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95后网络社交的后现代性探析

2020-02-24吴珊珊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网络空间符号

□ 吴珊珊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交是人的天性。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在移动手机端使用网络即时通讯应用的时间最长。可见社交是网络空间中的一大主题,网络世界中的数字社交已成为日常交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该报告显示网民群体中20—29 岁占比最高,达24.6%,即构成网络空间中社交主体的正是95后。

一、数字社交:95后置身网络空间的主题

中国的95后出生于中国人口出生率较低而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的时期,他们被称为“独生子女2.0”,也是“小康1.0 时代”的孩子①,是备受关注又值得研究的一代。95后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高,具有尚自由、孤独、自我、求异的人格特征。同时,他们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土著,在西方被称作Z 世代,其成长始终浸润在互联网发展之中。

赛博空间是一个符号空间,交往者用可控的符号建立数字自我并进行社交,这种交往行为对于其他代际而言可能是需要“习得”的,但对于95后而言却是与生俱来。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布的《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显示,95后平均每天使用手机时间高达8.33 小时,超95 前23%。其中社交APP 用时最长,近 2 小时②。

由此可见,社交是95后置身网络的主要诉求。在独享家庭资源的同时,95后也独享童年。如今95后的社交、学习、娱乐、消费等行为几乎都在网络空间中完成。赛博空间是被数字化的准现实,为95后个体化生存的孤独境遇带来了界越的可能,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个体排遣孤独与寻找联系的渴望,同时也为初入社会的95后缓解职场和生活中的焦虑。

二、后现代性:95后参与网络交往的特征

(一)解构与虚无:狂欢式的自我表达

95后擅长在屏幕后操控符号和在屏幕前塑造多重身份来打造多元的自我。调查显示,95后的微信好友数量是通讯录人数的1.63 倍,手机通讯录逐渐失宠③。当线上熟人关系链无法满足交往诉求时,95后会选择陌生人来扩展交际圈。据统计,95后使用陌生人社交产品的比例高于95 前与00 后。交往对象的时空不确定性以及自我身份符号的多重性,让交往行为本身变得零散而非中心化,甚至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虚无。自我表达的异质性和多元主义,是无深度、无中心,漂移不定的,这也是后现代思维的体现。

除了即时通讯软件,95后还活跃于微博等社交软件中。调查显示,95后微博用户偏好以娱乐类内容为主,关注新闻及热点事件和休闲娱乐内容的95后用户占比均超70%。在微博95后用户关注的KOL 榜单中,娱乐搞笑内容占据榜单的多数,用户在微博上寻求大量搞笑类和娱乐圈相关的内容④。在微博中,“土味文化”“沙雕主义”等戏谑搞笑的内容深受95后追捧,其复杂尴尬的意蕴背后是对严肃叙事的解构。在面临学业和职场上巨大的上升压力时,95后用“快乐至上”的行动逻辑来逃离宏大叙事,追求相对和变幻,强调当下体验与情绪解放的游戏化,以此消解生活中的苦闷。

95后自带个性化标签,既喜爱深刻冷僻的内容,又追捧无厘头,审美趋势呈现出两个极端。他们的网络社交风格独具一格,并成为反映社会情感的缩影。如“燃表达”“丧文化”“佛系”通过热血积极、丧到极致或无所谓的态度表达对社会和自身生存状态的看法。泛娱乐社交行为中,消极遁世或享乐主义,都在自我指涉性和游戏性的自我表达中参与狂欢。

(二)零散与断裂:拼贴式的交流符号

95后数字社交所表现出来的后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对符号的随意操控、意义再造,以及对权威文化的消解分化和对现代文本规范的颠覆中。95后网络交往中对文本符号的再造,集中体现在表情包文化中。数字符号的可创造性使社交媒体的交流从文字表达中解放出来,话语范式主导的叙事规则向图像范式转变。

根据酷鹅用户研究院的研究,95后在聊天中最喜欢使用表情,高频使用颜文字、系统自带表情、社交产品推出的表情包和原创表情包的比例均高于95 前。表情包成为手机使用语的主流,使用意愿度达70%,聊天去文字化是大势所趋⑤。尤其在原创表情包使用上,95后的特征更加突出。完全图式化、时而直白时而含蓄的不确定性,以及高度凝练的社交语言是表情包的特征。

表情包的制作和传播实现了情绪和观点的表达,表情包符号的生产和流通使得常规的话语体系被颠覆。其中的平民主义、无根性和不确定性,让单一标准的话语“元叙事”被瓦解,传统社会语言与知识结构的逻辑推断不能胜任现实的语境。作为“拼贴式”的语言,摇摆和稍纵即逝的元素随意拼贴产生了断裂的语言,让规范和恒定的规律与逻辑遭到挑战,甚至失去法定的权威。在95后的交流体系中,“斗表情包”甚至成为一种新的交流模式,其语义在传者和受者之间存在不确定性。“同一性和主题化的语言方式”被摒弃了,各式各样的语言创新和开放多元的语义空间受到推崇。

(三)消解与颠覆:“容器人”的伦理危机

95后习惯于在网络中进行社交,交流的过程依赖于媒介。长此以往,个人隐没在屏幕之后,长期的人机共处使人变为“容器人”。即内心世界犹如封闭的容器,个人变得孤立而封闭。为了打破孤独状态,他们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是这种接触只是容器外壁的碰撞,并没有产生真正内心世界的交流。他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定距离成了人际交往的最佳选择。

“容器人95后”注重自我意志自由,对外部权威采取不认同的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他们力图摆脱日常琐事的束缚,追求心理空间的移位和物理空间的跳跃。在这样的语境下,数字空间中的95后的主体是零散的,甚至被充分地解体。

网络具有后现代哲学中所言的“非中心化”的特点,追求“不限制的自我”的95后可以戴着面具做键盘侠或意见领袖,有力引领舆论。当摆脱了现实世界中的人伦束缚和道德约束,网络空间中的责任分散使“历史意识消失”;后真相反转导致“深度模式的消失”;身份隐匿和模糊带来了“真实感、距离感的消失”。于是,整个集体陷入了鲍曼所言的“后现代伦理危机”⑥。在一个碎片化和充满模糊性的时代,道德主题虚拟,道德中心离散,道德权威消解,道德界限模糊,道德行为非理性⑦。在这样的空间中,道德伦理异常珍贵,被迫切地需要。

三、结语

95后网络社交的后现代性所塑造的文化景观,带来了万花筒般绚烂的网络社交图景。但后现代悖论里的感性困局仍需破除:思想和话语的碎片性,语义的零落和游离,以及混沌不确定的空间,主体个性的矛盾呼吁作为内容生产和传播主体的95后对镜自观,审视全局。作为即将成为社会生产力主导的95后,需引领网络空间中理性和深度的回归,负责责任意识和伦理道德的重建,在戏谑和反讽话语的背后探寻话语协商的途径,在宣扬娱乐性精神的同时强调公民理性文化,在眩晕和刺激的虚幻中破除欲望的神话。

注释:

①任慧媛.“95后”不是一代人,而是“一类人”[J].中外管理,2019(09):44-45.

②③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95后”手机使用心理与行为白皮书[R].2019.

④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95后”微博营销洞察报告[R].2018.

⑤酷鹅用户研究院,腾讯网产品研发中心.泛娱乐社交一代:“95后”社交行为洞察报告[R].2018.

⑥[英]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M].张成岗 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⑦杨先顺,邱湘敏.网络传播的后现代伦理审思[J].现代传播,2010(03):22-26.

猜你喜欢

后现代网络空间符号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学符号,比多少
90后现代病症
“+”“-”符号的由来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专题概要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