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钢琴艺术的音乐文化内涵

2020-02-25李洁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意蕴作曲家钢琴

李洁媛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0.引言

钢琴音乐作为西方艺术的优秀成果,从欧洲传入中国已经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具有极高的音乐艺术价值。 从20 世纪初开始,随着西式教育在中国的学校教育中逐渐推广与普及,钢琴艺术也随之在中国扎根、发展。 起先,钢琴艺术仅在新派学生之中较为流行,到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音乐艺术发展历史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钢琴艺术虽然以传入的形态在中国发展,但中国的钢琴音乐人也同样在钢琴艺术的发展长河中,奉献了宏伟华丽的艺术乐章。 这些钢琴乐曲独特的风格艺术与创作特征, 构建了机具音乐价值的中国钢琴艺术音乐文化内涵。本文将研究中国钢琴文化作为核心目标,对我国钢琴艺术中的音乐文化内涵展开了深入的了解分析。

1.我国钢琴艺术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简述

钢琴艺术的传承在于创作, 因此当钢琴初入中国音乐艺术界时,几乎所有的钢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都针对“创作”展开了研究。 理论上,艺术作品的成型,必然归功于创作者个人的音乐文化造诣。 但创作者个人的成长环境以及其生长期间的历史文化背景,也能够对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产生实际影响。 钢琴作为来自于西方乐器,其本身具有强烈的西方音乐文化特征,因此中国的作曲家们面临的棘手问题即:如何在重现钢琴艺术的过程中,将自身所具有的“中国思想”和“民族思想”与其融合。

1913 年-1948 年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起始阶段, 在此期间,众多中国作曲家开始尝试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民族特色、民族精神融入到西方的钢琴艺术中去,并不断从文化、思维、意境等不同层面上去探索拓展钢琴这样一件西方乐器的表现力。 例如著名作曲家肖友梅、赵元任,贺绿汀、桑桐等就将中国音调融入到西方的功能和声中,形成了初期版本的“中国风味”钢琴作品。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民族情感的持续作用下,国内著名钢琴艺术家发起“借长补短”的创作口号,正式为钢琴艺术在中国的融合,奠定了长期的发展方向。 “借长补短”实际上指的就是借助西方钢琴技法之“长”,补中华艺术融合与钢琴之“短”。从目前来看,这种融合方针明显具有可行特征,也正因应用了这一发展方向,中国钢琴艺术的音乐文化内涵才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文化特色。

中国钢琴艺术的创作在初期多是以民间艺术形式、民俗生活以及民歌民谣为主要的创作元素。 例如在1946 年瞿维根据贴近民俗生活的安徽民歌素材创作而成 《花鼓》,1947 年桑桐运用民歌民谣元素创作完成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以及丁善德在1948 尝试用昆曲的元素创作而成的《序曲三首》。到1958 年后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界逐步开始重视“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发展方向。 自此,国内钢琴创作者便开始将创作方向逐步朝着传统戏曲改编、古典乐曲创编以及和革命歌曲创作这三点发展,如杜鸣心根据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而改编的作品、崔世光根据革命歌曲改编的《松花江上》、黎海英根据古典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改编的《夕阳箫鼓》等等,直到1976 年,上述创作方向正式成型。 此后,随着改革开放赋予音乐创作的新活力,作曲家们大胆创新,尝试各种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风格相结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新局面,开创了中国钢琴作品空前的繁荣时期。 从这一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历史文化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中奉献了极多的辅助价值,而对于中国的作曲家而言,民族文化与民族情感就是其进行中国特色钢琴创作的力量源泉。 因此说中国钢琴艺术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内涵,完全不为过。

2.我国钢琴艺术中所隐含的西方文化内涵

钢琴艺术的发扬以两个因素为原动力,其一是钢琴作曲家,他们负责为中国输送源源不断的钢琴乐章,扩宽了中国人感知钢琴艺术的途径。其二是国人。国人是体会艺术和评价艺术的重要构成,国人对中国钢琴艺术的肯定,能够最大限度的决定中国钢琴艺术的影响力。 但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钢琴艺术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背景极为深厚的乐器艺术种类,也常有西方人为探求更高的艺术水准而专门对中国的钢琴艺术进行了解。著名的音乐艺术文化交流学者齐尔品就是“外来使者”中的一员。齐尔品在深入了解中国钢琴艺术后,深绝美妙,故其为了继续传播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艺术,便开始运用自己的西方演奏手法来重塑和再度创造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钢琴曲。这种超脱于政治阶层的艺术交流方式, 感染了许多艺术界举足亲重的人物。也正因齐尔品的“壮举”,中国钢琴作曲家内心中的创作激情被彻底点燃。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中国钢琴作曲家投身到弘扬中国钢琴文化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著名的《序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曲目就是在这段时间所创作。 这些钢琴曲虽然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但曲谱中所含的作曲技法,和声效果(半音化)、无调性技法以及大七度,却基本都取自于西方。时至今日,国内开展钢琴艺术教学时,仍然以西方技法为核心,所选取的练习曲目也多以西方著名钢琴曲为核心。 这与西方钢琴曲的多样性具有直接关系。例如,当学生练习轮指时,在按照教程完成基础能力、进阶能力练习后,学生必须检验轮指能力是否达到较好的“颗粒性”,弹奏时是否掺杂模糊成分。针对此,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土耳其进行曲》来夯实轮指技术的掌握能力。而国内钢琴曲大多重视风格和文化,对技术的诠释并不突出。在该条件背景下,我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必须将西方乐曲作为基础,进而呈现出“隐含”西方文化内涵的特征。

