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电影《哪啊哪啊神去村》所蕴含的环境伦理学思想

2020-02-24曹静雯

视听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平野山民环境

□ 曹静雯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起源的核心所在,与时代的演变一脉相通,共同推动民族的发展,影响着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各方各面。其中,电影亦是如此。电影中的艺术价值及鲜明特点与其所包含的民族特征及文化因素密不可分。日本受季风气候及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多种动植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由岛国本身“森林文化”生发出来的对生态自然的热爱深深根植于国民心中,进而受“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基于万物有灵的基础自然理念,形成了对于以植物为代表的自然崇敬的生态观念。在日本民族的眼中,树木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他任何生命所无法相提并论的,他们以山川草木为神,认为人是依靠树木的恩惠生活在世界上的,或以为神灵附体于树木并支配着山川草木等自然物,形成自然崇拜的观念,这也与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中对人类与环境应如何相处的思考不谋而合。本文从环境伦理学的视角出发,围绕影片中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探讨。

一、人向环境取予的平等成本支付法则

影片《哪啊哪啊神去村》改编自其同名小说,以作者三浦紫苑祖父曾从事林务工作的美杉村为原型,向观众讲述的是一个都市青年平野勇气“由城入乡”来到“神去村”完成为期一年的林业培训课程,在严苛环境的不断打磨下,经过山村人民的热心帮助,这个高考落榜被大城市“摒弃”的男孩,融入了这个环境,实现了个人价值。这种青春、励志和告别迷茫的半治愈类型电影,可以说是平成年代日本电影的一大特色,故事往往聚焦于青年人专注某项事业,在平淡的生活、平凡的工作中找寻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并从中迸发出现代社会所匮乏的精神。

影片中神去村的林木由家族先人百年前种下,历经几代人的精心培育成为良木,而后伐下售卖,再经由木材商、建筑商之手,成为城市房屋中的一部分。“在存在世界里,物质、能量以及多元交换为动态生成的基本方式,但其交换必须遵循公正法则,这一法则落实在人类利用自然和对待环境的行动中,就是消费者买单,破坏者恢复。”①比如我们因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砍伐山林,使森林消隐,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以经济为杠杆,所有从中获利的人,都应从不同的层面担负起培植森林的环境责任。伐木工人作为破坏者,虽伐得木材销售获益,但为此他们需要种下等量的树苗,并继续付出数代人的心血,辛劳地精心培育幼苗,以维护林木数量的平衡;为了获得林木的种子,他们必须克服恐惧,费力攀至树顶收集;为了得到笔直粗壮的林木,他们必须不停进行着间伐等繁重工作,付出对等的时间与劳动力。而商人与住户则需要付出对应的金钱,为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付费买单。可以说,在经济的带动下,所有人以不同的角色,向环境取予支付平等的成本,共同维护生态平衡。

二、自然与人共生的关联法则

“共生”概念最先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提出,在生态学上可看作是各类生物共同生存的一种状态,即不同生物之间都能从对方得到某种生活上的利益。在由人、地球生命、自然共生的存在世界里,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共互存在的,共互生存的:物与物、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也是共互存在,共互生存的②。不单于此,若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关联的世界,在联系过去的同时,更与未知、未有及未来相接。这类关联性起源于人类和地球生命这一形成存在世界的真正主体之间的亲生命性,大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意味。古代日本人所信奉的主要是一种“万物有灵”的宗教观,认为即便是花草树木虫鱼皆带有灵性,因此,对于自然界中的一切都心怀崇敬。觉得神既是高高在上的,又是亲近可触的,而拥有神性的森林是人类灵性、生命乃至艺术的起源。并且,他们以此为轴线,开展艺术的想象与创作。环境伦理学与伦理学都是致思于如何予人以更好的生活的,只是前者在研究视域上意义更为宽广。“它使伦理思考的范围超越了人们的共同体和国家的界限,进而不仅包括所有的人,还包括动物和整个自然界,即生物圈”③。在日本国民看来,自然与人类应该具有平等的地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因此,在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上,他们更偏向于“共生”与平衡。这与影片中所谈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影片中神去村山民上至年迈耳聋的妇人、下至懵懂年少的孩童都对山神有着虔诚的信仰。在他们的认知中自己只是借住世间的过客,林业、清泉、生灵均受制于自然,除了对自然的崇拜,他们追求的更多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因而,在神去村山民的日常生活中,虽然会为了生活而砍伐树木,却秉承着砍伐多少、种植多少的原则;对于喜爱的野生鹿肉与补身体的毒蛇酒等动物制品,也鲜少主动捕杀,更多是等待如路上出现受伤意外死亡的野鹿等“来自大自然的馈赠”。在万物平等的基础上,日本人对这种“天人合一”理论加以继承与发展,以“共生”“共存”的价值观对待自然:在控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使人类和自然的正常物质循坏关系不至于被干扰破坏。基于此,必须经常考虑人类对自然的作用会给自然界带来怎样的影响,进而控制人类的社会活动,在这一点上,也要坚持环境保全行为内化于人类自身活动中。

