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本解读应指向生命体验
——以《秋天的怀念》为例

2020-02-23吕松和

语文天地 2020年26期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角度笔者

吕松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最基本的一个工作,长时间囿于应试,会导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变得浅薄,这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实。日常的教学研究中,笔者不仅听过一线教师的日常授课,同时也听过一些名师的示范课,应当说这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大的,而区别的根源则在于文本解读的基本取向。当取向指向应试的时候,完整的文本容易被肢解,当取向指向学生生长的时候,文本的内涵更容易被挖掘。

那么为什么日常的教学中难以有第二种取向?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时候教师不认为后者能够有效地应付考试。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弥合两者之间的差异,而思路则是引导学生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尽可能地形成一种深刻的体验,当体验深刻的时候,对文本的理解就容易与学生的生命成长联系起来,于是就形成了一种生命体验,这种生命体验对于初中生而言弥足珍贵,其可以从工具性与人文性两个角度同时促进学生与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是一种正确的教学取向。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一文为例,谈谈笔者对文本解读的一些浅浅思考。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感悟生命

《秋天的怀念》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的一篇课文(也曾经出现在其他学段),作者史铁生,被称为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而《秋天的怀念》则是史铁生诸多作品中最能够打动人的作品。面向初中生,语文教师教学取向的一个基本思路,应是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感悟生命,以形成一种较好的生命体验。

《秋天的怀念》描写的是作者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变成了双腿瘫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尽管初中生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但是这种认识往往只是从逻辑的角度推理出来,并不是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中获得的一种切身体验。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斟字酌句,要在文本的解读过程当中咀嚼出真味。

例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样的一段描写出现在课文开头,很少有学生能够在这个时候去认真琢磨其中的内涵。笔者在教学中就明确要求学生先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想这样的描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学生很容易根据文字想象出相应的情形。随后笔者追问:“如果让你描写当时的情形,你会用什么样的文字?”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驱动学生去琢磨作者的描写,如“望着望着”“听着听着”其实已经概括出作者日常生活中能够看到的和能够听到的情形,而“突然”“猛地”则描写出作者情绪的极度不稳定与一种歇斯底里的爆发状态。其后再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作者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这个时候学生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好多学生已经不再用一个简单的“残酷”词语来描述作者的心情,他们在描述的时候,无论是表情还是语气,都有一种感同身受。笔者以为这就是一种生命体验!

二、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生命

《秋天的怀念》其实是一篇非常能够打动初中生的优美课文,当然要想打动学生,除了要引导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体验生命之外,还必须让学生走入文本,并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生命。

站在自己的角度,当然是相对于学生而言,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解读《秋天的怀念》,一个很重要的思路就是让学生想象、建构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应当说初中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有学生在用“委曲求全”这个词描述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时,列举了许多细节,而且这种例子不是对原文的简单重复,而是带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的描述。比如这个学生说:“有一次我走了之后忘记了一件东西,摇着轮椅回来的时候,母亲还是保留着原来的姿势,一动也不动。在这一瞬间,我感觉母亲特别伟大,因为这段时间里面,母亲肯定想了很多,正是因为想的太多,所以有可能导致脑子一片空白,于是也就出现了失魂落魄的样子……”这个学生的见解与课文中的描述略有不同,按理说失魂落魄应当是大脑当中什么都没想,但是这个学生的理由是:在“我”走了之后,母亲还没有离开,说明他没有把照顾我当成是一件任务,在我刚离开的时候,母亲或许有一丝轻松,但是母亲也知道这种轻松是不可能继续下去的,因为我的脾气还是很暴躁,她还是得忍着我……说到这里,这个学生的声音立即哽咽了起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笔者以为,在课堂上有这样的反应,说明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是非常投入的,也是一种深刻体验之后的反应。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解会让学生对文本有非常深刻的理解与记忆。根据笔者的经验,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对这些文字进行深入的解读,那么学生就可以很好地建构起表象,并且形成很好的记忆与理解,这样的认识与理解,是可以进入学生的长时记忆的。同时,这样的身份切换,可以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理解此前站在作者角度形成的文本认识,这样的生命体验是不可替代的,是在文本意义建构基础上的文化传承。

三、站在众生的角度认识生命

基于作者走向自己,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拥有一个更加宽广的胸怀,即站在众生的角度去认识生命。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尝试的教学选择,在很多文本的解读过程当中,往往立足点都是作者或者学生自己,这对于学生理解文本而言是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总以为语文教学应当培养学生一种广博的胸怀,一种博爱的思想,一种追求人性认识的努力。

《秋天的怀念》被称之为经典,这个经典的价值还体现在他能够影响很多人的生活态度,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引导学生超越作者和自己,能够站在人性认识的角度去解读文本,那就可以得到新的收获。事实证明也确实是这样,有学生用这样的一段文字来总结课文学完之后的认识:

“我估计每个人有史铁生这样的遭遇,都会出现课文中所描述的那些不可理喻却又无法避免的行为,这就是人性。在面对人生中这样重大转折的时候,几乎每个人的选择都会歇斯底里……然而人总是要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的,在走出来的过程中,对自己最大的帮助,都来自于亲人,来自于与自己最亲的人。而很多时候,人总是在这种情况下才认识到亲人的价值,认识到亲情的意义。我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想到那句古老的话‘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我们都像作者一样,对母亲有过种种不敬,现在想来有一种特别后悔的感觉……”

这个学生平常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不是很强,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笔者发现其中没有太多的修改,写完之后就默默地拿给笔者看,看着这样的文字,笔者以为学生已经真正能够占到众生的高度,去理解文本的意义。在这种理解当中,学生将获得的认识,转向了众生,转向了自己,转向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反思,这样的理解,显然是文本解读的一种重要追求。

综上所述,像《秋天的怀念》这样的文本解读,是要引导学生实现生命体验的,只有带着生命体验的情怀去面对文本,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文本的价值。

猜你喜欢

秋天的怀念角度笔者
神奇的角度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角度不同
人啊
《秋天的怀念》语词运用背后的情感解码
史铁生《秋天的怀念》的意象创新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