这后半节课中,老师会带领他们读故事,帮助他们理解故事内容。然而,这种帮助在周林身上的效果并不显著,反而让他遭到了班级同学的嘲笑。周林在采访中说道:“那个时候我单词量还很小,语法也不太懂,所以老师讲了我也听不懂啊。我要的是英语方面的辅导。”

看到周林的英语能力在学校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他的母亲便尝试在家帮他补习英语。周林的母亲教了他一些基础的英文单词和语法。此外,她还给周林买了一本《英语900 句》,让他每天背诵书中的日常生活用语。经过几个月的家庭突击训练,加之在学校沉浸式的语言输入,周林的英语表达能力得以有效提高,在学校的成绩也逐步提升。五年级暑假时,他还在母亲的鼓励下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期两周的封闭式夏令营。期间,他的口语水平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从六年级开始,周林便能够较为流利地使用英文。这也使他更有信心在学校学习和交友,并慢慢融入英国社会。

(二)母语水平的维持与发展

由于初到英国时周林的英文水平较低,他的老师建议他除了在学校使用英文以外,在家也要和母亲说英语。老师认为只有完全沉浸在英语环境中才能帮助他更快地提升英语能力。然而,这项建议被周林和他的母亲拒绝了,因为他们不希望周林以失去母语为代价来提升英语水平。于是,周林和他的母亲决定,在家里仍然使用中文进行沟通。此外,周林的母亲还为周林创造了一些能够接触到中文的机会。

“英国小学作业很少,加上我一开始听不懂课堂内容嘛,我妈就让国内的亲戚给我们寄了一些国内的教材,我就自己在家看着学。后来在英国这边学习跟得上之后,我还是有一直在学国内的语文书,好像一直cover 到了小学六年级还是初二(的内容),主要是识字识词。然后我也背了很多唐诗宋词,当作锻炼记忆力嘛。这大概就是我中文的基础啦……我们家也经常看凤凰卫视。里面涉及很多中国文化、历史、政治、经济这些东西,通过看这些、听这些就保持和中国的联系了。”(引自周林的自述)

除了在家练习中文以外,周林每周日还会和母亲一起去一所当地的中文学校。周林的母亲和他在英国定居后,便开始一边攻读博士,一边在一所周日中文学校教中文。由于英国法律不允许父母把12 岁以下的孩子单独留在家里,于是每周日,周林的母亲便把他一起带到中文学校上班。那时周林的中文水平远远高于班里大多数学生。因此,他便成为了他母亲的课堂助理,带领班上的学生朗读课文,帮助他们完成任务。虽然周林那时在英国学校里因成绩不好和同学的嘲笑而感到沮丧,但他在周日中文学校里找到了自信,并结交了一些好友。这些好友们那时的语言状态正好和他相反,他们擅长英文,但中文能力较弱。因此,帮助他们提高中文水平也为周林提供了一个锻炼和提升英语能力的机会。那时,中文学校成为周林最大的心灵慰藉和自信心来源。所以,直到现在,他还一直坚持在这所周日中文学校里做义工。

在周林的中小学阶段,每逢暑假,周林的母亲便会带他回中国探望亲友。在中国的两个月假期不仅为他提供了一个直接了解中国发展的机会,同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他的中文水平。由于周林和他母亲的坚持与努力,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周林的中文水平并没有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下降。他在GCSE(相当于国内的中考)和A-level(相当于国内的高考)中文考试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三)现阶段的中英文能力和使用频率

周林认为自己现在是一个相对平衡的双语使用者。他在采访中说到,无论是说英语还是说中文,他都感觉十分自如。他还表示,“在两种语言之间切换对我来说很容易。当我遇到中国人,我就会与他们说中文。下一秒如果我遇到英国人,我也能很自如地和他们说英语。”不过,他也承认,如果两种语言他只能选一个,他会选中文。因为中文是他的母语。

在接受采访时,周林正在英国撰写博士论文,因此,那段时间大量的阅读和写作都必须使用英语来完成。然而,由于他的博士论文研究的话题与中国经济政治相关,他也需要阅读中文文献,并采访相关领域的中国人。因此,在论文资料收集阶段,他选择回到中国,用中文完成资料采集。周林表示,用一种语言收集资料,再用另一种语言呈现资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尤其是用他最擅长的两种语言。

四、访谈资料分析

(一)语言学习方法对学习者语言身份转变的影响

根据周林的陈述,他在英国学校学习英语的方式属于语言自然学习法。这一概念最早由语言学家Bernard Spolsky[7]提出。他认为沉浸在目的语环境中自然习得语言是最高效的二语学习方式。这一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习者接触目的语的机会,最终使学习者在不自觉中掌握目的语。在某种程度上,语言自然学习法与母语习得方式十分相似。Wilkins[8]曾指出,如果二语学习者能以趋近于母语习得的方式学习目的语,他们将更容易掌握这门语言。然而,周林初入英国小学时的经历似乎与上述理论相矛盾。