3.我国钢琴艺术中包含的民族音乐内涵

我国钢琴艺术发展迅速,从当前钢琴艺术的发展状态来看,西方文化贡献了“骨”,而血肉和灵魂,将逐渐被中华民族特有的历史文化和音乐文化所填充,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钢琴艺术。 可以说钢琴艺术在中国奠定基础的过程,经过无数国人共同努力得而完成。 而钢琴艺术的发扬和创新, 则是中华民族文化所蕴含的才情将其再度托举。故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将创作视线转移到了民族音乐的角度。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和谐发展国家。我国各个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传承了无比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从音乐到文化素材,每一样都有着值得记录和汲取的民族文化价值。许多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唱腔和民歌民谣艺术特色, 将这些民族音乐特色融入到钢琴技法中后,中国的钢琴艺术就被赋予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并且,采用民族文化加以融合,还可提升少数民族了解钢琴艺术的深度。 如丁善德创作的 《第一新疆舞曲》, 其创作时选择截取著名新疆歌谣 《马儿夫之歌》,整体音乐布局以三部曲式为主,曲谱中负责表现出紧张、刺激气氛的部分,创作者采用了大小调和弦并置的处理手段,充分利用了不和谐音程将紧张的气氛推送到了全曲顶峰。同时,因创作者采用《马儿夫之歌》,并保留了原曲的本来节奏,故《第一新疆舞曲》成为第一首能够与民族乐器和谐演奏的中国钢琴曲。而在王建中根据唢呐音乐改编的钢琴曲《百鸟朝凤》中,作曲者最大程度的将钢琴技法中琶音、颤音以及刮奏等手法应用到曲谱内, 构成了极为特殊的钢琴艺术表演状态。许多观众都表示,即使明确自己在聆听钢琴演奏,却还是能够在琴声中听出民族乐器的艺术表现特征。钢琴曲《乌苏里船歌》改编自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还原了民歌曲调中的五声调式(不含偏音),但将原本的调式改为D 宫调式,在采用一部分西方技法的基础上,将西方技法与民族技法充分结合。 在引子部分采用散板速度,三连音部分也加入了装饰性元素,令曲调表达出余音回荡的特征,描绘了渔民登船、从容游船的故事色彩。 一些观众在感受钢琴音乐文化时,常常会进入音乐塑造的文化情境中,忽略钢琴艺术本身的带有的西方特征。 因此这种高度结合了民族音乐文化的钢琴曲目,明显体现了我国钢琴艺术中的民族音乐艺术魅力。

钢琴是外来物,但作曲家自身对于民族底蕴和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却完全由内而生。而时至今日,从钢琴文化在中国的发展现状来看,将中国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钢琴艺术中,具有明显的跨时代的发展意义。

4.我国钢琴艺术的传统文化内涵

4.1 融合文化的艺术内涵

我国钢琴艺术的音乐文化内涵,并不抵抗外来文化,也不会刻意强调传统文化的唯一性。 中国传统音乐体系基于中国历史文化、音乐文化、艺术文化而成型,带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特征。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常存在一种特别的艺术表现手法,即以多元化为思路的“融合思想”。中国古代在音乐方面颇有造诣并且拥有着多种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古筝、古琴箜篌、笛子等等都属于中国古典乐器中的管弦乐器分支,这些乐器不仅具有浓厚的中国古代音乐特征,并且在其演奏时所展现出来的特有的民族音韵,是西方键盘乐器几乎无法呈现的。 无法呈现并不代表无法融合,这一点就是中国近现代钢琴作曲家所遵循的创作原则,既然无法完全呈现,那么就运用空间化的“融合思想”将原曲稍作变动,令原曲能够与钢琴音色和技法高度融合。同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加重视使用线条性的思维,来呈现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 即在全曲中贯穿旋律的同时,结合几种声部进行组合,令曲目结构可呈现出曲折的状态,凸显民族风味。

音乐的探寻和研究往往都无边界、无止境。在中国音乐发展的里程中,作曲家们除了传承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外,也会不断融合国外的音乐艺术、音乐技法和音乐艺术内涵。 这种“进取性”的行为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贯彻多知方能博学的进取理论。 另一方面就是为了给本国的音乐文化赋予一种“活性”,固步自封必将使得音乐艺术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消逝。 如若坚持吸收外部音乐文化来对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加以调整,那么中国音乐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就会在升级艺术境界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大音希声、美于无形”。

