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2020-02-23王秀华赵文晶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思政课价值观思政

王秀华 赵文晶 丁 琳

浅谈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王秀华赵文晶丁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 沈阳 110136)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巩固意识形态教育,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培养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培养的中坚力量,是推进意识形态教育实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校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重要环节。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自觉培养中的价值地位,指出了实践困境,并提出了实践路径。

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价值认同;实现路径

新时代,我国社会内外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智能化来势汹汹,全方位冲击、改造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高校更是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与社会意识激荡的平台。实现意识形态自觉就是自发的认知并维护核心价值观,主观上对核心价值观认同并维护。因此,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意识形态自觉的培养,意识形态自觉的实践就应该深入高校思政课堂,连接社会现实,优化教学环境,并夯实核心理论与核心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1.宏观功能

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宏观上具备响应意识形态顶层设计要求,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领导权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关注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对多元意识形态和多元思潮的辨别,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随着意识形态工作被全社会所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高校的开展重点也逐渐落在了高校的思政课上。在党中央多次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的各类会议上,也明确了高校思政课的宏观功能,以及其价值体现与教学的核心要求。在《中共中央宣传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就圈定了高校思政课程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宏观功能。[1]

2.微观功能

高校思政课教学从微观上具有加强受教育个体的意识形态认同,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树立大学生意识形态自信的重要功能,同时兼具意识形态原理、意识形态基本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责任。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微观功能就是落实到学生主体意识的引领,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理解,同时促使学生积极的辨别多元意识形态社会背景,把握意识形态认知,培养意识形态的主动性。最终实现对学生德育、意识形态、思想品德与个人社会价值观的多角度培养,真正解决“人才培养”与“意识形态教育”的多重教育功能,体现高校意识形态课程“为谁培养人才”的微观功能。

二、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内在价值

1.巩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宏观、微观功能的来源主要是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对实现高校学生、教师乃至整体教学氛围意识形态自觉的内在价值所决定的。首先,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巩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的前沿阵地。高校思政课能够全面地展现当前我国核心意识形态的价值整体,凸显出我国意识形态教育的价值总领,帮助高校大学生理清意识形态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价值属性,学习和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的核心原理和核心价值体系。当前,高校思政课的编撰教案、教学目标与教学纲领,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编撰依据,甚至追本溯源,探索原著经典,既能够帮助大学生认知主流价值观的原理理念,同时也通过教育引导,巩固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价值之一。

2.引导大学生个体意识形态价值诉求

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意识形态教育,从根本上是为了落实于大学生个体的意识形态指导,帮助大学生提升个体意识形态价值的认知能力,引导大学生群体从多元社会思潮、网络意识形态渗透和多元意识形态斗争中拨云见日,挖掘个人核心价值观。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已经带来了多元的社会文化,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争端。在网络空间中,大量的历史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影响着青年人的视听,而国际上的意识形态争斗也从未停止。以思政课程拨乱反正,强调旗帜,阐述路径,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帮助大学生群体辨别视听,清晰个人价值观与意识形态诉求的内在价值之二。

3.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与自信

高校思政课通过课程引导大学生意识形态理解,也能够借机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与自信。社会意识形态表征着对特定的利益取向的认知,也体现了个体的精神信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科学的、先进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当代大学生应当认同和自信的。[2]高校思政课程通过解释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性,与大学生个体的命运与发展连接起来,提倡精神文明、文化自信与意识形态自信。通过高校思政课程的授课,大学生既能够领略我国当前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信仰价值,又能够融会贯通,树立认同并获取自觉自信的精神力量,这是高校思政课程的内在价值之三。

三、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实践困境及原因

1.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实践困境

高校思政课作为意识形态自觉培育的前沿阵地,其实践困境主要来源于三重因素。首先,主流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指导地位受到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多元文化冲击。培养意识形态自觉的主体是高校大学生,而培养意识形态自觉过程中的困境,则是来源于主流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理论在高校大学生之间的指导地位弱化,造成个体认同不足所引起的。在我国,高校始终是多元意识形态充斥与纷争的重要阵地,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潜移默化与网络空间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都成为稀释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环境建设,进行意识形态培养的实践困境。尤其是在高校思政课中,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很难切入大学生所关注的视角,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也很难深入网络空间,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抗衡。

其次,高校思政课授课中培养意识形态自觉需要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或者需要具备有启发性的、催人思考的现实问题,这在现实实践中很难执行。在多元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接触社会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这弱化了高校思政课在意识形态教育环节的话语权和管理权。而随着高校学生选择的增加,短时间的“快餐式”信息获取模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这也淡化了思政课培养意识形态自觉的时效性。比如说,当前的思政课程课时安排普遍较少,但是在综合性大学中,很难对思政课的授课时长或者考核标准进行标准化管理,其授课过程的有效性更多的掌握在学生手中。为此,高校的思政课程授课模式化、意识形态培养形式化成为桎梏高校学生形成意识形态自觉的困境。