语言障碍是大多数移民儿童在初到新国家时都会面临的挑战。周林当时不但无法理解课程内容,他课后还需要用母语来帮助他理解课堂上的知识。然而,面对周林的情况,他的英国老师不但没有太在意他的语言困难,反而还建议他减少甚至停止使用中文。这一做法符合Holliday 所总结出的英本主义思想(native-speakerism)[9]。Holliday 曾指出,一些出生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人士有一种语言优越感,他们认为他们习得英语的方式最为权威。无论出生于何种文化背景的人士都可以按照他们的语言习得方式掌握英语。英本主义思想也影响着许多英美教师的语言教学理念。

周林的老师便认为他们习得英语是一个自然且简单的过程,周林也可以像他们一样自然习得英语。然而,他们却忽略了周林当时的语言身份是二语学习者。他没有时间像婴儿一样经历漫长的语言习得过程。他必须尽快学会英语,才能跟上班级的学习进度。同时,Moerk 指出母语习得环境对于婴儿的语言习得有一种天然的包容性。在习得母语过程中,外界会不断对婴儿的表达进行鼓励或纠正,使其最终习得母语。[10]然而,周林的同学面对和自己一样年龄却不会说英文的他,表现出的却是嘲笑。周林的老师也在对其进行一个学期的语言自然学习法之后,发现他的英语能力并没有提高,反而经常“扰乱课堂秩序”,便认定他有学习障碍。许多华裔第1.5代移民在初到新国家时都和周林有相似的经历。Wang 和Collins 在对45 名新西兰籍华裔第1.5 代移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许多被采访者也提到他们曾因语言障碍受到班级同学的取笑甚至霸凌。[11]正如Norton 所说,语言自然习得法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使英语母语者和非英语母语者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系”。[12]因此,单纯的语言自然学习法有可能使第1.5 代移民儿童一开始便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很难在这种语言学习环境中找到自信,也很难有效地以这种方式掌握目的语。

相比之下,同为二语习得者的周林母亲更能理解他的英语学习状态和学习需求。虽然周林的母亲曾经将英语作为外语学习(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而周林是生活在目的语环境中进行二语学习(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但周林母亲清楚地知道周林当时学英语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能尽快听懂课堂内容。因此,她认为周林急需强化突击基础语法和词汇。对于周林所使用的《英语900 句》这本教材,二语习得领域的部分专家也提出过质疑。他们认为这本教材中使用的听说法过于注重语言和句型的内部结构,忽视了语言在真实交际中的使用。[13]然而,周林在目的语中生活与学习的经历正好弥补了听说法的不足。事实证明,在使用《英语900 句》之后,周林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确实不那么吃力了,他的单词和语法储备也逐渐能够支持他在没有图片和肢体语言的情况下和同学、教师正常交流。在为期两周的夏令营中,他遇到了许多其他年级或班级的学生。他们虽然能分辨出周林的母语不是英语,但他们不会取笑他,因为他们能很好地进行交流。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周林的英语发展便能较好地适应英国老师对其所进行的语言自然学习法,他的语言身份也逐渐从二语学习者过渡成为一个平衡的双语使用者。因此,对于语言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移民儿童,合适的语言学习方法对其语言身份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语言能力与语言归属感的关系

双语者即指“能够掌握并使用一种以上语言知识的个人或群体”。[14]然而,由于双语者的语言身份构建具有复杂性,学者对其进行了更为具体的分类。就双语者对于两种语言的掌握程度而言,Peal 和Lambert 总结出了两类双语者:平衡型双语者(balanced bilingual)和偏向型双语者(dominant bilingual)[15]。Peal 和Lambert 认为,平衡型双语者对于两种语言拥有相对均衡的使用能力,然而偏向型双语者则会更擅长其中一种语言。尽管有一些学者认为,同时以高水平掌握两种语言并在使用能力上达到相对平衡是很难实现的,[16]但周林的例子证明了这种可能性。在采访中,周林表示他的中英文能力都趋近于母语水平,并能够在这两种语言之间切换自如。

对于语言的归属感,周林也表示,尽管他是从小在英国主流学校中接受教育、长大成人的英籍华裔,尽管在英国想要保持并进一步提升自己原有的中文水平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他依旧对中文有着更强烈的归属感。因为,周林认为中文是自己唯一的母语。Joseph[17]指出,区分母语者与非母语者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母语者拥有其母语文化带来的特殊惯习。这种惯习是通过母语者在母语环境中的生活积累内化而成的,它对母语者的意识形成和三观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指导母语者的言行,还能“使母语者对于一些特定事物自然地产生共情,而这是非母语者需要通过大量努力才能做到的”。在母语惯习形成之后,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由于周林9 岁时才离开中国,那时他的思想意识中已有母语文化所赋予他的一定惯习。因此,尽管日后周林的英语水平趋近于母语水平,他对于中文的归属感依旧强烈。除此之外,周林在初入英国小学时不愉快的英语学习经历也是影响他对于英文归属感的另一大因素。在采访中,周林花了大量时间讲述其在英国学校中因语言障碍受到不公对待的经历。尽管事情已过去了20 年,这段记忆对他而言依旧历历在目。

