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法律控制

2020-02-25祝言卿

法制与经济 2020年1期
关键词:性行为网民暴力

祝言卿

(石河子大学,新疆 石河子83200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兴的社交软件及APP的发展以及中国网民的迅速增多,互联网的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领域也越来越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互联网具有隐蔽性、匿名性、开放性等特质。但是网民对网络言论自由的理解出现偏差,在网络上无限扩大言论自由,现如今“网络暴力”一词经常被提起,并且其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网络暴力”是网络攻击性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学者提出这是人们在其现实中的行为,在网络上的一个应激行为。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不敢直接对人或事进行评价甚至抨击,利用网络的隐秘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大肆宣扬自己的观点。在互联网上,热点事件的相关内容被报道后,不明真相的网民会将舆论发酵放大。网民们站在道德伦理的制高点,在不明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被其中的舆论观点引导,将事件严重化,并对当事人及其家人、朋友进行曝光、辱骂等恶意行为。网络攻击性行为可能致使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人格权益受损,并给受攻击方带来身体和心理严重影响。

一、网络攻击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平台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网络攻击提供了平台,人们交流的方式从单一变得多样。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丰富了人们娱乐生活的同时,改变了社交方式,为网络暴力提供了孳生的空间。

(二)法律制度不健全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关于网络攻击的单行法。网民的学历素质参差不齐,不乏素质低下的网民无限扩大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加上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得他们有了实施网络暴力的机会。

(三)互联网成为情绪宣泄的场所

近年来,互联网成了情绪宣泄的场所,尤其是消极情绪。网络暴力反映了网民的现实生活,随着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很多事件在网络上公开后被解决,很多人就把网络当作一个解决问题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网民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遇到不公平的对待等情况时,网民就会借助互联网平台,在虚拟的世界中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引来同情、关注,以此获得帮助,设定舆论风向。但是除了解决个人问题,网络暴力来源于很多无关人员借助网络的隐蔽性以窥探别人隐私,获得别人私密事件为快感,在网上以曝光的形式产生优越感,通过辱骂、攻击陌生人来获得自以为是的正义感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网络攻击的类型及其典型案例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的交流方式完成了从面对面到电话线再到文字交流的转变。网络所具有的便捷性和隐蔽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很多人出于环境、身份、面子等因素,将面对面无法说出的东西,依托网络发泄自己的情绪。结合近几年来的热点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攻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语言暴力

网络攻击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就是语言暴力,主要表现为:隐藏在网络背后的施暴者在网络上对受害人进行语言攻击、侮辱、谩骂甚至是不切实际的诋毁及恶意中伤,借助网络的传播速度扩散语言暴力的影响。2019年10月12日云南某高校女生李心草死亡事件被推上了微博热搜,一时间网络舆论四起,人民日报官微也第一时间评论了案件。但是,李心草事件的初衷,是因为死者受到不公平对待,其母亲想得到相关部门重视,调查出女儿真正的死因。事情在网络发酵后,截至目前,李心草事件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调查结果,但是,涉事人罗某等三人在李心草事件视频被上传曝光后被网友扒出,他们的微博有上万条辱骂的评论。

(二)泄露隐私

事件当事人的隐私泄漏问题也是严重的网络暴力,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是人肉搜索,人肉搜索在网络不发达的时候表现为“打听”,作为看客的群众可以依托亲朋好友的关系去窥探当事人的各种情况,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人肉搜索从2000年开始在网络上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在网上获得更多的关注度,或者抱着其他的目的加入人肉搜索的大军中,未经当事人的允许甚至当事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网络上曝光、传播当事人的照片、信息、隐私生活等。李心草事件发酵后,涉事人罗某等三人的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等能够辨别当事人身份的信息被“人肉搜索”后公布到网上。2016年,在江苏南京,一家饭店的老板因其两岁儿子被狗咬后,与狗主人交涉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结果后,当街摔死泰迪犬,这件事被附近学校的学生拍下并上传到网络。但是饭店老板却遭到网友的“人肉搜索”,随后,饭店老板及其家人遭到“爱狗人士”的死亡威胁。2019年5月,一位买家退回购买的十几件衣服,卖家以超过七天无理由退换拒绝,但是淘宝客服介入同意退回。退回后卖家加了买家微信,在朋友圈发现买家穿着衣服出去旅游的照片,买家表示衣服没有破损。标签也在,不影响二次销售。事情被卖家发至网上,引起舆论轰动,随即,有网友将买家人肉出来,在网上公布了买家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买家也收到了很多带有攻击性的骚扰电话和短信。这三个案例是侵权和买卖合同问题,但因涉及道德层面被公开后,当事人被群起而攻之,受到更大的精神压力。