2.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效用弱化的原因

依据高校思政课对培养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困境现状,可以窥见当前高校思政课无法帮助学生实现意识形态自觉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高校思政课授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度不足,是影响学生自觉自发认知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社会价值观的首要原因。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授过程基本采用统一教材授课的模式,教材内容也主要限制在对近代史、基本原理与其他刻板内容为主,很难深入社会现实,以现实来指导教学过程,尤其缺乏对时事的探索和洞察。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当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体现出高校思政课程流于表面,指导性弱化的问题症结。尤其是在引导学生辨别社会其他意识形态流派、思想纷争时,思政课程无法成为信息来源,也无法指导现实。架空的知识体系和认知体系很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意识形态问题,更难培养意识形态自觉。

其次,高校思政课缺乏合理的、“接地气”的教学环境,成为限制高校思政课程在培养意识形态自觉中失效的重要原因。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授课模式缺乏创新,授课环境缺乏针对性,使得意识形态教育无法孕育出具备强烈的意识形态自觉的人才。比如说,高校思政课程无法对社会新技术、新科技以及新的社会问题作出自我判断,也无法引入、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缺乏浸入体验,高校大学生自然无法深刻理解并加一体会,最终形成意识形态自觉。新媒体的出现,以微博为主,已经成为承载多元意识形态思维的重要网络空间。但是高校思政课程在意识形态教育中,却很难有效地利用这些网络空间进行信息筛选、甄别和引导,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被社会信息模糊边界,错误解读和引导,冲击和弱化大学生的意识形态自觉。

最后,高校思政课授课队伍不足,理论核心功底不够扎实,授课模式刻板,也成为限制高校思政课程培养意识形态自觉的重要因素。办好思政课,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资源是关键,核心理论的解读以及对当前核心价值体系的解读是基础,也是高校作为意识形态阵地的根本优势。但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师资源依旧处于资源配置不足、经费限制以及投入不足,不受重视的问题。另外,授课模式的刻板,对于基础原理的研究不足,不够深刻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高校思政课授课的价值和有效性。师资队伍不足、理论创新不够,理论研究不深,这些现实因素也是造成思政课不受重视,思政课程中对学生意识形态自觉培育能力不足的影响因素和现实原因。

四、高校思政课教学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的实践路径

1.创新教学与现实社会的关联能力

与网络社会接轨,贴近大学生的社交和生活,创新教学、授课模式,将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社会现实关联起来,是实现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自觉有效培养的实践路径之一。当前社会的信息多元化创造出与高校学生息息相关的不同意识形态流转阵地,比如网络空间、社交媒体以及娱乐信息等等。比如思政课程可利用当前的“抖音”“微博”以及“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信息解读、资源共享以及价值传播,提升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价值认同能力。当前一些官方媒体,以共青团中央和中国历史研究院为主,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对历史虚无主义言论、消费主义迷障以及社会意识形态谣言和事件进行梳理和解读,既能够做到贴合现实和时事,又能够以新视角切入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源,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敏感和自觉。

2.优化意识形态教学的环境建设

优化意识形态教学的环境建设,需要从建设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与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文化两个角度着手。首先,建立高校思政课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必须培养话语权体系和授课模式相统一。在高校意识形态授课中,应该紧抓意识形态目标,紧握意识形态定力,从意识形态的建设中疏导意识形态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其实蕴含的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纲领的文化自信,也是意识形态自信。[3]培养和构建高校意识形态文化,需要形成校园文化,在校园意识形态教育中“讲真话”“讲实话”,培养意识形态认知氛围,建设对于本国意识形态的尊重、信任,从而推动校园意识形态文化氛围建设。

3.夯实意识形态教育的队伍建设与理论核心

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意识形态功能性,帮助高校思政课程能够把握对大学生意识形态自信的培养,需要夯实教育队伍,建设理论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意识形态教育队伍师资不足的问题,党中央不断加大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强化物质保障。[4]而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开设、增加,也逐渐开始打造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政教育的专项人才库,用以配备高校思政课进行意识形态、主流核心价值观和基本社会理念的宣导与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强调了意识形态教育中理论核心的落脚点在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为理论核心地位不动摇。[5]这些建设为高校思政课培养学生意识形态自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够帮助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大幅提升。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19].http: //edu. people. com. cn/n/2015/0119/c1006-26412100,html

[2]成长春,张廷干,汤荣光.意识形态自觉与价值理性认同[J].中国社会科学,2018(2):4-25+204.

[3]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5]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思想宣传工作做的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1).

2020—06—12

王秀华(1962—),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赵文晶(1992—),女,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丁琳(1988—),女,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硕士研究生。

G641

A

1673-4564(2020)05-0095-04

猜你喜欢

思政课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