周林对于中文的强烈归属感还源于其到英国之后对于中文的继续学习。由于在新的国家使用母语的机会相当有限,几乎所有像周林一样的第1.5 代移民儿童在海外的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面临母语退化的风险。Lambert[18]认为,如果移民者的母语在其移民后所生活的社会中不被重视,这将加剧他们母语退化的可能性。Chen[19]对此还补充道,当移民儿童在移民国主流学校接受教育后,其使用母语的机会将大大减少,其二语的水平也将迅速赶上并超过其母语水平。最终,他们将以失去母语能力为代价掌握二语。此外,由于语言学习的过程也是内化文化和构建身份的过程[20],随着二语能力的提升和母语能力的退化,移民儿童对于自己母语文化的归属感也将减弱。这对海外华人而言,将十分不利于中文和中国文化的传承。

因此,如果偏向型双语者使用的两种语言能力差距过大,他们有可能会对使用能力较强的那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更具归属感。然而,平衡型双语者对于两种语言的归属感与他的语言能力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更多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影响。虽然在异国他乡想要保持和发展母语有一定难度,但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而言,保留一定的母语能力是母语者的文化使命。

(三)精通母语和二语的优势

由于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英语能力对于促进国际交流的重要性。同时,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中文。因此,中英文双语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和许多英语国家语言教学发展的趋势。研究发现,同时掌握两种及以上的语言将会给语言使用者带来许多优势。例如,双语者将更具语言交际敏感性,[21]这使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语境中拥有更强的洞察力来选择更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22]其次,研究者在认知能力上对双语者和单一语言使用者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双语者在语言和非语言类IQ 测试中都具有优势[23]。最后,正如上文的分析,对于两种语言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学习者对于两种文化的理解,同时能让学习者对自己的语言、文化身份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于在英语国家长大的第1.5 代华裔移民而言,将英语发展至趋近母语的水平并非难事。但周林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将自己的中文水平提升至与同龄的中国留学生相近。周林这么做的理由除了想要获得上述的语言优势以外,他还有其他的考虑。作为天然的双语者,周林不需要额外再学习一门语言来应对GCSE(相当于国内的中考)和A-level(相当于国内的高考)中的外语考试。拥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能力也对周林日后的职业方向有着重大影响。在博士阶段,作为平衡的双语者,周林能够更好地深入研究中英的经济政治话题并收集更多两国的一手资料,这是许多研究者所不具备的能力和优势。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有更多领域需要同时精通多语言和多文化的人才。因此,第1.5 代移民也将在未来对增进各国各领域的交流和理解发挥重要作用。

五、结语

本研究通过对英籍华裔第1.5 代移民周林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经历进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早前研究者的研究报告,归纳出了第1.5 代移民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些共性以及他们的语言身份给他们带来的优势。

第一,对于目标语掌握程度较低的第1.5 代移民儿童而言,在目标语环境中单纯使用语言自然学习法并不能很好地提高他们的二语水平。相反,还有可能给他们营造一个不平等的语言环境,降低他们学习语言的自信心。结合针对性的语言专项训练和沉浸式的语言自然学习法将有效提升移民儿童的二语能力,也能进一步促进他们语言身份从二语习得者向相对平衡的双语者转变。第二,第1.5 代移民儿童在海外有可能面临母语退化的风险。虽然保持和发展母语能力有一定难度,但对母语的传承有助于第1.5 代移民儿童更好地进行语言和文化身份构建。若母语水平退化严重,这将影响移民儿童对母语文化身份的归属感。但平衡的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的归属感强弱与其在两种语言上的使用能力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更多与社会、文化因素相关。第三,第1.5代移民作为天然的双语言、双文化产物,将在全球化时代为促进不同国家各领域交流发挥重要作用。

周林作为第1.5 代华裔移民群体中的一员,他的经历展现了第1.5 代华裔移民语言身份构建的一种可能性。但同时,移民儿童的语言身份构建可能也受到其他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笔者将在后续研究中对更多第1.5 代华裔移民展开调查与分析,希望能够更全面地展现第1.5 代华裔移民的身份构建历程,也为更多移民父母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语言教育建议。

[附录]

半结构访谈问题

1.你到英国多久了?

2.你刚到英国的时候会不会觉得学习跟不上?

3.那时候你是如何提高英语水平的?

4.英语不好时,你会不会觉得无法与同学融入或排斥去学校?

5.英语能力提高前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对你的态度有不同吗?

6.你什么时候发现自己的英语能力和班上同学相近了?

7.在提升英语的过程中你在家和妈妈说中文还是英语?

8.你什么时候开始觉得自己需要加强对中文的学习?

9.你在英国如何学习中文?

10.你觉得自己现有的中文和英语能力哪一个更好?

11.你现在更经常使用中文还是英语?

12.你对中文和英文哪一方的归属感更强?

13.你如何看待语言和文化身份的关系?

14.你以后会教小孩中文吗?

猜你喜欢

周林归属感母语
天上的大雁井里的蛙
母语
高性能混凝土不同配合比下的性能研究
周林频谱仪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分析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母语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