三、人顺性适应环境的生存法则

宇宙创化天地万物时,将野性狂暴的创造力和理性约束的秩序力一同融入了其所构成的存在世界之中,使二者处于对立统一的处境。世界本身及其所容纳的所有生灵,都必须遵循其本性而维持着同存在、共生存的状态。是以,自然、环境与生命之间成就了一个既依照自身天性而自为地存在,同时又彼此限度间存在的三角关系。一旦这种既自为存在又相互限度的存在状态被人类出于私欲的满足而打破,将导致连锁性断裂的生态学后果。因而,这与影片中所论及的人在面对进入新环境而带来的与环境之间出现的不相适应时,必须懂得避免粗暴地干扰生态系统和地球环境,并凭借对自然虔诚地学习,在充分理解自然之后,遵循自然、环境与生命的本性,以顺性适应的姿态进入其中,与环境共生的观点基本一致。

首先是山民对自然规律的顺性适应。其一,在影片前半部分描述育林课程时频繁出现“间伐”观念:“每隔几年以疏伐保护优良树材,树枝不会过度密集影响日照,年轮会更美,树干也会长粗,如果不疏伐,土壤状况恶化,土石不稳会影响树根抓地力,容易造成土石流灾害。”伐木工为了得到粗壮笔直的木材,必须依照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从树林的自然生长周期入手,周而复始,修剪多余枝叶,对林木进行疏伐等,而非采取强硬的手法或是依仗科技强行改变林木的生长规律以获得。其二是山民在久居之后依照环境养成的生活习性与积累的生活经验。譬如由于山林的水域中容易滋生水蛭,一不注意便会牢牢吸附在人体上。相比平野勇气的惊恐与无措,山民们早已司空见惯,熟练地用火慢慢将水蛭从皮肤上烫掉。

其次是作为初来乍到的林业菜鸟的主人公平野勇气在神去村中的际遇。由于平野勇气在大都市生活了二十年之久,初到神去村时他对周遭的一切,包括衣食住行,通通都不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平野勇气在一点一点地被山民改变着,适应着山林生活:不用被惊醒也能自己准点醒来,自然而然地用杯子喝起溪水,奶奶送来的蝮蛇酒也可以心怀感恩地收下,开始理解山民对神灵的敬畏、对林木的爱护与感恩……而这一切都在自然而然中发生,连主人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甚至故事末尾平野勇气在向伙伴们求助未果即将随着“神木”一道被带到山底的片刻之间,凭借日常伐木所学知识完成自救,和“神木”一起成为了女人们膜拜的对象。这就像是一个隐喻——面对突变的环境没有人会喜欢,可它是属于个人的唯一,只有适应它,才有活下去的可能。这样的编排,除了以“人皆成才”引导年轻人的生命价值观之说,还讲述了人在没有选择的时候,终将顺性适应环境以求生存的道理。

四、结语

环境伦理是一种新兴的应用伦理,与传统意义上的伦理道德间更多的是一种拓宽关系,将关注的焦点从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拓宽到当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侧重于以新的伦理视角完成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审视④。对于这种关系,陈望衡先生曾在其著作中谈到,环境中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文因素。所有的环境均建立在地球上,因此,自然因素是基础,但凡有人生存的地方,均有人的文明存在,甚至连这片土地的自然也不同程度地人化了⑤。因而,即便是人无法改变自然,也不妨碍人按照自身需求对所在自然环境做出相应的抉择,抑或是依照自身需求去建设环境。日本作为一个发达国家,在历经重重由于生态破坏导致的灾难(如痛痛病、水俣病等)后,重新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审视与修复。诚如影片中所传达的理念:人向自然平等支付环境成本,顺应环境相适生活,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对于所有正在全力发展经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案例,也是未来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

注释:

①唐代兴.环境伦理学的困境反思与重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27-42.

②唐代兴.环境治理的社会目标及实施道路[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7):65-71.

③吴敏.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④沈克印,刘梅英.高尔夫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11):26-30.

⑤陈望衡.乐居——环境美的最高追求[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20-124.

猜你喜欢

平野山民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新年
环境
致山民
tokyo boy carm_67 平野紫耀(King&Prince)
乒乓球亚锦赛平野美宇夺冠技战术分析
七连败,平野美宇要被中国“燃尽”
魔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