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图中的自我呈现
——视觉社交视域下的修图文化

2020-02-24卢咏珊

视听 2020年2期
关键词:风格化美颜滤镜

□ 卢咏珊

一、技术视域下的视觉社交转向

青年人越发喜欢用视觉内容进行社交实践,而美颜相机、风格滤镜软件、水印相机等视觉图像处理软件使视觉处理技术变得可操作化。这一方面满足着人们视觉审美的需求,另一方面也通过将修图技术操作化,使修图行为下沉到大量的普通受众身上,推动着这场视觉社交运动。

在视觉社交时代,受众用手机、相机等设备生产图像,满足自身日常生活审美的需求。在视觉社交时代,一种新的文化仪式——“修图发布仪式”得以产生。它不同于以往“取景—拍摄—成像”的图像生产初始行为链,延伸出“修图”“发布”和“效果回应”等新的仪式环节。在具体的操作上,就是通过选择性的呈现,生产原始的图像文本,再打开相关的修图软件,通过抹去图像的瑕疵,调整图像的整体风格,增添图像的艺术效果等,完成图像的二次内容生产,再将最终修好的成品图像分享出去,等待来自他者的回应,从而完成整场视觉社交实践。随着图像在移动社交中的深入和普及,图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人们进行社会互动的语言形式。

二、“修图仪式”中的自我呈现

对照片进行修饰包括控制拍照时的表情和姿势等,对拍照背景进行选择和氛围营造,也包括拍照后利用技术工具对照片进行的添加“美颜”“滤镜”,或是进行“涂鸦”“水印”的过程。本文的“修图”也即“图像修饰”,主要是对照片进行后期修饰行为的指代,即在图像成像之后进行的美颜修图、调整照片参数、添加涂鸦特效和图片拼接等。这是修图时代特有的内容生产环节,在这个内容生产过程中,制图者的个性得以表达,特殊的符号意义得以渗透。

(一)美颜修图

美颜修图软件是通过调整图片参数,将人像图片按照个人需求调整成符合图像制作者审美情趣的形式。自拍者可以通过软件,对一张普通图像上的人像进行祛斑、美白、瘦脸甚至调整五官等操作,使之更加符合大众审美,或者进行风格化呈现。在整个图像调整的过程中,制图者对图像中引人关注的身体器官进行修饰,改造图像上的身体,创造出符合其个性需求的图像,体现其所追求的品味特性和风格。随着人脸识别、AR 技术等的不断发展,修图软件也发展出了实时修饰的功能——拍摄者无需观看原始图片,而是软件自动进行美颜调整,拍摄者只需要直接在AR 生成的虚拟图像中进行拍摄。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最终呈现“时尚的”“美的”身体图像,这个图像的形成过程也是制图者对自我重新认知的过程。

(二)风格滤镜

风格滤镜类软件调整图像的各类参数以改变图像风格。比如增加一张图像的清晰度,降低其对比度并增加暗角面积,就会呈现出胶片和暗房冲印的效果。而在各类风格滤镜软件中,除了可以让制图者调整参数,还设有不同“图像预设”以直接套用至现成图像中,不同的预设代表着不同的风格,制图者只需要简单点击预设,即可完成一张图像的风格化修改。而预设所提供的表现风格须与图像内容的呈现相融合,才能起到互相加强的效果。比如喜欢胶片风格的青年,可能会将复古元素作为拍摄背景,用低饱和度的风格滤镜进行修图改造,并在社交媒体上发布。

(三)涂鸦特效

马赛克、涂鸦、贴纸以及其他特效都是图像风格化呈现的方式。制图者可以通过不同图案的“马赛克笔”“涂鸦笔”“贴纸”等对图像进行遮盖、涂鸦、改变图像背景等创意工作,以展现个性、改变风格标签或者赋予图像新的内涵。除了改变图像的风格和蕴含的内容意义,这本身也成为青年人的一种交往方式。比如在电影《大侦探皮卡丘》上映期间,一些博主使用黄色和棕色的涂鸦笔,在全身自拍照的身后用简单几笔勾画出动画形象“皮卡丘”的尾巴和耳朵,赋予图片新内涵,也引发模仿。

