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2020-02-25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公体体育锻炼大学生

王 浩 袁 红

(东北石油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8)

0.引言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我国阳光体育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依旧存在某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认知意识不足、体育健身效果不佳、力量素养及意志素养下降等情况,此外,高校体育课程以及课外体育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设置、组织管理等方面也存在脱轨与彼此不协调的问题,为了有效弥补这些不足问题,充分将高校公共体育课内外、校内外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强大的合力,还需要各大高校努力构建一种崭新且具有较强针对性及可行性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 以期更好的引领大学生主动靠近大自然、迈进阳光下,实施自我锻炼,推动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1.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

1.1 以人为本、健康为先的目标

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设定, 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健身为首的基本原则,以学生身心健康及整体协同发展为基本目标,努力让体育课程从以往单一的生物性身体教学逐渐向生物、道德、心理以及社会多个维度靠拢。 在日常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注重学生自我个性的培育及健康理念、锻炼兴趣及习惯的培养,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体质强健以及精力充沛的培养,强调将广大学生健康观念与参加仪式培养融入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 注重学生情感、毅力等心理素养的培育,正确分辨美丑、是非、善恶、荣辱等能力的培养,正确价值观及人生观的培养。在课程设定、教学实践及评价机制等方面,充分体现广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方法上,重视学生灵活性学习技巧的培养,改变以往课堂空间要素的制约和束缚,消除他们在学习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禁锢,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加开放性的学习空间,拓展他们的学习渠道,推动大学生身心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1.2 学生之间差异性能力目标

高校大学生个人身体素质、体育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道德水平以及知识能力也有着较大的距离。 对此,应结合广大学生的素养与体育基础等实际情况,构建出差异性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对每位学生真实能力目标的构建,应按照我国颁布的《学生身体健康指标》来进行。 而学生身体发展指标的构建,让每位学生的身体素养在充分达到《国家学生身体健康指标》的同时有所提升。 此外,根据终身体育健身构建出基础性指标,推动学生养成参与课外体育健身的习惯,并掌握至少两项体育锻炼技巧。 基本具备主动进行体育训练的良好习惯,掌握多种体育锻炼及鞥能,具有组织和参加体育比赛的能力,掌握体育比赛的评判方法,不仅可以评判还能够欣赏相关的体育竞赛,为日后终身胜任体育健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3 课内外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目标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单纯依靠日常课堂教学无法让广大学生身心健康且全方位发展,作为高校体育教师来说,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深刻意识到课内外体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正确引领大学生开展科学性、生动性、健身性、趣味性以及终身性于一体的课外体育训练、体育比赛等实践活动。 比如,根据高校公体课具体的教学对象、校园文化、教育资源、教师能力、校园环境等相关条件和特征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在注重课内体育教学的同时,尽可能将课内基础理论、能力目标与课外身心健康以及社会适应的教学目标、全面发展目标加以融合。 切实发挥课外体育组织、体育协会的重要作用,组织引导大学生进行课余时间体育训练,培养他们自主锻炼能力、集体合作能力等,让大学生在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体化课堂中拓展知识、开拓眼界,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真正推动广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2.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

2.1 制定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制定,应从大学生健身需求与身心健康发展入手,从他们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日常习惯及能力培养等方面切入,制定以体育健身为主要理论知识、休闲健康基础能力、终身体育锻炼基本能力为核心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课程目标体系,真正转变过去以竞技类体育为重点的课程教学模式,转变以往体育课程设定单调的格局。 利用体育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技巧传授以及学生课外体育健身的自我感受等方法和渠道,让体育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培养广大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自我主动锻炼的能力、自我监管能力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促使大学生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2.2 制定针对性与实效性较强的体育教学课程体系

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立应在全面普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前提下,对教学项目、教学内容加以调整与整合,让其更加满足广大学生实际的心理需求以及终身体育锻炼的现实需求,重视对学生终身体育锻炼项目的深度挖掘和探索,重视体育传统优秀项目的有效继承、弘扬及创新等。教学内容的挑选应对学生身体素质提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具有推动性、实效性以及针对性。比如,体育基础理论课程可选择运动基础理论知识、营养以及保健理论知识、简单急救方法等以健身为核心的基础理论知识。能力课程应重点体现学生终身锻炼能力的培养,并且要结合校内的实际的教学场地、教学环境、师资团队等具体情况,向大学生普及两项简单容易学习、还不受任何场地器械制约的体育锻炼项目。 比如,太极拳、篮球、足球、八段锦等项目,帮助大学生树立终身锻炼意识和理念,促使他们掌握更多体育锻炼技巧和能力等。

3.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

3.1 建立以终身体育为基本目标的课程教学评价体制

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评价实际上是一个多个要素组合的综合性结构体制,在构建评价体制的过程中,应按照教学评价的基本原理,将构成性评价以及终结性评价充分结合,全面思考评价的合理性、综合性、平等性、合理性以及评价体制对广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推动性作用。 以体育课堂日常教学评价作为基础,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将课外体育训练、体育比赛等,依旧相应的比重纳入到大学生综合分数评价当中,以此让考核内容、评价方法实现一体化。 此外,对参与课内教学整体出勤率满足90%以上的,课下时间锻炼达到指定的出勤率的学生, 授课教师应给予相应的基础分数六十分。与此同时,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进一步激励作用以及发展作用,将大学生个人身体素质的提升成都、运动能力的掌握程度以及进步程度、集体合作精神等作为体育教学评价体制的重点内容。 利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和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有机结合的形式,改变广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的认知态度,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真正构成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的评价体制。

3.2 落实评价体制的过程中应考虑的几大要素

教学评价体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几点因素,其一,应全面落实在“学生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提高”上,也就是我国教育部门颁布的《大学生身体健康测试指标》上。其二,应全面落实在“学生日常锻炼习惯的培养”以及“体育能力”提升上,并将其视为大学生身体健康情况检测与体育课程教育变革实效性评价体制的核心内容。 其三,将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日常学习中的具体表现, 比如对体育的认识态度、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体育锻炼的水平、锻炼的实际效果等各个方面的整体考评。其四,重视学生能力提升、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以及体育锻炼的具体效果。 其五,真实反映大学生在体育学习实际过程,并使其和终结性绩效评价有机结合在一起,切实发挥评价及时反馈、检测与辅导的积极作用。

4.结语

高校公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涵盖了丰富的体育知识与信息内容,充分拓展了体育日常课堂教学空间,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源及时共享的崭新平台,加强了他们兴趣爱好,切实满足了各种能力、各种爱好、各种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可以让大学生所学习的体育锻炼知识和能力及时的内化和应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将来高校体育课程教育革新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健全了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激活了校园文化生活,课余体育健身的组织和实施又进一步巩固与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真正培养了广大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对调整学生心理情绪、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公体体育锻炼大学生
合作学习在高校公体体能训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普通高校武术公体课开展现状调查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公体正用,体用一如
——朱熹的公正哲学及其三维建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广西高校气排球和硬式排球公体课教学的价值比较分析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