(三)暴力延伸

施暴者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不仅针对当事人本人,还包括当事人的家人、朋友以及和舆论导向不一致的人,扩大了攻击对象的范围,牵涉人更为广泛。李心草事件中,涉事人的家人以及相信涉事人无罪的亲友都遭到了网络暴力的攻击,他们的身份被曝光,微博评论中也满是辱骂性语句。网络暴力的延伸不仅仅是在网络上对当事人进行攻击,更是从网络发展到现实生活中,在现实生活中对当事人进行各种恶搞、攻击、人身伤害、毁坏财物等,甚至伤害他们的家人、朋友。陶欣然在电视剧《甄嬛传》中扮演安陵容,因为在剧中出色的演技被熟知,但是因为这个反面角色,很多网友在其微博下对其进行谩骂,甚至有网友找到陶欣然的住址划花了她的车。

三、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法治规范及其解决对策

网络攻击性行为的范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断蔓延,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管势在必行,对于网络侵权方面的问题,我国也在不断出台相关司法解释和规定,来减少网络攻击性行为造成的危害。

(一)我国对于网络攻击性行为的法律规定

在计算机领域,我国《刑法》作出了明文规定,随着各种网络犯罪事件频出,我国又出台了新的司法解释和规定来惩治网络犯罪。最高人民法院在2013年9月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于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所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作了相应解释,其中包括:非法经营、寻衅滋事、诽谤、敲诈勒索等刑事案件。针对网络暴力行为,这个司法解释作出了相关规定,对于网络语言暴力行为司法解释将其纳入“诽谤罪、寻衅滋事罪”两项罪名,对于网络暴力中的严重情节作出了相应的规定。2014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其中第12条规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公开自然人基因信息、病历资料、健康检查资料、犯罪记录、家庭住址、私人活动等个人隐私和其他个人信息,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况,被侵权人请求其承担侵权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2015年11月1日生效的《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第291条第2款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相关立法和司法解释的陆续颁布,对网民上网行为不断进行规范,有效控制网络暴力的蔓延。

(二)对于网络攻击性行为的对策

我们初步了解网络暴力形成的原因,也作为中国网民的一员看到了很多网络暴力事件,网络暴力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是很值得法学界深思的地方。对于网络暴力行为,我们应当仔细思考,合理分析,积极寻找解决网络暴力的合理对策。笔者认为,解决网络暴力有以下对策:

1.加快互联网领域立法

法律是避免犯罪的有力手段之一,因为没有法律的制约,互联网似乎成了一个“法外空间”,使得网络背后的犯罪者更加肆无忌惮,而现在对于互联网的立法只是以修正案或者法规的形式出现,形式单一,不够完整。加快立法可以制约网民的网上行为,减少网络犯罪。

2.推行互联网言论实名制

在微博、知乎等各大社交媒体上都有匿名发言、匿名评论的功能,这种匿名方式也是刺激了网络暴力行为的生长,禁止言论匿名,推行言论实名制的方式,可以使网络暴力的施暴人有所忌惮和收敛自己的行为。

3.逐步提高网民素质

很多网民没有自己的想法,被大众舆论左右,加入施暴者队伍,哪怕有自己的观点也害怕与舆论方向对立,继而“引火上身”。网络上的事物可能都不是我们最初看到的样子,人们往往断章取义,只想让广大网民看到有利于自己的一面,而事情的前因后果可能是另一个反转。而作为一个旁观者,应该擦亮自己的眼睛,独立思考,不要被大众观点误导。

(四)加强网络监管制度

这就需要大众媒体作出一个好的榜样。媒体的关注度往往比个人高,很多媒体为了关注度和流量大搞“标题党”,误导网民。政府也应及时把握舆论导向,及时解决问题,及时报道事情真相避免网络舆论发展为网络暴力。

四、结语

本文针对近期热点事件,对网络攻击性事件的兴起、发展、危害等方面进行了剖析,希望能够找到网络攻击的根源,促进相关立法。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离不开网络,网络攻击几乎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的事件,针对网络攻击这一危害性极强的社会现象,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建议对策,希望能减少网络攻击现象及其危害。

猜你喜欢

性行为网民暴力
“性”有更广泛的内涵!心理学家分析3种形式
反性别暴力
昆明市不同性角色MSM的性行为特征分析
“暴力”女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暴力云与送子鹳
CERQ问卷在中国沈阳有性行为的中学生中的调查
向暴力宣战
有感“网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