(四)拼图

拼图是使用拼图软件将多张图像拼贴在一起的表现形式,根据拼贴模板的不同,拼贴完成后的图片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制图者在拼图时,要对图像进行选择和裁剪,这构成了制图者对图像的选择性呈现。除了对图像进行裁剪,制图者在拼图时还需要考虑图像色彩的搭配,将相同、相近或互补的色调的图片拼贴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张具有和谐观感的拼图图像。而拼图最重要的是给了制图者以跨空间取材的可能性。这表现在制图者通过拼图,将在不同空间拍摄但属于同一主题的图像拼贴在一起,是对图像的表征意涵的重构。

三、修图时代的审美症候

修图文化在繁荣了视觉修饰符号的同时,也产生了视觉超载等现象,进而迸发出各种视觉文化症候,这些都应该被重视。

经过美颜后的图像所表现出来的是人们对自身的虚假认知,人们在这种虚假认知中得到满足,也完成了对自我的识别和确认。风格滤镜的添加也是对场景本身的修饰和美化,所表现出来的亦是场景的虚假镜像。

修图软件创造出迎合个性需求的图像,迎合和强化了符号崇拜。修图通过视觉修辞的方式,赋予图像新的意义,塑造出美、时尚等意识形态,在这些意识形态的规训之下最终完成对符号“神话化”的过程。于是,这其中隐喻的意识形态被接受与认可,并继续指导着视觉表征的实践。

修饰好的图像多用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展演,制图者同时也是表演者,通过修饰后的图像展现向往的生活场景与崇尚的生活态度,同时想象着观众的在场与围观,觊觎着观众的羡慕与赞赏。

四、修图文化中的隐秘共识

弗洛伊德认为认同是一种趋同的过程,个人往往会通过努力参与到一个社群中来获得存在感。在大众文化的语境下,寻求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会产生快乐,就像美颜自拍行为迎合的就是当下社会对“高颜值”的追求。修图行为得以普及和扩散的基础是经由认同的寻求所生产的快乐,本质其实是对压迫性的意识形态的顺从。因此,修图的动作也是由于个体在社交中形成的认同焦虑而衍生出得到群体认同的内在期盼。

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的自我建构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的,其一是通过对镜像中的自我的认同,其二是通过他者的目光。制图者对图像中虚拟自我的观看也由此投射了他者的眼光,对自我的认同和评判也极度依赖于“他人的目光”,每个个体其实都在无意识地扮演者别人眼中的形象,即使别人不在场,个体也会想象那些可能存在的在场者,对自我形象进行一种理想化的重构,甚至是在追求一个现实中无法实现的自我。

制图者和对图像进行凝视观看的观者达成了一种隐秘的共识,即正在经历视觉狂热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图片与真实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经过修饰的图像在社交平台的散播中,受众直面的是图像中的“身体”和“场景”:被修饰过的身体是关于图像中主角的形象的想象;被修饰过的生活场景是关于制图者所崇尚的生活方式的再现。即使大家都知道图像的发布者使用修图软件对照片进行了修饰,但是这种行为方式本身是被高度共享的,所以这并没有妨碍大家点赞和评论。

不过,即便修图软件发展再快、被共享的程度再高,它也依旧是一种技术,是被人所使用的。但是当现实中的人作为主体为了获取高程度的自我认同和进行风格化呈现,利用这些经过修饰的建构符号进行社交实践时,总想用“美好的虚假符号”伪装自身,逃避现实。所有的人物和场景都需要加以美化才能进行视觉社交,虚拟的形象替代主体进行现实的社交活动,企图将主体进行“异化”,这些都宣告着我们必须重新认真审视修图文化。

猜你喜欢

风格化美颜滤镜
“绿瓤西瓜”横空出世 是滤镜合成还是“确有其瓜”
加油站开启“美颜”模式
量身定制的美颜霜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图像风格化方法综述
高坚Nuances系列Extreme Full中灰密度镜套装
材料不能“美颜”——应当着笔干实事
这七种水果熟吃,美颜又养生
抖音:“滤镜”下的戏剧性与自我缺失
修拉的点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渐变ND滤镜套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