4.2 我国钢琴艺术中的意蕴美学

4.2.1 意蕴之美

意蕴实际上就是指事物的内容或含义,而在钢琴艺术中,其意蕴则指钢琴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含义与价值。 钢琴是一种古典乐器,其成型是为了填补世界音乐的空缺。 因此钢琴本身的意蕴就是传递以“钢琴”音色与钢琴艺术为主。 而在中国,钢琴艺术被赋予了特别的意蕴,即民族意蕴。因此,我国钢琴艺术中的民族意蕴,就是指钢琴艺术作品中所展现出、提炼出和显于世间的中国文化特征。 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文化,其中包含极为精妙和宏大的民族文化。中国文化中,蕴含着风俗、个性、韵味以及审美习惯的民族风情,都是在钢琴艺术发展和发扬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美学要素。

我国钢琴艺术中的意蕴美学可以概括为构思和创作两个分项,其中构思过程就是利用创作者本身的作曲技术融合民族文化特征而形成的一种别具风格的美学。 构思进程中所含的艺术价值和其所体现的民族审美习惯,都能够体现出中国钢琴艺术的民族特色和古典特征。 而创作则是一种必然的美学体现,抒发情怀、对历史的感悟,都能够构成中国钢琴艺术中独一无二的意蕴之美。 钢琴曲《平湖秋月》的原型为粤曲,经著名作曲家陈培勋改编为钢琴独奏曲,曲中旋律清晰,风格明媚流畅,配合演奏者娴熟的指法,充分突出了曲调独有的婉转与柔情。 地方小调本身就具有缥缈的意境,表达了创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当小曲被改编为钢琴曲,其独有的意蕴风格被放大,曲中的抒情含义更甚,加深了钢琴艺术中的意蕴之美,大有淡泊悠远的意境。

4.2.2 风度韵致

“神韵”即为风格韵味,这是一个仅在中国才能得到准确形容的词汇。神韵所指的艺术范围较为模糊,其既可以代表最为优秀的美,也可以代表一种尽善尽美的艺术追求。中国赋予了钢琴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因此我国现今所呈现出的钢琴艺术,其文化内涵就是在中国美学熏陶下, 在中国钢琴艺术家不断的融合和心理争斗下而重新形成的“神韵”内涵。 在中国古代音乐界,音律和乐器都是为了呈现出人的境界所产生的再现之物,是人们为了表达心中所想、心中所哀、心中所叹而创造出的媒介。音乐之所以有美感,有意境,就是因为创造它的人拥有他人学而不得的“艺术神韵”。 因此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中,几乎所有的表演艺术家都在利用毕生功力去追求钢琴艺术与“神韵”的融合。更细腻、更精致、更纯粹就是我国钢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所一贯追寻的艺术呈现价值。由此便可见“神韵”对我国钢琴艺术音乐文化内涵成型的带动性作用。

钢琴音乐通过景象来抒发感情, 艺术家以刻画人物情感为目标来塑造作品的“神韵”。 作品《梅花三弄》中运用了大量拟人的手法并得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人对于梅花的形容如同是寒冬中的耿直的文人君子, 在寒风阵阵中坚持自己的高尚品格。 《二泉映月》体现了盲人音乐家阿炳对自己艰难境遇的悲愤之情,优美静谧的景色显示出现实的悲凉,因此在演奏者首曲子时更要注重其“神韵”的表达,在节奏上做到收放自如,体现出音乐中柔中带刚旋律,彷佛是创作者通过音乐讲述自己的人生,让听众领悟到一种迷茫和无奈的情绪,这正是这个作品音乐价值的集中体现。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著名歌曲《黄河大合唱》,该曲由六名作曲家着手改编,技巧华丽、气势恢宏。 《黄河钢琴协奏曲》与江南小调相比,似乎少了一丝优雅,但其所表达的神韵层次更高,音乐结构更加复杂。 因此,《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风度韵致在于,该曲目所要表达的艺术风格更加华丽,不仅融入了艺术家的编曲能力,更融入了对救亡事业的感触、对艺术的追求。

5.结语

综上,本文以研究我国钢琴艺术的音乐文化内涵为主,分四个层次论述了具体的音乐文化内涵。 结论表示,中国钢琴艺术音乐文化内涵的成型,得力于中国钢琴作曲家对艺术的理解和对家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持续性追求。 而中国钢琴艺术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中国传统文化中所隐含的意境和神韵追求也不能被忽视。 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望读者查阅此文后,能够继续抱着对音乐艺术的进取心,继续钻研更高的“神韵”特色。 进一步充实我国钢琴艺术的音乐文化内涵,创造出更多饱含中华音乐文化、民族音乐文化以及现代音乐文化的钢琴艺术作品。

猜你喜欢

意蕴作曲家钢琴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作曲家邓光华简介
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
程诺:我想成为钢琴作曲家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纸钢琴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钢琴
意蕴难求
半夜敲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